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TBM掘进、轨道出渣隧洞的新型轨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9462发布日期:2019-12-06 18:20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用于TBM掘进、轨道出渣隧洞的新型轨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tbm掘进、轨道出渣隧洞的新型轨排结构。适用于水利水电、矿山、交通等采用tbm法的自流式排水隧洞工程。



背景技术:

对于一些采用tbm法施工的洞径较大、开挖距离较长的隧洞,施工中需要解决洞渣外运、施工设施布置、地下水排放等问题,地下水排放通常根据隧洞的埋深及坡度的不同,采用集水坑抽排水、斜坡段或平坡段等自流排水方法。采用自留排水一般是在高架结构与底板以及支撑墩形成的通道进行自流式排水。

一般情况下,tbm法施工隧洞自流式排水是在底板上焊接工字钢,上部与轨排连接,轨排上布设钢轨进行洞内出渣,轨排与底板之间的临空区域作为自流式排水通道。排水过程中,轨道轨排的外形构造对排水影响较大,主要由于工字钢迎水侧凹槽的影响,水流会受到较大的阻力,且糙率较大。上述常规做法无法有效提高排水效率,减小水流过程中的阻力,且水流对支撑工字钢的循环冲击作用,加速工字钢的腐蚀速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成本较低的用于tbm掘进、轨道出渣隧洞的新型轨排结构,在确保上部轨道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减小水流在隧洞轨道板下流动所产生的阻力及水流糙率,增加水流流速,提高隧洞排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tbm掘进、轨道出渣隧洞的新型轨排结构,其特征在于:隧洞底部设有轨排,轨排下面经支撑体支撑于隧洞底板,轨排上面设有轨道;所述轨排和支撑体的迎水面设有导流机构。

所述导流机构为圆弧形铁皮,该圆弧形铁皮的圆弧面朝向迎水侧。

所述导流机构覆盖相应轨排和支撑体的迎水面。

所述导流机构与相应轨排和支撑体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轨排及下部支撑体迎水侧设置导流机构,将轨排和支撑体迎水面与水流分隔,有效减小水流阻力及水流糙率,提高支撑工字钢的整体稳定性,并减小水流循环冲击对钢材的腐蚀速率,有效提高隧洞排水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用于tbm掘进、轨道出渣隧洞的新型轨排结构,在隧洞1底部设有轨排3,轨排3下面经支撑体2支撑于隧洞1底板上,支撑体2上部与轨排3双面焊接,轨排3上面可安设轨道5进行出渣。

本实施例中隧洞1底板上的轨排3排距1.20m,轨排3采用普工160×88×6工字钢,轨排工字钢的一侧凹槽朝向迎水侧。支撑体2排距1.20m,同排上支撑体2之间间距为0.75m,采用与轨排3相同的工字钢,支撑体工字钢一侧凹槽朝向迎水侧,其架设高度为39cm。

本例在轨排3及下部支撑体2迎水侧凹槽部位设置导流机构,导流机构采用直径为16cm的圆弧形铁皮4(厚度1mm)焊接在相应轨排3及支撑体2迎水侧。圆弧形铁皮4的圆弧面朝向迎水侧,覆盖相应轨排3及支撑体2迎水侧。圆弧形铁皮4将迎水侧凹槽与水流分割开来,洞内水流出时,遇圆弧形铁皮可快速绕流,消除工字钢凹槽结构对水流的阻碍作用,减小糙率。

隧洞开挖完成后,支撑体2、轨排3及焊接在其上的圆弧形铁皮4可拆卸,运至其他工地循环使用。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做出的变化、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