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及设计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904464发布日期:2023-04-21 10:56阅读:51来源:国知局
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及设计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的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车辆,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及设计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的方法。


背景技术:

1、为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降低气耗和排放是目前天然气发动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升热效率是降气耗的必经之路。

2、传统的天然气发动机egr(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率较低,受限于爆震,点火提前角不能太靠前,使得热效率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3、因此,如何提升车辆发动机的egr率,提升热效率,是本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提供该
技术实现要素:
部分以便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该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2、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及设计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的方法,可以提升车辆发动机的废气再循环率,提升热效率。

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4、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包括:

5、空气进气口;

6、与所述空气进气口连接的空气进气管路,所述空气进气管路包括渐缩段,所述渐缩段靠近所述空气进气口的直径大于远离所述空气进气口的直径;

7、与所述空气进气管路远离所述空气进气口的一端连接的废气再循环进气口;

8、与所述空气进气管路远离所述空气进气口的一端连接,以及与所述废气再循环进气口连接的出气管路。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气管路包括渐扩段,所述渐扩段远离所述空气进气管路的直径大于所述出气管路靠近所述空气进气管路的直径。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气管路的直径大于所述空气进气管路的直径。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气进气管路包括等直径段,所述等直径段位于所述渐缩段和所述出气管路之间。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气管路包括废气再循环收缩段,所述废气再循环收缩段与所述废气再循环进气口连接,位于所述空气进气管路和所述出气管路之间。

13、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计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的方法,应用于如上述所述的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所述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通过以下步骤设计得到:

14、将初始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进行试验和仿真,得到试验得到的废气再循环率和压损作为试验结果,以及仿真得到的废气再循环率和压损作为仿真结果;

15、当所述试验结果和所述仿真结果之间的误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值时,判断所述初始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是否达到预设抽吸能力;

16、若达到,则判断所述初始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是否达到预设废气再循环率;

17、若达到,则判断所述初始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是否满足预设压损;

18、若满足,则将所述初始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作为最终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20、当所述初始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未达到预设抽吸能力时,则减小所述渐缩段远离所述空气进气口的直径。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22、当所述初始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未达到预设废气再循环率时,则增大所述废气再循环收缩段远离所述出气管路的开口的直径和/或减小所述空气进气管路和所述出气管路之间的距离。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24、当所述初始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未满足预设压损时,则增大所述空气进气管路和所述出气管路的长度。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气管路的长度大于所述空气进气管路的长度。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及设计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的方法,该管路包括:空气进气口;与空气进气口连接的空气进气管路,空气进气管路包括渐缩段,渐缩段靠近空气进气口的直径大于远离空气进气口的直径;与空气进气管路远离空气进气口的一端连接的废气再循环进气口;与空气进气管路远离空气进气口的一端连接,以及与废气再循环进气口连接的出气管路。从而本申请通过管路渐缩,在空气进气管路靠近废气再循环进气口的一端产生一定的负压,在负压差的作用下,将废气再循环气体由废气再循环进气口抽吸到管道内部,与空气混合后,由出气管路排出,从而带来了更大的废气再循环率,使得爆震倾向更小,点火提前角可以更靠前,热效率可以做到更高。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路包括渐扩段,所述渐扩段远离所述空气进气管路的直径大于所述出气管路靠近所述空气进气管路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路的直径大于所述空气进气管路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进气管路包括等直径段,所述等直径段位于所述渐缩段和所述出气管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路包括废气再循环收缩段,所述废气再循环收缩段与所述废气再循环进气口连接,位于所述空气进气管路和所述出气管路之间。

6.一种设计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所述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通过以下步骤设计得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路的长度大于所述空气进气管路的长度。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及设计车辆废气再循环管路的方法,该管路包括:空气进气口;与空气进气口连接的空气进气管路,空气进气管路包括渐缩段,渐缩段靠近空气进气口的直径大于远离空气进气口的直径;与空气进气管路远离空气进气口的一端连接的废气再循环进气口;与空气进气管路远离空气进气口的一端连接,以及与废气再循环进气口连接的出气管路。从而本申请通过管路渐缩,在空气进气管路靠近废气再循环进气口的一端产生一定的负压,在负压差的作用下,将废气再循环气体由废气再循环进气口抽吸到管道内部,与空气混合后,由出气管路排出,从而带来了更大的废气再循环率,使得爆震倾向更小,点火提前角可以更靠前,热效率可以做到更高。

技术研发人员:李卫,李军银,王雪鹏,刘洪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