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浅埋隧道断层过渡段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97989发布日期:2018-06-29 23:28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穿越浅埋隧道断层过渡段的施工方法,属于隧道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成贵铁路西起四川省乐山市,途径宜宾市后进入云南省境内过威信县,在进入贵州省毕节市,东至贵阳市,正线长515.02km,是西部高速铁路主要干线,被誉为“世界第一条山区高速铁路”。

铁盔山隧道起讫里程为:D4K466+785~DK472+012,全长5227m。全隧Ⅲ级围岩980m,Ⅳ级围岩2075m,Ⅴ级围岩2120m,Ⅳ、Ⅴ级围岩占隧道总长为80.3%。受地质构造影响,隧道穿越4条断层破碎带线路影响长度1450m,占隧道全长27.7%,突泥涌水风险极高,是成贵铁路6个I级风险隧道之一,也是成贵铁路拟定的13个重难点隧道工程之一。

根据钻孔揭示地层岩性,明确断层过渡段加固范围在D4K467+140~D4K467+168段共28m,浅埋隧道断层过渡段断层界面倾角30°~40°,地质软硬不均,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等岩性抗剪强度低、遇水软化、无自稳能力,隧道埋深11m~17m,地势低坦,地表汇水面宽,结合周边地形条件(洞身下穿施工便道),施工风险极高。目前,国内在浅埋隧道穿越断层过渡段的施工中,多采用中长管棚超前预支护,类似铁盔山隧道F2断层揭示地质岩性和地形条件下的施工案列极其罕见,几乎没有可供借鉴的施工方法,如何使施工风险可控成为施工技术人员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穿越浅埋隧道断层过渡段施工方法,以解决利用现有方法施工类似铁盔山隧道F2断层这种地质和地形条件,施工风险过大,风险不可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拟采用这样一种穿越浅埋隧道断层过渡段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通过水平地质钻孔准确的判定断层界面,明确过渡段加固范围;

步骤二.施作注浆试验,明确地层的吸浆能力及注浆参数;

步骤三.帷幕注浆,采用分段前进式全断面全孔注浆,分段前进式钻孔注浆能分区分段,更好的保证钻孔施工和注浆效果,注浆顺序由外向内、由下到上、间隔跳孔施作,便于控制浆液扩散范围,确保注浆效果,注浆材料采用硫铝酸盐水泥为主,普通水泥单液浆为辅,均匀地固结充填地层空隙,富水地层帷幕注浆外圈采用硫铝酸盐水泥形成刚性止水环,并在开挖轮廓线外侧形成有效的隔水层,内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充填固结地层;

步骤四.大管棚施工,能更好的抑制开挖过程中的沉降变形,采用全站仪按设计要求定出钻孔孔位,在钻孔过程中,做好钻孔记录,对钻孔进行地质描述,采取全孔注浆工艺,注浆顺序由下到上、间隔跳孔施做,洞内大管棚可有效的增加土体的刚性,提高抗剪能力,在穿越断层交界面时能有效抑制沉降变形。通过上述预加固方法,洞身周围一定范围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能得以改变,开挖面的围岩自稳能力明显提高,使施工风险可控成为现实。

步骤四结束后需进行预加固效果验证,注浆预加固结束后,对加固效果进行验证,验证方法如下:

①钻孔、孔内成像验证

按注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孔数比例,设置多个检查孔,通过检查孔判定注浆加固效果;

②开挖验证

完成第一步验证后,通过最实践的开挖进行最终验证,初次开挖时采用预留核心土环形短进尺方法,经过数循环开挖验证,判断加固效果。

前述预加固效果验证的第一步验证中,检查孔钻进过程中,钻速稳定,声音沉闷,无突进,钻渣均匀,冲洗液成灰褐色,检查孔成孔较好,初判预加固效果理想;在检查孔内放入孔内成像仪,成像仪前端的摄像头将检查孔内画面呈现在视频接收设备上,人工将摄像头缓慢地从孔口送至孔底,便可清晰地见到孔壁浆液充填程度、是否有无塌孔缩孔以及渗水等现象,通过视频资料显示,判定注浆加固达到预期效果。

