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分层机械化上向回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382002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分层机械化上向回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矿山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地下矿山的高分层机械化上向回采方法。



背景技术:

采矿是指从矿块中采出矿石的方法,包括采准、切割和回采等三项工作。回采是从完成采准、切割工作的矿块内采出矿石的过程。回采工艺包括落矿、出矿和地压管理3种作业。

现有的机械化上向分层回采工艺包括凿岩、装药爆破、松石处理、出矿、采场填充等环节。其中,凿岩是对岩体进行钻凿以布置上向炮孔孔网;装药爆破是往炮孔内装药再起爆炮孔孔网;松石处理是指在一个分层采场爆破后,人工进入采场内处理顶板和边帮松石,确保顶板和边帮安全;出矿是将矿石从采场内运送出去;采场填充是在采场分层出矿后用细砂胶结或尾砂胶结充填,充填高度为分层爆破高度,保留一定高度作为下次分层爆破的补偿空间和设备作业空间,待充填体达到强度后方可进行下一分层的回采作业。

现有普通的机械化上向分层回采方法为了控制好采场顶板和边帮,通常需要将回采高度限制在3.6m以下,回采后空高仅在8.5m以下,因此采矿效率比较低,而且每次出矿作业前均需人工进行松石处理,极大地威胁到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随着矿山整体开采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开采强度和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井下的安全生产条件也越来越差,回采作业面临的安全生产压力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对于规模庞大且结构较差的顶、底柱采场来说,现有普通的机械化上向分层回采方法已无法满足矿山生产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回采工艺进行改进,才能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实现安全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分层机械化上向回采方法,其具有回采高度大、采矿效率高、能有效提高回采作业的安全可靠性的优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分层机械化上向回采方法,包括钻孔布置、崩矿和出矿的步骤,

所述钻孔布置为:先将采场的中心区域划分为掏槽区,然后将包围掏槽区的区域划分为辅助区,并使掏槽区和辅助区沿采场长度方向的总长度等于采场宽度,再将采场中掏槽区和辅助区以外的区域划分为侧崩区;然后,在掏槽区的中央布置9个孔深不小于5.4m的中心掏槽孔,其中5个中心掏槽孔内装药,其余4个中心掏槽孔为不装药的空孔,再在该9个中心掏槽孔的外围布置组成内、外两圈的多个掏槽孔,并往每个掏槽孔内装药;在辅助区内布置多个辅助孔组成孔网,并往每个辅助孔内装药;在侧崩区内布置多个侧崩孔组成孔网,并往每个侧崩孔内装药;

所述崩矿为:按照掏槽区的中心掏槽孔、掏槽区的掏槽孔、辅助区的辅助孔、侧崩区的侧崩孔的起爆顺序进行爆破落矿。

本发明所述的回采方法通过对采场内的炮孔孔网布置进行合理设计,特别是通过对掏槽区的炮孔孔网参数进行优化,根据爆破需要设置适宜数量的掏槽孔,并布置了不装药的空孔作为爆破时的自由面,综合提高了整个回采过程中岩层的稳定性。经过采场试验,采用该回采方法爆破后矿石块度均匀,采场顶板较为平整,对边帮的保护较好、无明显破坏,故可减少了人工上矿堆进行松石处理这一危险较大的作业程序,实现了高效的机械化生产。再者,所述回采方法将回采高度增加至5.4m以上,使一次性回采后空高超过8.5m,大大提高了采矿效率,且通过加大距离不稳定岩层及充填体的实体回采厚度,可以有效提高整个凿岩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避免作业人员在破碎岩石、距离上部中段或首层充填体实体厚度较小等情况下凿岩,避免矿岩意外冒落坍塌伤人毁物。

相对于现有普通的机械化上向分层回采方法,本发明的回采方法的采矿效率更高、安全可靠性更高、操作更简单,而且可直接使用现有设备和材料,无需重新购买大型设备,仅需在施工掏槽区时更换钻头,且无需重新对作业人员进行培训,改进成本低。本发明的回采方法尤其适用于结构较差的顶、底柱采场,可将回采高度增加至7.2m,则一次性回采后空高可达到9m~12m,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在掏槽区内,所述9个中心掏槽孔按3×3的矩阵排列,并以排距×孔距=0.2m×0.2m的孔网参数布置,组成内圈的掏槽孔以排距×孔距=0.6m×0.6m的孔网参数布置,组成外圈的掏槽孔以排距×孔距=1.0m×1.0m的孔网参数布置。

进一步地,辅助区的孔网沿采场宽度方向和采场长度方向均有布置,孔网参数为孔距×排距=(1.0m~1.2m)×(1.0m~1.2m)。

进一步地,侧崩区的孔网参数为排距×孔距=1.4m×1.4m。

进一步地,所述钻孔布置还包括对起爆段位进行以下安排:

