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工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1295发布日期:2019-01-02 21:47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排气工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气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排气工装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汽车已经越来越普及,同时各个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质高价低是整车厂不断追求的目标。由于现有的车辆大量使用金属部件,因此车辆的防锈性能直接影响了车辆的使用寿命,现有的车辆都需要对车身的零部件进行电泳处理以提高防腐蚀性。

电泳是汽车涂装中的一道工序,将具有导电性的被涂物(白车身)浸渍在装满电泳涂料的槽体中作为阴极(或阳极),在槽体中另设置与其相对应的阳极(或阴极),在两极间通直流电,在被涂物表面上析出均一、水不溶的涂膜的一种涂装方法。但是,由于部分零部件是密闭的,其顶部不能开孔,在进行以上处理的过程中,车身顶部的内板充满空气,从而导致浸入电泳液内之后无法将密闭车身部件内的空气全部排出,导致内顶板没有电泳油漆,就会降低车身内板的防腐性能,导致钢板生锈等影响使用。

中国公开号为:CN 202786469 U,公开了一种涂装用辅助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电泳车身的车顶排气装置。参见图1,电泳车身的车顶排气装置包括磁性底座1'和与磁性底座1'连接的排气软管3',所述排气软管3'上还设有一端带吊钩2'的吊绳,所述排气软管3'的排气端设有浮子4'。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电泳车身的车顶排气装置,通过磁性底座1'将工装固定在钣金上,磁性底座1'与钣金的接触面是贴合面,无法形成电泳漆膜,后期有锈蚀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排气工装结构,旨在解决现有车顶排气装置有锈蚀风险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排气工装结构,该排气工装结构包括:所述排气管卡设于封闭件的第一通气孔处,且所述排气管部分设置于所述封闭件的封闭腔体内,用于将所述封闭腔体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排气管上设置有限位件,所述封闭件的切边卡设于所述限位件上以对所述排气管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上述排气工装结构,所述限位件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限位挡板和第二限位挡板;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挡板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上,用于支撑所述封闭件;所述第二限位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挡板上,所述封闭件的切边位置卡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挡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挡板之间的夹角处。

进一步地,上述排气工装结构,所述限位件还包括:挂钩;其中,所述挂钩的连接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挡板上,所述挂钩的挂钩部挂设于所述封闭件的第二通气孔内,用于对所述排气管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上述排气工装结构,所述第一通气孔与所述第二通气孔设置于所述封闭件的不同侧壁上。

进一步地,上述排气工装结构,所述第一限位挡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挡板可转动地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排气工装结构,所述排气管包括:进气段和排气段;其中,所述进气段设置于所述封闭腔体内;所述排气段与所述进气段呈夹角设置,用于通过所述进气段的进气口和所述排气段的排气口之间的压力差,将所述封闭腔体内的气体自所述进气段进入所述排气段后排出。

进一步地,上述排气工装结构,所述排气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封闭件的出槽角度,用于在所述排气管出槽时排出所述排气管内的槽液。

进一步地,上述排气工装结构,所述排气段与所述进气段之间还设有中间段;所述中间段与所述进气段呈夹角设置,所述中间段与所述进气段之间的连接处卡设于所述封闭件的第一通气孔处。

进一步地,上述排气工装结构,所述排气段的排气口朝下设置,用于阻挡喷淋的液体进入所述排气管内。

进一步地,上述排气工装结构,所述排气管为硬质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气工装结构,通过卡设于封闭件的第一通气孔处的排气管和对封闭件的切边进行卡设的限位件,对排气管进行限位,避免了排气管在排气过程中于槽液内的随意漂浮,碰撞到封闭件或其他零部件,尤其是避免排气管影响电泳槽内其他钣金件的电泳;通过部分设置于封闭件的封闭腔体内的排气管,通过压力差将封闭腔体内的气体排出,以便让电泳液充分浸入封闭腔体内以保证电泳处理的效果。与现有技术中通过磁性底座相比,减小了该排气工装结构与封闭件的贴合面积,以便解决因贴合导致封闭件无法电泳喷膜致使的锈蚀风险;同时,避免排气管不会受浮力作用而不定向漂浮,不会污染其它零部件的表面,保证气体的可靠排出。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限位件,通过中间段与进气段之间的连接处卡设于封闭件的第一通气孔处,挂钩的挂钩部挂设于封闭件的第二通气孔,同时封闭件的切边即第一通气孔所处的侧壁和第二通气孔所处的侧壁之间的相交边卡设于第一限位挡板和第二限位挡板之间的夹角处,以便可以减小工装与车体的贴合接触面积,进一步降低因贴合面无电泳漆造成的锈蚀风险,同时,限位件均采用非磁性材质,与磁性底座相比,不仅可以应用于冷轧板上,还可以适用于更多材质的零部件,同时避免了经过多轮的电泳烘烤后磁性下降影响工装固定的稳定性的问题,进而进一步确保了排气管的排气方向。

