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和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5396708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和施工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土建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和施工方法,其中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包括竖直打入斜坡土体底端的挡土墙和用于锚接拉紧挡土墙的锚接索(杆),挡土墙上开设有供锚接索(杆)穿出固定的锚孔,锚接索(杆)一端为插入土体锚固的锚固端,另一端为锚接至挡土墙的外锚头,土体与挡土墙之间填充土石并压实成为填方体,于土体表面且于锚接索(杆)穿出的位置,设有用于为锚接索(杆)提供转向和支撑的支撑转向结构,锚接索(杆)穿过支撑转向结构,锚接至挡土墙,锚孔与支撑转向结构处于同一水平面。本发明中的锚接索(杆)经过转向后成水平状,便于机械移动和压实,直线度好,不留安全隐患。
【专利说明】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和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土建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和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山地等复杂地形修筑道路或者其它建筑时,需要在斜坡土体上先构建出稳固的地基。挡土墙结构是一种常见的斜坡土体构建地基的方法,其原理是在土体一侧打入挡土墙,然后在斜坡与挡土墙之间填方压实,成为合格的填方体即所需地基,这种施工方式中,由于挡土墙承受来自填方体的侧向土压力,如何提高其稳固程度是这种工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
[0003]现有技术中的锚接索(杆)挡土墙结构如图1所示,土体21外侧为斜坡,在其底端打入挡土墙3,然后使用钢绞线或钢筋制成的长条形锚接索(杆)4固定二者。其中锚接索(杆)4的一端插入土体21,水泥浆灌注成为锚固端41固定在土体21内,另一端穿过挡土墙3,通过外锚头31固定在挡土墙3的外侧。这样可以通过锚接索(杆)4紧紧拉住挡土墙3,使其能承受较大的侧向土压力,然后在土体21和挡土墙3之间填入土石,压实形成填方体22,即建筑需要的地基。传统的锚接索(杆)挡墙结构虽然从设计上看,较为稳固,但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天生的技术缺陷。
[0004]为了实现锚固端41的稳固,在施工时需要在土体21先钻出一个倾斜的孔,将锚接索(杆)4 一端插入孔内后,灌注水泥浆形成锚固端41。如果是水平孔,水泥浆会发生倒流,而无法灌满,导致锚固端41本身不够稳固,留下安全隐患。对应地,锚接索(杆)4也是倾斜设置以适应倾斜的孔。
[0005]在刚开始填方时,如图2所示,填方施工工程机械5在倾斜的锚接索(杆)4下方进行填方作业,此时可以按照施工要求,填方压实出合格的填方体22。当填方施工到一定阶段时,如图3所示,工程机械5在越来越高的填方体22上方,工程机械与锚接索(杆)4之间发生干涉,无法进入锚接索(杆)4的下方进行作业。
[0006]此时有两种施工方式,一种是人工进入锚接索(杆)4下方进行填土,另外一种是图3所示,将锚接索(杆)4连接挡土墙3的一端释放,填土完成后再锚紧。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前者填土的压实度质量差,形成的填方体22达不到压实度要求;后者只能应用于钢绞线制成的软性锚接索(杆)4的工程中,在填方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外露的锚接索(杆)4部分,即填充一层,调节一次锚接索(杆)4的位置,不仅施工较为麻烦,而且最后在填方体22中锚接索(杆)4的实际状态与设计要求的角度和轴线相差较大,锚接索(杆)4本身的有效性达不到要求,存在安全缺陷。