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通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5414发布日期:2020-02-14 16:51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下通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下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下通道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波纹管逃生通道。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下环境的开发越来越多,修建了越来越多的的水下隧道,各类人员在水下密闭无水的作业或者活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水下隧道施工或者运营发生渗漏水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在地震、海啸等大自然的力量下,更有可能导致水下空间的快速开裂和渗漏,危及空间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常规的水下隧道逃生路径主要还是集中在管道内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在隧道损毁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如果隧道破坏的情况比较严重,则隧道内的逃生通道遭到破坏的可能性也会很大,不能满足逃生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水下通道装置,以解决水下隧道逃生路径在隧道破坏的情况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隧道内的逃生通道遭到破坏不能满足逃生的需求而存在安全性差的问题,达到提升水下逃生安全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下通道装置,包括:波纹管通道和连接管道;其中,所述波纹管通道,用于在水下隧道主体发生危险情况时作为水下逃生通道;所述连接管道,设置于所述波纹管通道的侧壁与水下隧道主体的侧壁之间,用于在水下隧道主体发生危险情况时使实现水下隧道主体至所述波纹管通道的通行。

可选地,所述波纹管通道的整体形状,呈胶囊形或条形。

可选地,所述连接管道设置于水下隧道主体的一端,预埋于水下隧道主体的管壁中。

可选地,在所述波纹管通道的管壁上设有连接通道,所述连接管道设置于所述波纹管通道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通道对接于所述波纹管通道的管壁。

可选地,还包括:密封门;所述密封门,设置在所述波纹管通道与所述连接管道之间,用于在所述波纹管通道作为水下逃生通道的情况下,开启以使逃生人员自水下隧道主体进入到所述波纹管通道后,关闭并脱离水下隧道主体,以使所述波纹管通道上浮至水面以上。

可选地,还包括:配重件;所述配重件,设置在所述波纹管通道的底部,用于对所述波纹管通道上浮至水面的过程中进行配重和/或平衡处理。

可选地,所述配重件,包括:水泥块或水泥钢筋笼;所述水泥块或所述水泥钢筋笼,是浇筑式设置于所述波纹管通道的底部。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通过采用波纹管作为逃生管道,解决水下隧道逃生路径在隧道破坏的情况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隧道内的逃生通道遭到破坏不能满足逃生的需求而存在安全性差的问题,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易损坏、安全性差和用户体验差的缺陷,实现不易损坏、安全性好和用户体验好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水下通道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为逃生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1-波纹管通道(如波纹管逃生通道);2-密封门;3-连接管道;4-配重(即配重件或平衡块);5-隧道主体(即水下隧道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更大可能的提高逃生成功的机率,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提出一种新的逃生通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涉及水下密闭空间内的人员逃生,在水下隧道结构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帮助隧道内的人员快速撤离危险地带,提升密闭空间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下通道装置。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水下通道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水下通道装置可以包括:波纹管通道1和连接管道3。

具体地,所述波纹管通道1,可以用于在水下隧道主体5发生危险情况时作为水下逃生通道。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采用波纹管作为逃生管道,波纹管结构相对于普通钢管能承受更大的水压力。

可选地,所述波纹管通道1的整体形状,呈胶囊形或条形。

例如: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新的水下隧道的逃生方式,利用波纹管抗压能力强的特点,制作出与隧道随时脱离的逃生管道,逃生管道的动力来源于浮力,结构简单,制作安装和维护都很方便,逃生成功率高,可以制作成小的胶囊形式,也可以做成大长的逃生管道,灵活性比较强。

由此,通过将波纹管通道的整体形状设置为多种形式,可以用于多种场合下的不同逃生需求,灵活且可靠。

具体地,所述连接管道3,设置于所述波纹管通道1的侧壁与水下隧道主体5的侧壁之间,可以用于在水下隧道主体5发生危险情况时使实现水下隧道主体5至所述波纹管通道1的通行。

