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智能温控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40904发布日期:2022-06-28 17:32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智能温控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隧道内部空气检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智能温控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发展,隧道作为穿越山体和城市地下交通的主体越来越常见。与此同时,隧道通风问题以及隧道内的消防救援问题,成为了隧道工程的重大技术问题。在隧道截面远大于车辆截面的大尺度隧道中,例如双车道及以上的公路隧道中,车辆行驶所产生的活塞风已经十分微弱,射流风机被广泛引入,应用于隧道的接力通风。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有缺陷:为了保证隧道内部的空气质量,相关技术中的新风系统通常是处于一直工作的状态,从而使隧道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在实际情况中,当隧道与外界环境进行了一次空气交换之后,在短时间内,隧道内部的空气质量处于较好的状态,不需要持续不断得外界环境进行空气交换,因此相关技术中的新风系统能耗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降低隧道新风系统的能耗,本技术提供一种隧道智能温控新风系统。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隧道智能温控新风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隧道智能温控新风系统,包括:
7.循环模块,用于使隧道内部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进行内外循环;
8.预存储模块,用于预先储存空气,并向隧道内部补充空气;
9.检测模块;用于检测隧道内部空气中氧气含量并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作为第一检测信号输出;
10.控制模块;与检测模块、循环模块和预存储模块连接,用于接收第一检测信号,并将第一检测信号与第一预定信号比较;若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小于第一预定信号,则输出第一输出信号;
11.所述循环模块响应于第一输出信号,驱动隧道内部的空气与外界空气进行内外循环;所述预存储模块响应于第一输出信号,将存储的空气送进隧道内部。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检测模块检测隧道内部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并将氧气含量作为第一检测信号输送给控制模块,当第一检测信号小于第一预定信号时,控制模块控制循环模块和预存储模块工作,在循环模块和预存储模块工作时,预存储模块可以将预先存储的空气送进隧道的内部,预存储模块和循环模块配合,可以提高本技术新风系统的工作效率;
13.当第一检测信号不小于第一预定信号时,控制模块不向循环模块和预存储模块发送指令,循环模块和预存储模块不工作,因此循环模块和预存储模块可以不用一直保持工作,减小了本技术新风系统的能耗。
14.可选的,所述循环模块包括向隧道抽风的循环组和加热气流的恒温组,所述循环组设置在恒温组的上游方向,所述循环组响应于第一输出信号,驱动气流经过恒温组。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模块发生第一输出信号时,循环组响应于第一输出信号,将外界环境中的空气送进隧道的内部,当气流经过恒温组时,恒温组调节气流的温度,从而使隧道的温度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
16.可选的,所述预存储模块包括存储腔以及设置在存储腔内部的释放组,所述释放组响应于第一输出信号将存储腔内部的空气送进隧道的内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控制模块发出第一输出信号之后,释放组响应于第一输出信号将存储腔中的存储的空气送进隧道的内部,存储腔在循环模块工作之前就预先存储一定的空气,当循环模块刚开始工作时,预存储模块就将存储的空气送进隧道的内部,进而提高本技术新风系统的工作效率。
18.可选的,所述预存储模块还包括设置在存储腔内部的存储组,所述存储组用于外界的空气送进存储腔的内部存储。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释放组将存储腔内部的存储的空气释放到隧道中之后,存储腔中的空气量减少,存储组向外界抽风并将空气送进存储腔的内部进行储存。
20.可选的,所述预存储模块还包括设置在存储腔内部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与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气压气压传感器用于检测存储腔中的气压并将气压作为第二检测信号输送给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将第二检测信号与第二预定信号比较,若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小于第二预定信号则输出第二输出信号,所述存储组响应于第二输出信号并向存储腔的内部送风。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气压传感器和控制模块的配合下,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存储组自动工作,当存储腔中的气压低于第二预定信号值时,存储组工作将外界的空气送进存储腔的内部,向存储腔补充空气。
22.可选的,所述预存储模块设置有多组,所述预存储模块设置在隧道的中段。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隧道的两端直接与外界联通,隧道的端部空气质量较高,隧道中段的空气流动性较差,隧道中段的空气质量较差,将预存储模块设置在隧道的中段有利于提高隧道中段的空气质量。