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锚接索(杆)挡土墙在填方中施工复杂麻烦,有可能遗留安全隐患的问题。[0008]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包括竖直打入斜坡土体底端的挡土墙和用于锚接拉紧所述挡土墙的锚接索(杆),所述挡土墙上开设有供所述锚接索(杆)穿出固定的锚孔,所述锚接索(杆)一端为插入所述土体锚固的锚固端,另一端为锚接至所述挡土墙的外锚头,所述土体与所述挡土墙之间填充土石并压实成为填方体,于所述土体表面且于所述锚接索(杆)穿出的位置,设有用于为所述锚接索(杆)提供转向和支撑的支撑转向结构,所述锚接索(杆)穿过所述支撑转向结构,锚接至所述挡土墙,所述锚孔与所述支撑转向结构处于同一水平面。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锚接索(杆)通过支撑转向结构实现转向,在填方体内水平设置,填方的过程中不存在倾斜锚接索(杆)干涉施工机械的问题,可以直接用工程机械方便地进行填方作业,在填方体内锚接索(杆)能够保持顺直的合格状态,不会留下安全隐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背景技术】中现有的锚接索(杆)挡土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图1中填方作业开始阶段示意图;
[0012]图3为图1中填方作业中工程机械与锚接索(杆)干涉示意图;
[0013]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与现有的锚接索(杆)挡土结构的受力对比示意图;
[0015]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的受力示意图;
[0016]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的受力分析简图;
[0017]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的支撑转向结构联系梁结构示意图;
[0018]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的防护管结构示意图;
[0019]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支撑转向结构与土体安装方式;
[0020]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支撑转向结构与土体安装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2]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23]如图4所示,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包括竖直打入斜坡土体21底端的挡土墙3和用于锚接拉紧挡土墙3的锚接索(杆)1,挡土墙3上开设有供锚接索(杆)I穿出固定的锚孔31,锚接索(杆)1 一端为插入土体21锚固的锚固端11,另一端为锚接至挡土墙3的外锚头13,土体21与挡土墙3之间填充土石压实成为填方体22,在锚接索(杆)I穿出土体21表面上的位置,设有用于为锚接索(杆)I提供转向和支撑的支撑转向结构12,锚接索(杆)1穿过支撑转向结构12,锚接至挡土墙3,锚孔31与支撑转向结构12处于同一水平面。
[0024]在实际施工中,由于需要水泥浆灌注实现锚固端11的固定,所以要向下倾斜造孔并灌注水泥浆,然后插入锚固端11固定。本实例中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在锚接索(杆)1穿出土体21的位置上,设置了支撑转向结构12,支撑转向结构12设置在与锚孔31位于同一水平面的高度位置,锚接索(杆)I穿过支撑转向结构12后发生转向,水平状连接至挡土墙
3。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锚接索(杆)1因倾斜设置而导致干涉机械施工和施工过程麻烦的情况,可以非常方便地逐层施工出填方体22。填方完成后,填方体22内的锚接索(杆)I可以保持顺直的合格状态,不会因为施工而产生轴线偏离设计要求的问题,施工方便,也不会留下安全隐患。
