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66914发布日期:2021-11-10 10:0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防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2.隧道指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70年将其定义为“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用任何方法、按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大于2平方米的洞室”,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军事隧道等。
3.在隧道施工中,对隧道的防水要求非常严格,因为一但隧道中漏水的话,就会影响到隧道的稳定性,并且隧道漏水的话还有对隧道内部的轨道及车辆行驶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然而现有的隧道防水结构中一般只对隧道围岩上设置一层防水结构,但有些水份会通过隧道的侧面进入围岩的内部,从而使围岩的内部潮湿,影响稳定性,由于隧道建设在山坡的内部,在开采隧道的时候容易使隧道周围的结构发生变化,当遇到雨天或是潮湿天气时,隧道的内部容易返潮,从而会影响隧道的干燥度。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解决了隧道防水结构还存在的防水效果差和不能排水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包括:隧道层;
8.防水板,所述防水板设置于所述隧道层的顶部;
9.两个导水槽,所述导水槽设置于所述防水板的两侧;
10.多个立柱,多个所述立柱均匀分布与所述防水板的顶部;
11.基石层,所述基石层设置于所述多个立柱的顶部;
12.密封层,所述密封层设置于所述基石层的顶部;
13.两个防水层,两个所述防水层分别设置于所述密封层的顶部和所述隧道层的内部。
14.优选的,所述防水板设置成半弧形,两个所述导水槽对称开设在所述防水板的两侧。
15.优选的,两个所述所述导水槽的中间端需要设置有弧形坡,所述隧道层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吸音层,两个所述吸音层的两侧分别与所述防水板的内壁固定连接。
16.优选的,还包括防水装置,所述防水装置包括矩形横梁,所述矩形横梁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导水板,所述导水板的顶部设置有吸水层。
17.优选的,所述矩形横梁内壁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支撑块,两个所述支撑块的顶部分别开设有两个引水槽,两个所述导水板的另一侧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块的一侧接触。
18.优选的,两个所述导水板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固定装置,两个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内部分别滑动连接有t型杆。
19.优选的,两个所述t型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横板,两个所述t型杆的外表面分别套接有弹簧。
20.优选的,两个所述支撑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开设有十字形槽,两个所述t型杆分别与两个所述十字形槽相适配。
21.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通过在隧道层的顶部设置防水板,并且在防水板的顶部通过多个立柱设置成通风空间,便于基石层内部的水可以通过通风空间进行干燥,并且多余的水分可以通过防水板两侧的导水槽进行排出,避免基石层长时间受潮松动,通过在隧道层的顶部和内部均设置防水层,避免水分进入隧道层的内部,从而影响到隧道的使用。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所示整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1所示导水槽的侧视截面图;
26.图4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图5所示的b部放大示意图;
29.图7为图5所示的c部放大示意图。
30.图中标号:
31.1、隧道层;
32.2、防水板;
33.3、导水槽;
34.4、立柱;
35.5、基石层;
36.6、密封层;
37.7、防水层;
38.8、吸音层;
39.9、防水装置,91、矩形横梁,92、导水板,93、吸水层,94、支撑块,95、引水槽;
40.10、固定装置,101、转动板,102、t型杆,103、横板,104、弹簧,105、十字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42.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整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导水槽的侧视截面图;图4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一种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包括:隧道层1;
43.防水板2,所述防水板2设置于所述隧道层1的顶部;
44.两个导水槽3,所述导水槽3设置于所述防水板2的两侧;