24.可选的,所述循环模块设置有多组,所述循环模块沿着隧道的走向均布。
25.可选的,所述检测模块沿着隧道的走向设置多组,所述检测模块设置在隧道中间高度处的内壁上。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检测模块设置在连接隧道的中间高度,可以检测隧道中间高度位置的空气质量,隧道中间高度的空气可以更好地代表隧道内部空气的质量。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当第一检测信号不小于第一预定信号时,控制模块不向循环模块和预存储模块发送指令,循环模块和预存储模块不工作,因此循环模块和预存储模块可以不用一直保持工作,减小了本技术新风系统的能耗;
29.2.在循环模块和预存储模块工作时,预存储模块可以将预先存储的空气送进隧道的内部,预存储模块和循环模块配合,可以提高本技术新风系统的工作效率;
30.3.在气压传感器和控制模块的配合下,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存储组自动工作,当存
储腔中的气压低于第二预定信号值时,存储组工作将外界的空气送进存储腔的内部,向存储腔补充空气。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系统模块示意图。
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循环模块示意图。
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预存储模块示意图。
34.图4是本技术系统分布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循环模块; 2、预存储模块;21、存储腔;22、释放组;23、存储组;24、气压传感器;3、检测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隧道智能温控新风系统。参照图1,一种隧道智能温控新风系统包括循环模块1、预存储模块2、检测模块3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器,循环模块1、预存储模块2和检测模块3均与控制器连接。检测模块3固定在隧道中间高度位置处的内壁上,检测模块3用于检测隧道内部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并将隧道内部氧气的含量作为第一检测信号输送给控制模块。循环模块1用于将隧道外部的空气送进隧道的内部,预存储模块2的内部预选储存一定量的空气,预存储模块2和循环模块1配合,同时向隧道的内部输送空气。
39.检测模块3为与控制器连接的电化学氧气传感器,电化学氧气传感器可以检测隧道内部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电化学氧气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氧气浓度作为第一检测信号输送给控制器。
40.在控制器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预定信号,当控制模块接收到第一检测信号之后,将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一预定信号进行比较。如果第一检测信号小于第一预定信号,则控制器输出第一输出信号。循环模块1和预存储模块2响应于第一输出信号,循环模块1开设有工作,将隧道外部的空气送进隧道的内部,预存储模块2将其内部存储的空气送进隧道的内部。
41.参照图2,循环模块1包括使用通风管道连接在循环组和恒温组。循环组设置在恒温组的上游方向。循环组包括安装在通风管道内部的第一抽风机,恒温组包括安装在通风管道中的电加热器。第一抽风机和电加热器都和控制器连接,第一抽风机和电加热器都响应于第一输出信号。第一抽风机工作,将隧道外部的空气沿着通风管道送进隧道的内部,当气流经过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加热气流,从而使隧道内部的温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42.参照图3,预存储模块2包括存储腔21、安装在存储腔21内部的释放组22和存储组23以及安装在存储腔21内部的气压传感器24。存储腔21的两侧设有管道,存储腔21的内部存储有高于大气压的空气,释放组22包括安装在一侧管道上的电控泄压阀,存储组23包括固定连接在另一侧管道上的单向阀和第二抽风机。
43.电控泄压阀与控制器连接,电控泄压阀响应于第一输出信号,电控泄压阀打开,将
存储腔21中存储的空气送进隧道的内部。预存储模块2配合循环模块1一起工作,可以加快隧道内部空气与外界空气循环,提高本技术新风系统的工作效率。
44.气压传感器24和第二抽风机均与控制器连接。气压传感器24检测存储腔21内部的气压,并将检测到的气压作为第二检测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预定信号,当第二检测信号小于第二预定信号时,控制器输出第二输出信号。第二抽风机响应于第二输出信号,第二抽风机将外界的空气通过管道和单向阀送进存储腔21的内部进行储存。
45.参照图4,循环模块1、预存储模块2和检测模块3均设置有多组。循环模块1和检测模块3沿着隧道的走向均布。预存储模块2设置在隧道的中段,隧道的端部可以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隧道端部的空气质量通常较好,隧道的中段不容易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预存储模块2可以辅助循环模块1工作,从而提高隧洞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的效率。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隧道智能温控新风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当检测模块3检测到隧道内部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第一预定信号时,控制器输出第一输出信号,循环模块1和预存储模块2响应于第一输出信号,循环模块1和预存储模块2将外界的空气送进隧道内部。当气压传感器24检测到存储腔21内部的气压低于第二预定值时,控制器输出第二输出信号,存储组23响应于第二输出信号并向存储腔21内部补充空气。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