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打穿多石层的冲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88910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打穿多石层的冲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桩基工程中的施工构件,特别是可打穿多石层的桩。
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工程桩存在的问题是穿透力弱,贯入力差。对于石块较多的特殊地质,不能贯入。如近年对已建工程承载力的扩建、对老工程的加固,往往需在已抛石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要求将桩穿过抛石层达到设计标高,现有的工程桩不能打穿抛石层,无法在上述工程中使用,若强行打桩,势必使桩本体偏位、劈裂和断裂,给工程造成较大损失;若将承载力不足的已建工程重建,浪费更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可打穿多石层并可拔起反复使用的冲桩。以达到用冲桩打穿抛石层后拔起的上目的,再将普通工程桩对准冲桩打出的桩窝沉到设计标高。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打穿多石层的冲桩,其特点是冲桩的钢桩尖部份包括8~12条以轴为中心放射状均匀分布的挤石棱体,挤石棱体外棱边与钢桩尖中心轴线的夹角为22~35度,钢桩尖根部设有可嵌入桩体的以轴为中心放射状均匀分布的连接插板,钢桩尖根部外径为桩体外径的1.02~1.10倍,钢桩尖与桩体下端之间的凹槽口处用封板封成坡面,桩体上端设有起重吊耳,每隔8~10米高度的桩体外侧面就有一圈纵向设置的拔桩推石棱体,每条拔桩推石棱体是由100~150度的钝角三角钢板长边纵向垂直固定于桩体外侧面构成,两条相邻的拔桩推石棱体之间间隔的弧长为10~30厘米,桩体与桩尖连接插板的结合部分是用钢纤维砼充填封闭构成。以保证桩体有足够的强度承受反复打击载荷。这种结构构成的钢桩尖,向下贯入时应力集中,遇到较大的石块时,钢桩尖将石块击碎,再从石缝中贯入,同时将石块挤向外围;遇到较小的石块时,钢桩尖能够将石块挤向外围。这样钢桩尖即可引导桩体贯穿石块较多的特殊地质段层,拔桩推石棱体是拔桩时不让桩在抛石层中卡住,而是将石头向外推开,有利于将桩拔起并扩大桩孔,以便换入的工程桩顺利通过。
所述的冲桩,其特点是钢桩尖是8~12块相同的尖角钢板以长边为钢桩尖中心轴焊接构成,尖角钢板的尖角为22~35度,尖角钢板尖头构成挤石棱体,挤石棱体斜边口和尖角钢板另一条边的夹角为100~150度的钝角,尖角钢板钝角部分与尖角钢板根部构成钢桩尖与桩体的连接插板嵌入桩体,尖角钢板钝角部分凸出桩体构成桩体最下一圈拔桩推石棱体。这种实施方式可使钢桩尖的对石块的横向挤压力更加集中,以达更好的挤石效果。
所述的冲桩,其特点是钢桩尖上有一对位于同一平面的两尖角钢板是整体钢板构成。以保证钢桩尖的强度。
所述的冲桩,其特点是桩体下端与钢桩尖结合处装有加强箍,桩体上设有起重吊耳的部位装有加强箍,加强箍用铆钉焊与桩体连接。以保证起重吊耳在多次使用时不会脱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应力集中,穿透力强,贯入力好。能贯入石块较多的特殊地质,如在已抛石砂的基础上;特别适用于对已建工程承载力的扩建、对老工程的加固和加强,将冲桩打穿抛石层后拔起,再将普通工程桩对准冲桩打出的桩窝沉到设计标高。这样,减少了工程桩沉桩时所受到的打击强度,可降低工程桩的制造难度,施工安全可靠,给工程带来较大效益,也缩短了制造工程桩的周期。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冲桩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
图1中A~A剖面的剖示图。
图3为尖角钢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一对位于同一平面两尖角钢板的整体钢板主视示意图。
实施例一
图1、图2、图3、图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下面对照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施方案。图为一种可打穿多石层的冲桩,冲桩的钢桩尖(9)部份包括8条以轴为中心放射状均匀分布的挤石棱体(9),钢桩尖(9)根部设有可嵌入桩体的以轴为中心放射状均匀分布的连接插板(11),钢桩尖(9)根部外径为桩体(3)外径的1.10倍,钢桩尖(9)与桩体(3)下端之间的凹槽口处用封板(8)封成坡面,桩体(3)上端设有起重吊耳(2),每隔8~10米高度的桩体(3)外侧面就有一圈纵向设置的拔桩推石棱体(4、7),每条拔桩推石棱体(4)是由145度的钝角三角钢板长边纵向垂直固定于桩体(3)外侧面构成,两条相邻的拔桩推石棱体(4、7)之间间隔的弧长为10~30厘米,桩体(3)与钢桩尖(9)连接插板(11)的结合部分是用钢纤维砼(10)充填封闭构成。钢桩尖(9)是8块相同的尖角四边形16Mn型号钢板以长边为钢桩尖(9)中心轴焊接构成,尖角钢板的尖角为22.5度,尖角钢板尖头构成挤石棱体(9),尖角钢板厚度为20毫米,挤石棱体(9)斜边口和尖角钢板另一条边的夹角为140度的钝角,尖角钢板钝角部分与尖角钢板根部构成钢桩尖(9)与桩体(3)的连接插板(11)嵌入桩体(3),尖角钢板钝角部分凸出桩体(3)构成桩体(3)最下一圈拔桩推石棱体(7)。钢桩尖(9)上有一对位于同一平面的两尖角四边形钢板是整体钢板构成。桩体(3)下端与钢桩尖(9)结合处装有加强箍(5),桩体(3)上设有起重吊耳(2)的部位装有加强箍(1),加强箍(1、5)用铆钉焊(6)与桩体(3)连接。桩体(3)直径为600毫米的工程桩,用于对已抛石砂基础的老工程的加固和加强,该地质断层的石块粒径为300-700毫米,这种结构构成的钢桩尖(9),遇到较大的石块时,钢桩尖(9)将石块击碎,再从石缝中贯入,同时将石块挤向外围;遇到较小的石块时,钢桩尖(9)能够将石块挤向外围。该冲桩成功贯穿5~7米厚的抛石层,并顺利拔起,挤石扩孔良好。
