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7744发布日期:2018-08-14 17:41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消防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



背景技术:

按照《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中4.1.2和4.1.4条文说明中规定的“长度大于5000米的隧道一般采用通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方式”,以及现实中传统长隧道的实际情况都是采用通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方式,其主要缺点有:1、该系统必须设置送风井和排风井两条风井,且都需要安装射流风机,投资大,送、排风井相距50米左右,形成短路风流,不能克服隧道通风阻力,起反作用;2、主扇风机空转,做无用功,射流风机数量多,功率大,能耗大;3、现在各类型隧道通风系统都不能满足《公路隧道消防技术规程》4.3条“应尽量缩短烟气在行车道内的行程”的要求,火灾发生时,烟火顺风流从着火点向隧道出口蔓延;4、不能有效控制风流风向,特别在前方车辆出现事故阻行而后方车辆出现火情时,阻行车辆和火情车辆之间的人员和车辆都处于危险之中,该系统起不到救灾减灾作用,救援只能在进口端进行(如图1所示)。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隧道这种通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方式进行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减少风井和风机的设置,减少投资和能耗,且可在任意火源点形成风窗抽风排烟,有效控制风流风向,方便在隧道进出口两端进行救援。

技术方案:一种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包括隧道、专用风道、风井,所述风井为一条或数条,根据隧道长度和地形设置在隧道两端或中央适当位置,其内部安装轴流式风机,形成排出式通风道;所述专用风道由钢结构或其它坚固结构龙骨以及若干块耐高温、耐氧化、耐腐蚀材料的隔板与隧道壁封闭形成,设在隧道拱顶或两侧,与所述风井连通;所述隔板开设在专用风道面向隧道中轴方向上,分为固定隔板和装有开关的滑移或翻转隔板,所述开关与隧道的自动烟火感应器系统与火警监控系统连接,实现自动、人工双控制。

所述开关可以是电控的,也可以是液控的。

所述风井为两条以上时,所述专用风道内还根据风井的位置安装有可以关闭和打开的风门,所述风门也与隧道的自动烟火感应器系统与火警监控系统连接。

所述专用风道也可以利用隧道原有的共有水沟联合设置,在水沟上方加设水沟盖板,在水沟面向隧道中轴方向的一侧加装固定隔板和装有开关的滑移或翻转隔板。

正常运营时,风门关闭,各段专用风道互相独立;间隔一定距离打开某些滑移或翻转隔板,形成风窗排污,将污气通过专用风道与风井排出。

当隧道路面某处发生火情时,自动烟火感应器自动启动,或者人工触动火警监控系统,则在火情对应位置的专用风道上的一块或多块隔板打开,形成面积可大可小的风窗,集中抽风、排风,并且风门打开,所有风井内的轴流电机运转,形成多风井抽风、排风,把烟气控制在最小影响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相比送排式通风系统只须安装排风井,不需要安装送风井,不需要在隧道内安装射流风机,投资相对较少;风机数量少,总功率小,能耗低;各类型隧道都能满足《公路隧道消防技术规程》4.3条“应尽量缩短烟气在行车道内的行程”的要求,可在任意火源点形成风窗,并形成集中抽风排烟;任意地点发生火灾时,能有效控制风流风向,能在隧道进出口两端进行救援,提高救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特长隧道通风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正常运营时结构示意图(隧道长5000米~8000米之间);

图3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正常运营时结构示意图(隧道长大于8000米);

图4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正常运营时结构示意图(隧道长小于5000米);

图5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在隧道任意A处发生火情时抽排风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在隧道前方任意A处发生阻行且后方任意B处发生火情时抽排风示意图;

图7是图5的1-1截面示意图;

图8是图5的2-2截面示意图(滑移隔板);

图9是图5的2-2截面示意图(翻转隔板);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中的专用风道与共有水沟联合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滑移隔板关闭时);

图11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中的专用风道与共有水沟联合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滑移隔板打开时);

图12是滑移或翻转隔板及风门控制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图2所示,当隧道长5000米~8000米之间时,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包括隧道、专用风道、风井,隧道中央安装一条直径和长度较大的风井,形成排出式通风道;所述专用风道由钢结构或其它坚固结构龙骨以及若干块耐高温、耐氧化、耐腐蚀材料的隔板与隧道壁封闭形成,设在隧道拱顶,与所述风井连通;所述隔板开设在专用排风道面向隧道中轴方向上,分为固定隔板和装有电控开关的滑移或翻转隔板,所述开关与隧道的自动烟火感应器系统与火警监控系统连接,实现自动、人工双控制。

所述开关可以是电控的,也可以是液控的。

所述风井为两条以上时,所述专用风道内还根据风井的位置安装有可以关闭和打开的风门,所述风门也与隧道的自动烟火感应器系统与火警监控系统连接(如图2、3所示)。

当开关是电控时,以滑移隔板为例,隔板及风门控制电路示意图如图12所示。滑移隔板两侧和风门两侧均安装有开关,各滑移隔板的开关与风门的开关之间是并联连接的,两端又分别与自动烟火感应器系统与火警监控系统串联连接,当发生火情时,自动烟火感应器感应到火情后自动启动,打开一侧连接的滑移隔板开关和风门开关;或者人工手动启动火警监控系统,打开另一侧连接的滑移隔板开关和风门开关,使得滑移隔板和风门打开,实现自动、人工双控制。

图3所示,当隧道长大于8000米时,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包括隧道、专用风道、风井,隧道中央安装一条直径和长度较大的风井,在隧道两端各安装一条直径和长度较小的风井,形成排出式通风道。

图4所示,当隧道长小于5000米时,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隧道可控风窗通风排污排烟系统,包括隧道、专用风道、风井,在隧道两端各安装一条直径和长度较小的风井,形成排出式通风道。

正常运营时,风门关闭,各段专用风道互相独立;间隔一定距离打开某些滑移或翻转隔板,形成风窗排污,将污气通过专用风道与风井排出。

图5所示,当隧道任意A处发生火情时,烟火感应器自动启动,或者人工触动火警监控系统,打开A处专用风道上的多块隔板,形成大面积的风窗,集中此处的抽风、排风,并且风门打开,所有风井内的轴流电机运转,形成多风井抽风、排风,把烟气控制在最小影响范围,且隧道进、出口端都可以实施救援。

图6所示,在隧道前方任意A处发生阻行且后方任意B处发生火情时,打开B处专用风道上的多块隔板,形成大面积的风窗,集中此处的抽风、排风,并且风门打开,所有风井内的轴流电机运转,形成多风井抽风、排风,且隧道进、出口端都可以实施救援,A处和B处之间的人员车辆处于安全之中。

图7是图5的2-2截面示意图,隔板关闭时形成专用风道;

图8是图5的1-1截面示意图,滑移隔板打开,形成风窗;

图9是图5的1-1截面示意图,翻转隔板打开,形成风窗;

图10~11所示,所述专用风道也可以利用隧道原有的共有水沟联合设置,在水沟上方加设水沟盖板,在水沟面向隧道中轴方向的一侧加装固定隔板和装有开关的滑移或翻转隔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