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回旋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8725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角回旋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三角回旋机械。
常见的往复式引擎或回转式引擎,例为汪克尔引擎等旨有振庞大、笨重、易污染、过于复杂、昂贵或扭力过低等缺点。本发明针对常见的回转机械之缺点,研发本发明的新颖三角回旋机械。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旋机械,籍一椭圆转子,在一拥有三个汽缸共用空间及进排气口近似三角圆之汽缸中,以杠杆回动方式,轮回于各汽缸壁使其进行进气、压缩、膨胀(或爆炸)、排气四个循环,以发挥内燃机或压缩机或泵等功能。
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可由以下说明书配合附图而得以明晰之。
图面的简单说明

图1为本发明汽缸立体外观图。
图1-1为本发明汽缸剖示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发明转子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发明的曲轴立体外观图。
图4为本发明的整体组合剖示立体外观图。
图5为本发明动力输出的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转子的平面示意图简图。
图7为本发明图2中部份放大的立体外观图。
图8为本发明图4中气封栅重叠部分的立体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单向进气阀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汽缸中转子回旋交集区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汽缸中机油空气出入油孔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各主件位置示意图。
图13、14、15为本发明第1行程连续动作示意图。
图15、16、17为本发明第2行程连续动作示意图。
图17、18、19、20为本发明第3行程连续动作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第3行程完成,转子回复原位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制成大型引擎转子加强传动力的示意图。
图23为图22大型引擎加强润滑示意图。
附录1为本发明转子在行程途中,各汽缸壁在转子二边依逆时针方向所作的功。
附录2为本发明汽缸排气量简易的算法。
参阅附图,本发明的主要构件兹逐项叙述如下;
