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环形有轨隧道内检修的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18389发布日期:2022-01-29 14:49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环形有轨隧道内检修的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主要支在地面上的脚手架(建筑物),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环形有轨隧道内检修的移动平台。


背景技术:

2.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或者在山体中,铺设铁路或修筑公路供机动车辆通行的建筑物。根据其所在位置可分为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称为山岭隧道;为穿越河流或海峡而从河下或海底通过的称为水下隧道;为适应铁路通过大城市的需要而在城市地下穿越的称为城市隧道。隧道作为重要施工工艺,成为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隧道渐渐从传统规模向大型隧道过渡。大型环形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需搭设脚手架进行维保,现有大型环形隧道有的脚手架采用临时搭建,直接将脚手架搭建在隧道的底部,哪处需要维保,就在那里搭建,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维保不及时,维保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方便、便于维保、稳定性好以及能够降低施工成本的适用于环形有轨隧道内检修的移动平台。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适用于环形有轨隧道内检修的移动平台,包括设于隧道底部的轨道、滑设于轨道上的移动底架和设于移动底架上的施工架,所述移动底架和施工架的两侧均设有伸缩撑杆,所述伸缩撑杆的悬出端设有用于与隧道内侧壁抵触的抵触轮,所述施工架的顶部设有承载台面。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7.所述施工架底部的四角处均设有插脚,所述移动底架与各插脚对应的位置上均设有插孔,所述插脚插设于插孔中。
8.所述移动底架于各插孔处均设有固脚套,所述插脚穿设于固脚套中。
9.所述固脚套上设有用于锁紧插脚的锁紧件。
10.所述锁紧件为锁紧螺栓。
11.所述承载台面的两端均设有至少两个弧形限位卡,所述弧形限位卡卡设于施工架上。
12.所述施工架的侧方设有爬梯。
13.所述移动底架的底部设有移动轮,所述移动轮支承在轨道上。
14.所述轨道呈工字形,所述移动底架于移动轮的两侧均设有防脱轮,所述防脱轮抵于轨道的侧槽中。
15.所述轨道设有两根,两根所述轨道沿隧道纵深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移动底架的底部两侧均设有一排移动轮,两排所述移动轮分别支承在两根轨道上。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7.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环形有轨隧道内检修的移动平台,轨道沿隧道的延长方向设置。移动底架能够沿轨道滑动,施工架能够随着移动底架沿隧道延长方向移动以调节施工位置,通过一个移动平台就能够实现多处的施工,节约了施工成本,并且,移动平台能够及时调节施工位置,哪里需要移哪里,提高了隧道维保的方便性和及时性;移动底架和施工架的两侧均设有伸缩撑杆,伸缩撑杆具有伸缩功能,施工时,伸缩撑杆伸长,使抵触轮与隧道内侧壁抵触,防止移动平台侧翻,提高了稳定性。本适用于环形有轨隧道内检修的移动平台施工方便、便于维保、稳定性好以及能够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环形有轨隧道内检修的移动平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环形有轨隧道内检修的移动平台的施工架和移动底架的连接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环形有轨隧道内检修的移动平台的承载台面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2.图中各标号表示:
23.1、隧道;2、轨道;21、侧槽;3、移动底架;31、移动轮;32、防脱轮;4、施工架;41、承载台面;42、弧形限位卡;43、爬梯;5、伸缩撑杆;6、抵触轮;7、插脚;8、插孔;9、固脚套;91、锁紧件。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5.图1至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环形有轨隧道内检修的移动平台的一种实施例,本适用于环形有轨隧道内检修的移动平台包括设于隧道1底部的轨道2、滑设于轨道2上的移动底架3和设于移动底架3上的施工架4,移动底架3和施工架4的两侧均设有伸缩撑杆5,伸缩撑杆5的悬出端设有用于与隧道1内侧壁抵触的抵触轮6,施工架4的顶部设有承载台面41。
26.轨道2沿隧道1的延长方向设置。移动底架3能够沿轨道2滑动,施工架4能够随着移动底架3沿隧道1延长方向移动以调节施工位置,通过一个移动平台就能够实现多处的施工,节约了施工成本,并且,移动平台能够及时调节施工位置,哪里需要移哪里,提高了隧道1维保的方便性和及时性;移动底架3和施工架4的两侧均设有伸缩撑杆5,伸缩撑杆5具有伸缩功能,施工时,伸缩撑杆5伸长,使抵触轮6与隧道1内侧壁抵触,防止移动平台侧翻,提高了稳定性。本适用于环形有轨隧道内检修的移动平台施工方便、便于维保、稳定性好以及能够降低施工成本。
27.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施工架4底部的四角处均设有插脚7,移动底架3与各插脚7对应的位置上均设有插孔8,插脚7插设于插孔8中。施工架4通过底部的插脚7和移动底架3顶部的插孔8连接,插孔8对插脚7具有周向限位作用,防止施工架4晃动,并且,通过插脚7和插孔8的连接方式,便于施工架4与移动底架3的组成和分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
中,也可以将施工架4与移动底架3焊接成一体。
28.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移动底架3于各插孔8处均设有固脚套9,插脚7穿设于固脚套9中。固脚套9能够加长插孔8的限位长度,进一步提高对插脚7的周向限位作用。
29.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固脚套9上设有用于锁紧插脚7的锁紧件91。通过锁紧件91锁紧插脚7,提高施工架4与移动底架3连接的稳固性,同时便于两者分离。锁紧件91优为锁紧螺栓。
30.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承载台面41的两端均设有至少两个弧形限位卡42,弧形限位卡42卡设于施工架4上。承载台面41通过弧形限位卡42卡设于施工架4上,便于拆装。
31.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施工架4的侧方设有爬梯43,便于施工人员上下承载台面41。
32.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移动底架3的底部设有移动轮31,移动轮31支承在轨道2上。移动底架3通过移动轮31支承在轨道2上,移动更加顺畅。
33.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轨道2呈工字形,移动底架3于移动轮31的两侧均设有防脱轮32,防脱轮32抵于轨道2的侧槽21中。具体地,移动轮31抵于轨道2的顶面上,移动轮31两侧的防脱轮32分别抵于轨道2两侧的侧槽21中,防止移动轮31脱离轨道2。
34.本实施例中,轨道2设有两根,两根轨道2沿隧道1纵深方向平行设置,移动底架3的底部两侧均设有一排移动轮31,两排移动轮31分别支承在两根轨道2上。每排移动轮31包括两个移动轮31,分别位于移动底架3的前后两端,移动底架3在两排移动轮31的支撑作用下,滑移更加稳定,支撑能力更强。
35.移动底架3包括两根水平间隔设置的横杆,两根横杆之间通过连杆连接成一体,横杆的两端底部均设有立柱,移动轮31设于立柱的底部,移动底架3上的伸缩撑杆5设于横杆的端部。立柱长度0.5m,外径50mm,壁厚3mm,共计4根,材质为q235钢。移动轮31外径10cm,共计四个,可沿轨道2滚动。防脱轮32与移动轮31的结构相同,共设八个,每个移动轮31的两侧分别设一个。前后立柱之间通过固定杆连接,固定杆长度1m,外径50mm,壁厚3mm,共计两根,材质为q235钢,固定杆与立柱焊接固定。横杆长度3.435m,外径50mm,壁厚3mm,共计两根,材质为q235钢。立柱与横杆焊接固定,焊点为距离横杆端部1m处。伸缩撑杆5最大伸长长度为2m,伸缩前为1m,外径50mm,壁厚3mm,共计四个,材质为q235钢。抵触轮6外径为10cm。横杆与连杆焊接固定,连杆长度1m,外径50mm,壁厚3mm,共计两根,材质为q235钢。插孔8设于横杆距离端部0.5m处。爬梯43采用空心钢管焊接制作,爬梯层高0.3m。施工架4为门字架,承载台面41长度为2.435m,宽度0.5m,承载台面41扣放在施工架4顶部水平杆上。施工架4顶部水平杆长1.0m,外径50mm,壁厚3mm,共计两根。隧道1内径6.4m,轨距1.435m。施工架4可逐层加高,共计三层,为确保安全,顶层加设防护栏杆,防护栏杆高1m。操作人员可站在承载台面41上进行隧道1侧面和顶面的维修。
36.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