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26312发布日期:2019-07-19 23:28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断层带是指由主断层面及其两侧破碎岩块以及若干次级断层或破裂面组成的地带。在国内,断面倾角大于45°或30°的高角度逆断层称为逆冲断层,对于穿越倾角大于60°的陡倾逆冲断层的隧道施工难度更大,其中陡倾逆冲断层指断面倾角大于60°的逆冲断层。碎屑岩是指由母岩机械风化产生的矿物和岩石碎屑经搬运、沉积、压实和胶结而形成的岩石;其组分除碎屑颗粒外,还有杂基和胶结物。对于碎屑岩地层进行隧道施工时,施工难度较大,尤其是当所处地层为富含地下水的富水地层时,岩体破碎为地下水的赋存与富集提供了更有利条件,施工难度非常大,施工中极易发生涌水涌砂,再加上断层断面倾角大于60°,易造成灾难性后果,严重影响到施工安全与效益。因而,对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的隧道进行施工时,所存在的施工风险非常大,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指的是富含地下水且地层为碎屑岩地层的陡倾逆冲断层,待开挖至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时,掌子面极易突发涌水、涌砂,并且由于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为碎屑岩且富含地下水,在高水压作用下更易形成涌水、涌砂等地质灾害,施工风险高,施工难度大且施工进度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其结构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通过迂回导坑提供新的施工作业面,有效提高隧道施工工效,同时在隧道正洞与迂回导坑之间提供高位泄水洞,能最大程度排出断层内赋水,减小掌子面前方断层内水压力,保证各掌子面施工安全,并且能有效缩短施工工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所施工隧道正洞同一侧的迂回导坑和泄水洞,所施工隧道正洞分为后侧隧道段、位于后侧隧道段前侧的前侧隧道段和连接于后侧隧道段与前侧隧道段之间且从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穿过的中部隧道段,所述迂回导坑和泄水洞均为由后向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的隧道洞;所述迂回导坑为在后侧隧道段与前侧隧道段之间开挖形成的绕行用导坑,所述迂回导坑与所施工隧道正洞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迂回导坑由后向前分为后侧导坑段、中部导坑段和前侧导坑段,所述前侧导坑段位于所述后侧导坑段前侧,所述中部导坑段连接于所述后侧导坑段与所述前侧导坑段之间,所述中部导坑段与所施工隧道正洞呈平行布设,所述后侧导坑段后端与后侧隧道段相交且二者的交叉口为导坑后交叉口,所述前侧导坑段前端与前侧隧道段相交且二者的交叉口为导坑前交叉口;所述后侧导坑段位于中部隧道段后侧;

所述泄水洞包括后侧洞体和位于所述后侧洞体前侧且与所施工隧道正洞呈平行布设的前侧洞体,所述前侧洞体位于所施工隧道正洞的侧上方且其位于所施工隧道正洞与所述中部导坑段之间,所述后侧洞体为由后向前逐渐向上倾斜的隧道洞体;所述后侧洞体后端与后侧隧道段相交且二者的交叉口为泄水洞交叉口,所述导坑后交叉口和所述泄水洞交叉口均位于中部隧道段后侧,所述泄水洞交叉口和所述后侧洞体均位于所述导坑后交叉口后侧;

所述前侧洞体分为后部洞体和位于所述后部洞体前侧且穿过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的前部泄水洞体,所述前部泄水洞体由后向前分别为多个施工节段,每个所述施工节段中均开设有一个排水孔组;

每个所述排水孔组均包括一排或多排拱部排水孔和由后向前布设的多排边墙排水孔,多排所述拱部排水孔沿所述前侧洞体的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每排所述拱部排水孔均包括多个由左至右布设在所述前部泄水洞体体拱部外侧的拱部排水孔,每个所述拱部排水孔均为由后向前钻进至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内的钻孔,每个所述拱部排水孔均由后向前逐渐向上倾斜;每排所述拱部排水孔中所有拱部排水孔的孔口均布设于所述前侧洞体的同一横断面上;