步骤一中,采用地质钻机在掌子面按设定的位置和角度钻孔,根据钻孔记录作纵向和平面地质展示图,标明地质岩性,拟合而成断层界面,明确加固长度;

步骤三中,根据帷幕注浆加固长度,全断面超前注浆加固范围为开挖轮廓线外5m,扩散半径为2m,共设2个终孔断面,总共设计52个孔,注浆材料采用硫铝酸盐水泥为主,普通水泥单液浆为辅,水泥浆的水灰比0.8~1:1;

标定孔位确定钻进外插角后,采用Φ130mm钻头低速钻进至2.0m,安设孔口管;孔口管安设完成前端须安设高压闸阀,通过高压闸阀进行钻孔施工;注浆钻孔过程中原则每次钻深5~10m后安设注浆堵头进行注浆施工,当该段注浆达到设计结束标准后,拆除注浆堵头在原孔深基础上再钻进5~10m,注浆到设计标准,再钻孔,如此循环直到钻注到设计深度。

步骤四中,管棚采用外径Φ89mm,热轧无缝钢管加工,每节长3~4m,并沿管壁两条垂直直径钻设四排Φ8mm溢浆孔,梅花形布设,孔间距30cm,每节管棚加内衬管焊接,每根管棚前端加工成尖头,尖头长度15cm。

基本原理:明确断层过渡段分界线,划分不良地质需注浆补强区域,通过多功能钻机按设定的角度钻孔至加固区,实现分段前进全断面全孔式帷幕注浆补强;拱部打设大管棚穿越断层过渡段软硬不均地层,开挖时大管棚受力状态近似于简支梁受弯,而钢质无缝管受弯力学性能良好,并利用管棚增设注浆管路注浆补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针对浅埋隧道断层过渡段断层界面倾角30°~40°,地质软硬不均,断层岩性抗剪强度低、遇水软化、无自稳能力等特点,且地势易于地表汇水面汇集,为实现施工风险可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预加固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该铁盔山隧道F2断层地表浅埋过渡段。

通过帷幕注浆对地层固结,改变力学性能,提高强度和整体性;洞内大管棚搭接软硬地层使其形成整体,有效的增加土体的刚性,提高抗剪能力,在穿越断层交界面时能有效抑制沉降变形,该预加固方法实施完通过钻孔、孔内成像及洞内开挖验证,加固效果良好、施工风险可控,通过上述预加固方法,洞身周围一定范围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能得以改变,开挖面的围岩自稳能力明显提高,使施工风险可控成为现实。

通过该种超前预支护加固手段,实现了洞内开挖工法优化,优化后的开挖工法(台阶法)取消了原设计临时支护体系,简化了施工工序;开挖过程中监测数据无明显变化,累计沉降和收验值均未超过限值(150mm),降低了施工风险,保证了施工安全,施工过程受到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管中心、成贵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成贵铁路毕节指挥部、华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高度评价及广泛赞誉,总结形成的施工预加固方法为今后类似地质、地形条件的地下工程施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帷幕注浆工艺流程图;

图2是管棚施工工艺流程图;

图3是F2断层界面纵断面图;

图4是帷幕注浆孔位布置图;

图5是帷幕注浆加固纵断面图;

图6是检查孔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穿越浅埋隧道断层过渡段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判定断层界面

通过水平地质钻孔准确的判定断层界面,明确过渡段加固范围,采用地质钻机在掌子面按设定的位置和角度钻孔,根据钻孔记录作纵向和平面地质展示图,标明地质岩性,拟合而成断层界面,明确加固长度28m;

地质钻机在掌子面钻孔的位置和角度确定方法:

1.由设计图纸结合掌子面揭示岩层,简单地识别地质情况;