将掏槽区内位于最中心位置的中心掏槽孔设为1段炮孔,将距离1段炮孔最近的4个中心掏槽孔设为3段炮孔,将组成内圈的掏槽孔设为5段炮孔,将组成外圈的掏槽孔设为7段炮孔;按距离1段炮孔越远、段位越高的规则,将辅助区内的多个辅助孔分别设为9、11、12段炮孔;按距离1段炮孔越远、段位越高的规则,将侧崩区内的多个侧崩孔分别设为13、14、15、16、17、18、19、20段炮孔;每段炮孔内装入相应段位的雷管,所有雷管均采用毫秒微差导爆管雷管。

掏槽区和辅助区雷管段位跳段,而侧崩区雷管段位不跳段,边孔退后一段起爆,有利提高爆破效果,达到安全准爆的目的。

进一步地,使用凿岩台车对岩体向上钻凿得到所述中心掏槽孔、掏槽孔、辅助孔以及侧崩孔;不装药的中心掏槽孔的孔径为60mm或以上,装药的中心掏槽孔的孔径为51mm,所述掏槽孔的孔径为51mm,所述辅助孔的孔径为51mm,所述侧崩孔的孔径为51mm。

通过采取合理的孔网参数布置、提高凿岩精度以及合理安排起爆段位,有效确保整个回采过程中岩层的稳定性,提高作业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实现高效生产。

进一步地,每个装药的中心掏槽孔的装药系数为0.85,其装有相应段号的双发雷管、两个起爆药包和一条导爆索,并填充有乳化炸药,孔内保留0.8m或以上的高度不装药,孔口填塞有炮泥;其中一个起爆药包位于孔底,另一个起爆药包位于孔中间;该导爆索塞入孔内与该双发雷管连接,其延伸至孔外的部分不与其他炮孔的导爆索相连;

每个掏槽孔的装药系数为0.85,其装有相应段号的双发雷管、两个起爆药包和一条导爆索,并填充有乳化炸药,孔内保留0.8m或以上的高度不装药,孔口填塞有炮泥;其中一个起爆药包位于孔底,另一个起爆药包位于孔中间;该导爆索塞入孔内与该双发雷管连接,其延伸至孔外的部分不与其他炮孔的导爆索相连。

进一步地,每个辅助孔的装药系数为0.85,其装有相应段号的单发雷管、一个起爆药包和一条导爆索,并填充有乳化炸药,孔内保留0.8m或以上的高度不装药,孔口填塞有炮泥;该起爆药包位于孔底;该导爆索塞入孔内与该单发雷管连接,其延伸至孔外的部分与同段炮孔的导爆索相连;

每个侧崩孔的装药系数为0.85,其装有相应段号的单发雷管、一个起爆药包和一条导爆索,并填充有乳化炸药,孔内保留0.8m或以上的高度不装药,孔口填塞有炮泥;该起爆药包位于孔底;该导爆索塞入孔内与该单发雷管连接,其延伸至孔外的部分与同段炮孔的导爆索相连。

掏槽区内所有炮孔装入双发雷管+孔内导爆索,多余的导爆索塞入孔内,孔外同段不相连,而辅助孔和侧崩孔装入单发雷管+孔内导爆索,孔外同段相连,这样设置便于引爆炸药。

进一步地,所述崩矿具体为:按照1、3、5、7、9、11、12、13、14、15、16、17、18、19、20的段位顺序引爆各段雷管以进行爆破落矿。

进一步地,所述出矿采用遥控铲运机实施。

崩矿爆破后作业人员不进入采场,不对采场进行松石处理,结合采用遥控铲运机出矿的方式,有效避免了采后空间较高所造成的安全隐患。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整个采场的钻孔布置示意图;

图2为掏槽区的钻孔布置示意图;

图3为辅助区和侧崩区的钻孔布置示意图;

图4为掏槽区的雷管段位示意图;

图5为辅助区和侧崩区的雷管段位示意图;

图6为装药的中心掏槽孔的装药结构示意图;

图7为辅助孔的装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本发明的高分层机械化上向回采方法对一个长40m、宽8.0m、厚6.0m的矿体进行回采,具体包括钻孔布置、崩矿和出矿三个步骤。

(一)钻孔布置

请参阅图1-3,图1为整个采场的钻孔布置示意图,图2为掏槽区的钻孔布置示意图,图3为辅助区和侧崩区的钻孔布置示意图。

首先,将采场的中心区域划分为掏槽区,然后将包围掏槽区的区域划分为辅助区,并使掏槽区和辅助区沿采场长度方向的总长度等于采场宽度8.0m,再将采场中掏槽区和辅助区以外的区域划分为侧崩区。