每排所述边墙排水孔均包括左右两组对称布设于所述前部泄水洞体体左右两侧边墙外侧的边墙排水孔,两组所述边墙排水孔中一组所述边墙排水孔位于所施工隧道正洞上方,另一组所述边墙排水孔位于迂回导坑上方;每组所述边墙排水孔均包括多个由上至下布设的边墙排水孔,每个所述边墙排水孔均呈水平布设;每排所述边墙排水孔中所有边墙排水孔的孔口均布设于所述前侧洞体的同一横断面上;每个所述边墙排水孔均为由后向前钻进至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内的钻孔。

上述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拱部排水孔和边墙排水孔进入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的长度均不小于10m。

上述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拱部排水孔和边墙排水孔均为泄水洞排水孔,所述泄水洞排水孔的孔径为φ100mm~φ120mm,每个所述泄水洞排水孔的孔口均同轴安装有孔口管。

上述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每个所述施工节段的长度为15m~25m。

上述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位于泄水洞后侧的斜井,所述斜井前端与所施工隧道正洞相交且二者的交叉口为斜井交叉口,所述斜井交叉口位于所述泄水洞交叉口后侧;所述斜井为用于将从泄水洞排出的水从所施工隧道正洞内排出的排水通道。

上述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后侧隧道段内设置有集水坑,所述集水坑位于所述泄水洞交叉口与所述斜井交叉口之间;所述泄水洞内设置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沿泄水洞的纵向延伸方向布设;所述排水沟的后端与集水坑连通。

上述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每个所述孔口管的外端均插入至一个所述泄水洞排水孔内,每个所述孔口管的内端均安装有连接法兰,每个所述孔口管内端均通过所述连接法兰与连接至所述排水沟的排水管连接。

上述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孔口管的长度2.5m~3.5m,所述孔口管的外径大于所述泄水洞排水孔的孔径。

上述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侧洞体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净距为8m~9m,所述中部导坑段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净距为26m~30m。

上述一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每排所述拱部排水孔中相邻两个所述拱部排水孔孔口之间的间距均为1.8m~2.2m,每组所述边墙排水孔中上下相邻两个所述边墙排水孔之间的间距均为2m~3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投入成本较低。

2、泄水洞布设位置合理,在迂回导坑和隧道正洞间设置高位泄水洞,对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上盘富水区进行充分排水,实现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上盘富水区“分水降压”的目的,能有效确保施工安全,并且也能有效降低隧道正洞及迂回导坑的超前注浆施工难度,在确保施工安全、隧道施工质量的同时,也能加快施工进度。

3、前部泄水洞体内排水孔组设计合理,既能实现泄水洞、隧道正洞与迂回导坑上方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的充分、有效排水,同时便于施工,拱部排水孔和边墙排水孔的长度均能得到有效控制,能有效节约成本,并减少工期。

4、采用迂回导坑绕过中部隧道段,对所施工隧道正洞中位于导坑前交叉口前侧的隧道节段进行施工。在对所施工隧道正洞中位于所述导坑前交叉口前侧的隧道节段进行施工的同时,能同步对所施工隧道正洞中位于所述导坑后交叉口和所述导坑前交叉口之间的隧道节段进行施工,因而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并且,迂回导坑与隧道正洞之间存在较大间距,因而与隧道正洞施工互不影响,并且迂回导坑施工过程易于控制,施工过程安全、可靠。

5、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采用在隧道正洞侧增加“高位泄水洞”,同时在隧道正道同侧施做的迂回导坑与泄水洞在排水能力上形成互补,最大程度排出断层内赋水,保证各掌子面施工安全。采用高位泄水洞将断层内水压及排水量降低,为注浆加固创造条件,保证断层加固效果,快速完成帷幕注浆止水作业。同时,采用增加迂回导坑,提供新的施工作业面,提高隧道断层带施工工效,有效节约工期。

