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1935发布日期:2018-10-30 21:4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下应急救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



背景技术:

根据煤矿事故的统计和分析,在矿井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因现场爆炸,坍塌等伤害造成死亡的占死亡总人数的30%,绝大多数是由于爆炸后,附近氧气耗尽,中毒,窒息或逃生路线被爆炸阻断而无法逃离到安全区域造成的。

针对上述情况,矿井中一般都设置有应急避难室,在矿难发生时给井下工人提供庇护,争取足够的时间已获得外界救援。矿井中使用的应急避难室主要分为三种:(1)永久性避难室,主要布置在主巷和主要逃生路线上,一般作为整个采区的应急避难室,服务年限在10年以上。(2)临时避难室,在矿井工作面附近的巷道或煤层中挖掘而成,或者是利用独头巷道,机电硐室,两道风门间的一段巷道构筑,用于为两到三个工作面范围内的井下工作人员提供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年限在3年以上。(3)可移动式救生舱,多为舱体结构,为采掘工作面的工作人员提供集中的避难空间。

现有技术中的可移动式救生舱多采用钢制整体腔体结构,其不能伸缩折叠,体积过大,不便于在矿井内部的采掘作业面等危险空间内设置与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可移动式救生舱不能伸缩、体积过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分区防护、方便移动等)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包括可伸缩骨架以及带有舱门的柔性密封舱,柔性密封舱设置在可伸缩骨架内部,当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收缩状态时,可伸缩骨架收缩设置,柔性密封舱与可伸缩骨架一同收缩设置;当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伸展状态时,可伸缩骨架伸展设置,柔性密封舱与可伸缩骨架一同伸展设置;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收缩状态的体积小于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伸展状态的体积。

可选的,可伸缩骨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框以及至少一组伸缩连接件,伸缩连接件能够收缩与伸展,其中每两个支撑框通过至少一组伸缩连接件连接,每个支撑框分别与柔性密封舱外壁固定连接;伸缩连接件的收缩与伸展带动两个支撑框之间距离的减小与增大,支撑框带动柔性密封舱的收缩与伸展。

可选的,柔性密封舱的仓壁为双层结构,其中外仓壁与内仓壁之间为充气腔,外仓壁与所述支撑框固定连接;当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收缩状态时,充气腔内未填充气体;当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伸展状态时,充气腔内填充气体。

可选的,每两个支撑框之间的柔性密封舱的充气腔为独立腔室,进行独立充放气。

可选的,柔性密封舱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隔离舱门,至少一个隔离舱门将柔性密封舱分隔为至少两个独立空间,其中隔离舱门的设置位置与支撑框的位置相对应。

可选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还包括防护罩,可伸缩骨架的一端固定设置在防护罩内部,当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收缩状态时,可伸缩骨架以及柔性密封舱能全部隐藏入防护罩内部;当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伸展状态时,可伸缩骨架以及柔性密封舱一部分位于所述防护罩内部,另一部分伸出至所述防护罩外部。

可选的,防护罩内部底部设置有第一滚轮,用于移动所述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

可选的,可伸缩骨架的另一端下部设置有第二滚轮,用于减小可伸缩骨架收缩或伸展时的阻力。

可选的,防护罩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外舱门和第二外舱门,其中第二外舱门设置在可伸缩骨架以及柔性密封舱伸出的一端。

可选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内部设置有氧气发生器以及有害气体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柔性密封舱设置在可伸缩骨架内部的设计,实现了应急救生舱的可收缩设置,有效的减小了应急救生舱不用时的体积。

(2)柔性密封舱的充气设置,能够使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具有更强的减震以及保暖功效;

(3)柔性密封舱内部至少一个隔离舱门的设置,能够保证柔性密封舱部分损坏之后还能为使用者提供剩余的密闭空间存活。

(4)防护罩的设置,在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收缩状态时,能够放置救生舱被损坏;在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收缩状态时,处于防护罩下的空间是一个绝对安全空间,可以抵抗落石等,给使用者提供最大的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的伸展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伸展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的收缩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收缩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伸展状态下的局部放大图Ⅰ;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收缩状态下的局部放大图Ⅱ;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柔性密封舱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罩示意图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罩示意图二;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滚轮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中1、可伸缩骨架;2、柔性密封舱;3、防护罩;11、可伸缩骨架;12、柔性密封舱;13、第二滚轮;21、舱门;22、外仓壁;23、内仓壁;24、充气腔;25、隔离舱门;31、第一滚轮;32、第一外舱门;33、第二外舱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的伸展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伸展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的收缩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收缩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包括可伸缩骨架1以及带有舱门21的柔性密封舱2,柔性密封舱2设置在可伸缩骨架1内部,当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收缩状态时,可伸缩骨架1收缩设置,柔性密封舱2与可伸缩骨架1一同收缩设置;当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伸展状态时,可伸缩骨架1伸展设置,柔性密封舱2与可伸缩骨架1一同伸展设置;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收缩状态的体积小于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伸展状态的体积。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的收缩状态整体体积小,便于存放和搬运,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的伸展状态与现有技术的移动时救生舱具有相同的功能,能够为井下工人提供应急庇护场所。当遭遇矿难时,井下工作人员仅需找到最近的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将可伸缩骨架1与柔性密封舱2一同伸展开,然后打开舱门21进入柔性密封舱2内部,之后关闭舱门21,这样井下工作人员就处在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密闭空间内,柔性密封舱2内部的空气能够制成井下工作人员存活一段时间,以等待外界的救援。

