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9201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矿场地下安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
背景技术
避难装置是井下矿山必备的救生设施。它能在地下矿上出现冒顶片帮、有毒有害气体、透水等事故时为采矿人员提供临时避难场所。该设施是集生命科学、环境自动化监测、工业自动化控制等高科技于一身的高端产品。目前,国外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矿山安全法规和标准对推广、使用矿用救生舱、避难装置有着硬性的规定。且国外矿用救生舱、避难装置以及避难硐室等已有不少成功应用的案例。我国每年的矿井事故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于灾难后所形 成的有毒有害气体随风蔓延而导致井下人员中毒、窒息死亡的。虽然我国的一些矿井已经有了简单的避灾救生设备,但就国内目前研发的避难装置而言,大多在结构设计、供风系统设计和生命维持系统设计上存在诸多问题。有些避难装置结构强度设计不足。有些则是结构布置不太合理,没有周全的考虑矿难发生时诸多复杂因素。还有的则在供风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上存在过多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承受较大水深的静压力,可防止冒顶片帮、有毒有害气体和水进入舱内,为非煤矿场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的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包括舱体、压风系统及给排水系统。所述压风系统、给排水系统与所述舱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压风系统包括供风系统和回风系统。所述供风系统和所述回风系统分别与所述舱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给排水系统包括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所述的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分别与所述的舱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舱体包括首舱段、尾舱段、中间舱段、前封板及后封板。所述首舱段的一端与所述前封板固定连接,所述首舱段的另一端与所述中间舱段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舱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尾舱段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尾舱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封板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首舱段与所述中间舱段之间、所述中间舱段与所述尾舱段之间均采用“凸凹”的方式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前封板上设置有在舱内外可自由开启的舱门。所述舱门上设置有用于观察舱外情况的观察窗。所述前封板上设置有逃生指引灯。进一步地,所述观察窗的透光玻璃采用耐高压、抗冲击材料制成。进一步地,还包括环境监测系统、通讯设备、照明系统和支撑装置。所述环境监测系统及所述照明指示系统设置在所述舱体内。所述通讯设备设置在所述舱体内,并且与矿山通讯联络系统连接。所述支撑装置固定在所述舱体外部。进一步地,所述舱体为圆柱形密封结构。本申请提供的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能够在地下非煤矿场发生紧急情况时供矿场作业人员逃生避难使用,它能够承受较大水深的静压力,可防止冒顶片帮、有毒有害气体和水进入舱内,为矿场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图I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避难装置总布置辅视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避难装置总布置左侧剖视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避难装置总布置尾部剖视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舱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I 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包括舱体(采用Q345材料制成)、压风系统(包括供风系统I和回风系统2)和给排水系统(包括给水系统
