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立柱及开洞渡线段大断面格栅铺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3249发布日期:2018-10-16 19:42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盾构井横通道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混凝土立柱及开洞渡线段大断面格栅铺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在众多的盾构施工领域中,盾构机到达前,要对盾构接收井的围护结构凿出后,盾构才能出洞到达,在端头井加固效果好,地质条件好的情况下可按常规方法进行洞门凿除。在盾构始发、接收区域极易出现复杂的地质情况,如富水砂层,地下承压水水量较大等,针对此复杂地质,采用常规方法可能造成涌水、涌砂,并出现大面积的地面坍塌等事故,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

针对左线大里程洞门破除操作,需要在洞门两侧贴初衬侧墙施做开洞渡线段大断面格栅铺装结构,以增强格栅喷混立柱的整体刚性和牢固性,使格栅喷混立柱结构能承受更大的力,保障了开洞渡线段大断面的整体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立柱及开洞渡线段大断面格栅铺装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立柱及开洞渡线段大断面格栅铺装结构,包括1号洞门、格栅喷混立柱、外双层连接筋和渡线段格栅,所述的1号洞门设置在左线大里程侧,左线大里程1号洞门破除前,洞门两侧贴初衬侧墙施做350mm厚格栅喷混立柱,格栅立柱与横通道预埋钢板锚筋焊接,开洞前在横通道内安装一榀渡线大断面格栅,与格栅立柱采用直径和长度 500mm内外双层连接筋连接,连接区域喷射混凝土填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立柱顶部施工加强梁,梁高范围内设置直径附加筋,每断面4根,纵向间距1000mm,平均长度800mm,与格栅内测主筋单面焊接,且伸入加强梁内300mm,加强梁内侧依次预埋400×400mm钢板,间距同格栅间距,钢板锚筋采用直径长25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对撑架设完成后进行马头门破除施工,通过水钻 +风镐沿着开挖轮廓线进行马头门破除,破除完成后进行密排三榀格栅,间距450mm,与安装开洞前第一榀格栅焊接成一体,完成后进行左线大里程区间施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施做350mm厚格栅喷混立柱,格栅立柱与横通道预埋钢板锚筋焊接,开洞前在横通道内安装一榀渡线大断面格栅,与格栅立柱采用直径和长度500mm内外双层连接筋连接,连接区域喷射混凝土填充,从而使混凝土立柱及开洞渡线段大断面格栅铺装结构得到加强,有效提高了格栅喷混立柱的整体刚性和牢固性,使格栅喷混立柱结构能承受更大的力,保障了开洞渡线段大断面的整体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立柱及开洞前一榀格栅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立柱及开洞前一榀格栅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混凝土立柱及开洞渡线段大断面格栅铺装结构,包括1号洞门、格栅喷混立柱、外双层连接筋和渡线段格栅,所述的1号洞门设置在左线大里程侧,左线大里程1号洞门破除前,洞门两侧贴初衬侧墙施做350mm厚格栅喷混立柱,格栅立柱与横通道预埋钢板锚筋焊接,开洞前在横通道内安装一榀渡线大断面格栅,与格栅立柱采用直径和长度500mm内外双层连接筋连接,连接区域喷射混凝土填充;立柱及渡线段格栅安装位置关系,请参阅图1~2所示的混凝土立柱及开洞前一榀格栅平面图、剖面图。

进一步的,所述的立柱顶部施工加强梁,梁高范围内设置直径附加筋,每断面 4根,纵向间距1000mm,平均长度800mm,与格栅内测主筋单面焊接,且伸入加强梁内300mm (附加筋在梁高范围内均设置,通道格栅安装时预埋),加强梁内侧依次预埋400×400mm 钢板,间距同格栅间距,钢板锚筋采用直径长250mm。

进一步的,对撑架设完成后进行马头门破除施工,采用水钻+风镐沿着开挖轮廓线进行马头门破除,破除完成后进行密排三榀格栅,间距450mm,与安装开洞前第一榀格栅焊接成一体。完成后进行左线大里程区间施工。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及“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