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聚散风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聚散风调节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散风调节机构,特别涉及一种能广泛用于具有送风功能的设备上的聚风、散风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在日本申请的专利号为JP2008-185111的发明专利和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号为200910254222. 5的发明专利均公开了一种电风扇,其在风机和防护罩之间设置整流装置,整流装置包括一操作件、一设有齿条的齿轮箱、一根部设有与齿条啮合的齿轮的整流翼及一由一内盖和一外盖组成的支承件,内盖和外盖夹住整流翼的根部,齿轮箱从前防护罩的后端设置在前防护罩的中央通口,操作件从前防护罩的前端设置在前防护罩的中央通口并与齿轮箱固定连接,支承件设置在齿轮箱的后端并通过一防护罩装饰件与前防护罩固定连接;通过操作件的操作来转动齿轮箱并带动整流翼,使风叶排出的风进行风向改变。但是,此结构复杂、部件多,这样使生产中的装配流程变得繁琐,也增加了使用紧固件的成本。而且,上述风扇的操作件与齿轮箱、整流翼的连接驱动结构,很难实现微调整,给用户的操作手感很差。
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聚散风调节机构,能实现聚散风功能,而且结构简单、低成本。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聚散风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风旋钮,一转动夹板,多个导风叶片及一基部件;基部件位于转动夹板后侧,转动夹板与基部件共同夹持限位多个导风叶片,转动夹板与导风叶片联动连接,导风旋钮驱转动连接转动夹板。导风旋钮与转动夹板之间采用多级传动结构,在导风叶片的调整过程中,导风旋钮的转动角度大于转动夹板的转动角度。所述多级传动结构具体为,转动夹板的前端面的中间转动地设有一第一齿轮传动件,转动夹板的前端面设有一驱动齿条,驱动齿条与第一齿轮传动件之间设有一转动地连于基部件上的第二齿轮传动件,第二齿轮传动件与驱动齿条、第一齿轮传动件啮合传动;导风旋钮驱转动连接第一齿轮传动件。第一齿轮传动件的齿轮半径为a,第二齿轮传动件的齿轮半径为b,驱动齿条的半径为 c,a b c = 1 5· 5 12。 基部件固定连有一设有通口并位于第一齿轮传动件和第二齿轮传动件前端面的固定盖板,导风旋钮与第一齿轮传动件穿过通口进行驱转动连接;第二齿轮传动件的前后两端分别转动地连于固定盖板和基部件。基部件的前端面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螺钉柱,转动夹板上设有多个分别被第一螺钉柱一一对应穿过的第一弧形通孔,固定盖板设有多个分别与第一螺钉柱一一对应的螺钉孔,螺钉穿过螺钉孔与第一螺钉柱连接以将固定盖板与基部件固定。
导风旋钮的后侧面设有第一卡扣,固定盖板的通口设有与第一卡扣沿轴向配合以防止导风旋钮脱落的圆环卡缘。基部件的前侧面设有一第一圆环凸台,第一圆环凸台均勻设有与导风叶片一一对应的的U形的卡槽,基部件在位于第一圆环凸台内设有与卡槽一一对应的轴孔,转动夹板的后侧面设有一与第一圆环凸台对应的第二圆环凸台;导风叶片的根部内嵌于所述卡槽, 导风叶片的根部的底端插入所述轴孔,转动夹板的后侧面盖设于基部件的前侧面,共同限位所述导风叶片。导风叶片的根部设有一第三圆环凸台,基部件的每个卡槽的外侧设有一 U形的止位块,止位块的U形内侧面突出于所述卡槽的U形内侧面,基部件设有一位于轴孔内侧的圆形的围筋;导风叶片组装到基部件上,第三圆环凸台置于所述卡槽中并被所述止位块挡住外侧,导风叶片的根部的底端插入轴孔中并被围筋挡住内侧。导风叶片的根部设有第一齿条,转动夹板的后侧面设有与第一齿条啮合配合的环状的第二齿条。转动夹板上设置限位滑槽,在基部件的前侧面上设置穿过限位滑槽的滑柱。基部件的后端面的中间设有一安装插口。由上述方案可见,本发明通过一基部件和一转动夹板限位多个导风叶片并且转动夹板在导风旋钮的带动下驱动导风叶片来实现对电风扇排出的风的聚散风调节功能,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齿轮传动件、第二齿轮传动件及在转动夹板的前端面设有的一驱动齿条以形成多级传动结构,可以实现导风旋钮的转动角度大于转动夹板的转动角度,容易实现对导风叶片进行微调,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操作手感。本发明通过在基部件的后端面的中间设有一安装插口,可以将本结构安装在同步电机的转轴上,以实现本结构在转页扇上的使用。
