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43704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下施工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建设桥梁、海上风电等水中建筑物过程中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
背景技术
在港口、桥梁、隧道、电厂、海上风电等建设中,往往需要在水中或水下作业,通常采用围堰或套箱或吊箱等将承台或底座上的作业面围起来,抽干其中的水,形成一个干环境,便于施工。有些围堰要与承台或其他构件连接,例如像桥梁施工中承台与钢围堰的连接,现在都是采用螺栓连接,采用橡胶条止水,属刚性连接。拆除时,需要潜水员在水下作业,由于连接点多和螺栓锈蚀,作业困难,效率低。拆除后,留在承台上的螺栓或螺母必须做防腐处理,否则会影响承台的使用寿命;再者,刚性连接,围堰与承台联接为一体,当风浪、波流冲击围堰时,围堰会把振动传递给承台,导致承台施工中后浇筑混凝土在初凝时发生裂缝或与其他物体粘结不牢,可能会导致后浇筑混凝土报废;还有,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条止水时,靠螺栓压紧,围堰受到风浪冲击时,止水一旦失效,而且在水下很难封堵,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使围堰安装、拆卸便捷,同时又止水可靠,并且能防止围堰的振动不会传递给承台,从而保证在承台上后浇筑部分的混凝土的质量。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包括围堰和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与承台之间为柔性连接。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柔性连接是指在围堰与承台的连接处设置气囊,给气囊充气后,气囊通过与围堰、承台之间的作用力来实现围堰与承台的连接。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气囊为环形气囊。所述的环形气囊的截面为矩形。作为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气囊的数量为两条。所述两条气囊位于承台的侧面,沿承台上下排列。所述围堰与承台连接处的内侧或承台与围堰连接处的外侧设有气囊槽,所述气囊位于气囊槽内。作为再进一步的改进[0017]所述围堰与承台连接处的内侧设有螺栓。作为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气囊位于承台的上平面上,围堰的下表面与气囊接触,给气囊充气后,气囊通过与围堰的下表面、承台的上表面的作用力连接围堰和承台。所述气囊为条形气囊。所述承台的上表面设置气囊处设有气囊槽,气囊位于气囊槽内。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a)围堰与承台之间不用螺栓连接,依靠气囊充气后作用于围堰与承台或底座之间的摩擦力实现柔性连接,止水也一并完成,安装、拆卸方便;b)由于不用螺栓连接,所以在拆除围堰后,不需要再对带有螺纹孔的承台进行防腐处理,确保承台的使用寿命;c)由于围堰与承台之间不再是刚性连接,所以当风浪、波流冲击围堰时,由于围堰与承台或底座之间设置有充气的气囊对振动波起到缓冲、吸收作用,不会把振动传递给承台或底座,能够保证后浇筑部分混凝土的质量;d)由于围堰与承台或底座之间设有气囊,充气的气囊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柔性,能对凹凸不平的面严密接触,止水效果好,能够保证围堰长时间的止水,并且不会因风浪的冲击、晃动造成漏水;e)辅助连接的螺栓数量少,并设置在围堰内侧,在拆卸围堰前,先拆卸螺栓,做好防腐处理后,再拆围堰。在干环境下进行防腐处理,操作简单、方便。现有技术是在螺栓拆除后,止水随即失效,只能在水中进行防腐处理;f)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省工、省力、效率高,安全、可靠,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围堰与承台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围堰与承台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围堰与承台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围堰;2-承台 ’3、6_气囊;4、8_气囊槽;5_气囊嘴;7_辅助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先在海中打数根混凝土桩。在陆地上预制混凝土承台2,在围堰1的气囊槽4中放置环形气囊3,或在承台2的立面周围套上环形气囊3,将围堰1安装在承台2上,通过气囊嘴5给气囊3充气,使围堰1和承台2连接为一体,形成柔性连接,并能实现止水的目的。在围堰1和承台2之间用4个辅助螺栓7辅助连接,辅助螺栓7不被拧紧,不会使钢围堰1与承台2形成刚性连接。承台2上预留与桩相配合的桩孔,围堰1和承台2被一起吊起套装在混凝土桩上,承台2与桩止水后,抽干围堰1和承台2中的水,在承台2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养护后,先卸掉辅助连接的辅助螺栓7,做好防腐处理,再给气囊3放气,将围堰1移除。