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工作面回收通道支护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7614发布日期:2019-04-17 03:04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工作面回收通道支护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煤矿支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工作面回收通道支护工艺。



背景技术:

传统上末采挂网及回收通道支护,主要采用锚网支护。挂网期间受周期来压影响严重,经常出现扯网、漏顶,导致整体工期推迟。工作面设备回收过程中时常出现支架回撤受限,无法整从回撤通道体通过,造成回撤工作停滞。遇到工作面周期来压,顶板易出现网包,漏煤。严重的可能出现漏顶,造成回收通道堵塞,严重影响回撤安全。

特别在矿面来压较大,频率较高的工作面,传统的锚网支护需要较高成本,且不能有效杜绝顶板出现网包、漏煤及煤墙出现片帮等问题。同时末采完成后需要进行快速的设备回收,降低意外的发生。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工作面回收通道支护工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工作面回收通道支护工艺,通过多种加固支护方式的合理组合,优化各个支护工艺的工艺参数,从而实现节约支护材料成本及支护时间,实现减本增效。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是:

一种新型工作面回收通道支护工艺,用于煤矿支护,作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工作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第三区域与煤矿的停采线相邻,第三区域为回收通道,第二区域底部设有支架,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相邻一侧设有支架,第一区域远离第三区域,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工作面的三个区域进行锚杆固定,锚杆固定为使用锚杆与铁丝网固定;

步骤二:在第二区域进行锚索固定;

步骤三:在第三区域进行锚索固定,底部采用工字钢棚架支护;

通过以上步骤,形成强度与人员设备布局、撤离顺序相关联的支护。

通过上述方案,对重要的区域及最后撤离的区域进行重点加工,在最先撤离的区域采用锚杆挂网即可,通过组合加固的方式进行支护,解决施工时间及劳动强度。

作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步骤一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1:在第一区域边缘进行第一排锚杆固定,锚杆间距为小于或等于0.8m;

1.2:在第一区域中的第一排后进行若干排的锚杆固定,锚杆的排距为小于或等于1.75×0.8m;

1.3:在第二区域进行若干排锚杆固定,锚杆的排距为小于或等于0.875×0.8m;

1.4:在第三区域进行若干排锚杆固定,锚杆的排距为小于或等于0.8×0.8m。

通过在整个工作面上进行全面的锚杆固定支护,其中根据各个区域的回收的先后循序进行排距不一的支护,其中第一区域最先撤离,只需要进行挂网即可,第二区域底下设有开采的设备,本身设有支架支撑,采用锚索进行进一步加固支护,第三区域为回收通道,在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设备、支架都撤离到第三区域,此处需要最高强度的支护,采用锚索加固后再使用工字钢棚架进行进一步支护。

作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步骤二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2.1:在第二区域进行若干排锚索固定,锚索的排距为小于或等于0.5×0.8m。

作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步骤三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3.1:在第三区域进行若干排锚索固定,锚索的排距为小于或等于0.5×1m;

3.2:在锚索底部布置工字钢棚架,工字钢与锚索相垂直,工字钢棚架底设有单体液压柱支撑。

由于工字架棚架的支护作用,第三区域的锚索排距可以适当增加,合理控制成本,第二区域相对第三区域需要排距更低的锚索进行加固,防止意外发生。

作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锚索为三眼组合锚索。

作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还包括步骤四:在运输顺槽进行锚索固定,在锚索底部布置工字钢棚架。由于后续所有设备、人员都通过回收通道,在经过运输顺槽撤离,因此,运输顺槽的支护的强度等级与第三区域相当。

作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还包括步骤五:在回风顺槽进行工字钢棚架支护,工字钢底板设有若干木垛,木垛间距为小于或等于1m。回风顺槽无人与设备通过,采用工字钢支撑即可,以保证能通风为前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采用本新型工作面回收通道支护工艺,减少施工工期和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同时更为有效的支护了回收通道的顶板,为后期回收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回收工作整体提前,节约了大量时间及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工作面回收通道支护工艺的的工作面示意图;

图中:1、第一区域;2、第二区域;3、第三区域;4、运输顺槽;5、回风顺槽;6、停采线;7、锚杆;8、锚索;9、工字钢棚架;10、木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所示,一种新型工作面回收通道支护工艺,用于煤矿支护,作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工作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区域1、第二区域2及第三区域3,第三区域3与煤矿的停采线6相邻,第三区域3为回收通道,第二区域2底部设有支架,第一区域1与第二区域2相邻一侧设有支架,第一区域1远离第三区域3,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工作面的三个区域进行锚杆7固定,锚杆7固定为使用锚杆7与铁丝网固定;