由此,通过波纹管通道和连接管道形成水下逃生通道,在水下隧道主体发生危险情况时作为逃生通道,可靠性和安全性都可以得到极大提升。

可选地,所述连接管道3设置于水下隧道主体5的一端,预埋于水下隧道主体5的管壁中。

由此,通过将连接管道的一端预埋于水下隧道主体中,连接可靠且方便。

可选地,在所述波纹管通道1的管壁上设有连接通道,所述连接管道3设置于所述波纹管通道1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通道对接于所述波纹管通道1的管壁。

由此,通过波纹管通道管壁上的连接通道实现连接管道与波纹管通道的对接,安装方便、且可靠性好。

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密封门2。

其中,所述密封门2,设置在所述波纹管通道1与所述连接管道3之间,可以用于在所述波纹管通道1作为水下逃生通道的情况下,开启以使逃生人员自水下隧道主体5进入到所述波纹管通道1后,关闭并脱离水下隧道主体5,以使所述波纹管通道1上浮至水面以上。

由此,通过设置密封门,可以提升密封性和安全性。

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配重件4。

其中,所述配重件4,设置在所述波纹管通道1的底部,可以用于对所述波纹管通道1上浮至水面的过程中进行配重和/或平衡处理。

例如:在波纹管底部安装了配重结构能够提升管道上浮过程的稳定性。这样,逃生时利用了水的浮力,不再需要额外的动力装置。

由此,通过配重件的配重、平衡等处理,可以提升波纹管通道上浮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选地,所述配重件4,可以包括:水泥块或水泥钢筋笼。

其中,所述水泥块或所述水泥钢筋笼,是浇筑式设置于所述波纹管通道1的底部。

由此,通过在波纹管通道底部浇筑水泥块或水泥钢筋笼形成配重件,简便且可靠。

在一个可选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参见图1所示的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示例性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的主要作用是解决水下隧道内的紧急逃生,结构简单,可靠性强。如图1所示的例子,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主要可以由波纹管逃生通道1、密封门2、连接管道3、配重4、隧道主体5等主要结构组成,具体实施步骤可以如下:

步骤1、隧道主体结构5在预制场制作完成,在预制的过程中预埋好连接管道3。

步骤2、波纹管逃生通道1可以在预制场进行制作,也可以在波纹管生产厂内完成后拉至隧道预制场。波纹管逃生通道1运至预制场后,波纹管底部浇筑适当重量配重4混凝土结构,起到压舱作用,能够减少或者避免管道上浮过程中的快速翻转。波纹管逃生通道生产完成以后应该进行探伤,对波纹管的密封性能和焊接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检测。

步骤3、配重4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之后,将波纹管逃生通道1与隧道主体结构5上预埋的连接管道3进行对接。

步骤4、安装工作完成以后,将隧道主体结构5连同波纹管逃生通道1沉入水中检漏,确认检漏结果合格之后可以安排浮运沉放。

其中,波纹管逃生通道1是逃生功能的主要承载部分,波纹管结构相对于普通钢管能承受更到的水压力。配重4有效的降低了整个逃生系统的重心,使逃生系统上浮过程中和上浮到水面以后不会发生快速或者剧烈的翻转,提高逃生系统的安全性。

使用时,在隧道运营过程中如果发现渗漏水等危险情况,而且隧道内人员不能及时的转移出隧道或者安全地带的时候,可以安排这些人员打开密封门2,进入到波纹管逃生通道1,然后关闭密封门2,脱离破损的隧道主体结构5,上浮至水面,等待救援。

例如:逃生管道一般只考虑短期的生存时间,比如一天甚至12小时,主要依赖水上的快速救援。优选地,逃生管道内部可以设置必要的求生设施,如可以设置急救药品、水、食物、氧气面罩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对波纹管逃生通道不局限于图示的形状或者位置,凡是利用波纹管作为水下隧道或者其它结构物的逃生通道的都属于本实用新型范围。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的保护范围。

经大量的试验验证,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波纹管作为逃生管道,解决水下隧道逃生路径在隧道破坏的情况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隧道内的逃生通道遭到破坏不能满足逃生的需求而存在安全性差的问题,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易损坏、安全性差和用户体验差的缺陷,实现不易损坏、安全性好和用户体验好的有益效果。

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