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静力的机器的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2452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体静力的机器的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静力的机器的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流体静力的机器经常通过调整装置在其泵送或者吸气容积中是可调整的。这样例如所述轴向活塞机的泵送或者吸气容积通过可摆动的倾斜盘的角度是可调整的。所述调整装置在此具有至少一个调整活塞,所述调整活塞的压力加载通过调节阀来触发。所述调节阀的调节力应该直接地与要调整的容积成比例并且因此也直接地与所述调整活塞的位置成比例。因此所述调整活塞的位置通过与调整活塞相连的随动件回耦到所述调节阀上。德国的专利文献DE 100 63 525 B4公开了这样的调整装置。在此所述随动件在阀侧作为开槽的孔眼实施,该孔眼包围住所述调节阀的弹簧套筒。所述随动件的位置能够在装配中在弹簧套筒上调整并且通过所述开槽的孔眼的共同夹紧在背离调整活塞的一侧固定。在所述调整活塞的侧面上所述随动件以T形形状实施并且通过螺栓以及两个销钉刚性地与所述调整装置的调整活塞相连接。对于上述调整装置不利的是,所述随动件不仅在阀侧而且在调整活塞侧费事地装配。在阀侧上,所述随动件的开槽的孔眼还必须附加地相对于弹簧套筒对齐,从而使施加到阀活塞上的力与正确的泵或者吸气容积相对应,并且之后进行固定。这不仅是费时的而且容易出现错误。甚至在所述随动件的预装配过程中在调节阀单位中该随动件还必须与调整活塞螺纹连接。附加地,材料消耗量以及这种随动件的重量是很高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消除上述的缺陷并且首先保障所述随动件的简单的以及快速的装配。所述任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有创造性的调整装置来解决。所述流体静力的机器的调整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调整活塞、调节阀以及安装在调整活塞与调节阀之间的随动件,所述随动件将调整活塞的位置回耦到调节阀上。所述随动件在调节阀侧分岔成两个臂, 这两个臂开放地包围住与所述调节阀处于有效连接中的构件并且可弹性变形地与所述随动件的刚性的柄区域相连接。通过这样的调整装置所述随动件能够在调整装置的装配中通过简单地挤压在所述臂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开口装配在所述调节阀的构件上。通过压力所述随动件的臂弹性地压开并且所述构件能够如此滑入由臂产生的扩大的开口中。因此为了将所述调整活塞回耦到调节阀上获得简单的以及时间上有效率的组装的技术方案。为此不必有螺栓以及与其相关的费事的螺纹连接过程。从属权利要求涉及本发明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随动件优选在刚性的柄区域和臂之间具有通过引入缝隙构造成的弹性的柄区域。
特别优选的是,将用于所述随动件的臂的容纳装置在调节阀上通过保持元件相对于所述调节阀的阀壳体固定在装配或者拆卸位置中。由此预装配的调节阀必须仅仅插到装配在所述调整活塞上的随动件上,而不必关于所述调节阀或者调整活塞在安放期间对准所述随动件的位置。此外有利的是,将所述随动件在调整活塞中的孔中通过安装在随动件柄上的锁紧环来固定,所述锁紧环位于孔内相应的槽中。由此所述随动件能够通过简单地引入随动件及其锁紧环而固定在所述调整活塞的孔中。所述调整活塞的位置的回耦会通过在调整活塞中的孔以及所述容纳装置的装配位置固定并且不必再通过所述随动件的费事的对齐进行调整。此外有利的是,所述随动件的柄的两个对置的外表面削平地实现。由此就简化了所述随动件的两个臂的压开,因为被削平的部位在将所述容纳装置导入随动件臂之间的开口中时减小了阻力。同时在柄上构造出弓丨导表面,所述引导表面形成装配辅助。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是,削平地实现所述臂的端部的形成开口的内侧面,从而所述臂在装配过程中打开。


