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22784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耙吸挖泥船耙头包括:齿架、耙齿、底座架、导流罩、传输管道、驱动液压、雷达、感应装置和PLC控制器。齿架与导流罩固定连接,耙齿设于齿架上,导流罩、传输管道、驱动液压和雷达固定于底座架上,传输管道和齿架与驱动液压连结,感应装置设于齿架上,齿架、雷达和感应装置通过线路与PLC控制器连结。其中,感应装置包括:触碰感应器、位置感应器和红外探测机,触碰感应器设于耙齿与齿架连接处,位置感应器设于齿架与导流罩连接处,红外探测机设于齿架的两端。本实用新型准备了多种耙齿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齿架进行调整;同时感应装置,通过不同的感应装置对挖泥时的状况进行准确把握,避免扫浅。
【专利说明】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具体涉及一种带监控的可调节的耙吸挖泥船耙头。

【背景技术】
[0002]耙吸挖泥船在疏浚施工过程中,由于耙头着床宽度有限,且受到潮流、风和土质等自然影响以及航道中其他航行船舶的干扰,再加上原有施工工艺技术手段的落后,不可避免地存在超挖、漏挖现象,造成施工床面上出现高低不平的浅点和垄沟,耙吸船不得不在工程后期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低效的扫浅施工,这一问题在粘性土航道疏浚工程施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0003]由于粘性土不易坍塌的土质特性,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浅点和垄沟一旦没有被及时清除,随着施工浚挖深度的增加,浅点和垄沟的高差往往将继续加大,耙吸船耙头接地施工时极易从高处滑落,大大增加了工程后期扫浅施工的难度;同时在开挖粘性土时,由于大块粘土极易堵塞耙头,造成泥泵吸入面积的大幅减少,不仅施工效率低下,而且极易造成泥泵气蚀。
[0004]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针对粘性土航道疏浚上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大幅改善耙吸挖泥船对粘性土航道的施工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
[0006]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齿架、耙齿、底座架、导流罩、传输管道、驱动液压、雷达、感应装置和PLC控制器,所述齿架与导流罩固定连接,所述耙齿设于齿架上,所述导流罩、传输管道、驱动液压和雷达固定于底座架上,所述传输管道和齿架与驱动液压连结,所述感应装置设于齿架上,所述齿架、雷达和感应装置通过线路与PLC控制器连结;
[0007]其中,所述感应装置包括:所述触碰感应器、位置感应器和红外探测机,所述触碰感应器设于耙齿与齿架连接处,所述位置感应器设于齿架与导流罩连接处,所述红外探测机设于齿架的两端。
[0008]进一步,所述耙齿包括:驱动轮、连接件、第一耙齿、第二耙齿和第三耙齿,所述驱动轮与第一耙齿、第二耙齿和第三耙齿连接,所述驱动轮通过连接件与齿架连接。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耙齿包括:刀型齿头、加固件、第一齿杆、排泥槽和加固槽,所述刀型齿头与第一齿杆连接,所述刀型齿头上端设有排泥槽,所述加固槽设于第一齿杆上,所述加固件通过加固槽与第一齿杆插入式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第二耙齿包括:倒T型齿头、第二齿杆和凸起部,所述倒T型齿头与第二齿杆连接,所述凸起部设于第二齿杆上。[0011 ] 进一步,所述导流罩上设有连接钩和滑槽,所述连接钩与滑槽滑动连接,所述连接钩上连接有链式格栅。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3]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齿架进行调整,选择适合的耙齿进行疏浚,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0014]本实用新型设有多种感应装置,通过不同的感应装置对挖泥时的状况进行准确监控和把握,避免扫浅,节约大量时间和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图。
[0016]图2为耙齿的结构图。
[0017]图3为导流罩内部的结构图。
[0018]图4为第一耙齿的结构图。
