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4119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井下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井下救生装置,主要应用于煤矿等矿井下,防止透水、毒气以及局部塌方的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煤矿井下透水不仅会给国家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更严重的是会给井下矿工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危害。通过新闻报道等媒体我们知道,每次煤矿井下透水事故都会夺去无数矿工的生命,使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目前煤矿巷道内用于阻断水的设施,是用防水闸门,而防水闸门在巷道内是固定的,可能离工作人员的作业的位置比较远,不能及时的操 作。 中国公开号为CN 201696094U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可根据需要设置在不同地段的人力可以搬动的防水气囊,主要包括气囊、固定气囊的支撑柱、以及支撑该支撑柱以及充气后气囊的四根支撑柱组成,而该装置的气体发生器采用与汽车同样的点火式结构,通过引爆点火剂释放气体。但其存在以下问题I、上述气囊要靠支撑板和支撑柱等支撑装置支撑在巷道壁上,结构复杂,体积大、安装耗时长,难以在短时间内充气,不适用气体、水以及塌方等短时间内发生的灾害的控制;2、气囊受力在侧面,不能适用于塌方,应用范围小。综上,该专利的使用局限性大,不能同时适用封堵气体、水和塌方。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充气快、兼适于防水,防毒气扩散以及局部塌方的井下救生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井下救生装置,包括气囊、气体发生器和待使用完气囊后将气囊内气体放出的放气结构,在所述气体发生器上设有多个向气囊内排气的排气孔,所述气体发生器位于气囊内,包括通过隔离栅隔开的两个反应室,在所述隔离栅上有一可扯开部分或一被软塞堵住的开口,所述可扯开部分或软塞连接一拉开结构,所述来开结构穿过设在反应室侧壁和气囊壁伸到气囊外,在所述排气孔处设有单向阀。优选的,所述可扯开部分为由刻痕线围成的封闭片,所述拉开结构与所述封闭片连接的位置临近该封闭片的端部。优选的,所述拉开结构为一拉绳。所述拉开结构还可以为拉杆。优选的,所述气囊采用纤维加胶材料。[0016]优选的,所述放气结构为一个尖刺结构。优选的,所述放气结构连接在气囊外表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在气囊内部,使气囊充气后装置体积小、撕拉就可以打开充气装置,开启结构简单,气体产生速度快、适用于突发事故。该装置可直接放置或挂等软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巷道内,挂起时,单手拉就可以开启充气装置,直接放或卡接等软连接,两只手反向用力也可以很容易打开,因此该装置的充气开启结构操作简单,为处理突发事故节争取了时间,本装置的结构使其适用于塌方、水和毒气,适用范围广。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气体发生器的一种结构图;图3是气体发生器的另一种结构图。附图标记为气囊-I气体发生器-2排气孔-3隔离栅-4反应室-5软塞-6开口 -7拉开结构-8单向阀-9刻痕线_10封闭片-11尖刺结构一1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3,一种井下救生装置,包括气囊I、气体发生器2和待使用完气囊I后将气囊I内气体放出的放气结构,在所述气体发生器2上设有多个向气囊I内排气的排气孔3,所述气体发生器2位于气囊I内,包括通过隔离栅4隔开的两个反应室5,在所述隔离栅4上有一可扯开部分或一被软塞6堵住的开口 7,所述可扯开部分或软塞6连接一拉开结构8,所述拉开结构8穿过设在反应室5侧壁和气囊I壁伸到气囊I外,在所述排气孔3处设有单向阀9,单向阀9使反应室5的未反应介质不能到气囊I中,产生的气体回到反应室5。工作原理为拉动拉开结构8,隔离栅4上的可扯开部分或软塞6被撕开,从而使两个反应室5内的反应介质混合反应产生气体并从排气孔3充到气囊I中去,由于该结构拉开可扯开部分或软塞6就可以使介质反应,充气结构开启简单,因此节省了充气时间,适用于突发事故。据试验,采用合适的反应介质,用本装置充气时间最短可达0.25秒。本装置的气体发生器2在气囊I内部,使整个装置体积小;气囊I可将拉开装置位于气囊I外的一端直接挂在巷道顶壁,人经过时单手一拉气囊I就可以开启充气,非常简单,且快速;还可以将其放在巷道内任意一个地方,使用时拿起来,一手握住气囊1,一手拿住拉开结构8,两手反向用力就可以很简单快速的打开充气装置,或通过其他任意软连接的方式如卡接等,但是气囊I的拉开结构8和固定位置不能硬连接,不能有固定死点,否则固定点容易被撕裂。