尤其是,排气管上设置的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封闭件的出槽角度的排气段,保证电泳结束后,排气工装结构随封闭件一同出槽,因夹角小于出槽角度,排气管内液体流出;同时,封闭件在各槽体之间循环运行,经过喷淋段时,排气口朝下设置可以有效阻挡喷淋的液体进入排气管内,可使该排气工装结构保持无液状态进入下一循环的槽体内进行持续排气。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车顶排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工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工装结构的使用状态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工装结构的使用状态第一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工装结构的使用状态第二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2和图3,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工装结构的优选结构,该排气工装结构包括:排气管1、限位件3;其中,排气管1卡设于封闭件2的第一通气孔处,且排气管1部分设置于封闭件1的封闭腔体21内,用于通过压力差将封闭腔体21内的气体排出;排气管1上设置有限位件3,封闭件2的切边卡设于限位件3上以对排气管1进行限位。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使用时,需要将封闭件浸入槽液液面4之下,完全浸入槽液中。此时在槽液的压力作用下,会将封闭件2的封闭腔体21内残留的空气通过排气管1排出;排气管1卡设于封闭件2的第一通气孔处,同时,封闭件2的切边卡设于限位件3上,以便对排气管1的不同位置、不同方向进行限位,不仅减小了该排气工装结构与封闭件2的贴合面积以便减小对封闭件2电泳的影响,同时避免了排气管1在排气过程中于槽液内的随意漂浮,碰撞到封闭件1或其他零部件,尤其是避免排气管1影响电泳槽内其他钣金件的电泳;优选地,排气管1为硬质管例如硬质塑料管,以便可以定向排气,进一步避免排气管1的随意漂浮避免污染其它零部件的表面。对于电泳槽内对零部件进行电泳涂装时,排气管1为非金属管,以便避免排气管1内壁被涂装后影响其排气的效果。

继续参见图2和图3,排气管1包括:进气段11、排气段12和中间段13;其中,进气段11设置于封闭腔体21内,封闭腔体21内的气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通过进气段11的进气口111进入进气段21内;排气段12与进气段11呈夹角设置,使得排气段12的排气口121置于槽液液面4之下,用于通过进气段11的进气口111和排气段12的排气口121之间的压力差,将封闭腔体21内的气体自进气段11进入排气段12后排出,也就是使得进气段11内的气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经排气段12后,自排气段12的排气口121排出;中间段13设置于排气段12与进气段11之间,中间段13与进气段11呈夹角设置,封闭件2的第一通气孔卡设于中间段13与进气段11之间的连接处;当然,封闭件2的第一通气孔也可以卡设于排气段12与中间段13的连接位置,具体可以根据封闭件2的结构确定。具体地,封闭腔体21内的气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通过进气段11的进气口111进入进气段11内后,流经中间段13和排气段12后,自排气段12的排气口121排出。

继续参见图3,排气段13与槽液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封闭件2的出槽角度,用于在排气管1出槽时排出排气管1内的槽液。具体地,在该排气工装结构使用状态时即其卡设于封闭件2内且浸入槽液液面4之下时,进气段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A小于封闭件2的出槽角度,以便在封闭件2出槽时,排气管1随封闭件2一同出槽,排气管1随封闭件2转动的角度为出槽角度,使得排气段13斜向下设置,而进气段11斜向上设置,进而使得排气管1内的槽液自动流出,从而便于该排气工装结构的循环使用;其中,对于电泳涂装中,封闭件2的出槽角度根据其输送方式确定,例如采用C型吊具输送方式时,出槽角度为30°,采用摆杆吊具输送方式时,出槽角度为45°,且排气口121高于进气口111。

继续参见图3,排气段13的排气口121朝下设置,用于阻挡喷淋的液体进入排气管1内。具体地,排气口121可以竖直向下设置,当然,排气口121也可以斜向下设置,以便封闭件2在各槽体之间循环运行,经过喷淋段时,排气口121朝下设置可以有效阻挡喷淋的液体进入排气管1内,可使该排气工装结构保持无液状态进入下一循环的槽体内进行持续排气;排气口121可以竖直向下设置,当然,排气口121也可以斜向下设置。

