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围岩裂隙水压力的压力计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2190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储油洞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量围岩裂隙水压力的压力计孔。



背景技术:

地下水封洞石油洞库是目前大型原油储备库建设的主要形式,是在低于地下水位的岩体中由人工挖掘形成的一定形状和容积的洞室,采用地下水压力将储存石油产品封闭在地下储存空间中。裂隙水压力是地下储油洞室周围围岩监测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通过测量围岩裂隙中的水压力,可为水幕巷道的施工提供重要依据,以确保储油洞室的密封效果。

鉴于洞库运营期间不同深度、不同区域的裂隙水监测要求,地下压力计孔中的压力传感器需埋深在不同的深度范围内,以确保整个储油洞室的水封效果。因此,在储油洞室的建造过程中需要一套能够监测不同深度不同范围的裂隙水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量围岩裂隙水压力的压力计孔,可以实现指定区域内围岩裂隙水压力的监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量围岩裂隙水压力的压力计孔,包括压力计孔本体,所述压力计孔本体顶部设有水泥盖板,所述压力计孔本体内的下部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上方设有上部密封塞,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下方设有下部密封塞,所述上部密封塞和所述水泥盖板之间填充水泥,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传输电缆穿过所述水泥盖板,并与地表的转接盒连接,所述上部密封塞的膨胀线穿过所述水泥盖板,喷射软管的一端插入所述压力计孔本体内,并位于所述上部密封塞上方,所述喷射软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水泥盖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一端插入所述压力计孔本体内,并位于所述压力计孔本体内部的上方,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水泥盖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部密封塞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距离为10~20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下部密封塞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距离为10~20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转接盒通过线缆与数据采集仪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可以实时监测围岩裂隙水的水压力,便于调整水幕巷道内的压力,使得地下水位得到保证,确保储油洞室的密封效果;

2、上部密封塞和下部密封塞分别设置在距离压力传感器10~20m的区域内,可以封闭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该区域内的裂隙水压力,对于指定区域内的监测数据更可靠;

3、排气管的设置,可以排出压力计孔内的气体,监测数据更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测量围岩裂隙水压力的压力计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压力计孔本体;2、压力传感器;3、水泥盖板;4、上部密封塞;5、水泥;6、喷射软管;7、压力传输电缆;8、膨胀线;9、排气管;10、下部密封塞。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测量围岩裂隙水压力的压力计孔,包括压力计孔本体1,压力计孔本体1顶部设有水泥盖板3,压力计孔本体1内的下部设有压力传感器2,压力传感器2的上方设有上部密封塞4,压力传感器2的下方设有下部密封塞10,上部密封塞4和水泥盖板3之间填充水泥5,压力传感器2的压力传输电缆7穿过水泥盖板3,并与地表的转接盒连接,上部密封塞4的膨胀线8穿过水泥盖板3,喷射软管6的一端插入压力计孔本体1内,并位于上部密封塞4上方,喷射软管6的另一端穿过水泥盖板3。

其中,上部密封塞4与压力传感器2的距离为10~20m,下部密封塞10与压力传感器2的距离为10~20m,可以封闭压力传感器2,只监测该区域的裂隙水压力。

进一步的,还包括排气管9,排气管9一端插入压力计孔本体1内,并位于压力计孔本体1内部的上方,排气管9的另一端穿过水泥盖板3。

本实施例中,压力计孔本体1与水平方向垂直,在地下钻孔时,垂直进行钻孔,为了测量指定区域内的裂隙水压力,先将下部密封塞10压入制定位置,再将压力传感器2压入距离下部密封塞10~20m的位置,再在距离压力传感器2上方10~20m的位置采用上部密封塞4进行密封,并将压力传输电缆7和上部密封塞4的膨胀线8引出,再通过喷射软管6将水泥回填到上部密封塞4上方进一步进行密封,并采用排气管9将孔内空气排出。压力传感器2通过压力传输电缆7与转接盒连接,转接盒通过线缆与数据采集仪连接,对该区域内孔压的数据采集,实现对围岩裂隙水压力的实时、连续、自动采集。

本实用新型的压力计孔可以实时监测围岩裂隙水的水压力,便于调整水幕巷道内的压力,使得地下水位得到保证,确保储油洞室的密封效果;上部密封塞和下部密封塞分别设置在距离压力传感器10~20m的区域内,可以封闭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该区域内的裂隙水压力,对于指定区域内的监测数据更可靠;排气管的设置,可以排出压力计孔内的气体,监测数据更准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