3和排水系统4)。供风系统I和回风系统2和给水系统3和排水系统4分别与舱体连接,具体如下舱体上开有第一接口 5、第二接口 6、第三接口 7及第四接口 8。供风系统I通过第一接口5连接至舱体内部。回风系统2通过第二接口6连接至舱体内部。给水系统3通过第三接口7接至舱体内部。排水系统4通过第四接口8接至舱体内部。本申请实例提供的一种矿场地下避难装置,舱体内部还设置有环境监测系统9 (如采用便携式多参数测定仪)、与矿山通讯联络系统连接的通讯设备10、照明系统11 (如采用I盏4瓦的LED节能灯)、集便器12 (如采用自动打包式集便器)、煤矿应急避险专用箱13及坐卧具14。舱体外部还固定有用于固定整个舱体支撑装置15。本申请所提供的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舱体内壁经喷砂除锈后喷涂无毒食品容器漆。为使避难装置在井下照明条件下醒目,舱体外壁经喷砂处理后,喷涂黄色或红色的环氧富锌底漆。下面对舱体的结构进行介绍参见图4,舱体包括首舱段16、尾舱段17、中间舱段18 (长度为一个标准舱长度,即1000mm)、前封板19、后封板20。首舱段16的一端与前封板19固定连接(如通过焊接的方式),首舱段16的另一端与中间舱段18的一端固定连接(如在首舱段16和中间舱段18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内法兰,使两部分内法兰能够以“凸凹”的方式密封,“凹凸”接口处的密封垫板采用耐压材料)。中间舱段18的另一端与尾舱段17的一端固定连接(如采用内法兰连接的“凸凹”的密封方式,“凹凸”接口处的密封垫板采用耐压材料),尾舱段17的另一端与后封板20固定连接(如通过焊接的方式)。前封板19上设置有在舱内外可自由开启的舱门21。舱门21上设置有用于观察舱外情况的观察窗22 (观察窗的透光玻璃采用耐高压、抗冲击材料制成)。舱体外部的前封板19上设置有逃生指引灯23 (采用红色光源)。舱体的各部分固定连接后形成圆柱形密封结构。图I 图4,在矿井下发生冒顶片帮、透水等事故后,遇险人员在逃生指引灯23的指示下,奔向避难装置的舱门21,打开避难装置舱门21进入舱体内部并开启照明系统11(照明灯),待所有人员进入避难装置舱体内部后,关闭舱门21。若舱体内部的底面有积水,可通过打开排水截止止回阀24将水排出舱外,结束后关闭排水截止止回阀24。进入舱内的避难人员还应检查各仪表是否工作正常,通过供风系统I调节舱内的温度,利用环境监测系统9 (采用便携式多参数测定仪)监测舱体内部的温度、压力及空气浓度(包含02、C02、CO、H2S、CH4以及SO2浓度)。接着开启压风系统(打开供风系统I的进口阀25及回风系统2的出口阀26)。每人每天配备的食品发热量为5000千焦,饮水I. 5升。在首舱中设置有集便器12 (采用自动打包式集便器),为舱内人员的安全及基本生活提供保障。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可移动、可拆卸,抗压能力强,能够承受较大水深的静压力。2、整个避难装置与外部矿场环境隔绝,可防止有毒气体和水进入舱内,保障了避难人员的生命安全。3、首舱壁上附有观察窗,避难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窗了解舱外的情况,并且可以通过通讯设备和外界取得联系。·4、采用矿山自身的压风自救系统及回风系统构成压风系统。利于空气对流,并能调节舱内温湿度。代替了压缩氧供氧系统,避免了高压氧气瓶在矿井下可能发生的爆炸事故。与井下“六大系统”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5、采用了支撑装置,在事故发生时避难装置不产生位移或漂浮移动。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压风系统及给排水系统; 所述压风系统、给排水系统与所述舱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风系统包括供风系统和回风系统; 所述供风系统和所述回风系统分别与所述舱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包括首舱段、尾舱段、中间舱段、前封板及后封板; 所述首舱段的一端与所述前封板固定连接,所述首舱段的另一端与所述中间舱段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中间舱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尾舱段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尾舱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封板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首舱段与所述中间舱段之间、所述中间舱段与所述尾舱段之间均采用“凸凹”的方式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封板上设置有在舱内外可自由开启的舱门; 所述舱门上设置有用于观察舱外情况的观察窗; 所述前封板上还设置有逃生指弓I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窗的透光玻璃采用耐高压、抗冲击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境监测系统、通讯设备、照明系统和支撑装置; 所述环境监测系统及所述照明指示系统设置在所述舱体内; 所述通讯设备设置在所述舱体内,并且与矿山通讯联络系统连接; 所述支撑装置固定在所述舱体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为圆柱形密封结构。
专利摘要本申请涉及矿场地下安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包括舱体、压风系统、给排水系统。所述压风系统、给排水系统与所述舱体连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非煤矿场地下避难装置,能够在地下非煤矿场发生紧急情况时供矿场作业人员逃生避难使用,它能够承受较大水深的静压力,可防止冒顶片帮、有毒气体和水进入舱内,为矿场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文档编号E21F11/00GK202707133SQ20122028541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8日
发明者梁汉红, 徐克 , 彭祖洋, 沈强, 李心元, 郑晨阳, 刘杰 申请人:武昌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