步骤二:在第二区域2进行锚索8固定;

步骤三:在第三区域3进行锚索8固定,底部采用工字钢棚架9支护;

通过以上步骤,形成强度与人员设备布局、撤离顺序相关联的支护。

通过上述方案,对重要的区域及最后撤离的区域进行重点加工,在最先撤离的区域采用锚杆7挂网即可,通过组合加固的方式进行支护,解决施工时间及劳动强度。

在本实施中,锚杆7的排距从第一区域1至第三区域3依次减小,第一区域1只需要实现挂网,能将顶部掉落物兜住即可,第一区域1的支架要撤离到第二区域2中,撤离后第一区域1的顶部会塌落,虽然第二区域2底部设有支架支撑,但是第一区域1顶部塌落后,第二区域2的顶部更加不稳定,受压更大,所以通过锚杆7固定来加强支护效果,同理,当第二区域2的设备、支架撤离到第三区域3后,第三区域3受压更大,需要更高一级的支护,需要进行锚索8加固后,需要额外的工字钢棚架9进行进一步支护,工字钢棚架9底部配合单体液压柱等防护装备,起到预防支撑作用。

设备撤离时,从第一区域1左侧或右侧平行撤离设备,将设备依次撤离到第二区域2底下,此时第一区域1撤离的支架顶部开始塌落,撤离一处支架塌落一处顶部,形成骨牌式逐渐使得顶部塌落,防止出现整体塌落的风险。同理,将第二区域2的支架与设备水平依次撤离到第三区域3,然后开始在第三区域3水平逐步撤离到运输顺槽4完成工作面的整体撤离。

实施例2: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细分了实施例1中的工艺步骤,详细优化了各区域的支护方案。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一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1:在第一区域1边缘进行第一排锚杆7固定,锚杆7间距为小于或等于0.8m;

1.2:在第一区域1中的第一排后进行若干排的锚杆7固定,锚杆7的排距为小于或等于1.75×0.8m;

1.3:在第二区域2进行若干排锚杆7固定,锚杆7的排距为小于或等于0.875×0.8m;

1.4:在第三区域3进行若干排锚杆7固定,锚杆7的排距为小于或等于0.8×0.8m。

作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步骤二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2.1:在第二区域2进行若干排锚索8固定,锚索8的排距为小于或等于0.5×0.8m。

作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步骤三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3.1:在第三区域3进行若干排锚索8固定,锚索8的排距为小于或等于0.5×1m;

3.2:在锚索8底部布置工字钢棚架9,工字钢与锚索8相垂直,工字钢棚架9底设有单体液压柱支撑。

通过在整个工作面上进行全面的锚杆7固定支护,其中根据各个区域的回收的先后循序进行排距不一的支护,其中第一区域1最先撤离,只需要进行挂网即可,第二区域2底下设有开采的设备,本身设有支架支撑,采用锚索8进行进一步加固支护,第三区域3为回收通道,在第一区域1及第二区域2的设备、支架都撤离到第三区域3,此处需要最高强度的支护,采用锚索8加固后再使用工字钢棚架9进行进一步支护。

由于工字架棚架的支护作用,第三区域3的锚索8排距可以适当增加,合理控制成本,第二区域2相对第三区域3需要排距更低的锚索8进行加固,防止意外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锚索8为长度3m的三眼组合锚索8。

通过本实施例的工艺参数,实现了各个区域的支护强度与回收的顺序及底下支撑强度挂钩,不会造成不关键区域进行过多支护,而重要的与其支护不完全,保证不造成浪费,也保证安全。

实施例3: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是,增加了工作面两侧运输顺槽4与回风顺槽5的支护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四:在运输顺槽4进行锚索8固定,在锚索8底部布置工字钢棚架9。由于后续所有设备、人员都通过回收通道,在经过运输顺槽4撤离,因此,运输顺槽4的支护的强度等级与第三区域3相当。

作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还包括步骤五:在回风顺槽5进行工字钢棚架9支护,工字钢底板设有若干木垛10,木垛10间距为小于或等于1m。

回收过程中运输顺槽4时作为最后一道撤离支护,相将回风顺槽5的工字钢等设备回收到第三区域3,将将第三区域3下的设备,顶部工字钢回收到运输顺槽4中,在图中为从右到左将第三区域3设备、工字钢回收到运输顺槽4;然后再将运输顺槽4从上到下回收,完成工作面的整体回收工作。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