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护锚固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9241发布日期:2019-08-03 16:04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护锚固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护锚固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地下工程、矿山井巷、铁路隧道以及边坡防护等岩土工程施工中,为了防止地层发生变形、塌陷、失稳等情况,需要对地层进行整体加固,通常采用的主要措施是在地层中埋设锚杆,利用锚杆的拉力以及与锚杆一体化的混凝土注浆体而将地层加固,将地层形成整体性结构,达到控制其变形的目的。

但是,目前的支护锚固件结构单一,不利于现阶段对支护结构的多样化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护锚固件结构,以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支护锚固件结构,包括锚杆,所述锚杆上依次套装有第一涨紧套、双向锥面套筒、第二涨紧套、套筒和防护盖,所述防护盖的侧面设置有紧定装置,所述紧定装置与锚杆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锚杆包括杆体,所述杆体的末端设置有呈圆锥体的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与呈圆柱体的过渡连接段一端固定,所述过渡连接段上均匀的开设有多个导流孔一,所述导流孔一与杆体内的灌浆管路连通,所述灌浆管路与杆体同轴,所述杆体中段还开设有导流孔二,所述导流孔二与灌浆管路连通,所述过渡连接段的另一端固定圆锥台一,所述圆锥台一被离过渡连接段的一侧的直径小于与过渡连接段固定的一侧的圆锥台一的直径,所述杆体远离导引部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用外螺纹。

优选的,所述第一涨紧套和第二涨紧套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涨紧套包括圆筒一,所述圆筒一的左端面均匀的开设有多个槽缝,所述槽缝的长度方向与圆筒一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槽缝的末端与开设在圆筒一上的通孔一连通,所述通孔一的中心轴与圆筒一垂直,所述圆筒一的右端面结构与左端面结构相同,且右端面上的槽缝位于左端面上的相邻两个槽缝中间。

优选的,所述双向锥面套筒包括圆筒二,所述圆筒二的两侧对称的套装固定圆锥台二,所述圆锥台二的大端相对,所述圆筒二上还开设有导流孔三。

优选的,所述套筒包括圆锥台三,所述圆锥台三上开设有圆柱形的通孔二,所述通孔二与圆锥台三同轴。

优选的,所述防护盖包括圆筒体,所述圆筒体的一侧固定环形盘体,所述圆筒体的另一侧固定底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与圆筒体同轴的圆柱形的通孔三,所述环形盘体上均布的开设有便于实现固定和连接的通孔四。

优选的,所述紧定装置是螺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结构简单且便于施工,安全系数高,承载力强,实用性好,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锚杆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套筒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锥面套筒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锥面套筒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涨紧套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涨紧套的左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盖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盖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锚杆;11、杆体;12、导流孔二;13、圆锥台一;14、导流孔一;15、导引部;16、过渡连接段;2、紧定装置;3、套筒;31、圆锥台三;32、通孔二;4、第二涨紧套;5、双向锥面套筒;51、导流孔三;52、圆锥台二;53、圆筒二;6、第一涨紧套;61、圆筒一;62、通孔一;63、槽缝;7、防护盖;71、环形盘体;72、通孔四;73、底板;74、通孔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护锚固件结构,下面结合图1到图9的结构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支护锚固件结构,包括锚杆1,所述锚杆1上依次套装有第一涨紧套6、双向锥面套筒5、第二涨紧套4、套筒3和防护盖7,所述防护盖7的侧面设置有紧定装置2,所述紧定装置2与锚杆1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锚杆1包括杆体11,所述杆体11的末端设置有呈圆锥体的导引部15,所述导引部15与呈圆柱体的过渡连接段16一端固定,所述过渡连接段16上均匀的开设有多个导流孔一14,所述导流孔一14与杆体11内的灌浆管路连通,所述灌浆管路与杆体11同轴,所述杆体11中段还开设有导流孔二12,所述导流孔二12与灌浆管路连通,所述过渡连接段16的另一端固定圆锥台一13,所述圆锥台一13被离过渡连接段16的一侧的直径小于与过渡连接段16固定的一侧的圆锥台一13的直径,所述杆体11远离导引部15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用外螺纹。