[0025]在实际施工中,经过多次的实验和尝试,发现水平的锚接索(杆)I除了便于施工,还具有以下优点:
[0026]1)外锚头13较为稳固。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由于整个锚接索(杆)4是倾斜设置,所以外锚头处也是倾斜状,而锚头张拉台面的结构要求与锚接索(杆)4垂直设置才能保证最大的锚接力,而且在锚接的过程中需要施加预应力,在倾斜的外锚头上,难以进行稳固的锚接和施加预应力,其本身的锚接能力较差,会出现外锚头脱落的情况,造成斜向锚接索(杆)4失效,引发安全隐患。而本实施例中的锚接索(杆)4是水平设置的,外锚头13也相应地水平设置,安装锚接结构和施加预应力都较为容易,最后的锚接效果也比较理想,能达到设计要求,不会出现外锚头13脱落的情况。
[0027]现有技术中为了使锚接索(杆)4与挡土墙3的外锚头31固定更加紧固,需要提供张拉预应力,由于锚接索(杆)4轴线与挡土墙3立面有夹角,需要有与锚接索(杆)4轴线垂直的张拉面,结构上要在挡土墙3外立面增加楔形体张拉台,此张拉台施工复杂,强度不足,容易破坏。本结构消除了上述两个缺陷,第一,预埋管平面铺设,与挡土墙3钢筋平行,不受角度影响。第二,取消倾斜张拉台,张拉面直接在挡土墙3外立面,强度足够,安装施工方便,且节省了楔形张拉台的成本。
[0028]2)锚接索(杆)1更稳固。如图5所示,在倾斜的土体21表面施工的填方体22中,存在着向挡墙倾斜的破裂面221,在没有挡土墙3存在的情况下,填方体22会从破裂面221开始向下滑移。位于破裂面221后部与土体21之间部分为稳定区,这部分土体本身结构较为稳定,即使没有挡土墙3,其内部的摩擦力也能使其保持稳定,不会发生滑移。位于破裂面221前部与挡墙之间部分为滑移区,滑移区的土体对挡墙产生侧向土压力,同时在破裂面处对锚接索(杆)产生剪切力。在填方体22及其上部荷载作用下,破裂面221处的锚接索(杆)的本体受到较大的剪切力,尤其是用钢筋制作的锚接索(杆),容易在破裂面221处发生破坏。对比现有技术中倾斜的锚接索(杆)4和本实施例中的锚接索(杆)I,倾斜向和水平向的锚接索(杆)受力方向倾角分别为α?和ci2,通过几何关系,易知α?大于α2,即倾斜向设置的锚接索(杆)会受到更大的剪切力,更加容易失效。所以本实施例中的锚接索(杆)I在破裂面221上受到的剪切力更小,更加稳固。
[0029]3)锚固效果可以在张拉时进行观测,当锚固力不足时可以实时补救。本实施例中支撑转向结构12和锚接索(杆)1暴露在外,在初张拉时,可以直接地观测到锚固端11的受力变化情况,如果位移情况超过了设计限制,锚固力达不到要求,可以采取在支撑转向结构12上增加辅助锚固的补救措施,这样可以确保锚固的良好效果。而现有的斜向锚固件4锚固端41低于外锚头位置,填方必须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张拉(填土面低于锚接索(杆)时,因张拉伸直后机械无法辗压),此时锚接索(杆)4已埋入填方体I?2m深,无法直接观测锚固端41的受力变化情况,一旦锚固力不足,无法采取增加锚固力的补救措施。
[0030]4)锚接索(杆)I不易被损伤。为了使锚接索(杆)I能穿出挡土墙3,需要预先在挡土墙3上预埋管,现有挡墙中的锚接索(杆)4为倾斜设置,其安装角度受挡土墙3内钢筋的干扰,容易出现误差,预埋管的轴线与锚接索(杆)4的实际轴线很难一致,常产生预埋管的管口刃角损伤锚接索(杆)4的现象。
[0031]锚接索(杆)I由钢绞线或钢筋制成,支撑转向结构12为混凝土桩或钢筋混凝土桩,内部设有供锚接索(杆)I穿过的弯曲状转向管,转向管贯穿支撑转向结构12,出口处与锚孔31位于同一水平面。
[0032]钢绞线制成的锚接索(杆)I为软件零件,可以承受较大的拉力,而且位置灵活,容易牵引。钢筋制成的锚接索(杆)I可以制成弯曲件,使弯曲段位于支撑转向结构12内,对于这种锚接索(杆)1,支撑转向结构12内部设有转向管,锚接索(杆)I穿过转向管后,实现从倾斜到水平的转向。
[0033]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的支撑转向结构,例如设置定滑轮以供钢筋式锚接索(杆)4绕过转向,或者支撑杆支撑其转向等等。
[0034]转向管内灌注有水泥浆,锚接索(杆)I与所述支撑转向结构12相互固定。
