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高压泵及其分配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配阀。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该种分配阀的高压泵。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频发,对于高压水泵或超高压水泵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现有技术中的消防水泵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为离心类水泵,但是该种水泵受压力限制,无法满足高层或超高层的消防灭火需求;另一种为柱塞类水泵,但是该种水泵受流量限制,也无法满足高层或超高层的消防灭火需求。在采用双列柱塞式水泵进行泵水作业时,受换向时间的限制,该类阀泵水连续性不高,常出现“断流”现象;同时,各零部件在高压下密封较难。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高压泵分配阀,该种分配阀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水等介质的连续泵送,并且换向时间较短,从而避免出现断流现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分配阀,该分配阀的结构设计在外部动力的驱动下能够实现水等介质的连续泵送,并且换向时间较短,从而能够避免断流现象的发生。 此外,本发明另一个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包括该分配阀的高压泵。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分配阀,用于高压泵,所述高压泵包括泵送机构;所述分配阀包括设有上腔的上阀体、设有下腔的下阀体及隔离所述上腔和所述下腔的中间隔板;所述上腔连通有介质进口,所述下腔连通有介质出口及分别与所述泵送机构的两个输送缸连通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分配阀还包括可旋转并沿轴向串接所述上阀体和所述下阀体的阀芯,并所述阀芯与所述上腔内的上腔隔板将所述上腔分隔为与所述介质进口择一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且与所述下腔内的下腔隔板将所述下腔分隔为与所述介质出口择一连通的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四腔体连通;并所述中间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的第一连通孔、及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的第二连通孔;随着所述阀芯正转,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介质进口中断连通,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介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介质进口连通,所述第四腔体与所述介质出口中断连通;随着所述阀芯反转,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介质进口连通,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介质出口中断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介质进口中断连通,所述第四腔体与所述介质出口连通。优选地,所述阀芯包括设于所述上腔中的上密封板及设于所述下腔中的下密封板,所述上密封板与所述上腔隔板分隔所述上腔为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所述下密封板与所述下腔隔板分隔所述下腔为所述第三腔体和所述第四腔体。优选地,所述上腔隔板包括与所述阀芯同轴的上圆弧板、连接所述上圆弧板和所述上腔的周向侧壁的上直板及分别设于所述上圆弧板两侧的第一密封弯板和第二密封弯板;所述上密封板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随着所述阀芯正转,所述第一密封部卡在所述第一密封弯板上以便中断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介质进口的连通;随着所述阀芯反转,所述第二密封部卡在所述第二密封弯板上以便中断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介质进口的连通。优选地,所述阀芯包括设于所述上圆弧板中的转轴,所述第一密封部通过第一弯臂连接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二密封部通过第二弯臂连接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一弯臂由所述上圆弧板的开口伸出并使得所述第一密封部可卡在所述第一密封弯板上;所述第二弯臂由所述上圆弧板的开口伸出并使得所述第二密封部可卡在所述第二密封弯板上。