然后,在掏槽区的中央布置9个孔深不小于5.4m的中心掏槽孔,该9个中心掏槽孔按3×3的矩阵排列,并以排距×孔距=0.2m×0.2m的孔网参数布置。其中,位于最中心位置的中心掏槽孔以及与其距离最近的4个中心掏槽孔内装药,且孔径均为51mm;其余4个中心掏槽孔为不装药的空孔,用以作为爆破时的自由面,其孔径均为60mm。接着,在该9个中心掏槽孔的外围布置组成内、外两圈的多个孔径为51mm的掏槽孔,并往每个掏槽孔内装药。组成内圈的掏槽孔以排距×孔距=0.6m×0.6m的孔网参数布置,组成外圈的掏槽孔以排距×孔距=1.0m×1.0m的孔网参数布置。

在辅助区内布置多个孔径为51mm的辅助孔组成孔网,并往每个辅助孔内装药。辅助区的孔网沿采场宽度方向和采场长度方向均有布置,孔网参数为孔距×排距=1.2m×1.1m。

在侧崩区内布置多个孔径为51mm的侧崩孔组成孔网,并往每个侧崩孔内装药。侧崩区的孔网参数为排距×孔距=1.4m×1.4m。

所述中心掏槽孔、掏槽孔、辅助孔和侧崩孔均由凿岩台车对岩体向上钻凿得到的。

同时,请参阅图4和图5,图4为掏槽区和辅助区的雷管段位示意图,图5为侧崩区的雷管段位示意图,对起爆段位进行以下安排:

将掏槽区内位于最中心位置的中心掏槽孔设为1段炮孔,将距离1段炮孔最近的4个中心掏槽孔设为3段炮孔,将组成内圈的掏槽孔设为5段炮孔,将组成外圈的掏槽孔设为7段炮孔。按距离1段炮孔越远、段位越高的规则,将辅助区内的多个辅助孔分别设为9、11、12段炮孔。按距离1段炮孔越远、段位越高的规则,将侧崩区内的多个侧崩孔分别设为13、14、15、16、17、18、19、20段炮孔。每段炮孔内装入相应段位的雷管。所有雷管均采用毫秒微差导爆管雷管。

具体地,请参阅图6,其为装药的中心掏槽孔的装药结构示意图。每个装药的中心掏槽孔的装药系数(装药长度/钻孔深度)为0.85,其装有相应段号的双发雷管31、两个起爆药包32和一条导爆索33,并填充有乳化炸药34,孔内保留0.8m或以上的长度不装药,孔口填塞有炮泥35。其中一个起爆药包32位于孔底,另一个起爆药包32位于孔中间。该导爆索33塞入孔内与该双发雷管31连接,其延伸至孔外的部分不与其他炮孔的导爆索相连。该炮泥35为黏土与水充分混合后制成的条状物,其直径略小于钻孔直径,方便装入孔内。

每个掏槽孔的装药结构与中心掏槽孔的装药结构相同。

具体地,请参阅图7,其为辅助孔的装药结构示意图。每个辅助孔的装药系数(装药长度/钻孔深度)为0.85,其装有相应段号的单发雷管41、一个起爆药包42和一条导爆索43,并填充有乳化炸药44,孔内保留0.8m或以上的长度不装药,孔口填塞有炮泥45。该起爆药包42位于孔底。该导爆索43塞入孔内与该单发雷管41连接,其延伸至孔外的部分通过胶布46与同段炮孔的导爆索43相连。该炮泥45为黏土与水充分混合后制成的条状物,其直径略小于钻孔直径,方便装入孔内。

每个侧崩孔的装药结构与辅助孔的装药结构相同。

(二)崩矿

按照掏槽区的中心掏槽孔、掏槽区的掏槽孔、辅助区的辅助孔、侧崩区的侧崩孔的起爆顺序进行爆破落矿,具体按照1、3、5、7、9、11、12、13、14、15、16、17、18、19、20的段位顺序引爆各段雷管以进行爆破落矿。

(三)出矿

爆破后,采用遥控铲运机实施出矿。

经计算,以一个长40m、宽8.0m、厚6.0m的矿体为例,采用本发明的回采方法可一次性将矿体回收完毕,而现有的采矿方法需要增加薄压、松石等环节增加约1.5个月的工作量及相关材料成本费,因此本发明的回采方法可节省的成本为:

(现有采矿方法成本180元/吨-高分层机械化上向采矿法成本150元/吨)×年采矿石量30.0万吨=30元/吨×30.0万吨=900万元。

使用本发明的高分层机械化上向回采方法在凡口铅锌矿sh-550ms3#s采场进行破顶试验,用凿岩台车打眼6.0杆(每杆0.9m)得到孔深为5.4m的中心掏槽孔,回采后空高达到10.4m,爆破后炮效良好,矿堆块度均匀,对两帮破坏较小,边帮及切面平整光滑,相邻采场没有受到破坏,铲矿工作进展顺利。经过多次试验证明,本发明的高分层机械化上向回采方法是一种安全、高效、对后续采矿不会造成安全隐患的采矿方法,对实现长期的安全生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发明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供作业的安全保障;2)提高了难采矿体的生产能力,平衡了区域生产协调,从而为难采矿体的可持续高产创造条件;3)降低了采矿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