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淤积的煤矿采矿工作面导水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8846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防淤积的煤矿采矿工作面导水槽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矿山挖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防淤积的煤矿采矿工作面导水槽。



背景技术:

目前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随着煤矿开采的不断加深,煤渣容易导致导水槽发生堵塞,需要大量人手清理。且清理十分困难,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非常影响生产。

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导水槽容易发生堵塞,需要大量人力手工清理,并且清理出来的煤渣大多数都闲置不用,极大浪费资源,水槽周边比较湿滑,工作人员极易滑入导水槽内部,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防淤积的煤矿采矿工作面导水槽,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防淤积的煤矿采矿工作面导水槽,以解决现有的导水槽容易发生堵塞,需要大量人力手工清理,并且清理出来的煤渣大多数都闲置不用,极大浪费资源,水槽周边比较湿滑,工作人员极易滑入导水槽内部,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的问题。

本发明防淤积的煤矿采矿工作面导水槽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防淤积的煤矿采矿工作面导水槽,包括梯形导水槽、圆桶存放槽、通气孔、煤渣存放桶、漏水孔、橡胶防滑垫、橡胶防滑块、进气孔、救护把手和拦阻块,所述梯形导水槽为倒梯形沟槽结构,且梯形导水槽底部开设有多组圆桶存放槽,所述煤渣存放桶为圆桶结构,且煤渣存放桶底部开设有多组漏水孔,所述梯形导水槽顶部两侧均安装有一处橡胶防滑垫,所述梯形导水槽槽壁两侧均安装有多组救护把手,且梯形导水槽底部安装有多个拦阻块。

进一步的,所述梯形导水槽底部每隔一米均安装有一处波浪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梯形导水槽底部每隔两米处放置有一处煤渣存放桶,且煤渣存放桶位于圆桶存放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梯形导水槽顶部端面两侧均安装有一处橡胶防滑垫,且橡胶防滑垫上均安装多组橡胶防滑块,且橡胶防滑块上均开设有一处进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梯形导水槽两侧均开设有一处通气孔,且通气孔一端与外部气泵相连,并且通气孔另一端与进气孔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梯形导水槽两侧槽壁上每隔一米处均安装有一处救护把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进气孔和通气孔的设置,通过进气孔和通气孔对煤矿内部空气进行流通,降低内部瓦斯密度,降低了瓦斯爆炸的几率,有效的保护人工作人员的安全,并且当煤矿发生垮塌使,被困人员可通过通气孔部位,呼吸到外部新鲜空气,提高了被困人员的生还概率。

2.煤渣存放桶的设置,可有效的避免导水槽内煤渣的淤积,具体为,密度较大的煤块通过水流沉淀到煤渣存放桶内,当煤渣存放桶存放满时,工作人员可将煤渣存放桶拿出,悬挂于外部,通过煤渣存放桶底部漏水孔,将煤渣内部的水分进行分离,利于煤渣的循环使用。

3.橡胶防滑垫和救护把手的设置,橡胶防滑垫可增大工作人员脚部防滑系数,避免工作人员掉入梯形导水槽内,当工作人员还是不幸掉入梯形导水槽时,工作人员可通过紧握救护把手,将自身暂时进行固定,等待其他人员的救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导水槽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导水槽左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橡胶防滑块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水槽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煤渣存放桶结构示意图。

图中梯形导水槽-1、圆桶存放槽-101、通气孔-102、煤渣存放桶-2、漏水孔-201、橡胶防滑垫-3、橡胶防滑块-301、进气孔-3012、救护把手-4、拦阻块-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

本发明提供防淤积的煤矿采矿工作面导水槽,包括梯形导水槽1、圆桶存放槽101、通气孔102、煤渣存放桶2、漏水孔201、橡胶防滑垫3、橡胶防滑块301、进气孔3011、救护把手4和拦阻块5,所述梯形导水槽1为倒梯形沟槽结构,且梯形导水槽1底部开设有多组圆桶存放槽101,所述煤渣存放桶2为圆桶结构,且煤渣存放桶2底部开设有多组漏水孔201,所述梯形导水槽1顶部两侧均安装有一处橡胶防滑垫3,所述梯形导水槽1槽壁两侧均安装有多组救护把手4,且梯形导水槽1底部安装有多个拦阻块5。

其中,所述梯形导水槽1底部每隔一米均安装有一处波浪形结构,具体作用,将水流平稳流动改变为波浪状,使水流与水流内部细小的煤块颗粒充分的进行融合,方便通过水流排出矿洞之外,避免导水槽发生堵塞,影响排水效率。

其中,所述梯形导水槽1底部每隔两米处放置有一处煤渣存放桶2,且煤渣存放桶2位于圆桶存放槽101内,具体作用,对水流内部密度较重的煤块进行沉淀,避免堵塞导水槽体,影响排水效率,并且可方便对沉淀下来的煤块进行收集,提高了煤炭的利用率。

其中,所述梯形导水槽1顶部端面两侧均安装有一处橡胶防滑垫3,且橡胶防滑垫3上均安装多组橡胶防滑块301,且橡胶防滑块301上均开设有一处进气孔3011,具体作用,增大工作人员的脚部摩擦系数,避免工作人员脚部打滑掉入梯形导水槽1内,对人体造成伤害。

其中,所述梯形导水槽1两侧均开设有一处通气孔102,且通气孔102一端与外部气泵相连,并且通气孔102另一端与进气孔3012相通,具体作用,提高煤矿内部空气的流通性,有效的降低瓦斯密度性。

其中,所述梯形导水槽1两侧槽壁上每隔一米处均安装有一处救护把手4,具体作用,当工作人员掉入梯形导水槽1内时,工作人员可通过双手握紧救护把手4,等待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救援,避免人员随水流流动,对工作人员身体造成损害。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发明中,将带有煤渣的水流引入梯形导水槽1内,水流流经波浪形结构处,水流内部细小的煤渣与水流充分的进行融合,当水流流经煤渣存放桶2时,水流内部密度较大的煤块颗粒沉淀进煤渣存放桶2内,可有效的避免煤渣在梯形导水槽1内淤积,影响排水效率,当煤渣存放桶2内煤渣沉淀满后,工作人员可轻松的将煤渣存放桶2拿出,将煤渣存放桶2悬挂到外部,煤渣存放桶2内的煤渣,通过漏水孔201与水进行分离,方便煤渣后期进行利用,工作人员可通过通气孔102接通外部输气装置,对煤矿内部进行空气流通,降低瓦斯爆炸的几率。

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防淤积的煤矿采矿工作面导水槽,包括煤渣存放桶、漏水孔、橡胶防滑垫、橡胶防滑块、进气孔、救护把手和拦阻块,所述梯形导水槽为倒梯形沟槽结构,且梯形导水槽底部开设有多组圆桶存放槽,所述煤渣存放桶为圆桶结构,且煤渣存放桶底部开设有多组漏水孔,所述梯形导水槽顶部两侧均安装有一处橡胶防滑垫,所述梯形导水槽槽壁两侧均安装有多组救护把手,且梯形导水槽底部安装有多个拦阻块,通过进气孔和通气孔对煤矿内部空气进行流通,降低内部瓦斯密度,降低了瓦斯爆炸的几率,有效的保护人工作人员的安全,并且当煤矿发生垮塌使,被困人员可通过通气孔部位,呼吸到外部新鲜空气,提高了被困人员的生还概率。

技术研发人员:鄢朝兴;韩连昌;刘勇;康向涛;田纠;刘琼;田燚;王羽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11.08
技术公布日:2018.02.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