一、汽缸为图1、4、10汽缸体(1)其内部空间近似正三角圆,其三个边(A)(B)(C)有如三个汽缸壁,其弧度为转子(2)以其中一椭圆心(2A)或(2B)为瞬心旋转60度时另一椭圆端之回旋轨迹(参阅图10);汽缸三角圆之三端圆弧即同转子(2)椭圆一端正圆弧(参阅图12),三边汽缸壁上皆各设单或复数之进、排气口(11)(12)(参阅图1),近转子燃烧室置点火塞(13)如为压燃式则可改喷油嘴,排气口(12)近转子回旋端之燃烧室以发挥两者高温共同效果,同时延长排气冲程阀门开启时间,进气口(11)则近转子(2)回旋瞬心(2A)端,以延长进气阀开启时间气体配合转子回旋路径以逆时针方向流动,进排气口的进气阀可用一般工艺的提动气阀控制启合,进气口亦可设计为单向阀(参阅图9)只进不出,以减少一组凸轮。
二、转子如图1、2、3、4所示本发明系椭圆转子(2)在一近似三角圆弧形汽缸(1)内以杠杆旋转方式回旋(参阅图4),转子(2)为一椭圆具有两圆心(2A)(2B),每一椭圆心上于转子二面均设有滑轮(21)(22)上、下、前、后而上共计四滑轮,转子(2)中央贯穿有一滑槽(211),供曲轴(32)(参阅图3)支撑及滑行之用,该滑槽可设计成微偏2°-4°(参阅图6)转子(2)两椭圆端及前后周边均设凹槽供封闭气栅(212)安置以区隔转子(2)于汽缸中两边及里外容积之气密,气栅(212)于转子顶端设二或三栅。其最大间距大于进、排气口及点火孔宽度以使转子回旋经过排气口不影响区隔功能。转子(2)的横剖切结构犹如铁轨之工字型(213),其工字型壁上设有平衡压力孔(217)使两边压力平衡,唯其金属结构设计尽量求中空宽度,以缩小供机油流通的剩余空间,以减少机油容量,重量及流量,转子二端气栅(212)之间植入二排或更多之小滚轮(215)以供转子在汽缸(1)壁上滚动行进,小型引擎则免除此滚轮由转子直接与汽缸滚擦,另于转子上滚轮基部设有油槽孔(216)以利润滑(参阅图8)。另转子(2)回旋方向之侧面上设有适当凹陷之燃烧室(214)供压缩油气空间及导引外炸力量正切转子回旋方向。
本发明进排气有一特性,即每一进排气动作固均涉及二个汽缸壁,故可共用相关二汽缸壁上之进排气口作功。(每一进排气阀可籍二个几乎同步之凸轮轴控制)。(参阅图13-21)。
参阅图10,汽缸体承受主轴(33)附近有一小的近似三角弧形区域(112),乃为转子(2)回旋三道行程的交集区(112),此三角区域是为唯一不论转子(2)回旋至任何角度位置而能始终居转子内部范围的区域,除了转动的主轴(33)位于此区域,同时亦可在前后各开数孔(121)(参阅图11)作为机油及冷却空气流通孔,供机油及冷却空气进出转子内部提供润滑及冷却功能。
三、主轴、曲轴及扇形滚轮接下来叙述汽缸中之轴、曲柄及扇形滚轮(参阅图3)汽缸中心点为引擎马力输出主轴(33),轴上置曲柄(30)及曲轴(32),曲轴嵌于转子(2)滑槽(211)内,主轴上于曲柄(30)外侧二边均设一120度扇形滚轮(34),曲柄与滚轮的关系位置为曲柄居120°扇形圆形中(我们亦可设计成利用该扇形滚轮取代曲柄),滚轮半径可设计成与转子(2)上头的滑轮半径相同(参阅图12),扇形弧120°为正圆弧,另240°曲圆弧(35)为扇形滚轮正对转子位置顺时针旋转120°时与转子逆时针回转60°时回摆端的滑轮圆周与此扇形滚轮的交切线,滚轮动能在籍其与转子滑轮连续接触旋转的动作导引转子滑轮在一定的轨迹上运转,配合曲轴与滑槽互动导引转子循一定的方向回旋,同时并防止曲轴及转子二者发生反转或上下左右位移以便转子运行平稳。
针对以上结构组成本发明回旋机械包含引擎,其运转原理及方式有如下述。
