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79830阅读:8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人工挖孔粧护壁加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人工开挖孔桩及为人工开挖孔桩加强护壁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领域,人工挖孔桩被广泛的应用,主要基于它具有以下优点:施工方便空间要求小,施工快速无需提供较多的施工设备,施工造价低。虽然人工挖孔桩具有较多的优点,但是人工挖孔桩也存在施工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等特点。人工挖孔桩,常规施工过程如下:先采用人工挖掘到预定深度或者在适当深度进行爆破,一般为I米左右,具体情况可以根据实际土质土况确定,然后在孔壁处支模浇筑圆台形混凝土护壁,然后继续下挖,再重复支模浇筑圆台形混凝土护壁,周而复始直到形成完整标高的桩孔,最后孔内绑扎钢筋笼继而浇筑混凝土形成完整的钢筋混凝土桩。在人工开挖孔桩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就是施工护壁部分,桩孔在开挖过程中可能具有土体不稳定性或有局部崩溃的可能,而如果没有坚实的护壁支持,更容易出现施工问题。当前,虽然对于挖孔桩护壁的研究较多,提出的专利项目也较多,但是许多专利针对的问题主要是预制挖孔桩护壁的拼接成型,如专利98210099.X、专利98242756.5,这些方法均能保证孔壁具有较好的完整性以及支护强度,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施工风险性,缩短了施工工期,预制挖孔桩护壁能够实现对孔壁的及时支护,但是由于拼接预制护壁缺少整体性,因此其强度有限,特别是对于大直径挖孔桩以及较深桩体的施工,依然存在较大的风险。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整体性好、强度提升的人工开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该护壁加强结构稳定性好、安全性高、进一步强化了土体壁面,降低了人工施工的危险系数。本实用新型所述涉及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包括孔内护壁和护壁外土体内环绕支承结构,所述环绕支承结构包括绕孔内护壁圆周均布的若干个微型桩,所述若干个微型桩中每个微型桩离孔内护壁圆形距离相等,构成微型桩圈。所述环绕支承结构包括两个微型桩圈,分别是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第一微型桩圈的直径小于第二微型桩圈的直径。所述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所包含的微型桩数目相等,第二微型桩圈中每个微型桩都对应设置在第一微型桩圈的两个微型桩中间,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中的微型桩交错布置。[0010]所述第一微型桩圈中的微型桩与孔内护壁的距离为300mm。在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靠地面端,施工冠梁。[0012]所述微型桩深度大于挖孔桩设计标高。本实用新型中的人工开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在桩孔周围具有微型桩圈,且微型桩早于挖孔桩而设置,同时具备一定的强度,加上孔壁喷射的混凝土面层,从而使孔壁在护壁成型前就已具备较强的微型桩超前支护能力,具有早期支护强度,为现浇混凝土孔内护壁的施工提供条件。护壁成型后将与微型桩共同作用,大幅提高了护壁的支护强度,减小了挖孔桩施工过程中土体局部失稳的可能性,降低施工的危险性。而冠梁的存在会让由单个微型桩组合成的微型桩圈具有整体强度,形成一个承重整体系统。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剖视图。其中:10、孔内护壁;20、微型桩圈;21、第一微型桩圈;22、第二微型桩圈;30、冠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人工开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进行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所示出的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包括孔内护壁10和护壁外土体内环绕支承结构,所述环绕支承结构包括绕孔内护壁圆周均布的若干个微型桩,所述若干个微型桩中每个微型桩离孔内护壁10圆形距离相等,构成微型桩圈20。挖孔桩加强结构主要是由孔内护壁10以及周围微型桩圈20组成,孔内护壁10依然作为主要的承受力度的装置,微型桩圈桩径和需要布置几圈是根据土质情况确定,微型桩桩中心离孔内壁护壁距离为300mm,每个微型桩之间间距为600mm。