按本发明的调整装置的优选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详细解释。附图示出
图1是流体静力的轴向活塞机的按本发明的调整装置的实施例的部分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按本发明的调整装置的实施例的随动件的放大图; 图3是在装配或拆卸状态中按本发明的调整装置的调节阀的实施例; 图4是按本发明的调整装置的实施例的随动件的两个正视图;并且图5是按本发明的调整装置的实施例的调节阀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示出了带有用于设置轴向活塞机2的泵送或者吸收容积的可调整的倾斜盘 (Schragscheibe) 4的流体静力的轴向活塞机2的调整装置1的部分剖面。所述流体静力的机器不仅能作为马达而且能作为泵实施并且不仅仅限于轴向活塞机。本发明对于所有可调整的流体静力的机器2都是适用的,其泵送或者吸收容积通过至少一个调整活塞5是可调整的。在图1中示出的实施例中,通过两个调整活塞5和6调整倾斜盘4。所述调整活塞 5和6分别轴向可移动地布置在调整气缸40和41中并且作为所述流体静力的机器2的调整机构与倾斜盘4机械地相连接。所述两个调整活塞5和6分别在调整气缸40和41中以它们的作为柱塞滑行的调整活塞5和6封闭调压室10或者说11。所述调整活塞5和6能够通过压力的调节在所述调压室10和11的至少一个中轴向地运动,其中与弹簧7和8的弹性力相反的压缩力必须分别施加到所述调整活塞5和6上,所述压缩力将一直在轴向活塞机2的中性位置(Neutralposition)的方向上对两个调整活塞5和6施压。在不加压的机器中所述轴向活塞机2因此位于其中性位置上。按本发明的调整装置不限于弹簧加载的调整活塞,而是能够在替代的实施例中也具有一个或多个无弹簧的调整活塞。
所述两个调整活塞5和6在指向倾斜盘的活塞端部上分别构造球状的端头,所述端头分别安装在所述倾斜盘4的连接元件的球窝关节容纳部中。从调压室10到调整活塞端头的纵向孔17允许润滑球窝关节以及允许球窝关节流体静力地减少负荷。因为所述倾斜盘4在中心支承并且所述两个调整活塞5和6安装在倾斜盘4的两侧上,调整活塞5和 6必须相反地加载和运动,以调整所述倾斜盘4的角度。所述偏移调整气缸41在此具有比对置调整气缸40更大的横截面积,因此所述偏移活塞6也具有比对置活塞5更大的施加压力的面积。由此在所述对置活塞5上能够施加恒定高的压力,例如泵压力,并且在所述偏移活塞6上能够施加较低的、调整到所期望的倾斜盘角度的控制压力。但是这不限于本发明并且两个调整活塞5和6能够是同样大小并且施加可变的控制压力。所述控制压力通过调节阀3进行调整。所述调节阀3具有调节元件,所述调节元件如在实施例中优选作为调节活塞12实施。所述调节活塞12在阀壳体13中可轴向移动地夹紧在位于所述调节活塞12的第一侧上的弹簧9与位于相反的第二侧上的回耦弹簧18之间。通过预紧所述弹簧9,所述调节活塞12的中性位置是可调整的。所述回耦弹簧18布置在安装在调节活塞12的第二侧上的第一弹簧座与第二弹簧座27之间,如能够在图2和图 5的放大图中看到的一样。所述第二弹簧座27以及对置活塞5通过随动件20机械地相连接。因此取决于所述对置活塞5的位置确定第二弹簧座27的位置并且因此将所述回耦弹簧18的力施加到调节活塞12上,该力直接或者几乎直接与所述对置活塞5的位置成比例。 所述调节活塞12能够除了在第一侧上的弹簧9以外由第一比例磁体16产生的力加载。在第二侧上所述调节活塞12能够除了所述回耦弹簧18以外由第二比例磁体15产生的力加载。在所有作用在调节活塞12上的力平衡中,所述调节活塞处于其调节位置上。对于无电流的磁体这种调节位置是中性位置。