[0035]在实际中,需要综合施工时的尺寸来选择不同的支撑转向结构12设计方案。由于弯曲的钢绞线有弯折角的设计要求,如果弯折角过大,会影响钢绞线本身的物理结构,影响其抗拉力特性。而较小弯折角需要支撑转向结构12有比较宽的厚度,来保证能平滑过渡。如果是尺寸较大的施工工地,可以直接设计支撑转向结构12,而不需要考虑其宽度限制。施工中如果需要限制支撑转向结构12的厚度,可以采用灌注水泥浆的方式,将锚接索(杆)I与支撑转向结构12固定在一起,这样即使有较大的弯折角,由于弯曲部分的钢绞线被水泥浆浇灌固定,也不会影响这部分抗拉能力,所以水泥浆浇灌的方式可以缩小支撑转向结构12的厚度。
[0036]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锚接索(杆)I方案,锚接索(杆)I为钢筋制成的两段杆状件,一段埋入土体21成为锚固端11,另一段水平锚接至挡土墙3,两段所述锚接索(杆)I分别连接固定至支撑转向结构12两端。这种方案钢筋杆体可分段连接,分为自由段和锚固段两节,两节之间采用螺纹接头连接,先施工锚固段和支撑转向结构12,不影响填方碾压施工,填方到锚接索(杆)I高度时将自由段钢筋用螺纹接头与锚固段连接即可继续施工,施工便捷,质量可靠。而且钢筋杆结构本身与前述的钢绞线结构相比,材料成本低,安装固定成本低,与支撑转向结构12的固定也比较方便。现有结构中采用钢筋作锚接索(杆)1的施工非常不便,因为斜向钢筋在填方区,施工机械难以操作。
[0037]前述的两种锚接索(杆)1方案中,将锚接索(杆)1与支撑转向结构12固定的方式,与现有技术中的倾斜锚固件4相比,可以提供更大的锚固力。原理如图1和图4所示,实际填方体22有一部分在破裂面后部为结构稳固的稳定区,也可以提供一部分锚固力,但倾斜设置的锚固件4的锚固力全部由锚固端41提供,无法充分利用这部分锚固力。而本实施例中的锚接索(杆)1水平设置,与支撑转向结构12固定在一起,支撑转向结构12本身受到稳定区内的填方体22的压力,转化为一部分锚固力,即锚接索(杆)I的锚固力由填方体22的一部分和土体21共同提供,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为挡土墙提供更大的锚固力。
[0038]其受力分析如图6和图7所示,图中T为锚接索(杆)拉力#为锚固力;Ea为支撑转向结构12受到的来自稳定区的锚固力;Ex为支撑转向结构12的基础摩擦力;Ey为支撑转向结构12的基础承载力;Ex、Ey合力为Eb, Eb为支撑转向结构地基反力。现有结构中,如图1所示,锚固力N全部由锚接索(杆)4的拉力T提供,当拉力T增大时,锚固力N也需要增加才能满足要求,由于锚固端41截面和地层锚固力不能无限增大,只能增加锚固端41的长度或整个锚接索(杆)4的长度才能满足要求,这样的方式不仅更加浪费材料,同时也受到施工地点的客观地质条件限制。
[0039]本实施例的力系中,T=N+Ea+Eb,Ea来自稳定区填土中产生的锚固力。Eb为拉力的斜向分力,此力又分为Ex和Ey,Ex为平行拉力方向,由支撑转向结构12底部的摩阻力提供;Ey为垂直拉力方向的力,直接作用在支撑转向结构12底部土层中,由土层的承载力提供,可通过扩大支撑转向结构12底面积而提高承载力。
[0040]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支撑转向结构12的下端设置了多根地锚124,可以适用于支撑转向结构12基底摩擦力不足的地质条件中,例如软土层等,提高了 Ex的摩阻力,适用性更强。
[0041]如图10所示,支撑转向结构12的支撑还可以采用倾斜台阶的方式,在土体2放置支撑转向结构12的底部处,设置向土体2内倾斜的台阶,能为支撑转向结构12提供更有利于稳固的摩擦力。
[0042]如图11所示,地锚124b可以设置为倾斜状,支撑转向结构12下端设置为楔形体124,插入土体2后,灌注锚固介质形成固定台阶123,并且楔形体124中打入倾斜的通孔,通孔内放置地锚124b,地锚124b —端穿过固定台阶123后插入土体2,另一端放置在通孔中固定。这种固定方式较为牢固,为支撑转向结构12提供了较大的固定力,增加了锚接索(杆)4的锚固力。本实施例中的锚固介质为水泥,在实际生产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材料介质,例如混凝土,切割石块沉入图中等。
[0043]所以,在提供同样拉力T的情况下,现有斜向锚接索(杆)4本身承受的锚固力N要大,而本实施例中的锚接索(杆)4,充分利用了填方体22稳定区的锚固力和土体21的承载力、摩阻力,锚接索(杆)本身承受的锚固力要小,这样就可以缩短锚固端11,节省了材料成本和施工成本,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
