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气囊实现双壁钢围堰平转下河的方法

文档序号:5341473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利用气囊实现双壁钢围堰平转下河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工程的水中基础施工,具体来讲是一种利用气囊实现双壁钢围堰平转下河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双壁钢围堰是桥梁水中基础施工时,用于水中承台施工的挡水或挡土结构。先围堰后钻孔的方法是双壁钢围堰施工中常用的一种,采用先围堰后钻孔的方法时,首先在加工厂制造底节或全高围堰,然后进行围堰下河。通常围堰采用气囊法下河时,加工场地需要选用靠近河边的场地,这样才能够顺利使用气囊法将围堰拖下河。如果在围堰的下河过程中,河边有较大障碍物或加工场地不正对河口时,则无法实施气囊法围堰下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气囊实现双壁钢围堰平转下河的方法,解决围堰平转的问题,当河边有较大障碍物或加工场地不正对河口时, 使围堰平转至正对河口的位置,实现围堰入水。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气囊实现双壁钢围堰平转下河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01.将围堰下布置至少两块托板,每块托板下布置N(N ^ 1)个气囊,且N个气囊呈一排布置;102.将所述气囊斜放,靠近围堰入水端的最前端气囊与围堰中心线夹角为 90° +α,其中α是围堰下河需要转动的角度;103.将远离围堰入水端的最后端气囊与围堰中心线垂直,其余气囊由最前端至最后端依次与围堰中心线按照90° +α-(η-Ι) α/(Ν-1)布置,其中η = 1,2,...N;104.所述围堰通过钢丝绳连接转向地锚,逐渐释放所述钢丝绳,让所述围堰沿着所述气囊摆放的方向斜行,实现围堰下河前的角度平转。105.所述围堰调整至正对入河口,将连接在转向地锚上的钢丝绳断开,将所述钢丝绳连接至下河地锚,逐渐释放钢丝绳,围堰至入河口 15 20m处,断开钢丝绳,实现围堰入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围堰通过上述步骤调整后,将气囊反向回拉,反复通过所述步骤进行调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反向回拉时,每块托板下布置N个气囊,靠近入水端的最前端气囊与围堰中心线垂直,远离入水端的最后端气囊与围堰中心线按照夹角 90° +Φ设置,Φ为一次回拉调整所需转角,其余气囊由最前端至最后端与围堰中心线按照夹角 90° +φ-(η-Ι) Φ/(Ν-1)布置,其中 η = 1,2,...N。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围堰下布置支撑架,支撑架与围堰通过螺栓连接, 支撑架下布置托板,托板下布置气囊,共同形成围堰下滑滑道。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围堰入水后,破坏支撑架与围堰的螺栓连接,支撑架与围堰自行脱离。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解决围堰平转的问题,当河边有较大障碍物或加工场地不正对河口时,利用所述气囊的转角实现整个围堰的转角,若所需转动角度较大,还可通过多次围堰的转角逐步转动,使围堰平转至正对河口的位置,实现围堰入水。


图1为围堰平转时气囊平面布置图;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立面布置图;图3为围堰回拉时气囊平面布置图;图4为围堰平转下河的总体布置图。附图标记围堰1,托板2,气囊3,最前端气囊31,最后端气囊32,转向地锚4,支撑架5,钢丝绳6,下河地锚7,围堰中心线L。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法发明所述利用气囊实现双壁钢围堰平转下河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01.将围堰1下布置至少两块托板2,每块托板2下布置N(N彡1)个气囊3,且N 个气囊3在每块托板2下方呈一排布置。其中,围堰1下部通过螺栓连接支撑架5,托板2 布置于支撑架5的下方,托板2和气囊3共同形成围堰1的下滑滑道。102.如图4,D是围堰1下河所遇障碍物边线,需要转动α角度下河时,下和方向为B方向,将所述气囊3斜放,靠近围堰1入水端的最前端气囊31与围堰中心线L夹角为 90° +α。103.将远离围堰1入水端的最后端气囊32与围堰中心线L垂直,其余气囊3由最前端至最后端依次与围堰中心线L按照90° +α-(η-Ι) α/(Ν_1)布置,其中η= 1,2,… N, L'为转向后的围堰中心线。此时,气囊3的摆放角度为最前端气囊31斜放角度最大, 向后斜放角度逐渐减小,最后端气囊32斜放角度最小。