一、主轴驱动转子引擎籍外力起动,或称主轴(33)驱动转子(2)(参阅图12)主轴33顺时针方向旋转,扇形滚轮(34)滚压转子左下滑轮(22)使两轮均定位互作逆向圆运动,曲轴亦同步压迫转子沿滑槽(211)向主轴方向横切,如此而引迫转子亦逆时针方向上切,其位置由4点8点转至8点12点位置,如此反复回旋。在第一行程中扇形滚轮与转子滑轮(21)(22)相切点始终在扇形滚轮120°之正圆弧范围内,籍与汽缸壁搭配,形成轴承功能,因此转子逆时针旋转60°时之左下旋转瞬心03(即滑轮圆心2B)可一直保持在定位,而上滑轮(21)则跟着转子顺着回旋轨迹配合扇形滚轮240°曲弧(35)逆向滚动,此刻之扇形滚轮240°曲弧(35)对转子(2),提供上滑轮(22)滚动支撑,同时配合汽缸壁维持回旋轨迹,另亦配合120°圆弧顶住滑轮(22),同时提供转子回旋轴心轴承之功能,使轴心不会逸出定位,主轴及曲轴对引擎为一顺时圆运动,曲轴对转子滑槽(211)为一直线往复运动,转子对汽缸则为在汽缸内作逆时针方向回旋,每转60°一个行程,而主轴则为顺时针转120°,转子经三行程完成回旋一周,而主轴亦旋转一圈(参阅图12~21)。此类运转可视为一种由外力驱动之压缩机或泵。
二转子驱动主轴当引擎发动后之运转即为爆炸力驱动转子,转子再经曲轴驱动主轴,其旋转同上,仅力之施与受交换,主轴籍由外部惰轮(36)(未示出)赋予惯性维持顺时针方向运转。此类运转,其中转子之滑轮(21、22)滚压扇形滚轮240°曲圆弧(35)将施予主轴(33)极大之扭力,曲柄轴(32)亦分摊承受大半之扭力而使主轴不易受损,运转更为平顺有力;而此类运转即为引擎之运转方向。
三.稳定原理扇形滚轮(34)为一维持运转稳定之主要关键及组件,如图10转子三个瞬心即为三个死点(01)(02)(03),可依位置分为上死点(02),右死点(01)及左死点(03),如图12第一行程开始前,每一行程结束刹那,(参阅图18、19、20)2B左滑轮(22)沿扇形滚轮由圆弧(35)自上死点(02)回旋至左死点(03)瞬间,曲轴(32)亦正旋转至滑槽之正中央,由于曲轴按圆运动顺时针行进,曲轴过滑槽中心点后之运行对滑槽而言是向左上承接并挑起之运动,而扇形滚轮向正对B汽缸旋转120度至正对A汽缸,其120度正圆弧(两端)仍保持支撑或顶住2B及2A滑轮犹为跷跷板之杠杆现象,故2B滑轮行进至左死点之刹那将因曲轴托住转子(滑槽)及扇形滚轮与2A滑轮保持互相顶住而有所支撑,因此不会发生转子回旋在前一行程终了时撞击汽缸壁之现象,而第一行程开始后曲轴(32)顺时针方向继续旋转,由于扇形滚轮120°之正圆弧与曲轴同步旋转(如图12~14),故在第一行程中,转子左椭圆心即在滑轮(2B)受扇形滚轮(34)轴承功能之限制定位在左死点,随之转子经曲轴及滑槽带动而上切旋动,使右滑轮位于上死点时完成,第二、三行程以同理达成并使转子回复原位。
在转子回旋中对外一直保持与汽缸壁接触,对内也一直与曲轴与扇形滚轮保持支撑,因此转子回旋各机件间保持无间断的接触,但其特点是在三个死点上,每逢行程转换瞬心时均有一暂停之后继续回旋,此种暂停好似给予转子在行程中一喘息机会,而其回旋惯性实际已转移至转子另一端继续回旋。且转子系每60度一行程较往复式活塞每180度大转向行程要小三倍,无论在机件惯性动量发挥上或上下死点时间延长特性上,均以回旋式较佳且振动为最低。
四.不逆转因素;
