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增能实现地下稠油减粘裂化开采新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8673发布日期:2018-08-31 21:25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稠油开采的工艺技术。



背景技术:

稠油是指在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在100~10000mpa.s,或者在15.6℃及大气压下密度为934~1000kg/m3的原油。中国稠油的粘度相对较高,普通稠油定义为粘度100~10000mpa.s,特稠油为10000~50000mpa.s,超稠油则大于50000mpa.s。

稠油储量丰富,但却难动用。目前,针对稠油开采,中外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包括正在试验的技术)有:溶剂稀释或轻油稀释、表面活性剂乳化、蒸汽吞吐和蒸汽驱、重力采油、热水驱、火烧油层、微生物降粘、电加热或微波加热、加催化剂裂化。我国石油工作者,经实践确认,有工业价值的尚属蒸汽吞吐、蒸汽驱和火烧油层。所以可略去对其它工艺技术的评价。

蒸汽吞吐是将370℃的过热蒸汽注入地层,使地层温度上升至250℃。蒸汽的注入量按冷水当量计算为每米油层70~120t,注入数天,再焖井3~14天。然后进入采油阶段,持续几个月后,地层温度下降了,需再次注蒸汽。蒸汽驱也是用370℃蒸汽注入地层,连续注入5~7年。若要提升注汽温度(如600℃)则需投巨资购设备,其运营维护费用施工方难以承担,对套管的破坏性损害油田方也难以接受。

所谓火烧油层是向地层注入空气,使地层稠油燃烧。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稠油减粘。其实,火烧油层从1920年就开始试验,但失败的大于成功的。这主要是油层的非均质性引起的波及范围低及燃烧火线难控制,并不能形成人们希望的“一片火海”,地层温度达不到预期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轻质油产量,炼厂广泛采用裂化工艺。裂化是在一定温度作用下发生大分子烃裂解成小分子烃的工艺过程,分为高温热裂化和低温减粘裂化,近几十年,高温热裂化被催化裂化取代。低温(400~500℃)减粘裂化是针对常减压渣油,旨在通过不太高的温度达到一定程度的裂化,从而在渣油中提出一部分催化裂化原料。

地层稠油与炼厂渣油成分相近,渣油发生减粘裂化的条件同样适用于地层稠油。

根据化学动力学的碰撞理论,减粘裂化是由于分子热运动,两两碰撞,导致c-c键断裂,生成一分子烷烃和一分子烯烃:

r1-ch2-ch2-r2→r1=ch2+r2-ch3

以上反应是分几个基元步骤进行的,

r1-ch2-ch2-r2→r1-ch2·+·ch2-r2,

r1-ch2·→r1=ch2+h·,

r2-ch2·+h·→r2-ch3。

其中第一个基元反应最慢,是控速步骤,决定了整体反应速度,所以第一个基元反应的速度方程就是整体反应的速度方程。根据质量作用定律,这个一级反应的速度方程为:

式中k——反应速度常数,s-1

t——反应时间,s

a——反应物原始浓度,mol·l(1)-1

y——经过时间t后已反应的浓度,mol·l(1)-1

积分得

定义转化率为

上式说明转化率x与速度常数k和反应时间t的乘积正相关。即若获得一定的转化率,必须要有足够大的速度常数和足够长的反应时间。炼厂采用将渣油在加热炉中一过式加热到400-500℃或采取将渣油在塔式反应器中用较低温度(350-370℃)较长时间(3小时)处理方式,都能达到减粘裂化的目的,显然处理地下稠油更适合于第二种方式。

那么,将目前所能达到的地层温度250℃提升到350℃时,裂化反应的速度常数会有什么变化呢?速度常数k与温度和活化能有关:

式中,

z——频率因子,s-1

δe——活化能,j·mol-1

r——气体常数,8.314j·mol-1·k-1

t——反应温度,k

其中z与温度t的平方根成正比。

以c40烃类为例,δe=171.44×103j·mol-1,令k350为350℃时的裂化反应速度常数,k250为250℃时的速度常数,则有

同样方法,可以算出当温度从400℃升至500℃时,速度常数的变化:

可见,温度从250℃升至350℃时,速度常数变化最显著。

理论分析和炼厂实践都说明,当地下稠油的温度达到350℃以上时,会发生减粘裂化。

本发明是利用化学增能方法,即向地层注入特殊设计的氧化还原体系,使部分稠油分子发生裂化反应,变成小分子,达到永久减粘的目的。当然,也可以不予热地层,直接向地层注入氧化还原体系,只是采注比有所下降。本发明的技术含量和工业应用价值在于:

所选择的化学品含能较高,目前用于化学增能解堵、助排的化学品含能较低,不能选用;选择廉价易得的再生资源,提高采注比;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不污染环境;采收油无需特殊处理,可直接进油气中心站;增能效果显著,使产层温度提高到350℃以上,持续数小时,就可以使部分稠油发生裂化反应。炼厂实践说明,只要有10%稠油分子发生裂化反应变成小分子,就可以达到永久减粘目的。另外,施工简便,一台防砂泵车就能完成施工作业。