6、适用范围广,能有效使用至碎屑岩富水含砂断层、地层构造复杂、涌水涌砂量大等情况下的喷锚暗挖隧道施工或具有类似特征的地下结构施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通过迂回导坑提供新的施工作业面,有效提高隧道施工工效,同时在隧道正洞与迂回导坑之间提供高位泄水洞,能最大程度排出断层内赋水,减小掌子面前方断层内水压力,保证各掌子面施工安全,并且能有效缩短施工工期。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前部泄水洞体进行施工前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施工隧道正洞、迂回导坑和泄水洞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部泄水洞体施工完成后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迂回导坑; 2—泄水洞; 3—后侧隧道段;

4—前侧隧道段; 5—中部隧道段;

6—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

7—集水坑; 8—拱部排水孔; 9—边墙排水孔;

10—洞内封堵墙; 11—导坑内封堵墙; 12—正洞封堵墙;

13—斜井。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位于所施工隧道正洞同一侧的迂回导坑1和泄水洞2,所施工隧道正洞分为后侧隧道段3、位于后侧隧道段3前侧的前侧隧道段4和连接于后侧隧道段3与前侧隧道段4之间且从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穿过的中部隧道段5,所述迂回导坑1和泄水洞2均为由后向前穿越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的隧道洞;所述迂回导坑1为在后侧隧道段3与前侧隧道段4之间开挖形成的绕行用导坑,所述迂回导坑1与所施工隧道正洞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迂回导坑1由后向前分为后侧导坑段、中部导坑段和前侧导坑段,所述前侧导坑段位于所述后侧导坑段前侧,所述中部导坑段连接于所述后侧导坑段与所述前侧导坑段之间,所述中部导坑段与所施工隧道正洞呈平行布设,所述后侧导坑段后端与后侧隧道段3相交且二者的交叉口为导坑后交叉口,所述前侧导坑段前端与前侧隧道段4相交且二者的交叉口为导坑前交叉口;所述后侧导坑段位于中部隧道段5后侧;

所述泄水洞2包括后侧洞体和位于所述后侧洞体前侧且与所施工隧道正洞呈平行布设的前侧洞体,所述前侧洞体位于所施工隧道正洞的侧上方且其位于所施工隧道正洞与所述中部导坑段之间,所述后侧洞体为由后向前逐渐向上倾斜的隧道洞体;所述后侧洞体后端与后侧隧道段3相交且二者的交叉口为泄水洞交叉口,所述导坑后交叉口和所述泄水洞交叉口均位于中部隧道段5后侧,所述泄水洞交叉口和所述后侧洞体均位于所述导坑后交叉口后侧;

所述前侧洞体分为后部洞体和位于所述后部洞体前侧且穿过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的前部泄水洞体,所述前部泄水洞体由后向前分别为多个施工节段,每个所述施工节段中均开设有一个排水孔组;

结合图2,每个所述排水孔组均包括一排或多排拱部排水孔8和由后向前布设的多排边墙排水孔9,多排所述拱部排水孔8沿所述前侧洞体的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每排所述拱部排水孔8均包括多个由左至右布设在所述前部泄水洞体体拱部外侧的拱部排水孔8,每个所述拱部排水孔8均为由后向前钻进至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内的钻孔,每个所述拱部排水孔8均由后向前逐渐向上倾斜;每排所述拱部排水孔8中所有拱部排水孔8的孔口均布设于所述前侧洞体的同一横断面上;

每排所述边墙排水孔9均包括左右两组对称布设于所述前部泄水洞体体左右两侧边墙外侧的边墙排水孔9,两组所述边墙排水孔9中一组所述边墙排水孔9位于所施工隧道正洞上方,另一组所述边墙排水孔9位于迂回导坑1上方;每组所述边墙排水孔9均包括多个由上至下布设的边墙排水孔9,每个所述边墙排水孔9均呈水平布设;每排所述边墙排水孔9中所有边墙排水孔9的孔口均布设于所述前侧洞体的同一横断面上;每个所述边墙排水孔9均为由后向前钻进至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内的钻孔。