优选地,在所述上直板的两侧所述上腔的顶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密封弯板的端面对齐的第一竖台阶和第一横台阶,所述第一密封部同时卡在所述第一密封弯板、所述第一竖台阶和所述第一横台阶上以便中断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介质进口的连通;所述第二密封槽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密封弯板的端面对齐的第二竖台阶和第二横台阶,所述第二密封部同时卡在所述第二密封弯板、所述第二竖台阶和所述第二横台阶上以便中断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介质进口的连通。优选地,所述中间隔板朝向所述上腔的一侧的顶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密封槽位置对应的第三密封槽、及与所述第二密封槽位置对应的第四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底端部设于所述第三密封槽中,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底端部设于所述第四密封槽中。优选地,所述下腔隔板包括与所述阀芯同轴的下圆弧板、及连接所述下圆弧板和所述下腔的周向侧壁的下直板;所述阀芯包括设于所述下圆弧板中的转轴,所述下密封板连接于所述转轴上并由所述下圆弧板的开口伸出;随着所述阀芯的正转,所述下密封板卡在所述下圆弧板的第一端面上以便中断所述第四腔体与所述介质出口的连通;随着所述阀芯反转,所述下密封板卡在所述下圆弧板的第二端面上以便中断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介质出口的连通。优选地,所述下腔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五密封槽,所述第五密封槽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端面平齐的第四竖台阶和第四横台阶、及与所述第二端面平齐的第五竖台阶和第五横台阶;随着阀芯正转,所述下密封板同时卡在所述下圆弧板的第一端面、所述第四竖台阶及所述第四横台阶上,以便中断所述第四腔体与所述介质出口的连通;随着所述阀芯反转,所述下密封板同时卡在所述下圆弧板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五竖台阶及所述第五横台阶上,以便中断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介质出口的连通。优选地,所述中间隔板朝向所述下腔的一侧的底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五密封槽位置对应的第六密封槽,所述下密封板的上端部设于所述第六密封槽中。此外,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高压泵,包括泵送机构;所述高压泵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分配阀,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分别与所述泵送机构的两个输送缸连通。工作时,阀芯正转,在上阀体的上腔中,阀芯将第一腔体与介质进口中断连通,并同时使得第二腔体与介质进口连通;在下阀体的下腔中,阀芯使得第四腔体与介质出口中断连通,并同时使得第三腔体与介质出口连通,同时在该下腔内,第一接口与第三腔体连通,第二接口与第四腔体连通。在上述连通结构的基础上,与第二接口连通的输送缸内的活塞后退,相应地,第四腔体形成低压腔;在此前提下,由于第二腔体与介质进口连通,并第二腔体与第四腔体通过第二连通孔连通,因而水或其他介质(以下统称为介质)通过介质进口进入第二腔体内, 进而通过第二连通孔进入第四腔体内,该第四腔体内的介质进而通过第二接口进入输送缸内。同时,与第一接口连通的输送缸内的活塞前进,从而将介质推入第三腔体内,此时由于与第三腔体通过第一连通孔连通的第一腔体与介质进口中断连通,因而该第三腔体内的介质由此时与第三腔体连通的介质出口排出。综上所述,在该过程中,第二腔体和第四腔体及相应的输送缸执行吸收介质的操作,而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及相应的输送缸执行泵送介质的操作。当阀芯反转时,在上阀体的上腔中,阀芯将第一腔体与介质进口连通,并同时使得第二腔体与介质进口中断连通;在下阀体的下腔中,阀芯使得第四腔体与介质出口连通,并同时使得第三腔体与介质出口中断连通,同时在该下腔内,第一接口与第三腔体连通,第二接口与第四腔体连通。在该连通结构中,第二腔体和第四腔体及相应的输送缸执行泵送介质的操作,而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及相应的输送缸执行吸收介质的操作,其具体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在此不再赘述。