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掘进面施工循环除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59891发布日期:2023-03-22 13:48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掘进面施工循环除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除尘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掘进面施工循环除尘设备。


背景技术:

2.矿山掘进面在挖掘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在设备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对粉尘进行处理,避免粉尘外溢对巷道内的施工环境产生影响;最传统的除尘方式大多是通过设置并列的雾化喷头,通过雾化喷头喷出水雾与外溢的粉尘混合以实现对粉尘的沉降,但是传统的水雾沉降方式对于掘进施工现场来说,增大了局部的湿度,对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部分企业在掘进施工的过程当中会在掘进通道内设置单独的抽风系统,将掘进面处空气以及粉尘排出,以降低掘进面粉尘的含量;但是上述设备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其无法根据掘进面施工的距离而同步移动,需要人工进行调整,降低了除尘的效率;并且设备没有在掘进施工的现场形成风循环,单独依靠负压抽风进行作业,其通风效率较低,导致粉尘处理效果较差,无法满足掘进作业施工的除尘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掘进面施工循环除尘设备,该发明能够在掘进施工面形成风循环,通风末端能够随着掘进面而同步移动,满足了掘进面作业施工除尘的要求。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掘进面施工循环除尘设备,包括第一泵气设备,所述第一泵气设备连通有抽风组件,所述除尘设备还包括压风组件,所述抽风组件以及压风组件一侧均设置有伸缩控制组件,所述抽风组件以及压风组件之间通过循环通风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泵气设备串接于循环通风管道上,所述伸缩控制组件包括伸缩安装架,所述伸缩安装架内壁安装有剪式伸缩架,所述剪式伸缩架内安装有控制气杆,所述循环通风管道包括抽风管道以及压风管道,所述抽风管道末端与抽风组件连通,所述压风管道为两根,两根所述压风管道末端分别与对应的控制气杆连通,所述控制气杆连通有吹风管道,所述吹风管道内串接有控制阀组;设置压风组件位于抽风组件后方,通过第一泵气设备对气流进行控制,形成风的循环,掘进面施工所产生的灰尘能够在高效的循环过程当中实现净化,整体除尘设备独立于通风系统,便于安装以及后期的维修养护,并且通过设置控制阀组能够控制吹风管道气体流出的速率,进而能够调节控制气杆以及剪式伸缩架伸出的幅度以及速率,让抽风组件以及压风组件能够随着掘进面移动而移动,保证整体高效的除尘净化。
6.优选地,所述除尘设备还包括第二泵气设备,所述第二泵气设备为两个,且,分别安装于循环通风管道的两端通过设置第二泵气设备能够增强两端的通风速率,在粉尘量较大的情况下增大通风效率能够及时将粉尘排出进行净化,保证净化效果。
7.优选地,所述除尘设备还包括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串接于循环通风管道上,所
述净化组件包括净化安装箱,所述净化安装箱包括第一净化腔室以及第二净化腔室,所述第一净化腔室以及第二净化腔室相连通,所述第一净化腔室内设置有静电净化装置,所述第一净化腔室内设置有水雾净化装置,让粉尘依次经过第一净化腔室以及第二净化腔室能够让粉尘在两次净化的过程当中实现吸附、沉降,降低末端排出气体当中的粉尘含量,实现高效净化过程,并且与传统的水雾降尘相比较,其安装于单独的腔室内,并且用水量较小,不会大幅增大掘进面施工处的湿度,保证了作业施工位置的安全稳定以及整洁。
8.优选地,所述水雾净化装置包括安装于第二净化腔室内的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连通有泵气管道,所述第二净化腔室内设置有倾斜的迎风挡板,所述迎风挡板下端安装有振动装置,所述振动装置根据振动传导工件与迎风挡板以及静电净化装置连接,通过设置迎风挡板能够更好地通过雾化装置对粉尘进行沉降;通过设置振动装置以及振动传导工件能够更好地对静电净化装置以及水雾净化装置进行清理,增强粉尘净化效果。
9.优选地,第一个所述伸缩控制组件上端安装有与之滑动连接的吹气板,所述吹气板上端设置有吹气缝隙,第一个所述吹风管道末端与吹气缝隙连通,吹气缝隙能够吹出风墙,风墙位于抽风组件后方能够形成屏障避免粉尘外溢,以增强抽风组件吸收粉尘的效率效果。
10.优选地,所述压风组件侧壁开有插接安装口,第二个所述吹风管道末端与插接安装口连通。