[0019]图5为第二耙齿的结构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齿架100、耙齿200、驱动轮210、连接件220、第一耙齿230、刀型齿头231、加固件232、第一齿杆233、排泥槽234和加固槽235。
[0022]第二耙齿240、倒T型齿头241、第二齿杆242、凸起部243和第三耙齿250。
[0023]底座架300、导流罩400、连接钩410、滑槽420和链式格栅430。
[0024]传输管道500、驱动液压600和雷达700。
[0025]感应装置800触碰感应器810、位置感应器820、红外探测机830和PLC控制器9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7]实施例1
[00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图。图2为耙齿的结构图。图3为导流罩内部的结构图。图4为第一耙齿的结构图。图5为第二耙齿的结构图。
[0029]如图1所示,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包括:齿架100、耙齿200、底座架300、导流罩400、传输管道500、驱动液压600、雷达700、感应装置800和PLC控制器900,齿架100与导流罩400固定连接,耙齿200设于齿架100上,导流罩400、传输管道500、驱动液压600和雷达700固定于底座架300上,传输管道500和齿架100与驱动液压600连结,感应装置800设于齿架100上,齿架100、雷达700和感应装置800通过线路与PLC控制器900连结。传输管道包括:冲水管和排淤管,负责淤泥的排放和清理工作。
[0030]如图2所示,耙齿200包括:驱动轮210、连接件220、第一耙齿230、第二耙齿240和第三耙齿250,驱动轮210与第一耙齿230、第二耙齿240和第三耙齿250连接,驱动轮210通过连接件220与齿架100连接。
[0031]如图4所示,第一耙齿230包括:刀型齿头231、加固件232、第一齿杆233、排泥槽234和加固槽235,刀型齿头231与第一齿杆233连接,刀型齿头231上端设有排泥槽234,加固槽235设于第一齿杆233上,加固件232通过加固槽235与第一齿杆233插入式连接。
[0032]如图5所示,第二耙齿240包括:倒T型齿头241、第二齿杆242和凸起部243,倒T型齿头241与第二齿杆242连接,凸起部243设于第二齿杆242上。
[0033]如图3所示,导流罩400上设有连接钩410和滑槽420,连接钩410与滑槽420滑动连接,连接钩410上连接有链式格栅430。
[0034]感应装置800包括:触碰感应器810、位置感应器820和红外探测机830,触碰感应器810设于耙齿200与齿架100连接处,位置感应器820设于齿架100与导流罩400连接处,红外探测机830设于齿架100的两端。
[0035]传统的耙吸挖泥船耙头的耙齿部分采用单一的平型齿头,平型齿头具有提升松土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些本来就很松软的土地反而会启动反作用,造成过挖的情况,同时挖掘时候角度是固定的,没法进行调整这样会造成漏挖情况。因此往往在疏浚后,还需要进行扫浅的后续工作,花费时间和成本,效率低下。
[0036]本实用新型在耙齿的结构和挖掘的方式上进行了改进。首先,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耙齿230、第二耙齿240和第三耙齿250三种不同的耙齿来应付不同的情况。而从更深层次角度来说,不仅仅是准备了三种不同型号的耙齿,而是对这些耙齿的结构进行了改进。
[0037]第一耙齿230包括:刀型齿头231、加固件232、第一齿杆233、排泥槽234和加固槽235。刀型齿头231具有切割的作用,能件大量的淤泥进行比例切割,逐步清理,防止挖太过的情况。排泥槽234能够在工作时将淤泥排出,防止淤泥在耙齿上结块影响后续使用效果的。同时为了增加耙齿的牢固度,增加了加固槽235,加固槽235是在第一齿杆233上的槽型结构,里面设置条形加固件232。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加固件232能有效的分摊压力,减少耙齿的寿命减少,降低成本。
[0038]第二耙齿240包括:倒T型齿头241、第二齿杆242和凸起部243。倒T型齿头241同时兼顾切割和松土的作用,适合比较复杂的淤泥状况。同时由于T型齿头241的齿头特殊,因此加固方式有限,为了保证成本不会增加过高,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在第二齿杆242的外缘部分增加凸起部243的做法,使得第二齿杆242的外缘结构如同波浪形,受力得到了分散,有效的增加了第二齿杆242的强度。