随着泵送机构的两个输送缸交替前进和后退,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及第二腔体和第四腔体交替执行吸收介质动作和泵送介质动作,因而实现了介质的连续泵送。此外,阀芯的摆动可由摇摆机构驱动,其摆动角度可以较小,因而换向时间较短, 能够避免断流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分配阀在泵送结构的两个输送缸的驱动下,能够实现介质的连续泵送,并且换向时间较短,从而能够避免断流现象的发生。此外,本发明所提供的包括上述分配阀的高压泵,其技术效果与上述分配阀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分配阀沿上阀体剖开的俯视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分配阀沿下阀体剖开的俯视图3为图1和图2中分配阀的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图3-1为图3中阀芯的俯视图;图4为图1和图2中分配阀的上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1为图4中上阀体的仰视图;图5为图1和图2中分配阀的中间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1为图5中的中间隔板朝向所述上阀体的一侧的视图;图5-2为图5中的中间隔板朝向所述下阀体的一侧的视图;图6为图1和图2中分配阀的下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1为图6中下阀体的俯视图;图7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分配阀的整体结构图;图8为图7中分配阀的爆炸分解图;图9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高压泵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高压泵的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泵送机构;11输送缸;2上阀体;21上腔;211第一腔体;212第二腔体;22介质进口 ;23上腔隔板;231 上圆弧板;232上直板;233第一密封弯板;234第二密封弯板;对第一密封槽;241第一竖台阶;242第一横台阶;25第二密封槽;251第二竖台阶;252第二横台阶;3下阀体;31下腔;311第三腔体;312第四腔体;32介质出口 ;33第一接口 ;34第二接口 ;35下腔隔板;351下圆弧板;351a第一端面;351b第二端面;352下直板;36第五密封槽;361第四竖台阶;362第四横台阶;363第五竖台阶;364第五横台阶;4中间隔板;41第一连通孔;42第二连通孔;43第三密封槽;44第四密封槽;45第六密封槽;5阀芯;51上密封板;511第一密封部;512第二密封部;52下密封板;53转轴;541 第一弯臂;542第二弯臂;6摆动机构;7分配阀;8单向阀。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分配阀,该分配阀的结构设计在外部动力的驱动下能够实现水等介质的连续泵送,并且换向时间较短,从而能够避免断流现象的发生。此外,本发明另一个核心为提供一种包括该分配阀的高压泵。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分配阀沿上阀体剖开的俯视图;图2 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分配阀沿下阀体剖开的俯视图。在一种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分配阀,用于高压泵,高压泵包括泵送机构1 ; 所述分配阀包括设有上腔21的上阀体2、设有下腔31的下阀体3及隔离上腔21和下腔31的中间隔板4 ;上腔21连通有介质进口 22,下腔31连通有介质出口 32及分别与泵送机构 1的两个输送缸11连通的第一接口 33和第二接口 34 ;所述分配阀还包括可旋转并沿轴向串接上阀体2和下阀体3的阀芯5,并阀芯5与上腔21内的上腔隔板23将上腔21分隔为与介质进口 22择一连通的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212、且与下腔31内的下腔隔板35将下腔31分隔为与介质出口 32择一连通的第三腔体311和第四腔体312 ;需要说明的是,择一连通的含义为一者连通,则另一者中断连通。第一接口 33与第三腔体311连通,第二接口 34与第四腔体312连通;并中间隔板 4上设有连通第一腔体211与第三腔体311的第一连通孔41、及连通第二腔体212与第四腔体312的第二连通孔42;随着阀芯5正转或反转,第一腔体211与介质进口 22、及第三腔体311与介质出口 32两组中一组连通,另一组中断连通;第二腔体212与介质进口 22、及第四腔体312与介质出口 32两组中一组连通,另一组中断连通。