2.根据施工经验结合已识别的地质情况,进行水平钻孔参看地质情况。在进行此项工作时,会不断的重复钻孔,直至查清断层边界和范围。因此,孔位和角度都是根据施工经验初步设定后,在重复钻孔任务时中不断修正。

步骤二.施作注浆试验,明确地层的吸浆能力及注浆参数;

步骤三.帷幕注浆

采用分段前进式全断面全孔注浆,分段前进式钻孔注浆能分区分段,更好的保证钻孔施工和注浆效果,注浆顺序由外向内、由下到上、间隔跳孔施作,便于控制浆液扩散范围,确保注浆效果,富水地层帷幕注浆外圈采用硫铝酸盐水泥形成刚性止水环,并在开挖轮廓线外侧形成有效的隔水层,内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充填固结地层;

根据帷幕注浆加固长度,全断面超前注浆加固范围为开挖轮廓线外5m,扩散半径为2m,共设2个终孔断面,总共设计52个孔,施工中可对薄弱位置考虑增加注浆孔,注浆材料采用硫铝酸盐水泥为主,普通水泥单液浆为辅,水泥浆的水灰比0.8~1:1;

标定孔位确定钻进外插角后(此时的孔位和角度已可以准确的进行设计,因为在步骤一中,已准确的查清了断层边界和范围,明确了加固区域;由注浆试验明确了地层的吸浆能力和扩散范围等注浆参数;所以,由上述的准备工作,此时可以作图明确帷幕注浆孔的孔位和角度,帷幕注浆孔布置原则:能保证浆液全方位的覆盖需要注浆加固区域,不留死角),采用Φ130mm钻头低速(根据风压不同,分两种情况。采用低压风钻进时,低速范围为1m/h~1.5m/h;采用高压风钻进时,低速范围为20m/h~25m/h;通常都采用高压风钻进)钻进至2.0m,安设孔口管;孔口管安设完成前端须安设高压闸阀,通过高压闸阀进行钻孔施工;注浆钻孔过程中原则每次钻深5~10m后安设注浆堵头进行注浆施工,当该段注浆达到设计结束标准后,拆除注浆堵头在原孔深基础上再钻进5~10m,注浆到设计标准,再钻孔,如此循环直到钻注到设计深度,施工中可根据地质情况适当调整钻注分段长。

步骤四.大管棚施工

管棚采用外径Φ89mm,热轧无缝钢管加工,每节长3~4m,并沿管壁两条垂直直径钻设四排Φ8mm溢浆孔,梅花形布设,孔间距30cm,每节管棚加内衬管焊接,每根管棚前端加工成尖头,尖头长度15cm。

采用全站仪按设计要求定出钻孔孔位,在钻孔过程中,做好详细的钻孔记录,对钻孔进行地质描述,采取全孔注浆工艺,注浆顺序由下到上、间隔跳孔施做,洞内大管棚可有效的增加土体的刚性,提高抗剪能力,在穿越断层交界面时能有效抑制沉降变形。通过上述预加固方法,洞身周围一定范围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能得以改变,开挖面的围岩自稳能力明显提高,使施工风险可控成为现实。

步骤五.进行预加固效果验证,注浆预加固结束后,对加固效果进行验证,验证方法如下:

①钻孔、孔内成像验证

按注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孔数比例,设置3个检查孔,通过检查孔判定注浆加固效果:

检查孔钻进过程中,钻速稳定,声音沉闷,无突进,钻渣均匀,冲洗液成灰褐色,检查孔成孔较好,初判预加固效果理想;

在检查孔内放入孔内成像仪,成像仪前端的摄像头将检查孔内画面呈现在视频接收设备上(该原理类似于人体进行胃镜检查),人工将摄像头缓慢地从孔口送至孔底,便可清晰地见到孔壁浆液充填程度、是否有无塌孔缩孔以及渗水等现象,通过视频资料显示,判定注浆加固已达到预期效果。

②开挖验证

完成第一步验证后,通过最实践的开挖进行最终验证,初次开挖时采用预留核心土环形短进尺方法,经过数循环开挖验证,判断加固效果已达到理想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