实施例二(图略。结构参照实施例一的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案为可打穿多石层的另一冲桩,冲桩的钢桩尖(9)部份包括12条以轴为中心放射状均匀分布的挤石棱体(9),钢桩尖(9)根部设有可嵌入桩体的以轴为中心放射状均匀分布的连接插板(11),钢桩尖(9)根部外径为桩体(3)外径的1.02倍,钢桩尖(9)与桩体(3)下端之间的凹槽口处用封板(8)封成坡面,桩体(3)上端设有起重吊耳(2),每隔8~10米高度的桩体(3)外侧面就有一圈纵向设置的拔桩推石棱体(4、7),每条拔桩推石棱体(4)是由110度的钝角三角钢板长边纵向垂直固定于桩体(3)外侧面构成,两条相邻的拔桩推石棱体(4、7)之间间隔的弧长为10~30厘米,桩体(3)与钢桩尖(9)连接插板(11)的结合部分是用钢纤维砼(10)充填封闭构成。钢桩尖(9)是12块相同的尖角四边形16Mn型号钢板以长边为钢桩尖(9)中心轴焊接构成,尖角钢板的尖角为30度,尖角钢板尖头构成挤石棱体(9),尖角钢板厚度为20毫米,挤石棱体(9)斜边口和尖角钢板另一条边的夹角为105度的钝角,尖角钢板钝角部分与尖角钢板根部构成钢桩尖(9)与桩体(3)的连接插板(11)嵌入桩体(3),尖角钢板钝角部分凸出桩体(3)构成桩体(3)最下一圈拔桩推石棱体(7)。桩尖(9)上有一对位于同一平面的两尖角四边形钢板是整体钢板构成。桩体(3)下端与钢桩尖(9)结合处装有加强箍(5),桩体(3)上设有起重吊耳(2)的部位装有加强箍(1),加强箍(1、5)用铆钉焊(6)与桩体(3)连接。桩体(3)直径为1500毫米的工程桩,用于对已抛石砂基础的老工程的加固和加强,该地质断层的石块粒径为300~700毫米,这种结构构成的钢桩尖(9),遇到较大的石块时,钢桩尖将石块击碎,再从石缝中贯入,同时将石块挤向外围;遇到较小的石块时,钢桩尖能够将石块挤向外围。该冲桩成功贯穿5~7米厚的抛石层,并顺利拔起,挤石扩孔良好。
权利要求1.一种可打穿多石层的冲桩,其特征在于冲桩的钢桩尖(9)部份包括8~12条以轴为中心放射状均匀分布的挤石棱体(9),挤石棱体(9)外棱边与钢桩尖(9)中心轴线的夹角为22~35度,钢桩尖(9)根部设有可嵌入桩体(3)的以轴为中心放射状均匀分布的连接插板(11),钢桩尖(9)根部外径为桩体(3)外径的1.02~1.1倍,钢桩尖(9)与桩体(3)下端之间的凹槽口处用封板(8)封成坡面,桩体(3)上端设有起重吊耳(2),每隔8~10米高度的桩体(3)外侧面就有一圈纵向设置的拔桩推石棱体(4、7),每条拔桩推石棱体(4、7)是由100~150度的钝角三角钢板长边纵向垂直固定于桩体(3)外侧面构成,两条相邻的拔桩推石棱体(4、7)之间间隔的弧长为10~30厘米,桩体(3)与钢桩尖(9)连接插板(11)的结合部分是用钢纤维砼(10)充填封闭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桩,其特征在于钢桩尖(9)是8~12块相同的尖角钢板以长边为钢桩尖(9)中心轴焊接构成,尖角钢板的尖角为22~35度,尖角钢板尖头(9)构成挤石棱体(9),挤石棱体(9)斜边口和尖角钢板另一条边的夹角为100~150度的钝角,尖角钢板钝角部分与尖角钢板根部构成钢桩尖(9)与桩体(3)的连接插板(11)嵌入桩体(3),尖角钢板钝角部分凸出桩体(3)构成桩体(3)最下一圈拔桩推石棱体(7)。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冲桩,其特征在于钢桩尖(9)上有一对位于同一平面的两尖角钢板是整体钢板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桩,其特征在于桩体(3)下端与钢桩尖(9)结合处装有加强箍(5),桩体(3)上设有起重吊耳(2)的部位装有加强箍(1),加强箍(1、5)用铆钉焊(6)与桩体(3)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可打穿多石层的冲桩,冲桩的钢桩尖部分包括8~12条挤石棱体,挤石棱体外棱边与钢桩尖中心轴线的夹角为22~35度,钢桩尖根部设连接插板,钢桩尖根外径为桩体外径的1.02~1.10倍,钢桩尖与桩体下端之间的凹槽口处用封板封成坡面,桩体上端设起重吊耳,桩体侧面有拔桩推石棱体,桩体与桩尖连接插板的结合部用钢纤维砼充填封闭成。冲桩应力集中,能打穿抛石层后拔起,将工程桩对准桩窝沉入,降低工程桩制造难度和工期。
文档编号E02D5/24GK2294994SQ97236220
公开日1998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1997年6月3日 优先权日1997年6月3日
发明者杨敏 申请人:第三航务工程局第五工程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