所述调节活塞从调节位置通过比例磁体15和16的力的变化在两个端部位置直接是可移动的。所述比例磁体16能够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侧上直接对调节活塞12加载。在第二侧上所述调节活塞12可通过棒19被第二比例磁体15加载。如果所述调节活塞12通过比例磁体15的力从其调节位置向第一侧的方向(图1中左侧)偏移,调压室11就与高压力联系起来并且因此提高了调压室11中的压力。这样导致了作用在所述偏移活塞6上的力的提高并且因此导致了所述偏移活塞6在倾斜盘的方向上的移动以及所述对置活塞5的在调整气缸40的方向上的移动,因为在调压室10中的压力保持恒定。这使得所述倾斜盘4 的角度有所移动,但也使得随动件20与所述调节活塞12的偏移方向相反地移动。这导致了所述回耦弹簧18的更小张力以及因此导致了作用在所述调节活塞12的第二侧上的力的减少。因此所述调节活塞12仅仅保持偏移如此之久,直到进入新的力平衡。如果所述调节活塞12的力平衡再次产生,所述调节活塞12再次位于其调节位置。作用在调节活塞12上相反作用所产生的力在另一个方向上引起偏移,该偏移将所述调压室11与低压源、例如箱相连接并且从调压室11中释放压力。由此所述倾斜盘转向相反的方向,直到所述调节活塞12再度处于力平衡。在生产中预装配所述调节阀3以及轴向活塞机2,所述轴向活塞机通常包括用于调整倾斜盘角度的调整机构。在装配时所述调节阀3必须通过随动件20与所述对置活塞 5相连接。为了让其尽可能简单地实现,按本发明的随动件20如图4所示进行设计。
所述随动件20在第一端部43上分支成两个臂32,32’。所述臂32,32’在其内侧上形成圆形的开口 31,所述开口在随动件20的第一端部的方向上具有开口。由此产生了不封闭的圆形开口 31。所述臂32的端部被削平,从而其表面30从随动件轴线出发以锐角向外倾斜。该锐角优选为45度。由此压在表面30上的物体引起了使臂32彼此分开的力,该力能够实现到开口 31中的锁合(Einschnappen)。弹性的柄区段42与所述臂32,32’连接地构成。所述弹性的柄区段42横向于调节阀3的纵轴线表现出弹性的特性并且沿着阀纵轴线的方向表现出刚性的特性。为此在所述随动件的柄的两个臂32之间在中心地开槽直到孔21,从而所述随动件20在弹性的柄区段42中具有两个易于弯曲的柄侧壁34,34’,所述柄侧壁分别通向在第一端部43上的臂32。所述孔21在所述臂32,32’以及柄侧壁34,34’拉开时避免了切口应力集中效应 (Kerbwirkung)0在所述孔后面在第二端部的方向上构造有所述随动件20的刚性的柄区域 44。在所述随动件20的第二端部上,在第二固定区段45中,所述随动件20具有形成阶梯的相对于刚性的柄区域44减小的半径。为了在对置活塞5上装配所述随动件20,在对置活塞5中设置孔,所述孔的半径与在第二固定区域45中所述随动件20的半径相对应,在所述固定区域中安装有对置活塞5。 所述随动件20以第二固定区段45通过在所述轴向活塞机2的壳体中的导向间隙14插入对置活塞5的孔中。所述随动件20在插入孔中的第二固定区段45中具有锁紧环22,所述锁紧环在所述第二固定区段45完全地导入孔中时卡入到凹槽中并且因此在对置活塞5中固定所述随动件20。在贯穿所述对置活塞5的纵向孔17的区域中,所述随动件20具有径向的变细部位23,所述变细部位为液压液体构造了通道并且如此继续保持所述纵向孔17 开放。所述调节阀3在布置到轴向活塞机2上之前已经进行了预装配。表面密封部放置于在轴向活塞机2上的调节阀3的装配表面上并且所述调节阀3放置在轴向活塞机2的装配表面上。在此,所述随动件20必须导入位于阀壳体13的随动件开口 46中,随动件20的第一端部从所述轴向活塞机2的导向间隙14中凸出来。所述第二弹簧座27具有大约柱状的容纳装置26,其横截面与所述随动件20的开口 31的横截面相对应。所述调节阀这时如此移动到随动件20上,从而所述开口 31紧靠在第二弹簧座27的容纳装置沈上。通过在所述调节阀3上以及与此同时在所述容纳装置沈上施加确定的力,所述容纳装置沈压在所述臂32,32’的削平的端面30上。这引起了作用在所述臂32,32’以及作用在与其连接的柄侧壁34,34’上向外的力,如其在图4中左侧夸大地示出的那样。