工作时,阀芯5正转(顺时针旋转),如图1所示,在上阀体2的上腔21中,阀芯5 将第一腔体211与介质进口 22中断连通,并同时使得第二腔体212与介质进口 22连通;如图2所示,在下阀体3的下腔31中,阀芯5使得第四腔体312与介质出口 32中断连通,并同时使得第三腔体311与介质出口 32连通,同时在该下腔31内,第一接口 33与第三腔体 311连通,第二接口 ;34与第四腔体312连通。在上述连通结构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与第二接口 34连通的输送缸11内的活塞后退,相应地,第四腔体312形成低压腔;在此前提下,如图1所示,由于第二腔体212与介质进口 22连通,并第二腔体212与第四腔体312通过第二连通孔42连通,因而水或其他介质(以下统称为介质)通过介质进口 22进入第二腔体212内,进而通过第二连通孔42进入第四腔体312内,该第四腔体312内的介质进而通过第二接口 34进入输送缸11内。同时,如图2所示,与第一接口 33连通的输送缸11内的活塞前进,从而将介质推入第三腔体 311内,如图1所示,此时由于与第三腔体311通过第一连通孔41连通的第一腔体211与介质进口 22中断连通,因而该第三腔体311内的介质全部由此时与第三腔体311连通的介质出口 32排出。综上所述,在上述过程中,第二腔体212和第四腔体312及相应的输送缸11 执行吸收介质的操作,而第一腔体211和第三腔体311及相应的输送缸11执行泵送介质的操作。当阀芯5反转(逆时针旋转)时,在上阀体2的上腔21中,阀芯5将第一腔体211 与介质进口 22连通,并同时使得第二腔体212与介质进口 22中断连通;在下阀体3的下腔 31中,阀芯5使得第四腔体312与介质出口 32连通,并同时使得第三腔体311与介质出口 32中断连通,同时在该下腔31内,第一接口 33与第三腔体311连通,第二接口 34与第四腔体312连通。在该连通结构中,第二腔体212和第四腔体312及相应的输送缸11执行泵送介质的操作,而第一腔体211和第三腔体311及相应的输送缸11执行吸收介质的操作,其具体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在此不再赘述。随着泵送机构1的两个输送缸11交替前进和后退,第一腔体211和第三腔体311、及第二腔体212和第四腔体312交替执行吸收介质动作和泵送介质动作,因而实现了介质的连续泵送。此外,阀芯5的摆动可由摇摆机构6驱动,其摆动角度可以较小,因而换向时间较短,能够避免断流现象的发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对阀芯的具体结构作出设计。具体地,请同时参考图1、图 2、图3和图3-1,图3为图1和图2中分配阀的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图3-1为图3中阀芯的俯视图。具体地,如图3和图3-1所示,阀芯5包括设于上腔21中的上密封板51及设于下腔31中的下密封板52 ;如图1所示,上密封板51与上腔隔板23分隔上腔21为第一腔体 211和第二腔体212 ;如图2所示,下密封板52与下腔隔板35分隔下腔31为第三腔体311 和第四腔体312。随着阀芯5的旋转,上密封板51和下密封板52随之旋转,从而将相应的腔体与相应的介质进口 22或介质出口 32连通或中断连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对上腔隔板23作出具体设计。比如,请参考图4和图 4-1,图4为图1和图2中分配阀的上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1为图4中上阀体的仰视图。如图4所示,上腔隔板23包括与阀芯5同轴的上圆弧板231、连接上圆弧板231和上腔31的周向侧壁的上直板232及分别设于上圆弧板231两侧的第一密封弯板233和第二密封弯板234。如图3所示,上密封板51包括第一密封部511和第二密封部512。在上述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随着阀芯5正转,第一密封部511卡在第一密封弯板233上,以便中断第一腔体211与介质进口 22的连通,将第一腔体211密封,同时使得第二腔体212与介质进口 22连通;如图1所示,当阀芯5反转时,第二密封部512卡在第二密封弯板234上,以便中断第二腔体212与介质进口 22的连通,从而将第二腔体212 密封,同时使得第一腔体211与介质进口 22连通。上述结构设计非常方便地使得介质进口 22与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212择一连通,并且结构较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3-1所示,阀芯5包括设于上圆弧板231中的转轴53,第一密封部511通过第一弯臂541连接于转轴53上,第二密封部512通过第二弯臂542连接于转轴53上;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当阀芯5正转时,第一弯臂541由上圆弧板231 的开口伸出并使得第一密封部511可卡在第一密封弯板233上;当阀芯5反转时,第二弯臂 542由上圆弧板231的开口伸出并使得第二密封部512可卡在第二密封弯板234上。