其中,所述迂回导坑1与所施工隧道正洞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指的是:所述迂回导坑1的最大开挖宽度处与所施工隧道正洞的最大开挖宽度处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前侧洞体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净距为5m~10m。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侧洞体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净距为7m。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前侧洞体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净距进行相应调整。其中,所述前侧洞体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净距指的是所述前侧洞体底部与所施工隧道正洞顶部之间的竖向间距,所述前侧洞体底部位于所施工隧道正洞顶部的侧上方。

实际对任一个所述施工节段进行开挖之前,均在该施工节段后端设置一个洞内封堵墙10,所述洞内封堵墙10与所述前侧洞体呈垂直布设且其为对所述前侧洞体进行封堵的竖向封堵墙。

所述中部导坑段内设置有导坑内封堵墙11,所述导坑内封堵墙11与所述中部导坑段呈垂直布设且其为对所述前侧洞体进行封堵的竖向封堵墙;所述后侧隧道段3前部设置有正洞封堵墙12,所述正洞封堵墙12与后侧隧道段3呈垂直布设且其为对后侧隧道段3进行封堵的竖向封堵墙;所述正洞封堵墙12与所施工隧道正洞内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的后端面紧靠,所述洞内封堵墙10和导坑内封堵墙11均与正洞封堵墙12呈平行布设。

所述前侧洞体中最后一个所述施工节段后端的洞内封堵墙10为后端洞内封堵墙,所述后端洞内封堵墙和导坑内封堵墙11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且二者均位于正洞封堵墙12后侧,所述后端洞内封堵墙与正洞封堵墙12之间的净距为2m~5m。其中,所述后端洞内封堵墙与正洞封堵墙12之间的净距指的是所述后端洞内封堵墙的前侧壁与正洞封堵墙12的后侧壁之间的水平间距。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施工节段中位于最前侧的一排所述拱部排水孔8中,每个所述拱部排水孔8的前端均位于该施工节段的前端面前侧;每个所述施工节段中所有拱部排水孔8的孔口均位于该施工节段的后端面后侧。每个所述施工节段中位于最前侧的一排所述边墙排水孔9中,每个所述边墙排水孔9的前端均位于该施工节段的前端面前侧;每个所述施工节段中所有边墙排水孔9的孔口均位于该施工节段的后端面后侧。这样,能有效确保所有施工节段均能进行充分、有效排水,并且能确保相邻两个施工节段之间也能进行充分、有效排水,有效确保施工安全。

实际施工时,每个所述施工节段的长度为15m~25m。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施工节段的长度为20m,也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每个所述施工节段的长度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对任一个所述施工节段进行开挖之前,先在该施工节段的后端施工洞内封堵墙10,再对该施工节段内的所述排水孔组进行钻设;再利用钻好的所述排水孔组进行排水,排水完成后对该施工节段后端的洞内封堵墙10进行拆除,再对该施工节段进行开挖施工。通过洞内封堵墙10进行有效封堵,能确保对该施工节段进行排水过程中,所述前侧洞体内发生涌水、涌砂事故。并且,充分、有效排水后,再对该施工节段进行开挖施工,能有效确保施工安全。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施工节段中所有拱部排水孔8的孔口均位于该施工节段后端的洞内封堵墙10后侧;每个所述施工节段中所有边墙排水孔9的孔口均位于该施工节段后端的洞内封堵墙10后侧,这样能有效排水过程中,已开挖成型的所述前侧洞体安全。

所述拱部排水孔8的孔口为其后端口,所述边墙排水孔9的孔口为其后端口。

本实施例中,所述洞内封堵墙10、导坑内封堵墙11和正洞封堵墙12均为厚度为20cm的混凝土墙。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洞内封堵墙10、导坑内封堵墙11和正洞封堵墙12的墙厚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为确保泄水效果,所述拱部排水孔8和边墙排水孔9进入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的长度均不小于10m。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拱部排水孔8和边墙排水孔9进入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的长度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侧洞体的前端面与所施工隧道正洞内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的前端面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中部导坑段的前端面位于所述前侧洞体的前端面前侧。

