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13613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基桩工程中的一种基础桩材,特别是一种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
背景技术
混凝土管桩是近年来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的一种新型桩基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在房屋、桥梁等大型建筑中。其主要作用是能够被机械象钉子一样直接打入到离地表较深的地底比较坚硬的岩层上,能够更好的起到支撑房屋、桥梁等大型建筑的重量,不至于使墙基在软基地面承受较大的重量墙体时发生塌方,而致使房屋、桥梁等大型建筑倒塌。其具有承载力大、施工快捷方便、环境污染小、成桩质量可靠、综合技术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在全国沿海省市得到很大的推广使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管桩生产企业280多家,年生产管桩1. 6亿米,年产值达200亿元,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上管桩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但随着建筑要求的不断提升,管桩的缺点也越来越凸显,如管桩因为其外表光滑呈圆形,所以在作为摩檫桩使用时,与土层的摩檫力小,造成单桩承载力不足,从而许多工程上不得不使用外径大的管桩或干脆使用实心方桩,加大了工程造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包括横截面为矩形的桩体,所述桩体至少具有一个钢筋笼和混凝土,所述钢筋笼两端各连接有一个矩形金属端板,所述金属端板与所述桩体外形相同,所述钢筋笼包括多个预应力主筋和箍筋,所述箍筋呈螺旋状焊接在所述主筋上;每个所述主筋均连接于所述金属端板上的一个对应的张力孔中,所述张力孔呈矩形布局,所有所述张力孔与其最近的金属端板边缘的垂直距离都相同。优选地,沿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中心具有贯穿整个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中心通孔。优选地,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横截面呈方形,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中心通孔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四个面至所述中心通孔的壁厚大于等于60mm。优选地,所述张力孔呈方形布局,所述主筋沿所述桩体轴向延伸。优选地,所述金属端板的四个角具有大小相同的应力消除圆弧角。优选地,所述应力消除圆弧角的圆弧半径为6_35mm。优选地,所述张力孔距与其最近的金属端板边缘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mm。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由于外表面积大且成方形,所以其在土层中桩体与土的休止角比管桩的圆形外表大得多,这就意味着该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比相对的管桩在同等地质条件下能获得更大的土层摩擦力,也即是,该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比相对的管桩在同等地质条件下能获得更大的承载力,从而满足建筑要求,降低工程造价。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半剖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一种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俯视图;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结构及其原理。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半剖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一种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俯视图。参照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包括横截面为矩形的桩体,所述桩体至少具有一个钢筋笼1和混凝土 2,所述钢筋笼1两端各连接有一个矩形金属端板3,所述金属端板3 与所述桩体外形相同,所述金属端板3使得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具备更好的耐冲击性能,有效降低了该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桩头破损率;同时方形比圆形有更大的焊接周长,所以充分保证了每节桩之间的有效焊接强度,大大减小了在施工中出现接头脱焊或位移的现象,使成桩质量更优;此外,矩形的外形更容易开发出非焊接的快速连接头,能真正做到全天候施工,施工更快捷,可避免在高地下水位中出现焊接桩头开裂现象。在图中还可见,所述钢筋笼1包括多个预应力主筋11和箍筋12,所述箍筋12呈螺旋状焊接在所述主筋11上,这样便于在生产中进行机械自动化焊接,同时螺旋状的箍筋12 能够使所述钢筋笼1具备良好的抗伸缩、抗扭性能。每个所述主筋11均连接于所述金属端板3上的一个对应的张力孔31中,从而能够对所述主筋11施加预应力,所述张力孔31呈矩形布局,所有所述张力孔31与其最近的金属端板3边缘的垂直距离L都相同。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沿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中心具有贯穿整个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中心通孔。这样在保障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结构强度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层厚度,减轻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自身重量,同时也便于沉桩后在需要时对所述混凝土
4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中心通孔的灌砼操作。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横截面呈方形,这样能够有效增加其与土层的摩擦力,使其获得更大的承载力;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中心通孔的横截面呈圆形;因此该中心通孔在生产中便于成型,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四个面至所述中心通孔的壁厚大于等于60mm,从而可以保障该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有效强度。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张力孔31呈方形布局,所述张力孔31距与其最近的金属端板3边缘的垂直距离L大于等于^mm,所述主筋11沿所述桩体轴向延伸,这样能够有效保证该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所述钢筋架1外部的混凝土 2的厚度,从而减少大气或侵蚀性介质对钢筋的侵蚀,延长构件的使用期限,保障该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良好耐久性。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所述金属端板3的四个角具有大小相同的应力消除圆弧角,这样不仅使该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外形美观,而且避免了因该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桩体边角过小,使得该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在吊装过程中将钢丝磨断而掉落发生安全事故。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应力消除圆弧角的圆弧半径为6_35mm。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由于外表面积大且成方形,所以其在土层中桩体与土的休止角比管桩的圆形外表大得多,这就意味着该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比相对的管桩在同等地质条件下能获得更大的土层摩擦力,也即是,该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比相对的管桩在同等地质条件下能获得更大的承载力,从而满足建筑要求,降低工程造价。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虽然本实用新型是按照多个实施例的方式进行描述的,但是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中如此叙述仅仅是为了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并将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案看作是可以相互组合成不同实施例的方式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 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包括横截面为矩形的桩体,所述桩体至少具有一个钢筋笼和混凝土,所述钢筋笼两端各连接有一个矩形金属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端板与所述桩体外形相同,所述钢筋笼包括多个预应力主筋和箍筋,所述箍筋呈螺旋状焊接在所述主筋上;每个所述主筋均连接于所述金属端板上的一个对应的张力孔中,所述张力孔呈矩形布局,所有所述张力孔与其最近的金属端板边缘的垂直距离都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中心具有贯穿整个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中心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横截面呈方形,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中心通孔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的四个面至所述中心通孔的壁厚大于等于 60mmo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孔呈方形布局,所述主筋沿所述桩体轴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端板的四个角具有大小相同的应力消除圆弧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消除圆弧角的圆弧半径为6-35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孔距与其最近的金属端板边缘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26mm。
专利摘要一种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包括横截面为矩形的桩体,所述桩体至少具有一个钢筋笼和混凝土,所述钢筋笼两端各连接有一个矩形金属端板,所述金属端板与所述桩体外形相同,所述钢筋笼包括多个预应力主筋和箍筋,所述箍筋呈螺旋状焊接在所述主筋上;每个所述主筋均连接于所述金属端板上的一个对应的张力孔中,所述张力孔呈矩形布局,所有所述张力孔与其最近的金属端板边缘的垂直距离都相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混凝土空心预应力基础方桩,比相对的管桩在同等地质条件下能获得更大的土层摩擦力,从而具备更大的承载力。
文档编号E02D5/58GK202031087SQ20112014155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6日
发明者张强, 朱建舟 申请人: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