第一弯臂541结构设计非常方便地使得第一密封部511与第一密封弯板233位置相对,进而使得该第一密封部511可卡在第一密封弯板233上,从而实现将第一腔体211密封的目的。第二弯臂542结构设计非常方便地使得第二密封部512与第二密封弯板234位置相对,进而使得该第二密封部512可卡在第二密封弯板234上,从而实现将第二腔体212密封的目的。此外,在上述结构设计中,如图1所示,当第一密封部511卡在第一密封弯板233 上时,由于介质充满了第一腔体211,第一腔体211内的介质压力会进一步使得第一密封部 511压紧在第一密封弯板233上,从而保证了第一密封部511和第一密封弯板233之间的密封效果。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对上阀体2作出进一步改进。比如,如图4和图4-1所示, 在上直板232的两侧上腔的顶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密封槽M和第二密封槽25,并且,第一密封槽M开设有与第一密封弯板233的端面对齐的第一竖台阶241和第一横台阶M2 ;如图1和图4所示,阀芯5正转时,第一密封部511同时卡在第一密封弯板233、第一竖台阶 241和第一横台阶242上以便中断第一腔体211与介质进口的连通。该种结构设计进一步保证了对第一腔体211的密封效果。并且,由于介质充满了第一腔体211,第一腔体211内的介质压力会进一步使得第一密封部511压紧在第一密封弯板233、第一竖台阶Ml和第一横台阶242上,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对第一腔体211的密封效果。与第一密封槽M相对称,如图4和图4-1所示,上腔21内还开设有第二密封槽25 ; 并且第二密封槽25开设有与第二密封弯板234的端面对齐的第二竖台阶251和第二横台阶252,第二密封部512同时卡在第二密封弯板234、第二竖台阶251和第二横台阶252上以便中断第二腔体212与介质进口 22的连通。该种结构设计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结构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对中间隔板作出进一步改进。比如,请参考图5、图5-1 和图5-2,图5为图1和图2中分配阀的中间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1为图5中的中间隔板朝向上阀体的一侧的视图;图5-2为图5中的中间隔板朝向下阀体的一侧的视图。如图5和图5-1所示,中间隔板4朝向上腔21的一侧的顶壁开设有与第一密封槽 24位置对应的第三密封槽43、及与第二密封槽25位置对应的第四密封槽44 ;第一密封部 511的底端部设于第三密封槽43中,并当第一密封部511卡在第一密封弯板233上时,该第一密封部511的下端面卡在该第三密封槽43的端面上,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第一腔体211的密封效果。第二密封部512的底端部设于第四密封槽44中,并当第二密封部512卡在第二密封弯板234上时,该第二密封部512的下端面卡在该第四密封槽44的端面上,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第二腔体212的密封效果。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对下腔隔板35作出具体设计。比如,请参考图6和图 6-1,图6为图1和图2中分配阀的下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1为图6中下阀体的俯视图。具体地,下腔隔板35包括与阀芯5同轴的下圆弧板351、及连接下圆弧板351和下腔31的周向侧壁的下直板352 ;如图2所示,阀芯5包括设于下圆弧板351中的转轴53,下密封板52连接于转轴53上并由下圆弧板351的开口伸出。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随着阀芯5的正转,下密封板52卡在下圆弧板 351的第一端面351a上以便中断第四腔体312与介质出口 32的连通,使得第四腔体312密封,同时使得第三腔体311与介质出口 32连通;随着阀芯5反转,下密封板52卡在下圆弧板351的第二端面351b上以便中断第三腔体311与介质出口 32的连通,使得第三腔体311 密封,同时使得第四腔体312与介质出口 32连通。上述结构设计非常方便地使得介质出口 32与第三遍腔体311和第四腔体312择一连通,并且结构较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6-1所示,下腔31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五密封槽36,第五密封槽36开设有与第一端面351a平齐的第四竖台阶361和第四横台阶362、及与第二端面 351b平齐的第五竖台阶363和第五横台阶364。