[0044]如图4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用于包裹锚接索(杆)I的防护管14,防护管14设置在填方体22中,防护管中部留有供锚接索(杆)I穿出和注入水泥浆的空腔,防护管14由相对设置的下半管142和上半管141拼接成,防护管14横截面为矩形。
[0045]由于锚接索(杆)1需要预先拉设,然后进行填方。而填方作业时间较长,直接裸露在外的锚接索(杆)I不仅容易被腐蚀,而且可能会受到机械损伤。在套设防护管14后,可以避免锚接索(杆)1和填方体22直接接触,而且防护管14内部填充有水泥浆,水泥浆固结后,可以将锚接索(杆)I固定。在施工的时候,预先采用涂防锈漆、包麻筋、涂防腐油脂等方法对锚接索(杆)I进行防腐,当填方体22施工到锚接索(杆)I所处的高度时,先在锚接索(杆)1下端放入下半管142,然后扣上上半管141,继续施工填方,可以在上方进行机械碾压填方也不会造成锚接索(杆)I机械损伤,同时隔绝开填方体22,也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在防护管14内注入水泥浆后能将二者固定在一起,不会出现松动的情况,能保证锚接索(杆)I的轴线符合要求,而且排除了空气对锚接索(杆)I的腐蚀作用。
[0046]矩形的防护管14放置在填方体上不会发生滚动,便于施工。
[0047]如图8所示,土体21和挡土墙3之间设有多个锚接索(杆)1,对应设有多个支撑转向结构12,支撑转向结构12之间通过浇注混凝土结构相互固定形成支撑转向结构联系梁或框架122。
[0048]在实际施工中往往需要多个锚接索(杆)1来固定挡土墙3,而挡土墙3的数量也可能有多面,现有技术中多个锚接索(杆)之间没有关联,各自承受拉力,在结构的不同部位拉力不同,可能会造成个别失效的问题。本实施例中多个锚接索(杆)1相应设有多个支撑转向结构12,如图1所示中的锚接索(杆)I和第二锚接索(杆)I',对应设有支撑转向结构12和第二支撑转向结构12',将多个支撑转向结构之间用混凝土结构烧筑连接固定后,形成支撑转向结构联系梁或框架122,能将各个锚接索(杆)的单点锚固力约束形成整体锚固力,而且相互连接的联系梁或框架122也会受到来自稳定区的锚固力,进一步增大了锚固力。在实际施工中,可以先烧筑制造支撑转向结构12,然后将多个支撑转向结构12之间连接起来形成支撑转向结构联系梁或框架122。对于钢筋制成的杆状锚接索(杆)1,也可以在锚接端11安装完成后,直接浇筑制成多个支撑转向结构12和整个支撑转向结构联系梁或框架122,然后再固定锚接索(杆)I的另一段,制作成本低,施工速度快。
[0049]本实施例还提供了施工方法,用于在斜坡土体21和挡土墙3之间施工出稳固的填方体22,包括以下步骤:
[0050]I)在斜坡土体21上间隔设立竖直桩柱,桩柱上部露出地面一定高度,在桩柱面向填方体一侧竖向轴线上间隔设置一个或多个锚孔31,在桩间空档处设立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形成挡土墙3 ;
[0051]2)在土体21上倾斜向下造一个或多个倾斜孔,使造孔高度与挡墙上所述锚孔在同一水平面,并使孔口至所述锚孔的距离最短,造孔完成后将锚接索(杆)I 一端伸入孔内,灌注水泥浆固定成为锚固端11 ;
[0052]3)在锚接索(杆)I穿出的倾斜孔口处开挖台阶,在台阶上设立用于为锚接索(杆)提供转向和支撑的支撑转向结构12,使锚接索(杆)I穿过支撑转向结构12后与锚孔31在同一水平面;
[0053]4)从土体21与挡土墙3之间底端开始填方和压实作业,填方作业中,将锚接索(杆)I埋入,直至到达指定压实高度,形成填方体22。
[0054]5)当施工中各处混凝土强度均达到设计要求后,在穿过锚孔31的锚接索(杆)1上安装对应的锚头13,对锚接索(杆)I进行张拉,施加预应力;
[0055]6)继续填方和压实作业,将锚接索(杆)I埋入,在填方到上一排锚接索(杆)I高度时,重复上述步骤4)、步骤5),直至到达指定高度,形成填方体22。
[0056]施工的过程中,支撑转向结构12为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现浇前将地表开挖成台阶,作支撑体的基础,土层较硬的采用较小面积基础,较软的采用较大面积基础,可根据需要在基础中打入地锚,防止支撑转向结构12向受力方向位移。支撑体在垂直于锚索张拉方向截面面积也不应过小。借助了能将锚接索(杆)I转向和支撑的支撑转向结构12,锚接索(杆)I在待填方的空间内为水平状,填方作业时不需要分阶段填方,只需要正常填方即可完成填方体22,而且不需要释放锚接索(杆)1的外锚头13,本身的轴线满足要求,施工过程方