45.多个立柱4,多个所述立柱4均匀分布与所述防水板2的顶部;
46.基石层5,所述基石层5设置于所述多个立柱4的顶部;
47.密封层6,所述密封层6设置于所述基石层5的顶部;
48.两个防水层7,两个所述防水层7分别设置于所述密封层6的顶部和所述隧道层1的内部。
49.设置立柱4,便于将防水板2与基石层5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可以对基石层5进行干燥,设置基石层5,便于将隧道的顶部设置平缓,方便后期使用,设置密封层6隔绝基石层5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设置两个防水层7,便于隧道两侧对流,增大隧道的防水性。
50.所述防水板2设置成半弧形,两个所述导水槽3对称开设在所述防水板2的两侧。
51.防水板2设置成半弧形,便于从基石层5落下的水可以滑落,而不是堆积在防水板2的顶部。
52.两个所述所述导水槽3的中间端需要设置有弧形坡,所述隧道层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吸音层8,两个所述吸音层8的两侧分别与所述防水板2的内壁固定连接。
53.导水槽3设置弧形坡,便于从防水板2上流下来的水可以从而导水槽3的两侧流出,设置吸音层8,便于缓解隧道内部车辆行驶时的噪音。
5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55.当外部的水通过顶部的防水层7或是通过两侧的基石层5进入防水板2的顶部后,由于防水板2设置成弧形,所以水会通过防水板2进入至导水槽3的内部,从而达到防水的目的,并且立柱4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附着在基石层5内部的水,会通过立柱4之间空隙间的气流进行烘干,从而使基石层5始终保持干燥。
56.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5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通过在隧道层1的顶部设置防水板2,并且在防水板2的顶部通过多个立柱4设置成通风空间,便于基石层5内部的水可以通过通风空间进行干燥,并且多余的水分可以通过防水板2两侧的导水槽3进行排出,避免基石层5长时间受潮松动,通过在隧道层1的顶部和内部均设置防水层7,避免水分进入隧道层1的内部,从而影响到隧道的使用。
58.第二实施例
59.请参阅图5

7,基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60.具体的,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种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还包括防水装置9,所述防水装置9包括矩形横梁91,所述矩形横梁91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导水板92,所述导水板92的顶部设置有吸水层93。
61.所述矩形横梁91内壁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支撑块94,两个所述支撑块94的顶部分别开设有两个引水槽95,两个所述导水板92的另一侧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块94的一侧接触。
62.设置矩形横梁91用于支撑导水板92,矩形横梁91的设置在隧道顶部的中心轴上,
导水板92可以设置成塑料材质,吸水层93吸水胀大,与隧道内壁接触,从而使吸水层93内壁的水被挤压出来,两个引水槽95开设在导水板92与支撑块94接触的一侧的附近。
63.两个所述导水板92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固定装置10,两个所述固定装置10包括转动板101,所述转动板101的内部分别滑动连接有t型杆102。
64.两个所述t型杆102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横板103,两个所述t型杆102的外表面分别套接有弹簧104。
65.两个所述支撑块94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开设有十字形槽105,两个所述t型杆102分别与两个所述十字形槽105相适配。
66.设置转动板101,便于将矩形横梁91与导水板92连接后,可以将导水板92与支撑块94进行固定,增大导水板92的稳定性。
6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68.当隧道层1的内部还有大量的水层时,此时吸水层93将会将隧道层1内壁上的水分进行吸附,当吸水层93还有大量的水分时,此时吸水层93变重,由于导水板92设置斜面,所以吸水层93上的水分将通过导水板92流入至支撑块94上的引水槽95的内部,从而进行排水;
69.当吸水层93长期使用后需要进行更换时,此时转动支撑块94一侧的横板103,横板103转动后带动t型杆102转动,t型杆102转动后此时弹簧104的作用下,使t型杆102从十字形槽105的内部分离出来,此时向一侧滑动导水板92,使导水板92与矩形横梁91分离,即可取下导水板92。
70.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7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利隧道用防水结构,通过设置防水装置9,对隧道层1内部附着的冷凝水进行吸附排除,并且通过设置固定装置10,便于对两个导水板92进行拆卸,避免导水板92上的吸水层93长时间使用后易腐蚀,通过转动固定装置10上的横板103即可对导水板92进行拆卸。
7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