通过将所述臂32,32’ 弯曲开,所述臂通过所述柄侧壁34,34’与稳定的柄区域44弹性地连接,所述贯穿开口 33 扩宽直到其达到所述容纳装置26的最大直径并且其能够滑动到开口 31中。当所述容纳装置沈完全位于开口 31中,这样所述臂32,32’返回到其起始位置并且超过半个周长地包围住容纳装置26。通过按压所述回耦弹簧18,所述弹簧座27被压向随动件20并且在通过随动件20、弹簧座27以及回耦弹簧18在对置活塞5和调节活塞12之间形成这样一种固定的联接。为了使所述容纳装置沈在装入所述开口 31时位于装配位置,在所述预装配的调节阀3中,所述弹簧座27通过装配螺栓观作为保持元件固定,如其在图3中所示。为此在所示弹簧支架27中设置孔,所述孔如此定向,从而其准确地位于所述臂32之间,所述臂尽可能地包围住容纳装置26。所述阀壳体13如此钻通,从而贯穿阀壳体的孔碰到在第二弹簧座27中在装配位置中的孔。通过装配或者拆卸螺栓或者穿过两个孔的销钉能够在装配位置固定所述弹簧支架27。装配位置在此就是所述弹簧支架27的位置,在该位置中所述容纳装置沈在装配的以及非电磁加载的调节阀3中位于与装配的随动件20同样的高度上,其中在所述对置活塞5上装配有随动件20,所述对置活塞5在装配过程中是非压力加载的并且位于其中性位置上。如果所述随动件20的臂32,32’卡到容纳装置沈上,所述调节阀3与所述轴向活塞机2螺纹连接并且所述装配螺栓观用塞子M替代,如图1和图2中所示。为了拆卸,再用拆卸螺栓替代所述塞子24,以避免在取出调节阀3时,所述弹簧座27从装配位置移动出来。所述装配或者说拆卸螺栓在此不仅将容纳装置沈固定在阀纵轴线的方向上而且还固定在横向于阀纵轴线的方向上。所述随动件20的材料必须这样选择,即其允许所述臂32以及特别是柄侧壁34的弹性的变形而不出现塑性的变形,直到所述臂32,32’的两个削平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容纳装置的最大直径相对应。同时其应当保持所述回耦弹簧18的弹簧力并且尽可能少地弹性变形,以尽可能直接地传递所述对置活塞5的位置。所述随动件20能够附加地通过附图中没有示出的容纳装置沈的封闭部在所述调节活塞12的轴向方向上固定。为此容纳装置封闭部能够如此设计,使得所述容纳装置沈在用于随动件20的容纳区域后在径向上扩大,以避免所述随动件20的轴向的移动。这仅仅是防止所述随动件20的滑动的附加的保障,因为随动件20已经通过张紧所述回耦弹簧 18压向弹簧座27。因此在弹簧折断时,容纳元件沈可靠地固定在开口 31中也是得到保障的。替代地所述随动件20也能够安装在偏移活塞6上。所述调节阀3必须仅仅相应地适配于回耦所述调整活塞位置的方向逆转。所述开口 31不必是圆形的,而是仅仅要与所述弹簧支架27的容纳装置沈的形状相对应。此外,所述开口应当适合于单独通过将所述随动件20的开口 31压向容纳装置沈向外弯曲所述臂32,32’并且在开口 31中容纳容纳装置沈之后固定所述容纳装置沈。所述开口 31因此必须如此设计,即贯穿开口 33比所述容纳装置沈的最大的、通过所述贯穿开口 33运动的部分狭窄得多,当所述臂32开放地包围住容纳装置沈时,所述臂32固定容纳装置26。另一方面所述贯穿开口 33还必须大到仅仅所述容纳装置沈的作用到贯穿开口 33上的压力就足够将所述臂32分开。也就是说在贯穿开口 33之后扩大所述开口 31直到最大的直径并且再次逐渐变细。术语“开放地包括”或者“开放地包围”在本发明中意味着, 所述随动件20分岔成两个臂32,32’,所述臂固定容纳装置沈,其中所述两个臂32,32’的端部形成贯穿开口 33。这意外着,所述两个臂32,32’的端部不接触随动件20的第一侧。本发明不限于示出的实施例。更确切地说,按本发明的调整装置的各个特征也能够以有利的方式组合。
权利要求