根据上列的原则,本发明给出如下氧化还原体系:

a组分液:氧化剂---氯酸钠(naclo3)饱和水溶液加固体氯酸钠粉粒,

亚氯化钠(naclo2)粉粒,

增稠剂---水基压裂液增稠剂,如聚丙烯酰胺(pam)。

b组分液:还原剂---石油烃类,如再生矿物油(柴机油等),

稠化剂---油基压裂液稠化剂,如环烷酸铝,脂肪酸皂等,

乳化剂---石油磺酸钠等,

引发剂(引燃剂)---电石颗粒,

a组分液催化剂-----二氧化锰粉,或更高效的氧烛催化剂。

a组分液从油管注入,b组分液从油套环空注入。a液和b液在地层中混合,同时驱替地层中原有的水份。a液和b液混合后,b液被乳化,同时发生下列化学反应:

①cac2+2h2o=ca(oh)2+c2h2↑

②ca3p2+6h2o=3ca(oh)2+2ph3↑

③ca3as2+6h2o=3ca(oh)2+2ash3↑

④naclo2=nacl+o2↑

⑤2naclo3=2nacl+3o2↑

⑥2ph3+4o2=p2o5+3h2o

⑦2ash3+3o2=as2o3+3h2o

⑧2c2h2+5o2=4co2+2h2o

⑨2nch2+3no2=2nco2+2nh2o(烃类燃烧反应简式)。

其中p和as是电石中的杂质。

上述的氧化还原体系其构成和作用机理是:naclo3是主氧化剂,分解温度300℃,有催化剂存在时,分解温度可降低。naclo2是助氧化剂,分解温度是175℃,注入予热到250℃的地层,助氧化剂会立即分解,放出氧气。a组分液中加入固体naclo3和nacl2粉粒是为了减小注入水的量。增稠剂的加入是为了增强对固体粉粒的携带能力。b组分液中的还原剂需要事先脱水,稠化剂环烷酸铝、脂肪酸皂是为了增稠,以便携带固体颗粒,乳化剂的加入是为了扩大化学反应的接触面,使b组分液遇到a组分液立即乳化,形成水包油型乳液,电石的加入不仅为了产生乙炔,还巧妙利用电石中的磷、砷等杂质,在水环境中产生低燃点的ph3和ash3气体,遇到分解出的氧气,就可以产生明火,进一步点燃再生矿物油。只要氧化剂足够,再生矿物油就会完全燃烧,在燃烧过程中,自然破乳,同时有害气体co、h2s、ph3、ash3也会消除。为了增加低燃点气体的量,也可以适量添加磷化钙(ca3p2)。燃烧是在矿物油滴表面由o2、c2h2、ph3气体形成的微空间不断进行的。

上列的9个反应,多为放热反应,其中以⑧⑨为主,⑨是烃类的燃烧反应,烃类的燃烧热大约为48000kj/kg,即1kg烃完全燃烧可使115.2kg的水温升高100℃,显然这个投入产生比奠定了工业规模实施的基础。

a组分液也可以换成富氧空气水基泡沫液,富氧空气由工业富氧机产生。现国内技术先进的制造商,利用单塔变压吸附技术已能造出氧含量92.5%、能耗0.3kwh/kgo2的工业富氧机,但需定制大容量、可车载或撬装的形式。届时,施工成本会进一步下降。

附图说明

附图1所示为施工中化学品注入路线图。

图中:1油管,2密封盒,3生产阀门,4套管阀门,5油管头,6油层套管,7桥塞。

其中,a组分液(或富氧空气水基泡沫液)从油管注入,b组分液从油套环空注入。a液和b液在即将进入产层时相遇相混,其所携带的固体粉粒及颗粒受到桥塞阻挡,随液进入地层。

具体实施方案

选用spt-ds25型防砂泵车作为主要施工设备。在混砂罐(容量3.975m3)中配制a组分液:根据naclo3溶解度(10℃---90g/100g水,20℃---101g/100g水)配制饱和溶液,取1000kg水,投入1010kgnaclo3搅拌溶解,再加入150kgnaclo3粉粒和50kgnaclo2粉粒。加粉料型大分子的聚丙烯酰胺15kg。

同时在前置液罐(3.18m3)中,配制b组分液,取再生矿物油1000kg,环烷酸铝10kg,石油磺酸钠3kg,二氧化锰0.1kg,电石颗粒(16--60目)150kg。

a组分液(或富氧空气水基泡沫液)从油管注入井内,b组分液从油套环空注入井内,同时进行。按1kg再生矿物油消耗3.43kg氧的比例调整a液(或富氧空气水基泡沫液)和b液的比例注入,由于忽略cac2和naclo2的量,实践中,a液和b液的比例适当调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