[0039]第三耙齿250采用的是传统的平型齿头,作用是松土作用。通过驱动轮210和连接件220,使得3种齿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轮盘转换,而如何判断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齿头,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多项监控设备,通过PLC控制器进行接收和操作。
[0040]本实用新型感应装置800包括:触碰感应器810、位置感应器820和红外探测机830。触碰感应器810设于耙齿200与齿架100连接处,是整个机械的最前端,保证耙头始终紧贴河床,吸始终处于饱和挖实状态,施工效率得到最大发挥。避免了常规浚挖过程中因河床深浅不一、高低起伏不平、耙头跳跃而形成“放空”造成施工的泵吸效率低下的问题。
[0041]位置感应器820设于齿架100与导流罩400连接处,根据水流的压力和最初设定值的初始坐标,对耙头的位置和所处位置的状况进行监控,保证每一次挖都能在相同的位置,避免每次挖的位置都不相同,导致河床坑坑洼洼,需要进行扫浅。
[0042]红外探测机830设于齿架100的两端。雷达700固定于底座架300上。红外探测机830的主要作用是配合雷达对挖泥船的位置,河床的情况进行捕捉反馈。红外探测机830原理是两侧发射端同时向河底发射红外射线,河水不会将射线反射,当红外线遇到淤泥才会反射回,然后通过接收端就可以将信息反馈给PLC控制器900,使工作人员能得到准确的信息,方便进行耙齿角度的调整。
[0043]同时为了防止链式格栅430过小导致淤泥堵塞,或是过大造成过大的机器负担。我们在导流罩400上设计了有连接钩410和滑槽420,连接钩410与滑槽420滑动连接,连接钩410上连接有链式格栅430。然后通过PLC控制器900可以通过移动在滑槽420上的连接钩410,达到调整链式格栅430宽窄的作用。
[004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齿架(100)、耙齿(200)、底座架(300)、导流罩(400)、传输管道(500)、驱动液压¢00)、雷达(700)、感应装置(800)和PLC控制器(900),所述齿架(100)与导流罩(400)固定连接,所述耙齿(200)设于齿架(100)上,所述导流罩(400)、传输管道(500)、驱动液压(400)和雷达(700)固定于底座架(300)上,所述传输管道(500)和齿架(100)与驱动液压(600)连结,所述感应装置(800)设于齿架(100)上,所述齿架(100)、雷达(700)和感应装置(800)通过线路与PLC控制器(900)连结; 其中,所述感应装置(800)包括:触碰感应器(810)、位置感应器(820)和红外探测机(830),所述触碰感应器(810)设于耙齿(200)与齿架(100)连接处,所述位置感应器(820)设于齿架(100)与导流罩(400)连接处,所述红外探测机(830)设于齿架(100)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耙齿(200)包括:驱动轮(210)、连接件(220)、第一耙齿(230)、第二耙齿(240)和第三耙齿(250),所述驱动轮(210)与第一耙齿(230)、第二耙齿(240)和第三耙齿(250)连接,所述驱动轮(210)通过连接件(220)与齿架(10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耙齿(230)包括:刀型齿头(231)、加固件(232)、第一齿杆(233)、排泥槽(234)和加固槽(235),所述刀型齿头(231)与第一齿杆(233)连接,所述刀型齿头(231)上端设有排泥槽(234),所述加固槽(235)设于第一齿杆(233)上,所述加固件(232)通过加固槽(235)与第一齿杆(233)插入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耙齿(240)包括:倒T型齿头(241)、第二齿杆(242)和凸起部(243),所述倒T型齿头(241)与第二齿杆(242)连接,所述凸起部(243)设于第二齿杆(242)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耙吸挖泥船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400)上设有连接钩(410)和滑槽(420),所述连接钩(410)与滑槽(420)滑动连接,所述连接钩(410)上连接有链式格栅(430)。
【文档编号】E02F9/28GK204212199SQ201420658714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5日
【发明者】张戟, 卢杰, 钱文博, 张原 , 金华, 诸葛玮, 吕玉棋, 张广雷, 韩政, 陶润礼, 郑琳珠, 杨锡刚, 庄海飞 申请人:中港疏浚有限公司,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