进一步的,如图6和7所示,所述第一涨紧套6和第二涨紧套4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涨紧套6包括圆筒一61,所述圆筒一61的左端面均匀的开设有多个槽缝63,所述槽缝63的长度方向与圆筒一61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槽缝63的末端与开设在圆筒一61上的通孔一62连通,所述通孔一62的中心轴与圆筒一61垂直,所述圆筒一61的右端面结构与左端面结构相同,且右端面上的槽缝63位于左端面上的相邻两个槽缝63中间。

进一步的,如图4和5所示,所述双向锥面套筒5包括圆筒二53,所述圆筒二53的两侧对称的套装固定圆锥台二52,所述圆锥台二52的大端相对,所述圆筒二53上还开设有导流孔三51。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套筒3包括圆锥台三31,所述圆锥台三31上开设有圆柱形的通孔二32,所述通孔二32与圆锥台三31同轴。

进一步的,如图8和9所示,所述防护盖7包括圆筒体,所述圆筒体的一侧固定环形盘体71,所述圆筒体的另一侧固定底板73,所述底板73上开设有与圆筒体同轴的圆柱形的通孔三74,所述环形盘体71上均布的开设有便于实现固定和连接的通孔四72。

进一步的,所述紧定装置2是螺母。

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护锚固件结构,包括用作连接主体的锚杆1,锚杆1上从下至上依次套装有第一涨紧套6、双向锥面套筒5、第二涨紧套4、套筒3和防护盖7,防护盖7的侧面设置有紧定装置2,紧定装置2与锚杆1螺纹连接,用于紧定连接。

其中,第一涨紧套6和第二涨紧套4的结构相同,第一涨紧套6包括圆筒一61,所述圆筒一61的左端面均匀的开设有多个槽缝63,所述槽缝63的长度方向与圆筒一61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槽缝63的末端与开设在圆筒一61上的通孔一62连通,所述通孔一62的中心轴与圆筒一61垂直,所述圆筒一61的右端面结构与左端面相同,且右端面上的槽缝63位于左端面上的相邻两个槽缝63中间。使用状态下,其圆筒一61的两侧端面均在其两侧设置的锥面的作用下沿着槽缝63发生变形,使得圆筒一61的直径增大,达到楔紧目的,使得锚杆1与预打的安装孔实现紧密连接。

其中,双向锥面套筒5包括两个圆锥台二52和圆筒二53,圆筒二53的两侧对称的套装固定圆锥台二52,两个圆锥台二52的大端相对,小端和第一涨紧套6和第二涨紧套4相邻,用于给其两侧分别设置的第一涨紧套6和第二涨紧套4施加作用力使得第一涨紧套6和第二涨紧套4发生形变,圆筒二53上还开设有导流孔三51,导流孔三51和灌浆管路连通用于实现灌浆管路内的均匀灌浆,达到支护锚固件与预打安装孔的完全固定。

其中,防护盖7上的环形盘体71用作和加固基体连接的法兰,环形盘体71上均布的通孔四72上穿设螺钉等连接件,便于实现锚杆1与加固基体的固定连接,同时还可以防止在灌浆加固时的浆料外溢。

使用中,先在连接基体上预打安装孔,然后将第一涨紧套6、双向锥面套筒5、第二涨紧套4和套筒3,依次套装在锚杆1上送入预打安装孔内,然后将防护盖7和螺母套装在锚杆1末端,并利用螺钉将防护盖7与连接基体紧固,锁紧螺母,拉紧其上的套装件,使得锚杆1上的第一涨紧套6和第二涨紧套4在其两侧的锥面的压迫作用下发生形变,实现支护锚固件与预打安装孔的涨紧固定。此外,过渡连接段16上均匀的开设有多个导流孔一14,圆筒二53上还开设有导流孔三51,导流孔一14和导流孔三51均和灌浆管路连通,在涨紧固定完成后,为了达到更加好的连接紧固,可以在锚杆1尾端连接供浆泵,将浆料经锚杆1内部的灌浆管路、导流孔一14和导流孔三51送至预打安装孔与支护锚固件之间的缝隙里面,实现二次灌浆连接紧固。灌浆完成后,撤离供浆泵即可完成支护锚固件的安装。

实际使用中,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支护锚固件之间的安装间距,合理选择支护锚固件的直径来达到想要的加固效果。还可以在支护锚固件安装完毕后,在整个加固面挂上防护网,将防护网与支护锚固件的尾部固定后,整个加固面喷浆,实现内外联合加固,达到更好的加固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结构简单且便于施工,安全系数高,承载力强,实用性好,值得推广。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