当土质条件决定需要两个微型桩圈,则所述环绕支承结构包括两个微型桩圈,分别是第一微型桩圈21和第二微型桩圈22,第一微型桩圈21的直径小于第二微型桩圈22的直径。所述第一微型桩圈21和第二微型桩圈22所包含的微型桩数目相等,第二微型桩圈22中每个微型桩都对应设置在第一微型桩圈21的两个微型桩中间,第一微型桩圈21和第二微型桩圈22中的微型桩交错布置。此时,保持所述第一微型桩圈中的微型桩与孔内护壁的距离为300_。在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靠地面端,施工冠梁30。施工冠梁时需保证冠梁将所有微型桩连成整体,增强结构整体性,控制结构变形。所述微型桩深度大于挖孔桩设计标高。护壁加强结构的具体施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平整场地一挖孔桩定位一周围微型桩施工一开挖第一层一施工第一道孔内护壁与冠梁一开挖第二层一施工第二道孔内护壁一……。施工时每层开挖深度根据土质确定,一般为Im左右,每层孔内护壁之间需连接牢固,以保证护壁的整体性。微型桩施工是本挖孔桩护壁施工的关键环节,微型桩定位必须准确,桩位不能进入挖孔桩范围内也不能离挖孔桩太远,两排微型桩需进行交错梅花形布置,以保证全部土体得到加强。本方案在桩孔开挖土体时,微型桩已经施工完毕,同时具备一定的强度,加上孔壁喷射的混凝土面层,从而使孔壁在护壁成型前就已具备较强的微型桩超前支护能力,具有早期支护强度,为现浇混凝土孔内护壁的施工提供条件。护壁成型后将与微型桩共同作用,大幅提高了护壁的支护强度,减小了挖孔桩施工过程中土体局部失稳的可能性,降低施工的危险性。而冠梁的存在会让由单个微型桩组合成的微型桩圈具有整体强度,形成一个承重整体系统。在某个具体施工项目中,就采用上述人工开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的支护方案,本工程项口中桩体最大直径为7m,并且开挖深度较深,因此挖孔桩开挖时容易发生局部失稳,传统的护壁方案已不能满足工程安全要求。本工程每根挖孔桩四周提前施工了两排微型桩,每排60根,梅花型布置,桩长从现有基坑坑底至中风化面,桩径220_,内置12.6普通工字钢;第一模护壁和微型桩一起浇筑,顶部设置400 X 1000冠梁,开挖深度超过30cm立即喷射混凝土,厚度70mm,与微型桩一起形成初期支护;护壁及冠梁采用C45早强混凝土,护壁每隔2模采用I模C60早强砼,每模高度为65cm ;为加强上下护壁连接及防止巨型桩护壁下沉,将一部分微型桩与护壁砼一起浇筑,同时将上下连接筋由Φ 10连接400mm改为Φ 10连接500mm。本工程施工的24根超大直径挖孔桩均未出现安全质量问题,充分体现了本护壁方案的优越性以及实用性。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孔内护壁和护壁外土体内环绕支承结构,所述环绕支承结构包括绕孔内护壁圆周均布的若干个微型桩,所述若干个微型桩中每个微型桩离孔内护壁圆形距离相等,构成微型桩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绕支承结构包括两个微型桩圈,分别是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第一微型桩圈的直径小于第二微型桩圈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所包含的微型桩数目相等,第二微型桩圈中每个微型桩都对应设置在第一微型桩圈的两个微型桩中间,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中的微型桩交错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靠地面端,施工冠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型桩圈中的微型桩与孔内护壁的距离为3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桩深度大于挖孔桩设计标高。
专利摘要一种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包括孔内护壁和护壁外土体内环绕支承结构,所述环绕支承结构包括绕孔内护壁圆周均布的若干个微型桩,所述若干个微型桩中每个微型桩离孔内护壁圆形距离相等,构成微型桩圈。本实用新型中的人工开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在桩孔周围具有微型桩圈,且微型桩早于挖孔桩而设置,同时具备一定的强度,加上孔壁喷射的混凝土面层,从而使孔壁在护壁成型前就已具备较强的微型桩超前支护能力,具有早期支护强度,为现浇混凝土孔内护壁的施工提供条件。护壁成型后将与微型桩共同作用,大幅提高了护壁的支护强度,减小了挖孔桩施工过程中土体局部失稳的可能性,降低施工的危险性。
文档编号E02D17/08GK203066084SQ201320049029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8日
发明者李亮辉, 黄祝林, 熊金安, 田锐, 骆以道, 周赞良, 赵辉, 曹福林, 廖晓忠, 史新鹏, 周伟, 吕晶, 汤佳茗, 季景山, 易恒, 夏璞, 张良, 翁振, 彭夏夏 申请人: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