除了扇形滚轮受滑轮(21、22)推压防止主轴及转子逆转外,偏心之燃烧室(214)及滑槽(211)(偏2°~4°)提供转子及曲轴当位于各死点时避开爆炸动力对曲轴之间作功施力的垂直角度,以导引运动圆顺转而无逆转顾虑。其次,外惰轮同样亦提供引擎一旋转惯性防止逆转。
有关本发明三回旋行程说明如下参阅图12、13、14、15设转子(2)于汽缸(1)中的运行,系转子(2)位于汽缸内紧贴A汽缸壁,当转子左下方椭圆瞬心(2B)为轴逆时针旋转60°至紧贴C汽缸壁时为转子之第一行程;图15、16、17然后以右上椭圆瞬心(2A)为轴继续逆时针旋转60度至紧贴B汽缸壁是为转子的第二行程,图18、19、20、21、同理以转子以右下椭圆瞬心(2B)为轴旋转至A汽缸壁回到原位是为第三行程,如此三个行程犹如在以三角形三顶点当瞬心轮回摆动至原点为一循环,亦即转子(2)每回旋一圈(注意不是旋转主轴方是旋转)完成三个行程,每一行程均造成转子两边容积的变化,此循环性之容积变化即可执行内燃机之功能。
有关工作(Auto)循环说明如下;
如图12、13、14、15所示,第一行程,转子(2)自A汽缸壁旋至C汽缸壁,此刻A汽缸壁容积扩大(参阅图13),可以作进气或爆炸二种工作冲程而C汽缸壁之容积则为缩小,因此可作压缩或是排气之行程,若我们设定A汽缸是进气(参阅图13),而C汽缸是排气,当第一行程图12、13、14、15结束后,第二行程转子旋转贴于B汽缸壁(15、16、17)此刻对B汽缸壁之原容积内气体变成压缩行程,另一面刚排过气之C汽缸壁空间就成为进气行程,同理第三行程B汽缸壁容积就成爆炸行程,而A汽缸壁容积就成压缩行程了,如此回旋每经三个行程转子位置还原,周而复始,四个工作循环于是就产生(如附录1)我们可看出转子回旋经十二道行程后重新为一大循环,亦即转子(2)回旋四圈,主轴(3)旋转四圈,工作循环之顺序重新开始,其间总计作功廿四次,计六次爆炸、六次进气、六次压缩及六次排气,相对于传统往复式四行程引擎单位作功高出三倍,比二行程引擎高出一倍半(四行程引擎主轴旋转四圈工作循环作功八次为24之1/3,二行程引擎主轴旋转四圈工作循环作功16次为24次之2/3)如本发明设计为二行程式工作循环(进排气同时)时其输出动力可再提高二倍,即相当同汽缸容积四行程引擎六倍动力、二行程引擎三倍动力。
五.冷却本汽缸壁之冷却同一般往复式引擎,可以水冷式、风冷式进行无甚特别,但对转子(2)内部冷却较为特殊,转子(2)内冷却方式可借冷却的混合气在汽缸进气前先经过汽缸侧壁轴处转子回旋交集区(112)之设定通路进入,再自另一边流出后再进入进气孔,如此可带走转子内部大量热气,同时并可提高油气混合效率,及燃烧效率。
六.润滑对于润滑之处理,本发明之回旋引擎,除了可借汽油、机油混合油气(一般为50∶1倍)进入汽缸内获得润滑,转子内部曲轴(3),滑轮(21)(22)亦可借进入冷却功用之混合油气获得润滑,另一润滑方式则借压力机油自主轴内孔道(331)一端输入至扇形滚轮与轴溢出使旋转机件得以润滑,而转子静止中机油在转子内满过汽缸两边机油泄油孔(121)(未示出)则自泄油孔(121)流至外部机油盛油盘,以便重新循环,转子回旋中,机油在转子(2)内随转子摆动、泼浅至滑轮及其轴,以及两端小滚轮,由于转子回动三次,主轴旋转一圈,因此每回动机油在转子内部即对不同二边发生离心及向心惯力,对向心力之机油自然被主轴曲柄内出油孔上状如螺丝孔之机油旋补槽(3111)(参阅图3)不停螺旋补捉至外面之盛油盘重新循环,经由此一循环,转子内部即获得良好之润滑及冷却效果,同时亦令转子保持不会有过量之机油,转子两侧在封闭栅(212)内缘之刮油环(213),系供隔开转子内机油流入汽缸内之用,经由此刮油环适当压力,可提供封闭栅适当油膜,配合汽缸内之汽机油共同润滑加强效果。