不管采用上述哪种固定方式,开启充气的时间都很短,为处理突发事故节争取了时间。本装置的结构使其适用于塌方、水和毒气,适用范围广。参照图2,优选的,所述可扯开部分为由刻痕线10围成的封闭片11,所述拉开结构8与所述封闭片11连接的位置临近该封闭片11的端部。该结构刻痕线10和隔离栅4本呈一体,除非施加一定力度的力否则无法打开充气装置,防止了误操作。所述拉开结构8可以为一拉绳。拉绳便于将气囊I悬挂在巷道顶壁上,但由于拉绳要穿过其中一个反应室5,而若是液液反应,则很可能该反应液有腐蚀性,所以应尽量用防腐蚀的材质,这个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当然,所述拉开结构8也可以为拉杆。为了实现与巷道内壁很好的密封性,压力大,气囊I内要充足够多的气体,使气囊I承受的压力大,而且其必须与巷道内壁紧密贴合,摩擦也大,所以该气囊I采用纤维加胶材料,耐磨性好,承受力大。参照图1,对于上述实施例,所述放气结构为一个尖刺结构12。现有技术中采用直 接在气囊I上设置放气口,但由于气囊I是用来防止塌方、毒气扩散和洪水等,必须保证充气后的气囊I气压大于水或塌方的地面的推压力,所以充气要足够多,但如果将放气口直接设置在气囊I上,则当气囊I内气压很大时会撑开放气口,使气囊I不能达到预定的气压,从而起不到作用,导致井下作业人员危险。所以本装置不在气囊I上设放气口,气囊I本身除了必要的开口 7外,不设放气口,当危险事故结束后,用另配的尖刺结构12刺开气囊I放气,这样能保证气囊I的效果。尖刺结构12可单独配置,也可以事先就系在气囊I外表面上或采用其他方式连接在气囊I上。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井下救生装置,包括气囊(I)、气体发生器(2)和待使用完气囊后将气囊内气体放出的放气结构,在所述气体发生器上设有多个向气囊内排气的排气孔(3),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2)位于气囊(I)内,包括通过隔离栅(4)隔开的两个反应室(5),在所述隔离栅(4)上有一能够扯开部分或一被软塞(6)堵住的开口(7),所述可扯开部分或软塞连接一拉开结构(8),所述拉开结构(8)穿过设在反应室(5)侧壁和气囊(I)壁伸到气囊外,在所述排气孔(3)处设有单向阀(9)。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井下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够扯开部分为由刻痕线围成的封闭片,所述拉开结构与所述封闭片连接的位置临近该封闭片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井下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开结构(8)为一拉绳。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井下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开结构(8)为拉杆。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井下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I)采用纤维加胶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井下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气结构为一个尖刺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I或6所述的井下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气结构连接在气囊外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井下救生装置,包括气囊、气体发生器和待使用完气囊后将气囊内气体放出的放气结构,在所述气体发生器上设有多个向气囊内排气的排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位于气囊内,包括通过隔离栅隔开的两个反应室,在所述隔离栅上有一可扯开部分或一被软塞堵住的开口,所述可扯开部分或软塞连接一拉开结构,所述来开结构穿过设在反应室侧壁和气囊壁伸到气囊外,在所述排气孔处设有单向阀。该装置的充气开启结构操作简单,为处理突发事故节争取了时间,本装置的结构使其适用于塌方、水和毒气,适用范围广。
文档编号E21F11/00GK202544909SQ20122004870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5日
发明者汤广武 申请人:汤广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