为提供施工速度,并且为确保施工安全,所述导坑后交叉口与中部隧道段5后端面之间的间距为50m~100m。所述泄水洞交叉口与中部隧道段5后端面之间的间距为120m~180m。所述导坑前交叉口与中部隧道段5前端面之间的间距为20m~60m。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坑后交叉口与中部隧道段5后端面之间的间距为70m,所述泄水洞交叉口与中部隧道段5后端面之间的间距为150m,所述导坑前交叉口与中部隧道段5前端面之间的间距为40m。其中,中部隧道段5的后端面为正洞封堵墙12的前端面,中部隧道段5的前端面为所施工隧道正洞内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的前端面。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导坑后交叉口与中部隧道段5后端面之间的间距、所述泄水洞交叉口与中部隧道段5后端面之间的间距以及导坑前交叉口与中部隧道段5前端面之间的间距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所述拱部排水孔8和边墙排水孔9均为泄水洞排水孔,所述泄水洞排水孔的孔径为φ100mm~φ120mm,每个所述泄水洞排水孔的孔口均同轴安装有孔口管。

为确保施工安全,所述洞内封堵墙10位于泄水洞2内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的后端面后侧。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位于泄水洞2后侧的斜井13,所述斜井13前端与所施工隧道正洞相交且二者的交叉口为斜井交叉口,所述斜井交叉口位于所述泄水洞交叉口后侧;所述斜井13为用于将从泄水洞2排出的水从所施工隧道正洞内排出的排水通道。

如图1所示,所述后侧隧道段3内设置有集水坑7,所述集水坑7位于所述泄水洞交叉口与所述斜井交叉口之间;所述泄水洞2内设置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沿泄水洞2的纵向延伸方向布设;所述排水沟的后端与集水坑7连通。

为方便排水,每个所述孔口管的外端均插入至一个所述泄水洞排水孔内,每个所述孔口管的内端均安装有连接法兰,每个所述孔口管内端均通过所述连接法兰与连接至所述排水沟的排水管连接。

另外,所述孔口管与所述排水管之间的连接处均安装有水压力检测装置,以对各泄水洞排水孔的排水压力进行实时监测。本实施例中,所述孔口管内部迎水方向布设有滤网。

这样,实际进行排水时,所述前部泄水洞体内的水流经排水管并由排水沟引至所施工隧道正洞内的集水坑7,采用泵站并通过斜井13简便、快速抽排至斜井13外,并且待斜井13与贯通后便可顺坡排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孔口管的长度2.5m~3.5m,所述孔口管的外径大于所述泄水洞排水孔的孔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泄水洞排水孔的孔径为φ110mm。所述孔口管的内径为φ108mm且其壁厚为9mm。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泄水洞排水孔的孔径以及孔口管的尺寸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每排所述拱部排水孔8均包括3个拱部排水孔8,3个所述拱部排水孔8分别为位于布设于所述前侧洞体正上方的中部排水孔以及对称布设于所述中部排水孔左右两侧的左侧排水孔和右侧排水孔,所述中部排水孔沿所述前侧洞体的纵向延伸方向布设,所述左侧排水孔由后向前逐渐向左倾斜,所述右侧排水孔由后向前逐渐向右倾斜。其中,所述左侧排水孔的前端口与所述右测排水孔的前端口之间的间距与所述前侧洞体的开挖宽度相同,其中所述前侧洞体的开挖宽度指的是所述前侧洞体开挖轮廓的最大开挖宽度。这样,通过所述拱部排水孔8能有效确保所述前侧洞体所处区域的排水效果,并且拱部排水孔8的长度也能得到有效控制,能有效节约成本,并减少工期。

所述后侧导坑段为由后向前逐渐向外倾斜的隧道段,所述前侧导坑段为由后向前逐渐向内倾斜的隧道段。本实施例中,所述后侧导坑段、所述前侧导坑段和所述后侧洞体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水平夹角均为60°。所述后侧洞体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水平夹角为60°。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部泄水洞体体内设置有两排所述拱部排水孔8。并且,所述前部泄水洞体体内由后向前设置有3排所述边墙排水孔9。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前部泄水洞体体内所设置拱部排水孔8和边墙排水孔9的排数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两排所述拱部排水孔8中拱部排水孔8的孔口之间的间距为2m~5m,相邻两排所述边墙排水孔9中边墙排水孔9的孔口之间的间距为2m~5m。这样,通过多个所述拱部排水孔8和多个所述边墙排水孔9能有效确保排水效果,确保排水充分。

