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73184发布日期:2024-03-01 12:22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地下建筑与工程技术或管道工程领域,具体为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


背景技术:

1、现有的顶管工程,一般采用始发井+接收井的方式进行施工,即在顶管轴线的一定位置上,设置一口一定深度的顶管始发井,并在另一方设置一口接收井,从始发井出发顶进至接收井后,将顶管机头取出,即可完成整个地下工程的施工。

2、当城市的电力电缆主通道采用电缆排管敷设,遇到需要下穿河道或者不可开挖的地面时,就需要采用非开挖拉管或顶管的方式下穿敷设,当采用顶管时在顶管始发井和接收井内就存在较大的高差。与此同时,受消防的要求,往同一个变电站的同名回路电缆线路往往需要分舱敷设,以避免某回电缆发生火灾而不导致变电站全停。所以,当采用排管为主,同时在下穿道路或者河道等不具备开挖路面的区段,则多采用双线顶管的方式敷设。双线顶管敷设不仅占地空间大,而且工程投资也较大。

3、图1为现有的主要技术方案,即将排管通道、顶管通道和顶管施工用的工井都分开设置,形成两个完整的、独立的电力通道;图2为工井采用双孔布置的通道结构;是一种采用隔墙隔断的双通道施工的工井及排管结构;图中,21为第一顶管井,22为第二顶管井,31为电缆排管,32为电缆顶管;以上两种结构均可以使两个通道内的管线互不影响。但是存在以下缺点:

4、(1)采用两个独立的电缆顶管工井,两口井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为了减小井施工时的相互影响,井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距离,此时井施工的占地面积和占地范围都较大,同时井前后侧的顶管、排管需要设置的地面保护范围也较大,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5、(2)采用合二为一的工井结构,即两口井共用一面分隔墙,较前一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小了电缆通道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影响,同时合二为一的工井结构可以一次性施工,进一步优化了施工工期,并合理减小了施工难度。但该方案仍然需要在井内分别设置检修通道,即每一口工井内的空间需要同时满足电缆敷设与人员通的需求。井的内净空宽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施工难度大,占地范围大,井内空间要求大的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在井内壁上部连接有第一排管通道和第二排管通道;所述井内壁下部连接有第一顶管通道和第二顶管通道;一组电缆线经第一排管通道穿设至第一顶管通道中,另一组电缆线经第二排管通道穿设至第二顶管通道中;井内设置有爬升架,电缆线位于井内的部分固定在爬升架上;在爬升架的侧壁上铺设有防火层;所述井内上部设置有平台板,井内底部至平台板之间设置有人行梯。

4、进一步的,第一排管通道和第二排管通道相邻水平设置或相邻上下设置,第一顶管通道和第二顶管通道间隔水平设置;使两组电缆线在平面上形成y形布置结构。

5、进一步的,井内设置有两台爬升架,分别与两组电缆线对应,两组电缆线分别通过一个爬升架支撑。

6、进一步的,所述的爬升架设置在井内与其对应的电缆线经过的中心处。

7、更进一步,所述的防火层设置在两台爬升架相邻的一侧。

8、更进一步,所述的防火层为砌筑的防火墙或防火隔板。

9、进一步的,所述爬升架为钢结构,爬升架的底部通过不锈钢粘锚螺栓固定在井内底部,所述爬升架包括多根立柱,多根立柱之间连接有斜撑。

10、进一步的,所述人行梯为直梯或螺旋梯。

11、进一步的,井内底部设置有集水坑,所述集水坑位于人行梯的对侧。

12、进一步的,矩形井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上布置有投料孔和上下人孔。

13、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14、(1)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的采用双通道独立设置或在井内公用一面物理墙,可以有效减小矩形井的空间面积,节约工程投资并合理减小占地面积,提升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15、(2)本实用新型在井内采用钢结构的爬升架,便于调整井内的电缆敷设方案,也便于防火隔板的安装与更换。

16、(3)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井内的空间,布置螺旋梯结构,满足人员通行的要求,比起直爬梯,可以显著提升检修效率或事故工况下的人员逃生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井,在井内壁上部连接有第一排管通道(1)和第二排管通道(2);所述井内壁下部连接有第一顶管通道(3)和第二顶管通道(4);一组电缆线(5)经第一排管通道(1)穿设至第一顶管通道(3)中,另一组电缆线(5)经第二排管通道(2)穿设至第二顶管通道(4)中;井内设置有爬升架(6),电缆线(5)位于井内的部分固定在爬升架(6)上;在爬升架(6)的侧壁上铺设有防火层(7);所述井内上部设置有平台板(8),井内底部至平台板(8)之间设置有人行梯(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排管通道(1)和第二排管通道(2)相邻水平设置或相邻上下设置,第一顶管通道(3)和第二顶管通道(4)间隔水平设置;使两组电缆线(5)在平面上形成y形布置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其特征在于,井内设置有两台爬升架(6),分别与两组电缆线(5)对应,两组电缆线(5)分别通过一个爬升架(6)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爬升架(6)设置在井内与其对应的电缆线(5)经过的中心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火层(7)设置在两台爬升架(6)相邻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火层(7)为砌筑的防火墙或防火隔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爬升架(6)为钢结构,爬升架(6)的底部通过不锈钢粘锚螺栓(10)固定在井内底部,所述爬升架(6)包括多根立柱(601),多根立柱(601)之间连接有斜撑(60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梯(9)为直梯或螺旋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其特征在于,井内底部设置有集水坑(11),所述集水坑(11)位于人行梯(9)的对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其特征在于,矩形井顶部设置有顶板(12),所述顶板(12)上布置有投料孔(13)和上下人孔(14)。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过渡矩形井结构,属于地下建筑与工程技术或管道工程领域;所述矩形井结构在井内壁上部连接有第一排管通道和第二排管通道;井内壁下部连接有第一顶管通道和第二顶管通道;一组电缆线经第一排管通道穿设至第一顶管通道中,另一组电缆线经第二排管通道穿设至第二顶管通道中;井内设置有爬升架,电缆线位于井内的部分固定在爬升架上;在爬升架的侧壁上铺设有防火层;井内上部设置有平台板,井内底部至平台板之间设置有人行梯;本技术有效提升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双通道电力排管与顶管施工难度大,占地范围大,井内空间要求大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王洪峰,朱晓东,吕新东,曹宇清,任秀生,梁经龙,段志强,崔瑞,许湧平,张瑞,蒙春玲,刘辉,单强,杨世江,穆峰磊,裴立波,董鑫华,杨伟,李之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6
技术公布日:2024/2/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