本发明亦可制成大型引擎或压缩机(譬如船舶、火车头、发电机或工业用巨型压缩机),则封闭栅及顶端滚轮润滑需以下列方式达到良好效果转子滑轮及扇形滚轮周边可改为齿轮式(2121),滑轮内轴可设计为一螺旋泵(218)或其它型式泵(参阅图22、23),借由滑轮之转动,将转子内受离心作用聚集在转子两端之机油吸入加压并适量疏导至各封闭栅及滚轮(参阅图8、16),使封闭栅及滚轮在高压或高温中仍能达到良好之润滑。
本发明优于常用的往复式及回转式引擎具有以下几点,兹分述于下本发明与往复式引擎之比较
一.机械1.无连杆本发明无往复式之连杆,运转为回旋特性,力量直接转换,无往复式活塞爆炸,冲程垂直施力于连杆及曲轴发生连杆弯曲或断裂之不良现象。
2.汽缸摩损本发明没有连杆,故没有往复式引擎圆运动(曲轴)与直线往复运动(活塞)转换中由连杆圆周向量分力带动活塞刮伤汽缸逐渐形成椭圆状造成压缩不良必须搪缸之不良现象。
3.扭力大本发明转子(如同活塞)对曲轴施力为杠杆式(力臂甚长)较往复式直接式施力要省力,同理其爆炸动力及于主轴之扭力较往复式强甚多(与力臂长度成正比),引擎于低速运转仍可发挥良好功效。
4.冲程短本发明主轴转1/3圈即120°转子完成一冲程,较一往复式旋转180°一冲程为短,冲程短效率高,动力平均、马力足。
5.振动本发明回旋运动较往复式直线运动振动为小。
6.体积本发明单转子汽缸即等于往复式三个汽缸合一共用曲轴,又无连杆,机件及空间减少,重量减轻、马力重量比高。
7.压缩比本发明设计上较易提高压缩比,且杠杆式回动也较易克服压缩阻力。
8.应力平均本发明汽缸爆炸力量及于主轴乃经由转子滑槽施力于曲轴以及转子滑轮施力于主轴上之扇形滚轮,后者坚实之结构分摊大半之动力,由此,曲轴机件应力平均、寿命延长。
二.动力1.同容积汽缸本发明动力输出为四行程往复式三倍,二行程1.5倍(见附录一说明),而进排气可设计成二行程式则动力输出成为轴转一圈爆炸动力又再高出二倍,相对能源耗用率极低。
2.惯力本发明转子60°回旋较往复活塞180°回转惯性效果优良约三倍。
3.回旋式进气流、油气混合较直式进气流更佳,燃烧效率自然提高。
4.进、排气往复式进排气孔受限,而本发明进排气孔不但可依需要增加多组(在整个汽缸壁上),而且相邻两汽缸壁之进排气孔在同一行程中尚可共用,更大大增加进排气效率,降低废气污染因素。
关于汪克尔(WANKEL)旋转引擎虽然突破往复式运动方式,但其尚有诸多缺点,以下为汪克尔引擎与本发明引擎之比较一.温度平均汪克尔引擎燃烧行程固定在一区域,造成汽缸温度不平均,且燃烧室不断高温,高压对该部位汽缸壁及转子封闭及润滑效果减低,而本发明三边汽缸平均产生爆炸冲程无汪克尔不良现象。
二.气封与摩擦汪克尔转子尖端封闭栅在汽缸腰部系以极小锐角为攻角进行摩擦,故极易发生振颤现象,汽缸壁均呈断面波状纹现象,只有在不断改良材料上解决,唯效果因先天设计上致命因素而大受影响;况且,其单层之尖端封闭栅经过点火孔以及其燃烧室经过汽缸腰部均会发生两边气体互漏现象,此亦为先天之致命因素,不易克服,本发明转子尖端封闭栅系循圆孤90°正切回旋,行程气封及磨擦自然润滑良好。
