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开关循环滑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14354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压裂及co2驱注入管柱的井下工具循环滑套,具体涉及一种液压开关循环滑套。



背景技术:

在压裂及co2驱注入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循环洗井后再进行注入等作业,其中关键工具为循环滑套,目前的循环滑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滑套只能打开,不能自动关闭,由于循环后油管和套管已经连通,这类循环滑套不适用于循环后再继续进行油管注入;二、需要下入专用工具打开滑套,如投球或采用钢丝作业下入专用工具,前者影响了井筒完整性,后者影响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可以通过套管打压的方式,打开循环滑套进行循环洗井等作业,并在洗井结束后可继续注入co2或起钻的一种液压开关循环滑套。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液压开关循环滑套,包括滑套本体、护套、活塞、弹簧,所述的护套与滑套本体相连接,且护套与滑套本体之间形成活塞空气腔,所述的活塞、弹簧置于活塞空气腔内,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活塞空气腔的底部,弹簧的另一端与活塞的底部相连,活塞可沿活塞空气腔上下滑动。

所述的活塞顶部通过剪切销钉固定在滑套本体上。

所述的滑套本体上开设有本体端口,护套上开设有护套端口,当活塞压紧弹簧向下移动至活塞空气腔底部时护套端口和本体端口连通。

所述的活塞的内侧与滑套本体相接触的上下端面分别通过第一o型密封圈密封,活塞的外侧与护套的接触面通过第二o型密封圈密封。

所述的护套通过螺纹与滑套本体相连接。

所述的护套与滑套本体相接触的上下端面分别通过护套o型密封圈密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液压开关循环滑套适用于co2注入管柱,可以在注入过程中发现环空保护液失效后,通过反循环打开滑套,替换环空保护液,再进行正注,而无需起钻;该液压开关循环滑套也适用于压裂管柱中,在发生油管砂堵后进行反循环解堵后,继续注入,能够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滑套本体,2、本体端口,3、护套,4、护套端口,5、剪切销钉,6、活塞,7、第一o型密封圈,8、第二o型密封圈,9、活塞空气腔,10、弹簧,11、护套o型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液压开关循环滑套,包括滑套本体1、护套3、活塞6、弹簧10,所述的护套3与滑套本体1相连接,且护套3与滑套本体1之间形成活塞空气腔9,所述的活塞6、弹簧10置于活塞空气腔9内,弹簧10的一端固定于活塞空气腔9的底部,弹簧10的另一端与活塞6的底部相连,活塞6可沿活塞空气腔9上下滑动。

所述的活塞6顶部通过剪切销钉5固定在滑套本体1上,剪切销钉5剪断后可上下滑动,护套3和本体1上均有孔道,为液体流动通道。

当反循环时,套压超过弹簧预紧力、销钉剪切力和油压之和时,液体推动活塞6剪断剪切销钉5,压紧弹簧10,向下移动至活塞空气腔9底部,此时护套端口4和本体端口2连通,液体可从环空流入油管,当循环完毕后,套管泄压,油套压趋于一致,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推动活塞上移关闭护套端口4和本体端口2,此时可以继续正常注入co2。

本发明所述的循环滑套可以通过套管打压的方式,打开循环滑套进行循环洗井等作业,而在洗井结束后可继续注入co2或起钻。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护套3通过螺纹与滑套本体1相连接,护套3与滑套本体1之间安装有活塞6和弹簧10,活塞6通过剪切销钉5固定在滑套本体上,剪切销钉5剪断后活塞6可上下滑动,护套3和滑套本体1上均有孔道,为液体流动通道。

所述的滑套本体1上开设有本体端口2,护套3上开设有护套端口4,当活塞6压紧弹簧10向下移动至活塞空气腔9底部时护套端口4和本体端口12连通;当弹簧恢复自由状态时,活塞上移,护套端口4和本体端口2同时关闭。

所述的活塞6的内侧与滑套本体1相接触的上下端面分别通过第一o型密封圈7密封,活塞6的外侧与护套3的接触面通过第二o型密封圈8密封;所述的护套3与滑套本体1相接触的上下端面分别通过护套o型密封圈11密封。

该液压开关循环滑套适用于co2注入管柱,可以在注入过程中发现环空保护液失效后,通过反循环打开滑套,替换环空保护液,再进行正注,而无需起钻;该液压开关循环滑套也适用于压裂管柱中,在发生油管砂堵后进行反循环解堵后,继续注入,能够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压开关循环滑套,包括滑套本体、护套、活塞和弹簧,所述的护套与滑套本体相连接,且护套与滑套本体之间形成活塞空气腔,所述的活塞、弹簧置于活塞空气腔内,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活塞空气腔的底部,弹簧的另一端与活塞的底部相连,活塞可沿活塞空气腔上下滑动。本发明所述的循环滑套可以通过套管打压的方式,打开循环滑套进行循环洗井等作业,而在洗井结束后可继续注入CO2或起钻。

技术研发人员:郭思文;桂捷;王在强;刘忠能;赵广民;薛晓伟;陆梅;任国富;胡相君;赵粉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9.29
技术公布日:2018.01.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