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立柱防冲巷道超前支护液压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14316发布日期:2020-05-12 17:34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立柱防冲巷道超前支护液压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用液压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立柱单元防冲巷道超前支护液压支架,应用于回采工作面两巷超前支护和巷道永久支护。



背景技术:

采用井工开采的矿井,巷道是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运输、通风、行人等多个功能,维护巷道的安全有效是各个矿井的重要工作。对于矿井巷道支护,目前行业内通常采用的方式有锚杆锚索类支护、单柱加π梁支护、巷道超前支架支护。但是,现有超前支架主要都是针对顶板支护,对底板及侧帮的支护重视不足,底鼓、侧帮突出等现象常有发生,对正常的矿井生产及安全性造成较大影响。尤其对于有冲击地压的矿井,由于底部支撑相对较小,支架在动载荷的作用下很容易出现失稳并失效的现象,影响正常的生产,甚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巷道超前支架通常作为巷道的第二级或第三级支护,理论上应该尽量保证前一级支护的完整性,特别是保护锚杆锚索的有效性,当支架与锚杆或锚索支撑重叠时,现有支架均没有考虑锚杆锚索的躲避问题,支撑时很容易将锚杆锚索破坏并造成支护失效,大大降低了巷道的支护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支架应用于有冲击地压的矿井时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单立柱单元防冲巷道超前支护液压支架,为回采工作面两端巷道超前支护,提供有效保障,同时该支架也作为冲击地压矿井的巷道永久支护使用。

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单立柱防冲巷道超前支护液压支架,包括底座、稳定套筒、液压立柱和顶盖,所述稳定套筒的下端垂直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液压立柱的下部设置于所述稳定套筒的内部,其上部伸出所述稳定套筒的上端,所述顶盖设置于所述液压立柱的上端,所述液压立柱用于驱动所述顶盖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底座相铰接的防倾覆底座。

优选地,所述防倾覆底座上还设有翻转千斤顶,所述翻转千斤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稳定套筒和防倾覆底座形成铰接,所述翻转千斤顶通过伸缩驱动所述防倾覆底座相对于所述底座翻转。

进一步优选地,各所述防倾覆底座上还铰接一第一连杆,所述稳定套筒的外侧面上还铰接一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通过连接轴铰接,所述翻转千斤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稳定套筒上,其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轴形成旋转铰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稳定套筒的至少一侧设有侧护板,所述侧护板的下端与所述底座铰接,其上部与所述稳定套筒连接。

或更进一步的,所述稳定套筒为方形稳定套筒结构,其一侧设有侧护板,所述侧护板的下端与所述底座铰接,其上部与所述稳定套筒的外侧面铰接,与所述稳定套筒的其余三个侧面相对应的所述底座上分别铰接一防倾覆底座。

优选地,所述侧护板的上部与所述稳定套筒之间通过护帮千斤顶连接。

更优选地,所述侧护板与所述稳定套筒之间还设有防冲器,所述护帮千斤顶设置于所述防冲器的下方。

所述液压立柱下端设有吸能防冲器,所述吸能防冲器的支撑力大于液压立柱3的额定工作阻力。

所述顶盖上间隔设有多个长条形躲避通孔。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a.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稳定套筒内的液压立柱驱动顶盖实现上下移动,由于稳定套筒垂直固定在底座上,液压立柱的下部设置于稳定套筒的内部,其上部伸出稳定套筒上端后与顶盖连接,这里的稳定套筒对液压立柱起到稳定作用,结合底座的稳固性能,为矿井巷道支护提供有效保障,同时该支架也可作为冲击地压矿井的巷道永久支护使用。

b.本实用新型在底座四周设置可翻转的防倾覆底座。支架支撑时,防倾覆底座翻开并接触底板,加大了支架整体对底板的支撑面积,大大提高了支架的稳定性,能有效防止整个防护支架的倾倒。

c.本实用新型在底座上还可以连接抗侧帮冲击的侧护板,当巷道出现侧向冲击时,侧护板可以对巷道内侧进行防护,保护巷道内的工作人员及设备安全。

d.本实用新型将防倾覆底座制成可以翻转的结构,在搬运时可以通过驱动翻转千斤顶将防倾覆底座折叠起来,使其具有更小的运输空间,方便运输,当将其置于工作面上时,通过翻转千斤顶驱动防倾覆底座展开,防倾覆底座增大了护底面积,控制底鼓变形并增强支架稳定性,防止整体倾覆。

e.本实用新型在侧护板与稳定套筒的外侧面之间设有一个或多个防冲器,防冲器等吸能防冲构件可有效吸收冲击地压发生时释放的能量,由于能量巨大,防冲器可以缓冲侧面所产生的冲击力,有效减少对巷道和设备的损坏及人员伤害。同时还在顶盖上设有多个长条孔,通过旋转顶盖使其避开原支护板上诸如锚杆、锚索外露端部等障碍,减少对原支护的破坏,保证了支架支护状态的平衡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巷道超前液压支护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2-稳定套筒

