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9884发布日期:2019-01-29 18:14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



背景技术:

跨座式单轨系统是车辆骑跨在轨道梁上运行的一种新型轨道交通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投资造价低、建设周期短、适应能力强、环境影响小,适合于我国广大的中等城市。跨座式单轨虽然以高架桥梁结构为主,但是在城市中心地段,尤其是市区繁华地段,受地面空间的制约,跨座式单轨将局部进入地下。跨座式单轨进入地下后,为了保证轨道的制造精度,目前隧道内采用了支墩和预制轨道梁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使列车荷载和轨道梁自身荷载集中作用于支墩上,导致支墩基础尺寸大,从而要求隧道的断面尺寸较大,提高了工程造价,降低了跨座式单轨的经济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通过采用轨道墙的方案,在满足轨道制造精度的前提下,分散列车荷载和结构自重荷载,避免所有荷载集中作用于支墩基础,从而缩小隧道断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包括分段预制的一体化预制轨道墙,所述一体化预制轨道墙包括轨道墙、轨道墙基础和轨道墙基础底部均匀设置的高度相同的凸台,所述轨道墙基础底面为弧形,弧度与隧道内轮廓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凸台高约30mm,使轨道墙基础与隧道内轮廓之间预留出高约30mm的空隙,所述轨道墙基础两侧设有注浆孔,所述空隙通过所述注浆孔填充有水泥基灌浆料,使一体化预制轨道墙与隧道紧密连接并均匀受力。

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预制轨道墙由活性粉末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预制。

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预制轨道墙每段长2~20m,连接处设置后浇带,所述后浇带长度为600~1200mm,后浇带中部设置宽度为20~50mm的变形缝。

进一步地,所述后浇带采用无收缩砼浇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预制适量长度为2~20m的一体化预制轨道墙,具体每段长度根据线性控制和施工条件确定;

S2、将预制好的一体化预制轨道墙安装于隧道内,使一体化预制轨道墙的中线与隧道中线位置重合,一体化预制轨道墙与隧道内轮廓之间预留的空隙采用水泥基灌浆料填充;

S3、在一体化预制轨道墙每段连接处预留长度为600~1200mm的后浇带,浇筑前先对缝内进行清理、剔凿和冲刷,然后采用无收缩砼浇筑,并在后浇带中部设置宽度为20~50mm的变形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轨道墙结构的受力更合理。当前隧道内采用的轨道梁方案,轨道梁两侧支墩基础承担了全部的列车荷载和结构自重合理,而轨道墙采用的是条形基础,避免了列车荷载和轨道梁荷载集中作用于支墩之上。

(2)减少了轨道墙的配筋量。采用轨道梁方案时,轨道梁中部弯矩较大,配筋量较大,而轨道墙受力分散,受力以压应力为主,弯矩很小,因此可大幅度减少配筋。

(3)减小了隧道的断面尺寸。采用轨道梁结构时,受荷载集中的影响,轨道梁两侧的支墩及其支墩基础较大,导致隧道断面增大,而采用轨道墙方案后,不需要设置支墩,因此隧道断面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轨道墙;2、轨道墙基础;3、凸台;4、空隙;5、隧道内轮廓; 6-注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一种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包括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分段预制的一体化预制轨道墙,一体化预制轨道墙包括轨道墙1、轨道墙基础2和轨道墙基础2底部均匀设置的高度相同的凸台3;其中,轨道墙基础2底面为弧形,弧度与隧道内轮廓5一致;凸台3高约30mm,使轨道墙基础2与隧道内轮廓5之间预留出高约30mm的空隙4,轨道墙基础2 两侧设有注浆孔6,空隙4通过所述注浆孔6采用水泥基灌浆料填充,使一体化预制轨道墙与隧道紧密连接并受力均匀。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体化预制轨道墙采用分段预制,每段长2~20m,具体长度值根据线性控制和施工条件确定;连接处设置长度为600~1200mm的后浇带(图中为示出),后浇带采用无收缩砼浇筑,后浇带中部设置宽度为20~50 mm的变形缝(图中为示出)。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跨座式单轨隧道全预制轨道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预制适量长度为2~20m的一体化预制轨道墙,具体每段长度根据线性控制和施工条件确定;

S2、将预制好的一体化预制轨道墙安装于隧道内,使一体化预制轨道墙的中线与隧道中线位置重合,一体化预制轨道墙与隧道内轮廓之间预留的空隙采用水泥基灌浆料填充;

S3、在一体化预制轨道墙每段连接处预留长度为600~1200mm的后浇带,浇筑前先对缝内进行清理、剔凿和冲刷,然后采用无收缩砼浇筑,并在后浇带中部设置宽度为20~50mm的变形缝。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