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77126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水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除渗水的排水体。
二)背景技术目前,在土木、农业等工程中,往往须进行渗水的排除,如降低地下水位,截排地下水,软基排水等等。在这些排水工程中,常使用的一种排水材料是带排水凹槽的排水体,带排水凹槽的排水体是由带排水凹槽的排水体芯体外包土工布组成,如图1所示为其立体结构示意图,这种排水体自身存在如下缺点1、排水量极微小,这种排水体芯材通常为塑料材质,由塑料挤出机挤出,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其尺寸非常有限,常见尺寸如板宽10厘米,厚0.4厘米,使排水量极其微小;2、抗压能力低,在外界压力下,很容易把外覆的土工织物压进排水凹槽内,如图2的截面图所示,而且在排水体纵向全长范围内,即便有一短段出现了图2所示的被压缩现象,就能使排水体的整个排水通路被大量压缩甚至堵塞,从而使排水体的排水效率大为降低,排水效果大打折扣。由于以上的主要原因,使排水体的使用非常有限。
三)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大通水量、抗压能力强、排水效率高的排水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包括渗透过滤层,其特征是还包括带有排水凹槽的排水体芯体,在该排水体芯体外设置有支撑线。
所述排水体芯体可以为一条凹槽条,也可以由两条以上凹槽条构成,各凹槽条凹槽向外,靠背设置。
所述排水体芯体上的排水凹槽内可以设有排水连通孔或缝,支撑线可穿绕过排水连通孔或缝用于固定或连接。
所述排水体芯体外的渗透过滤层外还可以缠裹有接缝压合线。
所述排水体芯体还可以由网格与凹槽条构成,凹槽条背面设置于网格上。
所述排水体芯体还可以由平板与凹槽条构成,凹槽条背面设置于平板上。
所述排水体芯体还可以为由一排纵向条形构件和与纵向条形构件相交叉的一排条形构件构成,并排的两两条形构件形成排水凹槽。
所述排水体芯体的端部可以呈有构成排水体芯体的构件相对于其他构件伸长状。
所述排水体芯体上的凹槽可以为弧形竹片,也可以为弧形塑料片或铸铁片。
所述支撑线可以螺旋状缠裹在排水体芯体外的排水凹槽顶面,并与排水凹槽的槽道相交叉。
所述支撑线也可以为网格状。
就所述支撑线的材料来说,支撑线可以是塑料、玻璃纤维、尼龙、外覆防锈涂层的钢丝等,横截面形状可为扁平型。
所述渗透过滤层可以为土工织物也可以为局部面积上结合有土工膜的土工织物(如一布一膜土工布中布的面积大于膜的面积的土工布)。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可以由凹槽条来构成排水体芯体,使其透水量和排水量均可得到极大提高,且制造简单,价格低廉;2、抗压能力大大增强,支撑线设置于带排水凹槽的排水体芯体外时,可以与排水凹槽的槽壁组成格形,或者支撑线本身为网格,从而牢固的支撑外覆的渗透过滤层,使抗压能力增强,在压力下排水截面面积减少小,排水效率达到提高。
四)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带排水凹槽排水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A-A为现有技术带排水凹槽排水板受外界压力时的A-A截面示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B-B为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B-B截面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另一形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C-C为图5的C-C截面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网格状支撑线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另一形式凹槽条上设置有带缝的凹槽条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凹槽条嵌接于网格的一面上的截面视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凹槽条嵌接于网格的两面上的截面视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另一形式排水体芯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另一形式排水体芯体立体结构示意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另一形式排水体芯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为可用于代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格网的平板示意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截面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4B-B所示,本实施例一包括渗透过滤层5和带排水凹槽的排水体芯体1及芯体1上缠裹的支撑线4,排水体芯体1由三个弧形PVC凹槽条3靠背粘结构成,2为凹槽条3上的凹槽,芯体1外缠裹支撑线4,渗透过滤层5的材料为土工织物,支撑线4为聚丙稀线,聚丙稀线4沿排水体芯体1长度方向旋转卷绕缠裹,聚丙稀线4为厚0.15厘米宽0.4厘米的条带,在排水体芯体1上卷绕的每一圈间距为2厘米,聚丙稀线4粘贴在排水体芯体1外壁上,聚丙稀线4纵向全长卷绕排水体芯体1后,再在排水体芯体1和聚丙稀线4外面包裹一层土工织物5,土工织物5可粘结在排水体芯体1和聚丙稀线4外面,也可直接包在排水体芯体1和聚丙稀线4的外面;土工织物5的接合处可缝合或粘结牢固,图4中6为土工织物缝合结合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凹槽条3上设置排水连通孔7,支撑线4可以穿过排水连通孔用于绑扎或连接,并且可以在土工织物5的外面缠裹接缝压合线8,如图5所示,图6C-C为图5中在排水体芯体1外缠裹支撑线4的截面图,本实施例排水体芯体的端部为弧形条相对于另外的弧形条向外伸出,以便于端部相互嵌入连接,本实施例可在排水体芯体1外仅包裹一层土工织物5;也可根据需要包裹一层土工织物5之后,在保证排水体芯体1至少一个面透水的前提下,其余面再设置一层土工膜;也可根据需要包裹多层上1织物5,各层土工织物的接缝位置错开。