继续参见图3,限位件3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限位挡板31、第二限位挡板32和挂钩33;其中,第一限位挡板31设置于排气管1上,用于支撑封闭件2,以便避免圆形的排气管1无法对封闭件1的切边进行准确限位,同时避免封闭件1的切边对排气管1的切割损坏,以提高排气管1的使用寿命;第二限位挡板32设置于第一限位挡板31上,封闭件1的切边卡设于第一限位挡板31和第二限位挡板32之间的夹角处;优选地,第一限位挡板31和第二限位挡板32可转动地相连接,以便根据封闭件2的结构调整第一限位挡板31和第二限位挡板32之间的夹角,以确保排气管2与封闭件1之间的相对固定关系,进而进一步避免排气管1的随意漂浮。挂钩33的连接端(如图3所示的下端)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限位挡板32上,挂钩33的挂钩部(如图3所示的上部分)挂设于封闭件2的第二通气孔内,用于对排气管1进行限位;为确保排气管1的定向排气,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设置于封闭件2的不同侧壁上,以便使得中间段13与进气段11之间的连接处卡设于封闭件2的第一通气孔处,挂钩22的挂钩部挂设于封闭件2的第二通气孔,同时封闭件的切边即第一通气孔所处的侧壁和第二通气孔所处的侧壁之间的相交边卡设于第一限位挡板31和第二限位挡板32之间的夹角处。第一限位挡板31、第二限位挡板32和挂钩33的材质均为铁材质,当然也可以为其他金属或塑料。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封闭件2可以为需要进行电泳的车身的零部件,例如背门内板、A柱型腔、B柱型腔、车门窗框、C柱、门槛和纵梁等密闭车身部件,也可以为其他需要对内部封闭腔体进行排气的零部件。

下面对于背门内板进行进一步说明:参见图2至图5,背门内板包括上侧壁22和下侧壁23,且上侧壁22和下侧壁23之间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即封闭腔体21。首先,将排气管1的进气段11从背门内板的下侧壁23上的工艺孔插入至背门顶部存气部位即封闭腔体21,然后,将第一限位挡板31支撑在后窗框钣金切边位置即上侧壁22和下侧壁23的连接边位置,并调整挂钩33与第二限位挡板32之间的夹角将挂钩22的挂钩部挂设于背门内板的上侧壁22上的工艺孔上;在进行电泳处理时,需要如图3所示的将背门内板浸入电泳液液面5之下,完全浸入电泳液中,同时该排气工装结构随背门内板浸入电泳液液面5之下,使得排气段12的排气口121设置于电泳液液面5之上。此时当背门顶部存气部位积存有气体后,设置于电泳液内的进气段11的进气口111与未进入槽液内的排气段12的排气口121之间形成压力差,在水压作用下,会将背门内板的封闭腔体21内残留的空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通过进气段11的进气口111进入进气段11后,流经中间段13和排气段12后,自排气段12的排气口121排出至电泳液外;电泳结束后,该排气工装结构随背门内板一同出槽,因夹角A小于出槽角度,排气管1内液体流出。

在A柱型腔、B柱型腔、车门窗框、C柱、门槛、纵梁等密闭车身部件进行电泳处理时可以采用类似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工装结构,通过卡设于封闭件2的第一通气孔处排气管1和对封闭件2的切边进行卡设的限位件3,对排气管1进行限位,避免了排气管1在排气过程中于槽液内的随意漂浮,碰撞到封闭件1或其他零部件,尤其是避免排气管1影响电泳槽内其他钣金件的电泳;通过部分设置于封闭件2的封闭腔体21内的排气管1,通过压力差将封闭腔体21内的气体排出,以便让电泳液充分浸入封闭腔体21内以保证电泳处理的效果。与现有技术中通过磁性底座相比,减小了该排气工装结构与封闭件2的贴合面积,以便解决因贴合导致封闭件2无法电泳喷膜致使的锈蚀风险;同时,避免排气管1不会受浮力作用而不定向漂浮,不会污染其它零部件的表面,保证气体的可靠排出。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限位件3,通过中间段13与进气段11之间的连接处卡设于封闭件2的第一通气孔处,挂钩22的挂钩部挂设于封闭件2的第二通气孔,同时封闭件的切边即第一通气孔所处的侧壁和第二通气孔所处的侧壁之间的相交边卡设于第一限位挡板31和第二限位挡板32之间的夹角处,以便可以减小工装与车体的贴合接触面积,进一步降低因贴合面无电泳漆造成的锈蚀风险,同时,限位件3均采用非磁性材质,与磁性底座相比,不仅可以应用于冷轧板上,还可以适用于更多材质的零部件,同时避免了经过多轮的电泳烘烤后磁性下降影响工装固定的稳定性的问题,进而进一步确保了排气管1的排气方向。

尤其是,排气管1上设置的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A小于封闭件2的出槽角度的排气段12,保证电泳结束后,排气工装结构随封闭件2一同出槽,因夹角A小于出槽角度,排气管1内液体流出;同时,封闭件2在各槽体之间循环运行,经过喷淋段时,排气口121朝下设置可以有效阻挡喷淋的液体进入排气管1内,可使该排气工装结构保持无液状态进入下一循环的槽体内进行持续排气。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