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实现了伸缩设置,在不使用时能够缩小体积存放,尽可能小的占用矿井内空间,且方便随作业面的推进等搬运前进。同时,可伸缩骨架1包覆设置在柔性密封舱2的外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小了柔性密封舱2损坏的概率。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可伸缩骨架1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框11以及至少一组伸缩连接件12,伸缩连接件12能够收缩与伸展,每两个支撑框12通过至少一组伸缩连接件12连接,每个支撑框11分别与柔性密封舱2外壁固定连接;伸缩连接件12的收缩与伸展带动两个支撑框11之间距离的减小与增大,支撑框11带动柔性密封舱2的收缩与伸展。

具体的,支撑框11可选用硬质金属材料制成,其支撑强度要好,其形式可以为三角形支撑框、半圆形支撑框、矩形支撑框以及其它几何形状的支撑框等,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的,可伸缩连接件12可以为子母伸缩臂型形式,其中子母伸缩臂的母臂一端固定连接在一个支撑框上,子臂一端固定连接在另一个支撑框上,子臂另一端插设在母臂另一端内并能在母臂内部滑动。可伸缩连接件12还可以为伸缩栅栏门的伸缩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伸缩连接件12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从现有技术中选用。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优选设置五个支撑框11,其中支撑框11优选使用三角形支撑框以增加支撑强度减小被砸塌的可能。其中伸缩连接件12还优选使用伸缩栅栏门的伸缩结构,以增加对柔性密封舱2的防护,同时优选在三角形支撑框的三个边上都设置上伸缩连接件12,以增加可伸缩骨架1的整体性。相应的,配合三角形支撑框的形状柔性密封舱2的截面形状也为三角形,其三个外侧壁分别与三角形支撑框的三个边固定连接,在柔性密封舱2拉伸至最大长度方向上,五个支撑框11等距离设置,且两个支撑框11之间的柔性密封舱2长度不小于两个支撑框11之间伸缩连接件12的最大拉伸长度。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5-6所示,其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伸展状态下的局部放大图Ⅰ,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收缩状态下的局部放大图Ⅱ,柔性密封舱2的仓壁为双层结构,外仓壁22与内仓壁23之间为充气腔24,外仓壁22与支撑框11固定连接;当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收缩状态时,充气腔24内未填充气体;当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伸展状态时,充气腔24内填充气体。

具体的,上述柔性密封舱2的具体结构为气囊腔的结构,其中外仓壁22选用防火材料制成,如外仓壁22为复合材料层,其最外层选用防火布。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柔性密封舱2内还可以设置自动充气装置,自动充气装置的充气口与充气腔24连通,可以为充气腔自动充气,缩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的伸展操作时间。

柔性密封舱2双层可充气结构的设置,在其充气状态时,可以有效的隔热减震,给柔性密封舱2内的人员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两个支撑框11之间的柔性密封舱2的充气腔24为独立腔室,进行独立充放气。具体的,即根据支撑框11的数量将柔性密封舱2的充气腔24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小充气腔。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将充气腔24分为四个独立的小充气腔,其中分割位置位于支撑框12所在的位置,这样的设置的好处在于,避免充气腔24某一点破损漏气后,柔性密封舱2整体都失去充气保护作用,仅是漏气的独立小充气腔失去保护作用,其它小充气腔还能正常工作。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柔性密封舱的截面示意图;柔性密封舱2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隔离舱门25,至少一个隔离舱门25将柔性密封舱2分隔为至少两个独立空间,隔离舱门25的设置位置与支撑框11的位置相对应。

具体的,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柔性密封舱2内设置有3个隔离舱门25,将柔性密封舱2内部分割为4个独立的空间,其中3个隔离舱门25的位置与可伸缩骨架1的中间3个支撑框11位置对应。

隔离舱门25的设置,能有效防止当柔性密封舱2某一个点破损后,柔性密封舱2整体失去密封效果,起不到保护作用。当发现有漏点时,仅需将与漏点对应的隔离舱门关闭即可保证剩余部分柔性密封舱的密封。同时,隔离舱门25设置在于支撑框11对应的位置更有利于密封舱门的稳固设置,密封舱门的固定部分可以固定设置在支撑框上。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8-9所示,其中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罩示意图一,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罩示意图二,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还包括防护罩3,可伸缩骨架1的一端固定设置在防护罩3内部,当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收缩状态时,如图9所示,可伸缩骨架以及柔性密封舱能全部隐藏入防护罩3内部;当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伸展状态时,如图8所示,可伸缩骨架以及柔性密封舱一部分位于所述防护罩3内部,另一部分伸出至防护罩3外部。

其中,防护罩3优选使用钢板焊接而成的一体式筒状结构,其截面形状与支撑框相同,如优选三角形。防护罩3的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收缩状态时,全部隐藏在防护罩内,可有效防止外界因素造成对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的非使用性损坏;当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伸展使用状态时,被防护罩3罩设住的部分柔性密封舱是一个绝对安全区域,可以有效防止内部人员被大型落石等砸伤或砸死。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滚轮安装位置示意图,其中防护罩3底部设置有第一滚轮31,用于移动所述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可伸缩骨架1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滚轮13,用于减小可伸缩骨架1在收缩或伸展时的阻力。

第一滚轮31与第二滚轮13的设置,方便了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的整体移动以及收缩与伸展。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纵截面示意图,防护罩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外舱门32和第二外舱门33,其中第二外舱门33设置在可伸缩骨架1以及柔性密封舱2伸出的一端,第一外舱门32设置与另一端。

第一外舱门32和第二外舱门33的设置能在本实用新型的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处于收缩状态提供更全方位的保护,且第一舱门32的设置能在伸展状态下给使用者提供更安全的防护,防止落石等杂物从侧面直接冲破舱门21。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内部设置有氧气发生器以及有害气体处理装置,能够长时间的维持救生舱内部的空气质量,保证内部人员正常呼吸。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伸缩式井下应急救生舱内部还可以设置有应急食品、水源、医疗急救包、照明装置、防毒面具、通信工具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