图1为本发明与前网罩结合使用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发明与前网罩结合使用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的导风叶片的一种视图;图4为本发明的导风叶片的另一种视图;图5为本发明的基部件的前侧面视图;图6为本发明的基部件的后侧面视图;图7为本发明的转动夹板的前侧面视图;图8为本发明的转动夹板的后侧面视图;图9为本发明的固定盖板的前侧面视图;图10为本发明的固定盖板的后侧面视图;图11为本发明的第一齿轮传动件的前侧面视图;图12为本发明的第一齿轮传动件的后侧面视图13为第一齿轮传动件与第二齿轮传动件配合的后侧面视图;图14为第一齿轮传动件与第二齿轮传动件配合的前侧面视图;图15为第一齿轮传动件、第二齿轮传动件、驱动齿条三者配合的视图;图16为第一齿轮传动件、第二齿轮传动件、驱动齿条三者配合的示意图;图17为固定盖板与基部件的连接示意图;图18为导风叶片与基部件配合的前侧面视图;图19为导风叶片与基部件配合的后侧面视图;图20为导风旋钮的后侧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方便描述,定义图1和图2中所有零部件朝向主轴A所指的方向为前,主轴A 与聚散风调节机构的中心轴线重叠。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一种运用到电风扇上的聚散风调节机构,包括一导风旋钮1,一转动夹板6,十个导风叶片7及一基部件 8 ;基部件8位于转动夹板6后侧,转动夹板6与基部件8共同夹持限位十个导风叶片7,转动夹板6与导风叶片7联动连接,导风旋钮1驱转动连接转动夹板6 ;本聚散风调节机构与电风扇的连接关系为一设有中通口 201的前网罩2设于导风旋钮1和转动夹板6之间, 基部件8固定地连于前网罩2上,导风旋钮1从前网罩2的前端设置在前网罩2的中通口 201。前网罩2与基部件8固定连接关系具体是基部件8的前端面设有两根第二螺钉柱807,转动夹板6上设有两个分别被两个第二螺钉柱807对应穿过的第二弧形通孔606, 前网罩2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第二螺钉柱807对应的螺钉孔202,螺钉穿过螺钉孔202与第二螺钉柱807连接以将前网罩2与基部件8固定。从导风角度出发,导风叶片7自转角度为0-90度,目前很多设计是将导风旋钮1 与转动夹板6直接连接,操作导风旋钮1转动约10度(同时转动夹板6转动约10度)并驱动导风叶片自转90度,这种设计方案的操作手感比较差,对导风叶片7进行自转角度微调比较困难,因此,如图11至图16所示,本设计人员对导风旋钮1与转动夹板6的驱动连接采用多级传动结构,具体方案做以下设计转动夹板6的前端面的中间转动地设有一第一齿轮传动件4,转动夹板6的前端面设有一以转动夹板6的中心为圆心的弧形状驱动齿条601,驱动齿条601与第一齿轮传动件4之间设有一转动地连于基部件8上的第二齿轮传动件5,第二齿轮传动件5与驱动齿条601、第一齿轮传动件4啮合传动,导风旋钮1驱转动连接第一齿轮传动件4 ;其中,第一齿轮传动件4的齿轮半径为a,第二齿轮传动件5的齿轮半径为b,驱动齿条601的半径为c,c = 2*b+a。通过第一齿轮传动件4、第二齿轮传动件5 和驱动齿条601三者构成的多级传动结构,可以做到导风旋钮1转动A度才驱动转动夹板 6转动C度,A/C > 1,此驱动过程中,第一齿轮传动件4转动A度,第二齿轮传动件5转动B 度,这样的设计容易实现对导风叶片7进行微调,从而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操作手感;在实际产品上,我们会要求设计效果为A/C= 12,则a b c = 1 5. 5 12,具体运算过程为首先,第一齿轮传动件4的齿轮的转动弧度=第二齿轮传动件5的齿轮的转动弧度=驱动齿条 601 的转动弧度,因此有,(A/2 Ji) *2 π a = (B/2 ji ) *2 π b = (C/2 π ) *2 π c,即 Aa = Bb = Ce,再结合 c = 2*b+a,得出 a b c = 1 5. 5 12。
对于第一齿轮传动件4、第二齿轮传动件5、驱动齿条601的齿的具体设计情况如下首先,已知,公式d(齿轮直径)=m(模数)*z (齿数),p (齿距)/π =111(模数)丄(齿全高)=(2ha’+c’)m,按标准齿轮的参数得ha’= 1和(’ =0.25,因此,若设定(1、2,则可确定m、z、p、h;针对第一齿轮传动件4,本例设定d(a) =8, ζ (a) = 10,则可得出第一传动齿轮件4的相关参数,m = 0.8, ρ = 2. 512,h = 1. 8 ;根据上述描述,同理可得出第二齿轮传动件5和驱动齿条601的参数,齿轮直径d(b) =44,齿数z(b) =55,齿轮直径d(c)= 96,齿数 z(c) = 120。