三.扭力汪克尔引擎系借转子循一外摆线圆在主轴上滚动,由于先天扭矩甚低,故扭力不良,引擎需借提高转速以增强马力,本发明如前述扭力特强为其特点。
四.进排气汪克尔引擎先天设计上之缺陷为进排气在转子旋转某一角度将重叠、冲突,时间虽短,但在热力学上气体循环仍生影响,本发明无此缺点,且进排气孔可加多及共用二边汽缸壁之进排气孔大大提高循环效率。
由此显见,本发明优异于常见之往复式及回转式引擎而确实具备发明专利要素。
有关本发明应用引擎或压缩机、泵等不同之回转机械时,若转子配合汽缸中之燃烧、爆炸透过主轴等输出动力则属内燃机、引擎;而若以外力驱动主轴进而驱动转子完成进气、压缩、膨胀、排气之行程时则可供压缩机、泵或蒸气动力致动的涡轮机等之应用。
附录2r=椭圆转子两侧的圆弧半径(各以2A、2B为圆心)R=3r(三角圆弧的半径,转子循此回旋60度)Ar=转子以“r”为半径的扇形面积AR=半径R的扇形面积AC=转子位移量的截面积AV=汽缸容积的截面积Ao=转子的断面积Vr=转子位移的容积Ac=Av-Ao=(AR+2xl/2Ao-Ar)-Ao=AR-Ar=60°/360°×л(3r)2-60°/360°×лr2=9лr2/6-лr2/6=4/3лr2Vr=Ac×h(厚)∴Vr=4/3лr2h
权利要求
1.一种三角回旋机械系包括一汽缸、一椭圆转子、一曲轴、四滑轮,其中该汽缸内部空间呈近似三角型,三个汽缸壁之圆弧有如三个汽缸结合体,各汽缸壁上设有进排气孔,该椭圆转子两端各具一圆心,且椭圆心上于转子二面均设有滑轮,该转子中央贯穿有滑槽供曲轴支撑及滑行,转子两椭圆端及前后周边均设有凹槽并安置有弹性封闭气栅数只,以区隔上述转子于汽缸中两边及里外容积之气密,另外在转子上设有油槽孔,以利润滑,转子平面上设有平衡压力孔,使两边压力平衡,上述曲轴、曲柄为相联结体,曲轴嵌于转子滑槽内,主轴的曲柄外侧两边均设有120度扇形滚轮,并与转子上的滑轮相切接触,当主轴驱动转子,该扇形滚轮滚压转子滑轮使两轮均在定位并互作逆向圆运动,曲轴亦同步压迫转子滑槽向主轴方向横切,如此引导转子旋动,该转子以其一椭圆心为轴心,以曲轴为可移动之支点类近杠杆方式轮回旋动,每次旋60度后交换另一椭圆心为轴继续回动60度,经三次还原,三次旋动之瞬心形同一正三角形三顶点,如此回转驱动曲轴旋转运到一种三角形与圆连动之交换,同时转子两边汽缸空间产生容积变化而可进行进气、压缩、膨胀、排气四种行程以驱转包括压缩机、泵、内燃机及外燃蒸汽动力机等回旋机械者。
2.如权利要求1的回旋机械系包括一种三角回旋引擎,主要包含一汽缸、一椭圆转子、一曲轴、四滑轮,其中该汽缸之内部空间呈近似三角型,三个汽缸壁之圆弧有如三个汽缸结合体,各汽缸壁上设有进排气孔,该椭圆转子两端各具一圆心,且椭圆心上于转子二面均设有滑轮,该转子中央贯穿有滑槽供曲轴支撑及滑行,转子两椭圆端及前后周边均设有凹槽并安置有弹性封闭气栅数只,以区隔上述转子于汽缸中两边及里外容积之气密,另外在转子上设有油槽孔,以利润滑,转子平面上设有平衡压力孔,使两边压力平衡,并且在转子回旋方向的侧面上设有适当凹陷之燃烧室,上述曲轴、曲柄为相联结体,曲轴嵌于转子滑槽内,主轴之曲柄外侧二边均设有120度扇形滚轮,并与转子上之滑轮相切接触,当主轴驱动转子,该扇形滚轮滚压转子滑轮使两轮均在定位并互作逆向圆运动,曲轴亦同步压迫转子滑槽向主轴方向横切,如此引导转子旋动,该转子配合各气缸中之爆炸力以其一椭圆心为轴心,以曲轴为可移动之支点类似杠杆方式轮回旋动,每次旋60度后交换另一椭圆心为轴继续回动60度,经三次还原,三次旋动之瞬心形同一正三角形三顶点,如此回转驱动曲轴旋转达到一种三角形与圆运动之交换,同时转子两边气缸空间产生容积变化而可进行进气、压缩、爆炸、排气四种行程以执行内燃机之功能者。
