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隧道二衬沉降缝处病害应急处置的移动式立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24033发布日期:2022-01-29 15:30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高铁隧道二衬沉降缝处病害应急处置的移动式立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式立架,特别涉及高铁隧道二衬沉降缝处病害应急处置的移动式立架


背景技术:

2.因高铁隧道病害处理由于进行施工的期间有特定限制,需在天窗期进行,天窗期时间较短仅为120分钟,需加快处理进度,对于隧道二衬沉降缝掉落石块病害的处理,因二衬顶部较高,一般采用临时搭设脚手架的方式进行处理,而且移动不方便,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铁隧道二衬沉降缝处病害应急处置的移动式立架。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高铁隧道二衬沉降缝处病害应急处置的移动式立架,包括脚轮、轮架、脚手架;所述的脚轮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轮架的下方,轮架为方形或长方形,上方活动连接有脚手架;
5.轮架的上方四角焊接有20cm的套管;所述的套管为直径6cm、管壁厚3.5cm;所述的脚手架的底部插入套管内;
6.脚手架为包括自下而上依次为第一脚手架、第二脚手架、第三脚手架;第一脚手架、第二脚手架均为高1.7m,宽0.9m;第三脚手架高0.85m,宽度0.9m;所述的脚手架为直径5cm,管壁为0.3cm的空心钢管。
7.所述的脚轮为4个或8个,铁路轨道专用塑胶绝缘脚轮。
8.所述的脚轮为4个时,分别设置在轮架的对向方向。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可依靠既有高铁轨道可自由移动,高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极大的减少人力、物力,更加快了处理进度。在作业过程中,当遇到挂线装置时,可通过拆除最上一节脚手架。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1.图2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12.图中:脚轮1、轮架2、脚手架3、第一脚手架31、第二脚手架 32、第三脚手架33、套管4.
具体实施方式:
13.如图所示:高铁隧道二衬沉降缝处病害应急处置的移动式立架,包括脚轮1、轮架2、脚手架3;所述的脚轮1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轮架2的下方,轮架2为方形或长方形,上方活
动连接有脚手架3;
14.轮架2的上方四角焊接有20cm的套管4;所述的套管4为直径6cm、管壁厚3.5cm;所述的脚手架3的底部插入套管4内;
15.脚手架3为包括自下而上依次为第一脚手架31、第二脚手架32、第三脚手架33;第一脚手架31、第二脚手架32均为高1.7m,宽0.9m;第三脚手架33高0.85m,宽度0.9m;所述的脚手架3为直径5cm,管壁为0.3cm的空心钢管。
16.所述的脚轮1为4个或8个,铁路轨道专用塑胶绝缘脚轮。
17.所述的脚轮为4个时,分别设置在轮架2的对向方向。
18.使用时,本移动式立架可在高铁轨道移动;在作业时,支架根据脚轮的作用,可在轨道上行走。在作业过程中,当遇到挂线装置时,可通过拆除最上一节脚手架(高度0.85m,宽度0.9m的脚手架)进行高度调整。人工作业时,配合作业杆对石块进行清理,作业杆长度为2m,作业杆一端为焊接的锥形枪头,另一端为平滑杆面,可用于敲击。
1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高铁隧道二衬沉降缝处病害应急处置的移动式立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脚轮(1)、轮架(2)、脚手架(3);所述的脚轮(1)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轮架(2)的下方,轮架(2)为方形或长方形,上方活动连接有脚手架(3);轮架(2)的上方四角焊接有20cm的套管(4);所述的套管(4)为直径6cm、管壁厚3.5cm;所述的脚手架(3)的底部插入套管(4)内;脚手架(3)为包括自下而上依次为第一脚手架(31)、第二脚手架(32)、第三脚手架(33);第一脚手架(31)、第二脚手架(32)均为高1.7m,宽0.9m;第三脚手架(33)高0.85m,宽度0.9m;所述的脚手架(3)为直径5cm,管壁为0.3cm的空心钢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铁隧道二衬沉降缝处病害应急处置的移动式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轮(1)为4个或8个,铁路轨道专用塑胶绝缘脚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铁隧道二衬沉降缝处病害应急处置的移动式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脚轮为4个时,分别设置在轮架(2)的对向方向。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铁隧道二衬沉降缝处病害应急处置的移动式立架,包括脚轮、轮架、脚手架;脚轮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轮架的下方,轮架为方形或长方形,上方活动连接有脚手架;轮架的上方四角焊接有20cm的套管;脚手架的底部插入套管内;脚手架为包括自下而上依次为第一脚手架、第二脚手架、第三脚手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可依靠既有高铁轨道可自由移动,高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极大的减少人力、物力,更加快了处理进度。在作业过程中,当遇到挂线装置时,可通过拆除最上一节脚手架。拆除最上一节脚手架。拆除最上一节脚手架。


技术研发人员:杜宇 姜继坤 仝令超 郭保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30
技术公布日:2022/1/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