第二齿轮传动件5与基部件8的具体连接关系为转动夹板6上设有一弧形通口 608,第二齿轮传动件5的中心轴501的后端穿过弧形通口 608并转动地设于基部件8的插 Π 811。如图10和图17所示,为了美观,基部件8固定连有一设有通口 301并位于第一齿轮传动件4和第二齿轮传动件5前端面的固定盖板3,导风旋钮1与第一齿轮传动件4穿过通口 301进行驱转动连接;同时,第二齿轮传动件5的中心轴501的前后两端分别转动地连于固定盖板3的插口 304和基部件8的插口 811,这样,第二齿轮传动件5可以更加稳定,以确保多级传动结构的传动稳定。如图5至图10所示,固定盖板3与基部件8固定连接关系具体是基部件8的前端面设有三根第一螺钉柱806,转动夹板6上设有三个分别被三个第一螺钉柱806对应穿过的第一弧形通孔605,固定盖板3设有三个分别与三个第一螺钉柱806对应的螺钉孔302, 螺钉穿过螺钉孔302与第一螺钉柱806连接以将固定盖板3与基部件8固定。如图2、图10和图20,为了给导风旋钮1沿A轴线的支持力以防止导风旋钮1容易脱落,导风旋钮1的后侧面设有四个第一卡扣101,固定盖板3的通口 301设有与第一卡扣101沿轴向配合的圆环卡缘303。如图3至图8所示,转动夹板6与基部件8共同夹持限位十个导风叶片7,具体是 导风叶片7设有叶片部710和根部720 ;基部件8的前侧面设有一第一圆环凸台801,第一圆环凸台801均勻设有十个用于卡住导风叶片7的根部720的U形的卡槽802,基部件8在位于第一圆环凸台801内设有十个与十个卡槽802相对应的轴孔803,基部件8还设有四个导滑通孔804,导滑通孔804为弧形,以基部件8的中心为轴心;转动夹板6的后侧面设有四与导滑通孔804 —一对应设置的卡扣602,转动夹板6的后侧面设有一与第一圆环凸台 801对应的第二圆环凸台603 ;导风叶片7的根部720内嵌于卡槽802,根部720的底端723 插入轴孔803,转动夹板6通过卡扣602插入导滑通孔804中并扣住基部件8,同时转动夹板6可在垂直主轴A的平面上相对基部件8绕主轴A做自转动,转动夹板6的第二圆环凸台603盖设于基部件8的第一圆环凸台801,共同防止了导风叶片7的侧移。如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18、图19所示,转动夹板6与导风叶片7联动连接,具体是导风叶片7的根部720设有第一齿条721,转动夹板6的后侧面设有十个与十个第一齿条721 —一对应啮合的环状的第二齿条604 ;导风旋钮1转动并带动转动夹板 6转动,基部件8是固定的,转动夹板6转动并通过第二齿条604与第一齿条721啮合驱动导风叶片7转动。这样,通过操作导风旋钮1,可以使导风叶片7在聚风位置(导风叶片7 的叶片部710相对前网罩2垂直)和散风位置(导风叶片7的叶片部710相对前网罩2平行)之间变化,导风叶片7相对于由风扇排出的风的流动角度可调。
从导风角度出发,导风叶片7只需自转90度,而第二齿条604的长度及第一齿条 721的长度的设计基本也是以带动导风叶片7转动0-90度为基准(当然也可以偏大或偏小);如图5、图6、图7、图8所示,为了防止导风旋钮1带动转动夹板6过度地转动而使得第二齿条604与第一齿条721脱离,在转动夹板6上设置限位滑槽607,限位滑槽607为弧形槽,以转动夹板6的轴心为轴心,弧长以带动导风叶片7转动90度为宜,在基部件8的前侧面上设置滑柱809,滑柱809穿过限位滑槽607,由限位滑槽607控制 滑柱809的滑动位移,从而达到限定转动位移的目的。如图5、图6、图18、图19所示,为使导风叶片7不可沿其根部720轴向移动及不让第二齿条604直接与基部件8的第一圆环凸台801直接摩擦受损,导风叶片7的根部720 设有一第三圆环凸台722,第三圆环凸台722位于第一齿条721与叶片部710之间,基部件 8的第一圆环凸台801在每个卡槽802的外侧设有一 U形的止位块805,止位块805的U形内侧面突出于卡槽802的U形内侧面,同时,基部件8还连有一位于十个轴孔803内侧的圆形的围筋808 ;当导风叶片7组装到基部件8上,第三圆环凸台722置于卡槽802中并被止位块805挡住外侧,根部720的底端723插入轴孔803中并被围筋808挡住内侧,因此,导风叶片7不可沿其根部720轴向移动。本聚散风调节机构的应用范围本聚散风调节机构可以应用于落地扇上,按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将本聚散风调节机构连接到风扇的前网罩即可;本聚散风调节机构也可以应用于转页扇上,如图6所示,基部件8的后端面的中间设有一安装插口 810,本聚散风调节机构通过安装插口 810与转页扇的同步电机的转轴连接来固定在同步电机上,在转页上的中间设置通口和螺钉孔,然后按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将本聚散风调节机构连接到风扇的转页上,本聚散风调节机构的随转页共同转动,使用者可通过操作导风旋钮转动达到改变风流动角度的效果;本聚散风调节机构还可以应用于具有送风功能的设备上,例如具有送风功能的电暖器和空调扇。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基于上述实施例的、未做出创造性劳动的简单替换, 应当属于本发明揭露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聚散风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风旋钮,一转动夹板,多个导风叶片及一基部件;基部件位于转动夹板后侧,转动夹板与基部件共同夹持限位多个导风叶片,转动夹板与导风叶片联动连接,导风旋钮驱转动连接转动夹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散风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导风旋钮与转动夹板之间采用多级传动结构,在导风叶片的调整过程中,导风旋钮的转动角度大于转动夹板的转动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散风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传动结构具体为, 