3.如权利要求2的回旋机械,其中三边汽缸壁弧度为转子回旋60度时之轨迹,汽缸三圆端弧度同转子端正圆弧,三边汽缸壁上均设有单排或多排的进、排气孔、喷油嘴或火星塞,供压燃式或点燃式引擎用;每一进、排气行程均可共用相关二汽缸壁上之进、排气孔作功;每一点火行程亦可共用相关二边之喷油嘴或火星塞作功。
4.如权利要求1的三角回旋机械,其中转子两端椭圆心上设有滑轮,两端及正反面共四个滑轮,且转子中央贯穿有微偏之滑槽供曲轴支撑及滑行之用,转子两端及正、反面周边均设凹槽供封气栅及刮油环按置,另转子二端边缘植入二排或多排的小滚轮,以供转子在汽缸壁上滚动作用,转子回旋方向的侧面上并设有适当凹陷之燃烧室供油气压缩空间及导引爆炸力量正切转子回旋方向。
5.如权利要求1的三角回旋机械其中马力输出之主轴,其上有曲柄及曲轴,曲轴嵌于转子滑槽内,曲柄外侧二边均设120度扇形滚轮,滚轮120度为正圆弧,另240度为曲圆弧,系为控制滚轮本身与转子滑轮得连续接触旋转以提供一轴承功能,并导引转子滑轮沿一定之圆弧轨迹运转,而嵌入滑槽内之曲轴,往复于滑槽中移动并导引转子循一定的方向回旋、曲轴、滑槽、扇形滚轮及滑轮互相配合,使其运转圆顺,同时防止各机件发生反转或移位。
6.如权利要求2的三角回旋引擎,其中转子回旋有一交集区确保转子内外区隔,转子内部之冷却及润滑均可借此区通路,汽缸之冷却可经由水冷或气冷,转子则利用混合气由回旋交集区设定之通路进入,再自另一边流出后再进入进气,借以带走转子内部热量,并提高油气混合效率;而其中润滑系借主轴内部管路,使加压机油由一端注入而由扇形滚轮与曲轴溢出以润滑曲轴及滚轴,其它机件则利用转子回旋中的离心力将机油泼溅至转子内部各部位达到润滑效果;过量的机油经由次区底端机油溢出孔及主轴曲柄上的机油旋补槽流出,封闭栅借机、汽油混合气进入汽缸润滑,如系设计大型引擎,则可借转子滑轮轴心加置螺旋式机油泵,将转子两端离心力聚集的机油增压泵出至转子各封闭栅及顶端滚轮处以加强转子在汽缸壁上润滑功能。
7.如权利要求1的三角回旋机械,其主轴之平衡可借轴向平均圆周度方式并列增加汽缸转子达成,以增强马力,降低风阻特性。
全文摘要
一种借一椭圆转子,在一拥有三个汽缸共用空间及进排气口近似三角圆之汽缸中,以杠杆回动方式,轮回于各汽缸壁可进行进气、压缩、爆炸、排气四个工作(Auto)循环,达到内燃机、压缩机或泵等功能。因三个汽缸结合为一,共用一个转子(即活塞),仍执行三汽缸热力功能,又无连杆故较传统引擎体积缩小,马力提高,又因共用进排气孔,促使进排气效率提高,同时借由转子内部机油及空气回流,润滑及冷却功效特佳,且转子密贴汽缸壁的特性可轻易设计超高之压缩比。
文档编号F02B75/02GK1065123SQ9110170
公开日1992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1991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1991年3月20日
发明者杨中杰 申请人:杨中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