以上带排水凹槽的排水体芯体1的凹槽条3还可以为弧形竹子,当然本实施例也并不限于支撑线形状,其他横截面形状也可。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二排水体芯体为单个凹槽条3,单个凹槽条3为涂有防锈层的弧形铸铁凹槽条,2为凹槽条槽道,凹槽条3外缠裹有支撑线4,支撑线4为覆有PVC的钢丝线,支撑线外再包裹土工织物5。
以上实施例的支撑线4均可以用网格状层9来代替,网格状层9可以为玻璃纤维网等,如图8所示。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三排水体芯体由网格10和三行凹槽条3构成,网格10为覆有PVC的钢丝网格,凹槽条3为长度方向连续的凹槽条,凹槽条3间隔排列,凹槽条3背部粘结在网格上,这样不仅凹槽条本身具有排水凹槽,间隔凹槽条3之间的空隙也形成排水凹槽,在与凹槽条纵向相交叉的方向绑扎支撑线4,各支撑线4平行排列,支撑线4为尼龙线,再在外面包覆土工织物5,当然,支撑线4也可以沿排水凹槽的纵向缠裹在排水体芯体外,支撑线4也可以由玻璃纤维网来代替,玻璃纤维网可以包覆在排水体芯体外。
本实施例三的凹槽条3上也可以设置有带缝12,如图10所示,图中的31为凹槽条的背部,网格10上的格线可以嵌入带缝12内,使凹槽条3得以固定,如图11为凹槽条3嵌入格网内的截面示图,图12为网格10两面均嵌入有凹槽条的截面视图。
图13的排水体芯体与图9的排水体芯体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粘结于网格上的三行凹槽条中,有两行凹槽条3为间隔离散分布型,有一行为连续型凹槽条3;图14的排水体芯体为网格10上全部为间隔离散设置的凹槽条;图15的排水体芯体为网格10上全部为间隔离散设置的圆管,两两圆管之间形成排水凹槽;图9和图13、图14的凹槽条及图15的圆管均可以粘结或绑扎或嵌入网格10上。
以上本实施例三中的各种形式中,格网10均可以由平板来代替,并且平板上可以带有孔,如图16所示。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四的排水体芯体是由条形构件间隔平行排列来形成排水凹槽2,本实施例的条形构件3为塑料PVC条,两层平行排列的塑料PVC条3叠合粘结成一体,在这样的排水体芯体外包覆一层玻璃纤维网9,再包覆土工织物5,即可成为本实施例四的排水体,本实施例四的条形构件当然也可以用凹槽条。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五为两个凹槽条与一个平板构成的排水体芯体,两凹槽条3均为塑料PVC条,平板11为塑料PV C平板,塑料PVC凹槽条3背部焊接在塑料平板条上,即成为本实施例五的排水体芯体,在这样的排水体芯体外缠裹支撑线4再在支撑线4外包覆土工织物,即成为本实施例五的排水体。
以上各实施例中,凹槽条并不限于弧形凹槽条或条形构件,其他如“V”型凹槽条,“U”型凹槽条也均可。
权利要求1.排水体,包括渗透过滤层,其特征是还包括带有排水凹槽的排水体芯体,在该排水体芯体外设置有支撑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体,其特征是所述排水体芯体为一条凹槽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体,其特征是所述排水体芯体由两条以上凹槽条构成,各凹槽条凹槽向外,靠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体,其特征是所述排水体芯体由网格与凹槽条构成,凹槽条背面设置于网格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体,其特征是所述排水体芯体由平板与凹槽条构成,凹槽条背面设置于平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体,其特征是所述排水体芯体为由一排纵向条形构件和与纵向条形构件相交叉的一排条形构件构成,并排的两两条形构件形成排水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体,其特征是所述排水体芯体的端部呈有构成排水体芯体的构件相对于其他构件伸出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体,其特征是所述排水体芯体外的渗透过滤层外缠裹有接缝压合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所述的任一排水体,其特征是所述支撑线螺旋状缠裹在排水体芯体外的排水凹槽顶面,并与排水凹槽的槽道相交叉。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所述的任一排水体,其特征是所述排水体芯体外的支撑线为网格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排水体,包括渗透过滤层,其特征是还包括带有排水凹槽的排水体芯体,在该排水体芯体外设置有支撑线。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透水量和排水量均可得到极大提高,且制造简单,价格低廉;2.抗压能力大大增强,支撑线设置于带排水凹槽的排水体芯体外时,可以牢固的支撑外覆的渗透过滤层,使抗压能力增强,在压力下排水截面面积减少小,排水效率达到提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地下排水的场合。
文档编号E02D3/00GK2537735SQ0222663
公开日2003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4日
发明者李兰英 申请人:李兰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