便,工程质量好。
[0057]对于较为大型的工程,提供多个锚接索(杆)I和支撑转向结构12,在步骤3)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将多个支撑转向结构12之间通过浇注混凝土结构相互固定,形成以多个支撑转向结构为节点的支撑转向结构联系梁或框架122。
[0058]支撑转向结构联系梁或框架122是将纵向或横向多个支撑转向结构用钢筋混凝土联接成一根纵向地梁或横向地梁,或同时将纵横向支撑转向结构联接成一个类似网状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各个支撑转向结构12为地梁或网状结构的节点。多个锚接索(杆)I受到的拉力可以分散至整个支撑转向结构联系梁或框架122,工程的稳定性更好。
[0059]在步骤3)中还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由相对设置的下半管142和上半管141组成的防护管14,防护管14的横截面为矩形,
[0060]在填方面达到锚孔31所在水平面时,先将自由段锚接索(杆)I采用涂防锈漆、包麻筋、涂防腐油脂和套管进行防腐保护后,再将锚接索(杆)1沿填方面延伸至挡土墙3并穿过锚孔31,在填方面安装防护管14的下半管142,将锚接索(杆)I置入下半管142,插入防护管插销,然后合上上半管141继续填方;
[0061]填方和压实完成后,向所述防护管14内灌注水泥浆进行封闭。
[0062]为了防止在填方作业中对锚接索(杆)I造成机械损伤和腐蚀,套设防护管14,以便于机械碾压出合格的填方体,同时不会损伤锚接索(杆)I。如果是一根完整的管套,需要预先套设在锚接索(杆)I外侧,即锚接索(杆)I锚接至挡土墙3的时候需要带着沉重的管套进行锚接,这样增加了施工难度。上下两半管设计的防护管14,在施工过程较为方便,而且不会影响锚接索(杆)I的锚接过程。
[0063]本实施例中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锚接索(杆)I通过支撑转向结构12实现转向,在填方体22中水平设置,施工过程较为容易,支撑转向结构12利用了填方体稳定区的锚固力,加上底端设置的地锚,提供了比斜拉型锚接索(杆)4更多的锚固力,结构稳定。在填方体22中的锚接索(杆)1外侧套设有防护管14,可以保护其不会被机械碾压损伤,防护管14充填的水泥浆固结体可以使锚接索(杆)1不会被腐蚀。在设有多个锚接索(杆)1的情况时,将对应的支撑转向结构12之间用钢筋混凝土梁固定,分散了锚接索(杆)I受到的拉力,使拉力平均分布,整个结构更加稳固,不会留下安全隐患。
[0064]本实施例中的施工方法,借助可以转变锚接索(杆)1方向的支撑转向结构12,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分阶段填方,上下半管式的防护管14可以在填方进行的过程中安装至锚接索(杆)I的外部,提供保护的同时,不影响锚接索(杆)I的安装锚接,中部灌注水泥浆固结体可以防止锚接索(杆)I被腐蚀。直接逐层机械碾压填方即可,填方作业施工容易,锚接索(杆)I在填方体内轴线顺直符合要求,不会偏离。施工方便,也不会留下安全隐患。
[006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包括竖直打入斜坡土体底端的挡土墙和用于锚接拉紧所述挡土墙的锚接索(杆),所述挡土墙上开设有供所述锚接索(杆)穿出固定的锚孔,所述锚接索(杆)一端为插入所述土体锚固的锚固端,另一端为锚接至所述挡土墙的外锚头,所述锚固端与所述锚孔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所述土体与所述挡土墙之间填充土石并压实成为填方体,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土体表面且于所述锚接索(杆)穿出的位置,设有用于为所述锚接索(杆)提供转向和支撑的支撑转向结构,所述锚接索(杆)穿过所述支撑转向结构,锚接至所述挡土墙,所述锚孔与所述支撑转向结构处于同一水平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接索(杆)由钢绞线制成,所述支撑转向结构为混凝土桩或钢筋混凝土桩,且内部设有供所述锚接索(杆)穿入的弯曲状转向管,所述转向