转动夹板的前端面的中间转动地设有一第一齿轮传动件,转动夹板的前端面设有一驱动齿条,驱动齿条与第一齿轮传动件之间设有一转动地连于基部件上的第二齿轮传动件,第二齿轮传动件与驱动齿条、第一齿轮传动件啮合传动;导风旋钮驱转动连接第一齿轮传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散风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齿轮传动件的齿轮半径为a,第二齿轮传动件的齿轮半径为b,驱动齿条的半径为c,a b c = 1 5.5 1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散风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基部件固定连有一设有通口并位于第一齿轮传动件和第二齿轮传动件前端面的固定盖板,导风旋钮与第一齿轮传动件穿过通口进行驱转动连接;第二齿轮传动件的前后两端分别转动地连于固定盖板和基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散风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基部件的前端面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螺钉柱,转动夹板上设有多个分别被第一螺钉柱一一对应穿过的第一弧形通孔,固定盖板设有多个分别与第一螺钉柱一一对应的螺钉孔,螺钉穿过螺钉孔与第一螺钉柱连接以将固定盖板与基部件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散风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导风旋钮的后侧面设有第一卡扣,固定盖板的通口设有与第一卡扣沿轴向配合以防止导风旋钮脱落的圆环卡缘。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聚散风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基部件的前侧面设有一第一圆环凸台,第一圆环凸台均勻设有与导风叶片一一对应的的U形的卡槽,基部件在位于第一圆环凸台内设有与卡槽一一对应的轴孔,转动夹板的后侧面设有一与第一圆环凸台对应的第二圆环凸台;导风叶片的根部内嵌于所述卡槽,导风叶片的根部的底端插入所述轴孔,转动夹板的后侧面盖设于基部件的前侧面,共同限位所述导风叶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散风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导风叶片的根部设有一第三圆环凸台,基部件的每个卡槽的外侧设有一 U形的止位块,止位块的U形内侧面突出于所述卡槽的U形内侧面,基部件设有一位于轴孔内侧的圆形的围筋;导风叶片组装到基部件上, 第三圆环凸台置于所述卡槽中并被所述止位块挡住外侧,导风叶片的根部的底端插入轴孔中并被围筋挡住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聚散风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导风叶片的根部设有第一齿条,转动夹板的后侧面设有与第一齿条啮合配合的环状的第二齿条。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聚散风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转动夹板上设置限位滑槽,在基部件的前侧面上设置穿过限位滑槽的滑柱。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聚散风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基部件的后端面的中间设有一安装插口。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散风调节机构,包括一导风旋钮,一转动夹板,多个导风叶片及一基部件;基部件位于转动夹板后侧,转动夹板与基部件共同夹持限位多个导风叶片,转动夹板与导风叶片联动连接,导风旋钮驱转动连接转动夹板。本发明通过一基部件和一转动夹板限位多个导风叶片并且转动夹板在导风旋钮的带动下驱动导风叶片来实现对风的聚散风调节功能,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本发明在导风旋钮与转动夹板之间采用多级传动结构,导风角度可实现微调节。
文档编号F04D29/34GK102410252SQ20111036291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6日
发明者李曙光, 蓝鸿山, 陈宇强, 黄礼华 申请人:格力电器(中山)小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