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顶防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515584发布日期:2018-09-25 17:58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顶防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连拱隧道在中隔墙顶会形成凹槽区,是围岩中地下水容易聚集的地方,如果隧道防排水措施不足,容易引起隧道渗漏水,给隧道的安全使用、运营维护带来巨大的隐患。连拱隧道一般设于浅埋地段,地下水较丰富,连拱隧道围岩中含水量比较大,对连拱隧道中隔墙区域的防排水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技术发明将三层式中隔墙连拱隧道开挖过程中发现的集中水流进行引导排出,对隧道防排水结构进行优化,提升隧道防排水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顶防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顶防排水结构,包括中导洞初期支护、中导洞环向透水管、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防水层、钢筋混凝土中隔墙和拱脚纵向排水管,所述中导洞环向透水管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采用三通t型连接方式连接,主洞的环向排水盲管与中隔墙两肩部纵向排水管采用十字型连接方式连接,主洞的环向排水盲管与拱脚纵向排水管采用t型连接方式连接,左右主洞的防水层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的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中导洞环向透水管为软式弹簧透水管,管径为φ50mm,通过m12膨胀螺钉和12号铁丝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为硬式透水管,管径为φ100mm,使用m12膨胀螺钉和12号铁丝在中隔墙墙肩上固定,分布于中隔墙顶,沿连拱隧道走向纵向设置,相邻两段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采用直线连接,埋设时坡度和线型与连拱隧道中隔墙保持一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洞的环向排水管为软式弹簧透水管,管径为φ50mm,在主洞初衬施工完成集中水流处设置,设置方法与中导洞环向透水管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与拱脚纵向排水管之间的环向排水盲管,孔径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保持一致,管径为φ100mm,拱脚纵向排水管为半边打孔波纹管,外裹土工布。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左右主洞的防水层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连接时,采用m12膨胀螺钉和12号铁丝将墙肩的纵向排水管固定好,保证顺直和位置准确后,然后铺设防水层,防水层与墙肩纵向排水管之间使用水泥粘接料等进行搭接固定,使用水泥粘接料等进行搭接固定,使得左右主洞防水层表面的水可以被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接纳。

本发明在使用,主要通过以下施工步骤来完成连拱隧道中隔墙顶防排水结构的施工:

a.在连拱隧道的中导洞初期支护施工完成后,在洞顶集中水流处设置1~3根中导洞环向透水管,纵向间距为10m,干燥无水段较长时,间距可适当加长,在有水地段间距适当加密,中导洞环向透水管的根数可根据水流大小确定,湿润或滴水地段可设置1~2根,有集中小股水流处可设置2~3根,有集中大股水流处可设置3根;

b.钢筋混凝土中隔墙浇筑施工时,在肩部位置使用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外径大小相同的钢管或者pvc管支设倒角式模板,为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的安装预留部分位置;

c.主洞初期支护完成后,依次进行主洞环向排水盲管、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拱脚纵向排水管以及中导洞环向透水管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之间的t型连接、主洞的环向排水盲管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之间的十字型连接,主洞的环向排水盲管与拱脚纵向排水管之间的t型连接;

d.进行防水层的施工,防水层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之间采用水泥粘接料进行搭接固定,使得左右主洞防水层表面的水可以被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接纳;

e.绑扎二衬钢筋,使用模板台车浇筑主洞二次衬砌,完成整个施工过程。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中导洞顶设置环向排水盲管,将中隔墙顶的渗水集中引排,采用引导排水的方式加强排水,保证了中导洞施工的作业环境,同时提升中隔墙的工作环境;

2、在中隔墙两肩部设置中隔墙设置纵向排水管,将中隔墙凹槽区的积聚水进行收集导排,提高了中隔墙区域的排水性能,相较现有的在中隔墙内部设置竖向主排水管和纵向排水管的方式,保证了中隔墙的整体性,便于中隔墙受力及其整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顶防排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中导洞初期支护,2-中导洞环向透水管,3-主洞初期支护,4-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5-主洞二次衬砌,6-防水层,7-钢筋棍凝土中隔墙,8-拱脚纵向排水管,9-m12膨胀螺钉,10-12号铁丝。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顶防排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包括中导洞初期支护1、中导洞环向透水管2、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防水层6、钢筋混凝土中隔墙7和拱脚纵向排水管8,所述中导洞环向透水管2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采用三通t型连接方式连接,主洞的环向排水盲管与中隔墙两肩部纵向排水管4采用十字型连接方式连接,主洞的环向排水盲管与拱脚纵向排水管8采用t型连接方式连接,左右主洞的防水层6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的连接。

如图2所示,为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中导洞环向透水管2为软式弹簧透水管,管径为φ50mm,通过m12膨胀螺钉9和12号铁丝10固定;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为硬式透水管,管径为φ100mm,使用m12膨胀螺钉9和12号铁丝10在中隔墙墙肩上固定,分布于中隔墙顶,沿连拱隧道走向纵向设置,相邻两段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采用直线连接,埋设时坡度和线型与连拱隧道中隔墙保持一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主洞的环向排水管为软式弹簧透水管,管径为φ50mm,在主洞初衬施工完成集中水流处设置,设置方法与中导洞环向透水管2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与拱脚纵向排水管8之间的环向排水盲管,孔径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保持一致,管径为φ100mm,拱脚纵向排水管8为半边打孔波纹管,外裹土工布。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防水层6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之间使用水泥粘接料等进行搭接固定,使得左右主洞防水层6表面的水可以被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接纳,例如土工布防水层6使用专用热塑性圆垫及射钉固定,防水卷材通过涂刷聚合物水泥防水粘结料进行固定。

本发明在使用,主要通过以下施工步骤来完成连拱隧道中隔墙顶防排水结构的施工:

步骤一:在连拱隧道的中导洞初期支护1施工完成后,在洞顶集中水流处设置1~3根中导洞环向透水管2,纵向间距为10m,干燥无水段较长时,间距可适当加长,在有水地段间距适当加密,中导洞环向透水管2的根数可根据水流大小确定,湿润或滴水地段可设置1~2根,有集中小股水流处可设置2~3根,有集中大股水流处可设置3根;

步骤二:钢筋混凝土中隔墙7浇筑施工时,在肩部位置使用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外径大小相同的钢管或者pvc管支设倒角式模板,为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的安装预留部分位置;

步骤三:在主洞初期支护3完成后,依次进行主洞环向排水盲管、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拱脚纵向排水管8以及中导洞环向透水管2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之间的t型连接、主洞环向排水盲管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之间的十字型连接,主洞环向排水盲管与拱脚纵向排水管8之间的t型连接;

步骤四:进行防水层的施工,防水层6与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之间采用水泥粘接料进行搭接固定,使得左右主洞防水层6表面的水可以被中隔墙肩部纵向排水管4接纳;

步骤五:绑扎二衬钢筋,使用模板台车浇筑主洞二次衬砌5,完成整个施工过程。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