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32566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
背景技术
装载机是一种重要的工程机械,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建筑、水电、港口、矿山等 建设工程的土石方施工当中。现有的装载机大都依靠液压传动实现装载卸料动作,具有动 作灵活、工作平稳、结构简单紧凑等优点。但是液压式装载机是以液压油为传递动力的介 质,其启动较差,容易因内部元件磨损后产生泄漏,而且涉及的元件较多,泄漏的液压油会 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会出现过热,工作无力等现象。随着装载机功能的增加,其液压系统 越来越复杂,造成其故障的出现更具有突然性、隐蔽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它能克服液压式装载机 对液压元件要求高、易产生漏油、可靠度难保证等缺点。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来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所述装载机构为电力驱动且带有可调节配重的 机构。一种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包括铲斗抬升机构、铲斗翻转机构和配重调节 机构,其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为所述铲斗抬升机构中第一主动杆一端通过第一铰孔与第一联轴器、第一伺服电机 连接,第一伺服电机安装在车体上,另一端通过第二铰孔与第一连杆连接。第一连杆另一端 通过第三铰孔与第二连杆连接,第二连杆另外两端分别通过第四铰孔和第五铰孔与车体和 铲斗连接,所述铲斗翻转机构中第二主动杆一端通过第六铰孔与第二联轴器、第二伺服电机 连接,第二伺服电机安装在车体上,另一端通过第七铰孔与第三连杆连接,第三连杆另一端 通过第八铰孔与第四连杆连接,第四连杆中部通过第九铰孔与第五连杆连接,另一端通过 第十铰孔与车体连接,第五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一铰孔与铲斗连接,所述可调配重机构中第三主动杆一端通过第十二铰孔与第三联轴器、第三伺服电 机连接,第三伺服电机安装在配重载台上,另一端通过第十三铰孔与第六连杆连接,第六连 杆另一端通过第十四铰孔与配重连接,配重载台通过第十五铰孔与第七连杆连接、通过第 十六铰孔与第八连杆连接、通过第十七铰孔与第九连杆连接、通过第十八铰孔与第十连杆 连接,第七连杆中部通过第十九铰孔与车体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十铰孔与铲斗连接,第八 连杆中部通过第二十一铰孔与车体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十二铰孔与铲斗连接,第九连杆 另一端通过第二十三铰孔与车体连接;第十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十四铰孔与车体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突出优点在于1、所述铲斗抬升机构和铲斗翻转机构均为外转动副驱动,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安装在车体上,能有效降低手臂重量,提高装载卸料速度。2、所 述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具有配重调节机构,能有效减轻第一伺服电机 的负担,提高装载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平面装载机构,可以解决液压式装载机对零件要求高、寿命不长、易 漏油等问题。并且零部件制造加工要求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的铲斗抬升机构。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的铲斗翻转机构。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配重调节机构的前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配重调节机构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对照图1、图2和图3,所述铲斗抬升机构由第一主动杆4、第一连杆30、第二连杆 35和铲斗43组成,如图1所示。第一主动杆4 一端通过第一铰孔2与第一联轴器45、第一 伺服电机44连接,第一伺服电机44安装在车体1上,如图2所示,另一端通过第二铰孔5与 第一连杆30连接;第一连杆30另一端通过第三铰孔31与第二连杆35连接,如图1所示; 第二连杆35另外两端分别通过第四铰孔38和第五铰孔42与车体1和铲斗43连接,如图 2所示。第一伺服电机44通过第一联轴器45驱动第一主动杆4,第一主动杆4带动第一连 杆30,第一连杆30带动第二连杆35,第二连杆35带动铲斗43运动,如图1所示。对照图1、图2和图4,所述铲斗翻转机构由第二主动杆6、第三连杆23、第四连杆 27、第五连杆29和铲斗43组成,如图1所示。第二主动杆6 —端通过第六铰孔3与第二联 轴器46、第二伺服电机47连接,第二伺服电机47安装在车体1上,如图2所示;另一端通过 第七铰孔7与第三连杆23连接,如图1所示;第三连杆23另一端通过第八铰孔26与第四 连杆27连接,如图1所示;第四连杆27中部通过第九铰孔28与第五连杆29连接,如图1 所示,另一端通过第十铰孔37与车体1连接,如图2所示;第五连杆29另一端通过第十一 铰孔34与铲斗43连接,如图1所示。