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格栅连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6606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格栅连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格栅连接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格栅连接系统中使用的格栅连接棒大都是均 一 的结构。也就
是说,现有的格栅连接棒其是厚薄一样的结构;而这种结构特点导致了其连接的强度降低;并且在格栅的连接中,由于是厚薄一样的结构,从而格栅连接处无法更紧密的搭接,使得连接效率较低。
并且,现有的格栅连接系统的格栅的节距有的达到了 350mm ~ 460mm;在这种节距范围内,在长期高应力状态下低应变时就易从肋条处断裂,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同样长度的产品锚定点变少了 ,给工程带来了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连接效率高的格栅连接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格栅连接系统,包括肋条相互交叉的格栅,所述格栅的交叉形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设置连接棒,所述连接棒包括棒体,在所述棒体的宽度方向上,其中间的厚度大于两边的厚度。其中,所述棒体的宽度方向上正反两面的中间均相对于其两边凸起。其中,所述棒体的宽度方向上正反两面中<51有一面的中间相对于其两边凸起。
其中,所述棒体宽度方向上,中间的厚度为5.5mm 6.5mm,两边的厚度为3.5mm 4.5mm。
其中,在所述棒体宽度方向上,所述中间厚度大于两边厚度1.5mm 2.5mm。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格栅连接系统在使用中格栅的肋条容易断裂的问题。为此,所述格栅包括若干挡条,以及跨接于所述挡条之间的肋条;并且,其节距为280mm至340mm。
其中,所述挡条单位宽度上的肋条数大于等于46个。其中,所述肋条数为47或48。
其中,所述肋条的端部与所述挡条连接,所述肋条端部的宽度大于中间的宽度。
其中,所述节距为320mm。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将节距限制在280mm至340mm的最佳范围,,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取向程度,使其短期强度和长期强度都得以提高,从而也提高了整个格栅连接系统的强度。
并且,由于增加了肋条的数目,进而增加了锚定点的数量;这样一来,一方面提高了该格栅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安全性更高。
另外,由于将格栅连接系统的棒体的中间厚度加大,使其厚于两边的厚度,从而可以提高其连接强度;并且,在格栅连接时,也能够更好的与格栅接触,使得结合处搭接的更加紧密,提高了连接效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格栅连接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连接棒的截面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连接棒的立体示意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格栅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参考图1,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格栅连接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包括连接棒l、连接格栅2和连接格栅3。
所述连接格栅2和连接格栅3相互交叉形成了容置空间10,该容置空间10中容纳连接棒1。该连接棒1贯穿于所述容置空间10,图1中所示连接棒1为横截面,其为长条状(如图3所示),当所述两个连接才各栅2和3交叉时形成容置空间10后,所述连接棒l便贯穿其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有技术的格栅连接系统中,两个格栅的相互交叉的方式与本实用新型中的相同,因而在此不进^f亍详细阐述。
参考图2,图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连接棒的截面图。同时参考图3。如图
所示,可以看出该格栅连接棒的截面上(也就是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厚于其
两边。并且,从图中还可以看出,该连接才奉的正反两面均向外凸出;即,所述连接棒的棒体的宽度方向上(图中截面即是宽度方向的截面)两面的中间均相对于其两边凸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棒棒体的正反两面还可以仅有一面向外凸出,也就是中间相对于其两边凸出。对于图1所示实施例来说,也就是说,其可以仅有上下两面中的一面凸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棒棒体的一部分是向外凸出,也就说只有一部分是中间厚于两边的。从连接棒棒体的纵截面上来看是呈现出波浪状的。也就是说,在所述棒体的长度方向上,其正反两面中有一面或者是两面是波浪状的,而该波浪状的波峰部分的才黄截面则如图1所示相同,而其波谷部分的横截面则可以是平面状的,即中间与两边的厚度相等;或者,中间厚于两边的程度小于图1所示中中间厚于两边的程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才奉中间的厚度在5.5mm 6.5mm之间;两边的厚度在3.5mm 4.5mm之间;所述中间厚度大于两边厚度1.5mm 2.5mm。所述中间最厚处的厚度为6.5mm。所述寺奉体的宽度为47mm~53mm。
参考图4,图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格栅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包括横向排列的若干个肋条21,及竖向排列的两个挡条22,所述肋条21横跨于挡条22之间。
其中,图中所示的L部分即为本领域所il的节距。本实施例中,所述节距L的范围在280mm至340mm之间。其可以是,280mm、 290mm、 300mm、 310mm、320mm、 330mm、 340mm等等。优选的,节距在320mm左右(特别是在320mm时),在其制造过程中通过提高拉伸比和拉伸温度实现,从而提高了高分子材料的取向程度,与相同板材厚度的普通节距的产品对比,其短期强度和长期强度有所提高。
其中,图中所示H方向上,即挡条2的长度方向上(也就是图中竖向),在本领域中常用的单位宽度内(也就是挡条2的单位宽度内 所述肋条l的数量大于等于46根,优选的为47或48根。其中,所述单位宽度是本领域的惯用称呼方法,其是指在1米至1.04米的宽度,例如可以是1米、1.02米、1.03米、1.04米等。
而图中圈3所示的位置即是所说的锚定点,其数量越多则会使得该格栅使用时强度越大且越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格栅是根据需要无限延伸的结构,图l中所示仅为其一个局部,在横向及竖向上,其均进行延伸。当在横向上延伸时,必然相应的挡条也要增加(因为节距是确定的),在竖向上延伸时,肋条数必然增力口。
另一方面,由于单位宽度上肋条数的增加,使得锚定点的数量增多,从而使得强度和安全性得以提高。
其中,所述肋条21的两个端部的宽度宽于其中间的宽度(如图中所示),从而使得其拉伸强度更大。从图中亦可看出,所述肋条21与挡条22之间是正交的关系。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确定了节距的最佳范围,达到了格栅强度及生产成本的最佳比,特别是在320mm左右的时候,效果更佳。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 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格栅连接系统,包括肋条相互交叉的格栅,所述格栅的交叉形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设置连接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棒包括棒体,在所述棒体的宽度方向上,其中间的厚度大于两边的厚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格栅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棒体的宽度方 向上正反两面的中间均相对于其两边凸起。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格栅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棒体的宽度方 向上正反两面中^义有一面的中间相对于其两边凸起。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格栅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棒体宽度方向上,中间的厚度为5.5mm 6.5mm,两边的厚度为3.5mm 4.5mm。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格栅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棒体宽度方向上,所述中间厚度大于两边厚度1.5mm 2.5mm。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格栅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包括若干 挡条,以及跨接于所述挡条之间的肋条;并且,其节距为280mm至340mm。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格栅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条单位宽度 上的肋条数大于等于46个。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格栅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数为47 或48。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格栅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的端部与 所述挡条连接,所述肋条端部的宽度大于中间的宽度。
10、 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格栅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节距为32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格栅连接系统,包括肋条相互交叉的格栅,所述格栅的交叉形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设置连接棒,所述连接棒包括棒体,在所述棒体的宽度方向上,其中间的厚度大于两边的厚度。由于将格栅连接系统的棒体的中间厚度加大,使其厚于两边的厚度,从而可以提高其连接强度;并且,在格栅连接时,也能够更好的与格栅接触,使得结合处搭接的更加紧密,提高了连接效率。
文档编号E02D29/02GK201386287SQ20092002127
公开日2010年1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7日
发明者刘晓娟, 飞 夏, 鸿 郑, 陈泽明 申请人: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