104.转向时,通过钢丝绳6将所述围堰1连接转向地锚4,逐渐释放所述拉围堰1 的钢丝绳6,让所述围堰1沿着所述气囊3摆放的方向斜行,利用气囊3和下河地锚7实现围堰1下河前的角度平转。105.将所述围堰1调整至正对入河口 C (图4中C表示入河口)处,将连接在转向地锚4上的钢丝绳6断开,将所述钢丝绳6连接至下河地锚7,逐渐释放钢丝绳6,直至围堰 1距离入河口 15 20m处断开钢丝绳6,围堰1入水后,由于自重的作用,破坏支撑架5与围堰1的螺栓连接,支撑架5与围堰1自行脱离,实现围堰入水。上述步骤102、103、104中,如果围堰1需要平转的角度较小,一次斜行即可转向到位;如果围堰1需要平转的角度较大,可以分次对围堰1进行角度调整,即所述围堰1通过上述步骤调整后,将气囊3反向角度布置后回拉,再次进行上述步骤,调整围堰1至下河角度,如不够可再次回拉,再次按照上述步骤调整。当可供围堰1斜行的距离过短,可让围堰1 一次斜行后,将气囊3反向角度布置后回拉,再次进行斜行,反复通过所述步骤进行调整。如图3所示,气囊3反向回拉角度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布置若需要回拉转角Φ, 靠入水端的最前端气囊31与围堰中心线L垂直,最后端气囊32与围堰中心线L夹角为 90° +Φ,其余气囊3由最前端至最后端依次按照与围堰中心线L呈90° +φ-(η-1)φ/ (N-I)布置,其中η= 1,2,...N,L'为转向后的围堰中心线。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气囊实现双壁钢围堰平转下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01.将围堰下布置至少两块托板,每块托板下布置1)个气囊,且N个气囊呈一排布置;102.将所述气囊斜放,靠近围堰入水端的最前端气囊与围堰中心线夹角为90°+α, 其中α是围堰下河需要转动的角度;103.将远离围堰入水端的最后端气囊与围堰中心线垂直,其余气囊由最前端至最后端依次与围堰中心线按照90° +α-(η-1) α/(Ν_1)布置,其中η = 1,2,...N;104.所述围堰通过钢丝绳连接转向地锚,逐渐释放所述钢丝绳,让所述围堰沿着所述气囊摆放的方向斜行,实现围堰下河前的角度平转。105.所述围堰调整至正对入河口,将连接在转向地锚上的钢丝绳断开,将所述钢丝绳连接至下河地锚,逐渐释放钢丝绳,围堰至入河口 15 20m处,断开钢丝绳,实现围堰入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气囊实现双壁钢围堰平转下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通过步骤102、103、104转向后,将气囊反向回拉,反复通过上述三个步骤进行调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气囊实现双壁钢围堰平转下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回拉时,每块托板下布置N个气囊,靠近入水端的最前端气囊与围堰中心线垂直,远离入水端的最后端气囊与围堰中心线按照夹角90° +Φ设置,Φ为一次回拉调整所需转角, 其余气囊由最前端至最后端与围堰中心线按照夹角90° +φ-(η-Ι) Φ/(N-I)布置,其中η =1,2,…N。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气囊实现双壁钢围堰平转下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下布置支撑架,支撑架与围堰通过螺栓连接,支撑架下布置托板,托板下布置气囊,共同形成围堰下滑滑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气囊实现双壁钢围堰平转下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入水后,破坏支撑架与围堰的螺栓连接,支撑架与围堰自行脱离。
全文摘要
利用气囊实现双壁钢围堰平转下河的方法,涉及桥梁工程的水中基础施工,包括将围堰下布置至少两块托板,每块托板下布置N个气囊;将气囊斜放,靠近围堰入水端的最前端气囊与围堰中心线夹角为90°+α,其中α是围堰下河需要转动的角度;将远离围堰入水端的最后端气囊与围堰中心线垂直,其余气囊由最前端至最后端依次与围堰中心线按照90°+α-(n-1)α/(N-1)布置,其中n=1,2,…N;逐渐释放钢丝绳,让围堰沿着气囊摆放的方向斜行;围堰至入河口15~20m处,断开钢丝绳,实现围堰入水。该方法解决围堰平转的问题,当河边有较大障碍物或加工场地不正对河口时,使围堰平转至正对河口的位置,实现围堰入水。
文档编号E02D19/04GK102409689SQ20111028031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1日
发明者何加江, 傅战工, 刘润泽, 宋小三, 张爱花, 李军堂, 涂满明, 田继开, 秦顺全, 郑大超 申请人: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