第二伺服电机47通过第二联轴器46驱动第二主动杆6,第二主动杆6带动第三连 杆23,第三连杆23带动第四连杆27,第四连杆27带动第五连杆29,第五连杆29带动铲斗 43运动。对照图1、图2、图5和图6,所述配重调节机构由第三主动杆17、第六连杆15、配重 13、配重载台10、第七连杆19、第八连杆20、第九连杆21、第十连杆22和铲斗43组成。第 三主动杆17 —端通过第十二铰孔18与第三联轴器49、第三伺服电机48连接,第三伺服电 机48安装在配重载台10上,如图1和图2所示,另一端通过第十三铰孔16与第六连杆15 连接;第六连杆15另一端通过第十四铰孔14与配重13连接,如图1所示;配重载台10通过第十五铰孔8与第七连杆19连接,如图5所示,通过第十六铰孔9与第八连杆20连接, 如图6所示,通过第十七铰孔11与第九连杆21连接,如图5所示,通过第十八铰孔12与第 十连杆22连接,如图6所示;第七连杆19中部通过第十九铰孔36与车体1连接,如图5所 示,另一端通过第二十铰孔40与铲斗43连接,如图2所示;第八连杆20中部通过第二十一 铰孔39与车体1连接,如图6所示,另一端通过第二十二铰孔41与铲斗43连接,如图2所 示;第九连杆21另一端通过第二十三铰孔24与车体1连接,如图5所示;第十连杆22另一 端通过第二十四铰孔25与车体1连接,如图6所示。第三伺服电机48通过第三联轴器49驱动第三主动杆17,第三主动杆17带动第六 连杆15,第六连杆15带动配重13移动。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原理作进一步的说明。工况一,铲斗43保持原始状态即铲斗43接触地面,由车体1驱动前进进行物料的 铲取。在这个过程中所有机构都不工作。工况二,铲斗43在物料将要装满时铲斗翻转机构工作,第二伺服电机47通过第二 联轴器46驱动第二主动杆6,第二主动杆6带动第三连杆23,第三连杆23带动第四连杆 27,第四连杆27带动第五连杆29,第五连杆29带动铲斗43向上翻转至所需位置。工况三,铲斗43装满物料后保持铲斗43位姿,配重调节机构工作,第三伺服电机 48通过第三联轴器49驱动第三主动杆17,第三主动杆17带动第六连杆15,第六连杆15带 动配重13移至远离车体的一边。工况四,配重13移至远离车体1的一边后铲斗抬升机构工作,第一伺服电机44通 过第一联轴器45驱动第一主动杆4,第一主动杆4带动第一连杆30,第一连杆30带动第二 连杆35,第二连杆35带动铲斗43向上运动,这个过程中铲斗43与地面夹角不变。工况五,铲斗43抬升至合适位置后由车体1运至要卸载的位置,铲斗翻转机构工 作使铲斗43翻转卸载。然后再翻转回本工况初始位置。工况六,配重调节机构工作,第三伺服电机48通过第三联轴器49驱动第三主动杆 17,第三主动杆17带动第六连杆15,第六连杆15带动配重13移至靠近车体的一边。工况七,铲斗抬升机构工作,第三伺服电机48通过第三联轴器49驱动第三主动杆 17,第三主动杆17带动第六连杆15,第六连杆15带动配重13向下运动至初始位置。
权利要求一种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机构为电力驱动且带有可调节配重的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包括铲斗抬升机构、铲斗翻转 机构和配重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铲斗抬升机构中第一主动杆一端通过第一铰孔与第一联轴器、第一伺服电机连 接,第一伺服电机安装在车体上,另一端通过第二铰孔与第一连杆连接。第一连杆另一端通 过第三铰孔与第二连杆连接,第二连杆另外两端分别通过第四铰孔和第五铰孔与车体和铲 斗连接,所述铲斗翻转机构中第二主动杆一端通过第六铰孔与第二联轴器、第二伺服电机连 接,第二伺服电机安装在车体上,另一端通过第七铰孔与第三连杆连接,第三连杆另一端通 过第八铰孔与第四连杆连接,第四连杆中部通过第九铰孔与第五连杆连接,另一端通过第 十铰孔与车体连接,第五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一铰孔与铲斗连接,所述可调配重机构中第三主动杆一端通过第十二铰孔与第三联轴器、第三伺服电机连 接,第三伺服电机安装在配重载台上,另一端通过第十三铰孔与第六连杆连接,第六连杆另 一端通过第十四铰孔与配重连接,配重载台通过第十五铰孔与第七连杆连接、通过第十六 铰孔与第八连杆连接、通过第十七铰孔与第九连杆连接、通过第十八铰孔与第十连杆连接, 第七连杆中部通过第十九铰孔与车体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十铰孔与铲斗连接,第八连杆 中部通过第二十一铰孔与车体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十二铰孔与铲斗连接,第九连杆另一 端通过第二十三铰孔与车体连接;第十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十四铰孔与车体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带可调配重的电动装载机构,包括铲斗抬升机构、铲斗翻转机构、配重调节机构以及铲斗。所述装载机由三个伺服电机驱动,第一伺服电机控制铲斗抬升机构,第二伺服电机控制铲斗翻转机构,第三伺服电机控制配重调节机构。工作时铲斗抬升与地面夹角不变,配重下降与地面夹角保持不变。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传统液压式装载机零部件要求高、寿命短、漏油等问题。
文档编号E02F3/36GK201762741SQ20102028138
公开日2011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4日
发明者吴笃超, 张转, 徐细勇, 温芳, 潘宇晨, 王红州, 蔡敢为, 谢红梅 申请人:广西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