为确保所施工隧道正洞与迂回导坑1上方岩体中充分排水,所述前侧洞体内位于所施工隧道正洞上方的所有边墙排水孔9的前端与所述前侧洞体的纵向中心线的水平间距不小于d1,其中d1为所述前侧洞体的纵向中心线与所施工隧道正洞的纵向中心线的水平间距。同时,所述前侧洞体内位于迂回导坑1上方的所有边墙排水孔9的前端与所述前侧洞体的纵向中心线的水平间距不小于d2,其中d2为所述前侧洞体的纵向中心线与迂回导坑1的纵向中心线的水平间距。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侧洞体内位于所施工隧道正洞上方的所有边墙排水孔9的前端与所述前侧洞体的纵向中心线的水平间距均为d1,所述前侧洞体内位于迂回导坑1上方的所有边墙排水孔9的前端与所述前侧洞体的纵向中心线的水平间距均为d2。这样,不仅能有效确保排水效果,保证排水充分,同时,使边墙排水孔9的长度也能得到有效控制,能有效节约成本,并减少工期。

本实施例中,每排所述拱部排水孔8中相邻两个所述拱部排水孔8孔口之间的间距均为1.8m~2.2m,每组所述边墙排水孔9中上下相邻两个所述边墙排水孔9之间的间距均为2m~3m。

实际施工时,所述前侧洞体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净距为8m~9m,所述中部导坑段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净距为26m~30m。

所述迂回导坑1和泄水洞2的开挖断面均小于所施工隧道正洞的开挖断面。本实施例中,所述迂回导坑1和泄水洞2均为所施工隧道正洞的辅助坑道。

根据本领域公知常识,隧道正洞是相对辅助坑道而言的,隧道正洞是需施工成型的隧道洞,对隧道正洞进行施工时,通常需施工辅助坑道,如斜井、隧道横洞、导坑等。所述迂回导坑1和泄水洞2为单车道辅助坑道型断面,所述迂回导坑1和泄水洞2的开挖断面宽度(即开挖宽度,开挖轮廓的最大开挖宽度)为3.8m~6m且其二者的开挖高度为3.5m~5m。因而,所述迂回导坑1和泄水洞2为小断面隧道,虽然所述迂回导坑1和泄水洞2均穿过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但相比所施工隧道正洞而言,所述迂回导坑1和泄水洞2的施工难度均大幅降低,并且二者的施工风险也大幅降低。

另外,所述迂回导坑1距离所施工隧道正洞较远,并且迂回导坑1选择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地层结构相对较好的位置,因而其施工难度和施工风险进一步降低。由于从碎屑岩陡倾逆冲富水断层6穿过的中部隧道段5施工难度非常大,并且非常耗时,采用迂回导坑1后能绕过中部隧道段5,对所施工隧道正洞中位于所述导坑前交叉口前侧的隧道节段进行施工。在对所施工隧道正洞中位于所述导坑前交叉口前侧的隧道节段进行施工的同时,能同步对所施工隧道正洞中位于所述导坑后交叉口和所述导坑前交叉口之间的隧道节段进行施工,因而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并且,能从所述导坑后交叉口和所述导坑前交叉口两个位置对所施工隧道正洞中位于所述导坑后交叉口和所述导坑前交叉口之间的隧道节段相向进行施工,因而能进一步节省时间,进一步缩短施工工期。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侧洞体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净距为8.4m,所述中部导坑段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净距为28.4m。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前侧洞体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净距以及所述中部导坑段与所施工隧道正洞之间的净距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侧洞体为由后向前逐渐向上倾斜的倾斜洞体,所述前侧洞体的坡度为8%~1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