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01791发布日期:2024-01-16 11:36阅读:16来源:国知局
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1、在现有技术中,全地形车作为一种户外用车,其需要适应不同的场景及复杂的工况,这就对全地形车的发动机提出了较高的动力需求。此外,由于全地形车为了应对各种场景,其需要维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以适应当前路况需求。为了满足发动机的工作需求,发动机还设置了正时组件,由于正时组件的链条由于在工作中容易磨损,因此经常需要进行更换,以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然而,在链条的拆装过程中,链条容易从曲轴链轮中脱离,从而提高了拆装难度和维护成本。如何降低正时组件的拆装难度和维护成本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目前仍然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其可以降低正时组件的拆装难度和维护成本。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发动机和行走组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发动机包括配气机构、曲轴箱和至少部分设置在曲轴箱中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包括气门组件,曲柄连杆机构上设置有第一传动轮,配气机构上设置有第二传动轮,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以使曲柄连杆机构控制气门组件的开启和关闭。行走组件至少部分传动连接至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包括固定连接至曲轴箱的限位件,限位件至少部分包围链条设置,且限位件设置在链条远离第一传动轮的一侧,限位件和链条的最小间距设置为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3mm。

4、进一步地,限位件和链条的最小间距设置为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2.5mm。

5、进一步地,限位件和链条的最小间距设置为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2mm。

6、进一步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设置为限位件靠近链条一端的端面。

7、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设置为圆弧形且第一限位部和第一传动轮的圆心基本重合设置。

8、进一步地,配气机构包括凸轮轴,第二传动轮设置在凸轮轴的一端。

9、进一步地,第二传动轮靠近凸轮轴的一侧向远离凸轮轴的一侧内陷形成有凹槽,凸轮轴至少部分设置在凹槽中。

10、进一步地,凹槽内陷的深度设置为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6mm。

11、进一步地,凹槽内陷的深度设置为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5mm。

12、进一步地,凹槽内陷的深度设置为大于等于3.5mm且小于等于4.5mm。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可以通过限位件使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之间的链条在安装和拆卸时,链条和第一传动轮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从而无需重新调整曲柄连杆机构和气门组件的相对位置,减小了正时组件安装和拆卸难度并节省了维护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和所述链条的最小间距设置为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2.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和所述链条的最小间距设置为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为所述限位件靠近所述链条一端的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为圆弧形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一传动轮的圆心基本重合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气机构包括凸轮轴,所述第二传动轮设置在所述凸轮轴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轮靠近所述凸轮轴的一侧向远离所述凸轮轴的一侧内陷形成有凹槽,所述凸轮轴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陷的深度设置为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6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陷的深度设置为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5m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陷的深度设置为大于等于3.5mm且小于等于4.5mm。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发动机和行走组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发动机包括配气机构、曲轴箱和至少部分设置在曲轴箱中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包括气门组件,曲柄连杆机构上第一传动轮,配气机构上设置有第二传动轮,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以使曲柄连杆机构控制气门组件的开启和关闭。行走组件至少部分传动连接至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包括固定连接至曲轴箱的限位件,限位件至少部分包围链条设置,且限位件设置在链条远离第一传动轮的一侧,限位件和链条的最小间距设置为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3mm。通过上述设置,气门组件安装和拆卸难度并节省了维护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峰,段文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3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