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注桩用沉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7511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灌注桩用沉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所属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领域灌注桩的专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灌注桩用的沉管。
背景技术
沉管灌注桩成桩技术在桩基施工中已应用多年,其优点是施工速度快、质量好、倍受广大用户的欢迎,但目前设备的特性和地层的约束等条件限制,成桩直径一般在500mm以内,由于桩径小,同时当施工中遇到厚度大且密实的粉、细沙层时,沉管将很难穿过,而且桩外壁的土层强度低时,与桩壁的摩擦力小,对桩的支撑作用减弱,造成桩基不稳,桩的承载能力大大减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灌注成桩的同时加强桩外壁土层强度的灌注桩用沉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灌注桩用沉管包括沉管体,所述的沉管体的外侧柱面上固设有多个注浆管,注浆管的尾端接近沉管体的尾部,注浆管尾端设有向土层喷射水泥浆的喷射装置,注浆管的上端通过管路与注浆泵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多个注浆管的顶端设有固设在沉管体上且与多个注浆管相通的环管,环管通过管路与注浆泵连接。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种灌注桩用沉管包括沉管体,所述的沉管体的外侧柱面上固设有多个注浆管,注浆管的尾端接近沉管体的尾部,注浆管尾端设有向土层喷射水泥浆的喷射装置,注浆管的上端通过管路与注浆泵连接;开动振动箱沉管下沉,同时开通注浆泵通过注浆管将水泥浆液向管外土层喷射,沉至设计标高后停机,管内灌砼,然后开动振动箱和注浆泵,将沉管振动拔出,这样由于在桩柱外侧的的土中注入水泥浆,强化了桩体周围土的强度,使桩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向沉管外侧注入水泥浆,使粉、细沙层的塑性加大,并起到塑滑作用,于是沉管能很容易穿透密实的粉、细沙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适用于各种条件下的成桩技术。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附图1的A-A向剖视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注浆管下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所示,一种灌注桩用沉管包括沉管体1,所述的沉管体1的外侧柱面上固设有多个注浆管2,注浆管2的尾端接近沉管体1的尾部,注浆管2尾端设有向土层喷射水泥浆的喷射装置,注浆管2的上端通过管路4与注浆泵5连接。所述的向土层喷射水泥浆的喷射装置为设置在注浆管2尾端管壁上的多个多向喷浆孔3;所述的多个注浆管2的顶端设有固设在沉管体1上且与多个注浆管2相通的环管6,环管6通过管路4与注浆泵5连接。所述的注浆管2的数量为三个,当然也可以采用四个、五个或多个。所述的注浆管2为角钢焊接在沉管体1体壁上而成,这种结构使注浆管的强度大,沉管的下沉阻力小。
使用时,开动振动箱6沉管下沉,同时开通注浆泵5通过注浆管2将水泥浆液向管外土层喷射,沉至设计标高后停机,管内灌砼,然后开动振动箱和注浆泵,将沉管振动拔出,这样由于在桩柱外侧的的土中注入水泥浆,强化了桩体周围土的强度,使桩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向沉管外侧注入水泥浆,使粉、细沙层的塑性加大,并起到塑滑作用,于是沉管能很容易穿透密实的粉、细沙层。
当然,也可以在注浆管2的尾端连接一与沉管体1固定的喷射环管,喷射环管上设有多个多向喷浆孔3,同样可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这种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灌注桩用沉管,包括沉管体(1),其特征是所述的沉管体(1)的外侧柱面上固设有多个注浆管(2),注浆管(2)的尾端接近沉管体(1)的尾部,注浆管(2)尾端设有向土层喷射水泥浆的喷射装置,注浆管(2)的上端通过管路(4)与注浆泵(5)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注桩用沉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向土层喷射水泥浆的喷射装置为设置在注浆管(2)尾端管壁上的多个多向喷浆孔(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注桩用沉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多个注浆管(2)的顶端设有固设在沉管体(1)上且与多个注浆管(2)相通的环管(6),环管(6)通过管路(4)与注浆泵(5)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注桩用沉管,其特征是所述的注浆管(2)的数量为三个。
5.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灌注桩用沉管,其特征是所述的注浆管(2)为角钢焊接在沉管体(1)体壁上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灌注桩用沉管,它包括沉管体,沉管体的外侧柱面上固设有多个注浆管,注浆管尾端设有向土层喷射水泥浆的喷射装置,注浆管的上端通过管路与注浆泵连接;开动振动箱沉管下沉,同时开通注浆泵通过注浆管将水泥浆液向管外土层喷射,沉至设计标高后停机,管内灌砼,然后开动振动箱和注浆泵,将沉管振动拔出,这样由于在桩柱外侧的的土中注入水泥浆,强化了桩体周围土的强度,使桩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向沉管外侧注入水泥浆,使粉、细沙层的塑性加大,并起到塑滑作用,于是沉管能很容易穿透密实的粉、细沙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适用于各种条件下的成桩技术。
文档编号E02D5/66GK2716340SQ20042005172
公开日2005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9日
发明者王亦德, 吴鹏, 王蒙, 李 杰 申请人:王亦德, 吴鹏, 王蒙, 李 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