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电火花爆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88035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井下电火花爆炸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井下电火花爆炸装置,主要应用于井下爆炸,解除油水层堵塞,增加石油产量。
目前,油田用于解除油水层堵塞的方法很多,如化学处理、机械振动、井下爆炸等。采用化学处理方法解堵,主要是利用化学剂的乳化降粘作用,增加原油的流动度,提高采收率;但是采用化学处理,需向井下注入大量的化学溶剂,配套设备投资大,成本高,且容易腐蚀管道、污染环境。采用机械振动方法解堵,因井筒口径很小,功率较大的振动装置只能设在地面,对埋藏比较深的油水层影响小,起不到疏松解堵作用。采用井下爆炸解堵,一般是将高能炸药下入油井,利用点燃雷管引爆,利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解除油水层堵塞,但是每次下井携带的炸药包有限,作业层段少,成本高,而且操作起来具有危险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根据液电效应原理研制了一种井下电火花爆炸装置,通过产生电火花爆炸,迫使周围液体瞬间膨胀、再收缩,膨胀时产生的冲击波与收缩时产生的空化作用,使近井地带油水层通道堵塞物被击碎,震落,并产生微裂缝,从而提高了油层近井地带的渗透率,增加了产油量。它的两个放电电极头之间的间隙可以根据需要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井下电火花爆炸装置由正电极、负电极、放电对极和绝缘层及密封件构成,正电极一端与充电电容器的正极相连,另一端与放电对极正极头的一端以插接件相连接,外面有玻璃钢绝缘层使之与负电极隔离;装置的负电极被设计成一个带节箍的金属套筒,将正电极及绝缘层的一部分包封在里面;为了确保其在油井环境条件下不渗漏、不短路,在正、负电极与玻璃钢绝缘层之间均设置有双道"O"型密封圈。装置的负电极一端与充电电容器的负极相连,另一端与放电对极的负极头以焊接方式连在一起;放电负极头以螺纹方式固定在一个圆锥形金属座上,调节负极头后面的螺纹,可以调整放电正、负极头之间的间隙。放电对极正、负极头完全暴露在空气中。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不污染环境,可以反复使用的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负电极、2-放电对极、3-正电极、4-绝缘层、5-密封圈。
图中所示井下电火花爆炸装置,正电极3与放电对极2的正极头以插接件相连接,外面由玻璃钢绝缘层4与装置的负电极1相隔离;负电极1为带节箍的合金钢套,在负电极1与绝缘层4、正电极3与绝缘层4之间均设置有双道O型密封圈5;作为合金钢套的一部分,节箍的作用是将负电极1、放电对极2的正极头与正电极3、绝缘层4密封牢固连接,放电对极2的负极头以螺纹固定在圆锥形金属座上,经金属连杆与负电极1焊接在一起;放电对极2的正、负放电极头均以铜钨合金制成。
使用时,整套装置用电缆下入井中,到达预定的油水层段,给电容器充电,此时正、负电极两端逐渐积累电荷,当放电对极头两端的电压达到足够高时,对极的正、负极头就会放电,电极头之间的液体瞬间被击穿,产生电火花爆炸,迫使周围液体瞬间膨胀、再收缩,膨胀时产生的冲击波与收缩时产生的空化作用,使近井地带油水层通道堵塞物被击碎,震落,并产生微裂缝,从而提高了油层近井地带的渗透率,增加了产油量。上面介绍了产生电火花爆炸的一种实施方案,在保证放电对极正、负极头之间间隙的调节可以设计成滑轨式或螺杆式,负极头与合金钢套之间的连接也可以设计成铆接式或以螺纹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井下电火花爆炸装置,由正电极(3),负电极(1),放电对极(2)和绝缘层(4)及密封件构成,其特征在于正电极(3)与放电对极(2)的正极头以插接件相连接;负电极(1)为一个带节箍的金属套,正电极(3)和绝缘层(4)密封在里面,负电极(1)与绝缘层(4)、正电极(3)与绝缘层(4)之间均设置有双道O型密封圈(5),通过节箍将负电极(1)、放电对极(2)的正极头与正电极(3)、绝缘层(4)牢固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电火花爆炸装置,其特征在于放电对极(2)的负极头以螺纹固定在一个圆锥形金属座上,它与负电极(1)经金属连杆焊接,或铆接,或以螺纹连接在一起;两个放电电极头之间的间隙可以根据需要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井下电火花爆炸装置,其特征在于放电对极的正负极头充分暴露,极头间距的调节也可为滑轨式或螺杆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电火花爆炸装置,其特征在于绝缘层(4)采用玻璃钢材料,放电对极(2)的正负极头由铜钨合金制成,负极金属套筒(1)采用合金钢制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井下电火花爆炸装置,由正电极、负电极、放电对极和绝缘层等部分构成,装置的正电极与放电对极的正极头以插接件相互连接;正电极与绝缘层被负电极密封在一个合金钢套筒中;放电对极的正极头与负极头之间的间隙可以调节;放电对极的负极头与合金钢套筒之间经金属连杆焊接相连,整个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时操作简便,不污染环境,并可反复使用。
文档编号E21B28/00GK2271610SQ9624102
公开日1997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1996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1996年10月14日
发明者屈丹安, 王锡林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廊坊分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