11.优选地,所述控制阀组包括控制安装筒,所述控制安装筒侧壁开有控制腔室,所述控制腔室与控制安装筒之间连通有若干个控制开口,所述控制安装筒内密封滑动连接有控制活塞,所述控制安装筒上端安装有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的伸缩末端通过连接工件与控制活塞固定连接,通过伸缩装置能够便捷地对控制活塞进行控制,进而便捷地控制出风量的大小;通过控制连接工件的位置即可进行调节,直观简洁,便于操作控制。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通过第一泵气设备让抽风组件处吸入气体,并且从压风组件处吹出,能够实现风循环,整体净化设备独立运行,能够保证高效持续地除尘净化作业;通过设置控制气杆、剪式伸缩架等组件能够在气体循环的过程当中增大控制气杆内气体量的大小,通过控制阀组能够对伸出长度以及伸出速率进行控制,让抽风组件以及压风组件能够随着掘进面施工而同步移动,满足了施工的要求;除尘作业以及控制气杆地伸出动作通过循环通风管道串接控制,简化了控制过程,操作简单,故障率低。
13.2、吹风管道末端从压风组件处吹出的气体能够对前方的气体产生压力,促进风的循环作业;并且吹风管道通过吹气板处吹出的气体能够形成风墙,风墙恒定地位于抽风组件的后方能够对粉尘进行阻挡,避免粉尘外溢对后方产生影响,并且能够让粉尘聚集于抽风组件周围,让其能够更好地对粉尘进行吸收,加强粉尘排放净化的效果。
14.3、通过设置控制气杆以及控制气杆对抽风组件以及压风组件位置进行控制,其伸缩量大,能够满足施工需求;并且整体体积小,占地空间小,不会对掘进施工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图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图2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图2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掘进面;2、抽风组件;3、压风组件;4、伸缩控制组件;401、伸缩安装架;402、剪式伸缩架;403、控制气杆;404、控制滑块;405、吹气板;5、净化组件;501、静电净化装置;5011、板片安装架;5012、静电板;502、水雾净化装置;5021、泵气管道;5022、雾化喷头;5023、迎风挡板;503、振动装置;6、第一泵气设备;7、第二泵气设备;8、控制阀组;8011、控制安装筒;8012、控制活塞;8013、控制腔室;802、伸缩装置;901、抽风管道;902、压风管道;903、吹风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18.参照图1-5,一种掘进面施工循环除尘设备,包括第一泵气设备6,第一泵气设备6连通有抽风组件2,除尘设备还包括压风组件3,其中通过设置抽风组件2以及压风组件3,在第一泵气设备6的作用下能够从抽风组件2处吸入气体,并且将吸入的气体从压风组件3处吹出,以实现局部的循环过程;夹杂着粉尘的气体能够在这个循环的过程当中实现净化,降低气体当中的粉尘含量,此方式能够独立于供风系统单独持续运转,其工作路径短,除尘工作效率高,并且后期养护简单方便。
19.在抽风组件2以及压风组件3一侧均设置有伸缩控制组件4,抽风组件2以及压风组件3之间通过循环通风管道连通,第一泵气设备6串接于循环通风管道上,伸缩控制组件4包括伸缩安装架401,伸缩安装架401内壁安装有剪式伸缩架402,剪式伸缩架402内安装有控制气杆403,其中伸缩安装架401包括上下两个第一安装板,两个第一安装板之间通过第二安装板连接,剪式伸缩架402包括若干个第一伸缩架以及第二伸缩架,在第一安装板下端滑动连接有控制滑块404,其中控制滑块404与对应的第一伸缩架以及第二伸缩架转连接,抽风组件2以及压风组件3分别安装于第一端的第一伸缩架末端,角度可以进行调节,第二端的第一伸缩架与伸缩安装架401之间转动连接,第二伸缩架与伸缩安装架401之间滑动连接,在控制气杆403展开的过程当中能够控制末端的抽风组件2或者压风组件3移动,以靠近掘进面一端,让二者与掘进面施工之间的距离保持一致,保证通风效果的稳定。
20.其中循环通风管道包括抽风管道901以及压风管道902,抽风管道901末端与抽风组件2连通,压风管道902为两根,两根压风管道902末端分别与对应的控制气杆403连通,控制气杆403连通有吹风管道903,吹风管道903内串接有控制阀组8,通过控制阀组8来控制吹风管道903吹出气体的速率,当需要调节控制气杆403展开时,此时调节控制阀组8流出的速率小于流入控制气杆403的速率,调节控制气杆403展开,以控制剪式伸缩架402展开;反之通过调节控制阀组8流出的速率大于控制气杆403流出的速率,能够调节控制气杆403收缩,控制二者复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控制气杆403内部设置有密封活塞以保证腔室的密闭性,控制气杆403应当选择为大口径的弹性伸缩杆,以避免控制气杆403在较小的气流下动作,增强了对于设备的可控性,也便于与抽风组件2或压风组件3位置的控制。
21.除尘设备还包括第二泵气设备7,第二泵气设备7为两个,分别安装于循环通风管道的两端,通过设置第二泵气设备7能够增强循环通风管道内气体流动的效果,克服管道过