1.流体静力的机器(2)的调整装置,该调整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调整活塞(5)、调节阀 (3)以及布置在调整活塞(5)和调节阀(3)之间的随动件(20),所述随动件将所述调整活塞 (5)的位置回耦到调节阀(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件(20)在调节阀侧分岔成两个臂(32,32’),所述两个臂开放地包围住与所述调节阀(3)处于有效连接中的构件(26)并且所述两个臂可弹性变形地与刚性的柄区域 (44)相连接。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件在刚性的柄区域(44)与臂(32,32’ )之间具有通过对柄开槽构造成的弹性的柄区域(42)。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整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阀(3)具有回耦弹簧(18),所述回耦弹簧处于弹簧座(27)中并且所述臂(32, 32’ )包括弹簧座(27 )的容纳装置(26 )。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整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耦弹簧(18 )将弹簧支架(27 )压向随动件(20 )。
5.按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调整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件(20)能固定在弹簧座(27)和径向扩张的容纳装置封闭部之间。
6.按权利要求3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装置(26)具有孔,所述孔位于所述随动件(20)的两个臂(32,32’ )的开放的端部之间。
7.按权利要求3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装置(26)通过保持元件(28)相对于所述调节阀(3)的阀壳体(13)能固定在装配或者拆卸位置中。
8.按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随动件(20)上安装有锁紧环(22)并且随动件(20)通过所述锁紧环(22)能固定在位于调整活塞(5)中的孔的凹槽中。
9.按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件(20)由可弹性变形的的材料制成,所述材料在容纳装置(26)的最大的直径上保障拉开所述随动件(20)的开放的臂(32,32’ )的两个端部而不发生所述材料的塑性变形。
10.按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臂(32,32’ )的端部的内侧面(30,30’)被削平。
11.按权利要求1到10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件(20)的柄的两个对置的外侧面被削平。
12.按权利要求1到11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 其特征在于,被削平的部位平行于由两个柄侧壁(34,34’ )构造成的缝隙延伸。
全文摘要
按本发明的流体静力的机器(2)的调整装置,其具有至少一个调整活塞(5)、调节阀(3)以及布置在调整活塞(5)和调节阀(3)之间的随动件(20),所述随动件将所述调整活塞(5)的位置回耦到调节阀(3)上。所述随动件(20)在调节阀侧分岔成两个臂(32,32'),所述两个臂开放地包围住与所述调节阀(3)处于有效连接中的构件,并且弹性地与所述随动件(20)的柄相连接。
文档编号F04B1/32GK102292542SQ201080005438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27日
发明者克雷布斯 C., 内夫茨 T. 申请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