3-液压立柱

31-液压缸体,32-活塞杆,33-万向接头

4-顶盖

41-躲避通孔

5-侧护板;6-防倾覆底座;7-防冲器;8-翻转千斤顶;

9-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20-连接轴;30-护帮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立柱防冲巷道超前支护液压支架,稳定套筒2的下端垂直固定于底座1上,液压立柱3的下部设置于稳定套筒2的内部,其上部伸出稳定套筒2的上端,顶盖4设置于液压立柱3的上端,液压立柱3用于驱动顶盖4上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稳定套筒2上的液压立柱3驱动顶盖4实现上下移动,由于稳定套筒2垂直固定在底座1上,液压立柱3的下部设置于稳定套筒2的内部,其上部伸出稳定套筒2上端后与顶盖4连接,这里的稳定套筒2对液压立柱3的伸缩起到导向作用,同时起到稳固作用,结合底座1的稳固性能,为回采工作面两端巷道超前支护提供有效保障,同时该支架也作为冲击地压矿井的巷道永久支护使用。

为了提高液压支架的稳固性能,本实用新型在底座1上设有至少一个与底座1相铰接的防倾覆底座6,图1中将防倾覆底座6的一端与底座1的外侧面形成铰接,当然也可以将防倾覆底座6与底座1间形成一个整体,在防倾覆底座6上设有翻转千斤顶8,翻转千斤顶8的两端分别与稳定套筒2和防倾覆底座6形成铰接,翻转千斤顶8用于驱动防倾覆底座6由垂直状态旋转至与巷道的底板相贴合的状态,或由与巷道底板相贴合的状态旋转至垂直状态,还可以将防倾覆底座6设置为不同的角度状态。进一步优选的在各防倾覆底座6上还铰接一第一连杆9,在稳定套筒2的外侧面上还铰接一第二连杆10,第一连杆9的端部与第二连杆10的端部通过连接轴20铰接,翻转千斤顶8的一端铰接于稳定套筒2的外侧面,其另一端与连接轴20形成旋转铰接,在翻转千斤顶8伸出时,防倾覆底座6翻至与底座1底面平齐,此时整个支护底面积增大,稳定性增强,防倾覆底座6还起到抗底座1来压冲击作用。当翻转千斤顶9收回时,防倾覆底座5翻至竖直状态,此时整个支护左右占用空间减小,方便搬运。这里的防倾覆底座6优选为箱体结构。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在稳定套筒2的一侧设有设置至少一个侧护板5,侧护板5的下端与底座1铰接,其上部与稳定套筒2的外侧面连接。如图3所示,稳定套筒2优选为方形稳定套筒结构,其一侧设有侧护板5,侧护板5的下端与底座1铰接,其上部与稳定套筒2的外侧面铰接,与稳定套筒2的其余三个侧面相对应的底座1上分别铰接一防倾覆底座6,防倾覆底座6的底面与巷道中的底板相接触。当巷道出现侧向冲击时,侧护板可以对非操作侧进行防护,保护巷道内的工作人员及设备安全。

这里优选在侧护板5与稳定套筒2的外侧面之间还设有防冲器7,稳定套筒2的其余三个侧面的外侧位置分别设有一防倾覆底座6,防冲器7可以分布有多个,这里不对防冲器的数量进行限制。当发生冲击地压时,侧护板5与稳定套筒2之间的防冲器7可以对冲压地压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侧护板有效阻挡帮部煤矸涌入巷道,避免巷道发生突然堵塞,给救援工作争取了更多时间。同时,为了调节侧护板护帮时的合理工作状态,在侧护板5与稳定套筒2之间还设有护帮千斤顶30,护帮千斤顶30优选设置于防冲器7的下方,且护帮千斤顶30的两端分别与侧护板5和稳定套筒2铰接。这里的侧护板优选为箱体结构,侧护板5高度大于等于稳定套筒2的高度,侧护板5的宽度大于等于底座1的两侧边间距。

为了躲避原支护板上诸如锚杆、锚索外露端部等障碍,减少对原支护的破坏,保证了支架支护状态的平衡性,在顶盖4上间隔设有用于多个躲避通孔41,本实用新型优选地多个躲避通孔41为长条孔结构。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液压立柱3包括立式液压缸体31和活塞杆32,液压缸体31固定于稳定套筒2的内部,活塞杆32的端部可以设有万向接头33,万向接头33与顶盖4的下端面连接,这里的万向接头33为现有技术,通过万向接头33连接在顶盖4与活塞杆32的端部,使得顶盖4可以旋转或摆动,从而使长条孔可以位于顶板合适位置,避开原支护板上的锚杆、锚索等外露部件,避免了顶盖直接与这些外露部件进行直接接触损坏顶板。

通过在普通巷道超前支护部分增加能避开锚杆(索)的带有长条孔的顶盖部分、抗侧帮冲击的侧护板部分、抗底板冲击的防倾覆底座部分、具有防冲功能的吸能防冲器部分,大大提高了巷道内抗击冲击地压的能力,使巷道内的支架支护安全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