[0035]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先在海中打数根钢管桩。在陆地上预制混凝土承台2,在围堰1的两个气囊槽4中分别放置矩形截面的环形气囊3,或在承台2的立面周围套上两条矩形截面的环形气囊,这样的双层气囊结构,增加了环形气囊3在围堰1和承台2之间的作用力,并使得止水效果更为可靠。在将围堰1安装在承台2上,通过气囊嘴5给气囊3充气,使围堰1和承台2连接为一体,形成柔性连接。承台2上预留与桩相配合的桩孔,围堰1和承台2被一起吊起套装在钢管桩上,承台2与桩止水后,抽干围堰1和承台2中的水,在承台2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养护后,给气囊3放气,将围堰1移除。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在陆地上预制混凝土承台2,在围堰1的气囊槽4中放置环形气囊3,或在承台2的立面周围套上环形气囊3,在承台2的上平面与围堰1的结合部位放置矩形截面的条形气囊,或0形截面的环形气囊,使围堰1的重量压在气囊6上。这样的双向气囊结构,使得止水效果更为可靠。在将围堰1安装在承台2上,通过气囊嘴5给气囊3和气囊6充气,使围堰1和承台2连接为一体,形成柔性连接。承台2上预留与桩相配合的桩孔,围堰1和承台2被一起吊装到混凝土桩上,承台2与桩止水后,抽干围堰1和承台2中的水,在承台2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养护后,给气囊3放气,将围堰1吊起。围堰1与承台2或底座连接后,围堰1不会产生浮力,气囊3在围堰1和承台2之间的摩擦力足以克服围堰1的重力,始终会保持一个柔性连接状态。为使气囊6方便地预先套装在承台2或底座立面周围或摆放在承台2或底座上平面上,可在承台2的立面或平面上预留气囊槽8。围堰1和承台2间气囊6的充气压力一般在0. 1 0. 4MPa。放气时,先在气囊嘴5上用快接插头连接,将管路引致围堰1上面,气囊3排气后,海水会迅速灌入围堰1中。这样操作非常便捷、安全。本实用新型也可以方便地用于已在水下预制或安放好的底座与围堰1安装。在围堰1的气囊槽4中预先放置气囊3,气囊嘴5上连接能通向水面的充气管,将围堰1吊装到底座上,给气囊3充气,使围堰1与底座连接为一体。
权利要求1.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包括围堰(1)和承台O),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1)与承台(2)之间为柔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是指在围堰(1)与承台(2)的连接处设置气囊(3),给气囊(3)充气后,气囊(3)通过与围堰(1)、承台(2)之间的作用力来实现围堰(1)与承台O)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C3)为环形气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C3)的数量为两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气囊位于承台⑵的侧面,沿承台(2)上下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1)与承台⑵连接处的内侧或承台⑵与围堰⑴连接处的外侧设有气囊槽G),所述气囊⑶位于气囊槽(4)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1)与承台(2)连接处的内侧设有辅助螺栓(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 的上平面上设有气囊(6),所述围堰O)的下表面与气囊(6)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6)为条形气囊或环形气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 的上表面设置气囊(6)处设有气囊槽(8),气囊(6)位于气囊槽(8)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围堰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包括围堰和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与承台之间为柔性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围堰与承台之间不用螺栓连接,依靠气囊充气后作用于围堰与承台或底座之间的摩擦力实现柔性连接,止水也一并完成,安装、拆卸方便,而且由于围堰与承台之间不再是刚性连接,所以当风浪、波流冲击围堰时,由于围堰与承台或底座之间设置有充气的气囊对振动波起到缓冲、吸收作用,不会把振动传递给承台或底座,能够保证后浇筑部分混凝土的质量。
文档编号E02D19/04GK202323971SQ20112048413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8日
发明者钟爱民 申请人:钟爱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