长所带来的缺陷,以保证气体能够高效循环;在掘进面粉尘量较大时,启动第二泵气设备7进行辅助,能够提高对粉尘的处理效果;其中第一泵气设备6以及第二泵气设备7可以选择常见的通风泵体,以控制气体单向流动。
22.其中除尘设备还包括净化组件5,净化组件5串接于循环通风管道上,通过设置净化组件5能够对循环通风管道内的粉尘进行沉降处理,以实现对掘进面气体的净化;其中净化组件5包括净化安装箱,净化安装箱包括第一净化腔室以及第二净化腔室,第一净化腔室以及第二净化腔室相连通,第一净化腔室内设置有静电净化装置501,第一净化腔室内设置有水雾净化装置502,其中静电净化装置501利用静电除尘技术,其在板片安装架5011内安装有静电板5012,其中静电板5012为交替设置的阴极板以及阳极板,粉尘经过二者之间时会带上电荷而定向移动,完成对粉尘的吸附净化。
23.其中水雾净化装置502包括安装于第二净化腔室内的雾化喷头5022,雾化喷头5022连通有泵气管道5021,泵气管道5021泵送的液体经过雾化喷头5022雾化后喷出,与腔室内的粉尘混合,以完成对剩余粉尘的沉降;其中在第二净化腔室内设置有倾斜的迎风挡板5023,倾斜的迎风挡板5023位置与进风的位置相对,气体进入后能够首先与迎风挡板5023接触,并且最终从顶端的缝隙处吹出,雾化喷头5022位置与缝隙处相对应;能够提高对粉尘的处理效果;并且经过一次静电处理后的气体当中的粉尘含量较少,二次雾化处理后无需泵入大量的液体,降低了气体当中的湿度,保证了掘进施工的安全稳定进行;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粉尘的处理效果,提高设备处理粉尘的效率;在迎风挡板5023下端安装有振动装置503,振动装置503根据振动传导工件与迎风挡板5023以及静电净化装置501连接,通过振动装置503以及传导工件能够控制迎风挡板5023表面的杂质定向流动,以完成杂质的排出;并且在静电净化装置501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控制其断电,能够在振动装置503震动的作用下,让静电板5012表面吸附的杂质掉落,完成清洁收集过程。
24.在第一个伸缩控制组件4上端安装有与之滑动连接的吹气板405,吹气板405上端设置有吹气缝隙,第一个吹风管道903末端与吹气缝隙连通其中第一个吹风管道903末端吹出的气体能够在出气缝隙的作用下均化流出,形成气墙,能够阻挡局部粉尘外溢,让粉尘能够聚集于抽风组件2处得到收集;并且吹气板405与其中一个控制滑块404连接,能够随着剪式伸缩架402的伸出而同步移动,以保持移动的同步,让抽风组件2后方预定位置产生风墙,保证了粉尘循环净化的效果;并且可以在吹气板405远离抽风组件2的一方设置有粉尘检测元件,通过粉尘检测元件检测风墙后方粉尘的含量,当粉尘的含量超过阈值时,此时调节控制阀组8气体流出的速率,此时风墙效果增强,限制粉尘流出,并且控制气杆403伸出的速率减缓或者收缩,避免大量粉尘流出风墙,提高了对风墙与掘进面之间粉尘吸收的效果。
25.其中在压风组件3侧壁开有插接安装口,第二个吹风管道903末端与插接安装口连通,第二个吹风管道903为压风,经过循环的气体能够从第二个吹风管道903处吹出,以实现气体的循环,提高了循环的效率,提高了气体净化的效率。
26.其中控制阀组8包括控制安装筒8011,控制安装筒8011侧壁开有控制腔室8013,控制腔室8013与控制安装筒8011之间连通有若干个控制开口,控制安装筒8011内密封滑动连接有控制活塞8012,控制开口口径较小,通过调节控制活塞8012移动至不同的位置能够调节控制开口与控制安装筒8011连通的数量,进而控制末端气体流出的流速,最终实现对控制气杆403伸出长度的控制;在控制安装筒8011上端安装有伸缩装置802,伸缩装置802的伸
缩末端通过连接工件与控制活塞8012固定连接,伸缩装置802可以选择常见的电控伸缩杆、气杆等,通过连接工件与控制活塞8012固定,以实现对控制活塞8012位置的控制。
27.本发明工作过程中,掘进面的施工设备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将抽风组件2安装于地面端,将压风组件3安装于掘进施工的内壁顶端,并且抽风组件2与掘进面1之间的间距小于压风组件3与掘进面1之间的间距;在除尘工作的过程当中启动第一泵气设备6,此时气体实现循环,含有粉尘的气体从抽风组件2处进入经过第一泵气设备6进入净化组件5得到净化,并且最终从压风组件3处排出,实现气体的循环,气体在循环的过程当中完成对气体当中粉尘的循环净化过程。
28.气体在净化组件5内依次流经静电净化装置501以及水雾净化装置502,通过静电净化装置501内完成对粉尘的静电吸附,能够实现一次净化,通过水雾净化装置502内的水雾能够加速粉尘的沉降,实现二次净化;经过两次净化后的粉尘大幅减小,经过循环最终流出,加速掘进面局部的气体循环过程。
29.并且在气体流出的过程当中,调节控制阀组8内控制活塞8012的位置,控制气体流出控制气杆403的速率,在泵气的阶段泵入控制气杆403的气体的量大于泵出控制气杆403气体的量,在这个过程当中控制气杆403逐渐伸长,控制气杆403能够与剪式伸缩架402相互配合,控制剪式伸缩架402张开,进而控制末端的抽风组件2以及压风组件3同步移动,以保证二者与掘进面之间距离的一定,保持风循环除尘的效果。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