管贯穿所述支撑转向结构,出口处与所述锚孔位于同一水平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接索(杆)与所述支撑转向结构通过在所述转向管内灌注水泥浆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接索(杆)为钢筋制成的两段杆状件,一段打入所述土体成为所述锚固端,另一段水平锚接至所述挡土墙,两段所述锚接索(杆)连接固定在所述支撑转向结构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包裹所述锚接索(杆)的防护管,所述防护管设置在所述填方体中,中部留有供所述锚接索(杆)穿过和注入水泥浆的空腔,所述防护管由相对设置的下半管和上半管拼接成,所述防护管横截面为矩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转向结构下端设有多根用于将其固定至所述土体的地锚,所述地锚末端插入土体灌注锚固介质固定。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锚拉轴线平斜式锚接索(杆)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体和所述挡土墙之间设有多个锚接索(杆),对应设有多个支撑转向结构,所述多个支撑转向结构之间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相互固定形成支撑转向结构联系梁或框架。
8.施工方法,用于在斜坡土体和挡土墙之间施工出稳固的填方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所述斜坡土体上间隔设立竖直桩柱,桩柱上部露出地面一定高度,在桩柱面向填方体一侧竖向轴线上间隔设置锚孔,在桩间空档处设立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形成挡土墙; 2)在所述斜坡土体上倾斜向下造孔,使造孔高度与挡墙上所述锚孔在同一水平面,并使孔口至所述锚孔的距离最短,造孔完成后将锚接索(杆)一端伸入孔内,灌注水泥浆或其它锚固介质固定成为锚固端; 3)在锚接索(杆)穿出的孔口处斜坡土体上开挖台阶,在所述台阶上设立用于为所述锚接索(杆)提供转向和支撑的支撑转向结构,所述锚接索(杆)穿过所述支撑转向结构后与挡墙上所述锚孔在同一水平面; 4)从所述斜坡土体与所述挡土墙之间底端开始填方和压实作业,在填方到锚接索(杆)高度时,将锚接索(杆)埋入,并穿过所述挡墙锚孔;5)在填方到锚接索(杆)高度时,且当施工中各处混凝土强度均达到要求后,在穿过所述锚孔的锚接索(杆)上安装对应的外锚头,对锚接索(杆)进行张拉,施加预应力; 6)继续填方和压实作业,将所述锚接索(杆)埋入,在填方到上一排锚接索(杆)高度时,重复上述步骤4)、步骤5),直至到达指定高度,形成填方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多个锚接索(杆)和支撑转向结构,步骤3)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将多个所述支撑转向结构之间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接,形成以多个支撑转向结构为节点的支撑转向结构联系梁或框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还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由相对设置的下半管和上半管组成的防护管,所述防护管横截面为矩形; 在填方面达到所述锚孔高度时,先将自由段锚接索(杆)采用涂防锈漆、包麻筋、涂防腐油脂和套管进行防腐保护后,再将锚接索(杆)沿填方面延伸至挡土墙并穿过锚孔,在填方面安装所述防护管的下半管,将所述锚接索(杆)置入所述下半管,插入防护管插销,然后合上上半管继续填方; 填方和压实完成后,向所 述防护管内灌注水泥浆进行封闭。
【文档编号】E02D29/02GK103541369SQ201310534713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1日
【发明者】张胜文 申请人:张胜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