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随着阀芯5正转,下密封板52同时卡在下圆弧板351的第一端面351a、第四竖台阶361及第四横台阶362上,以便中断第四腔体312与介质出口 32的连通,该种结构设计能够进一步保证第四腔体312的密封效果;随着阀芯5 反转,下密封板52同时卡在下圆弧板351的第二端面351b、第五竖台阶363及第五横台阶 364上,以便中断第三腔体311与介质出口 32的连通,该种结构设计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三腔体311的密封效果。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对中间隔板4作出具体设计。比如,如图5和图5-2 所示,中间隔板4朝向下腔的一侧的底壁开设有与第五密封槽36位置对应的第六密封槽 45,下密封板52的上端部设于第六密封槽45中。当下密封板52卡在下圆弧板351的第一端面351a或第二端面351b上时,下密封板52的顶端面进一步卡在第六密封槽45的端面上,从而进一步保证对第四腔体312或第三腔体311的密封效果。最后,请参考图7和图8,图7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分配阀的整体结构图;图8为图7中分配阀的爆炸分解图。其中,分配阀的整体外形图可以参照图7,该分配阀包括上阀体2和下阀体3,上阀体上设有介质进口 22,下阀体设有介质出口 32、及与两个输送缸的第一接口 33和第二接口 34。该分配阀的分解结构可参照图8。如图8所示,分配阀包括上阀体2、下阀体3、中间隔板4和阀芯5,阀芯5旋转穿过上阀体2中的上腔隔板23、中间隔板4和下阀体3中的下腔隔板35,从而实现组装。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高压泵,具体请参考图9和图10,图9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高压泵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高压泵的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高压泵包括泵送机构1 ;高压泵还包括上述的分配阀7,第一接口 33和第二接口 34分别与泵送机构1的两个输送缸11连通。进一步地,如图 9和图10所示,分配阀7的介质出口 32连接有单向阀8,该单向阀8在分配阀7换向过程中,可以截断输送管与分配阀7,从而防止输送管中的介质回流。此外,如图9所示,该高压泵还包括摇摆机构6,该摇摆机构6采用柱塞缸,从而驱动阀芯5正转或反转,为阀芯5的换向提供动力。高压泵的其他部分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本文不再展开。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分配阀和高压泵中的介质不作限制,该种介质可以为水,也可以为液压油,或者其他适于泵送的介质。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高压泵及其分配阀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分配阀,用于高压泵,所述高压泵包括泵送机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阀包括设有上腔的上阀体O)、设有下腔(31)的下阀体C3)及隔离所述上腔和所述下腔(31)的中间隔板;所述上腔连通有介质进口(22),所述下腔(31)连通有介质出口(3 及分别与所述泵送机构(1)的两个输送缸(11)连通的第一接口 (33)和第二接口 (34);所述分配阀还包括可旋转并沿轴向串接所述上阀体( 和所述下阀体C3)的阀芯(5), 并所述阀芯(5)与所述上腔内的上腔隔板03)将所述上腔分隔为与所述介质进口 02)择一连通的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012)、且所述阀芯(5)与所述下腔(31)内的下腔隔板(3 将所述下腔(31)分隔为与所述介质出口(3 择一连通的第三腔体(311) 和第四腔体(312);所述第一接口(3 与所述第三腔体(311)连通,所述第二接口(34)与所述第四腔体 (312)连通;并所述中间隔板(4)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体011)与所述第三腔体(311)的第一连通孔(41)、及连通所述第二腔体012)与所述第四腔体(312)的第二连通孔02);随着所述阀芯(5)正转,所述第一腔体011)与所述介质进口 02)中断连通,所述第三腔体(311)与所述介质出口(3 连通;所述第二腔体(21 与所述介质进口 0 连通, 所述第四腔体(312)与所述介质出口(32)中断连通;随着所述阀芯反转,所述第一腔体011)与所述介质进口 0 连通,所述第三腔体(311)与所述介质出口(32)中断连通;所述第二腔体012)与所述介质进口02)中断连通,所述第四腔体(31 与所述介质出口(3 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5)包括设于所述上腔中的上密封板(51)及设于所述下腔(31)中的下密封板(52),所述上密封板(51)与所述上腔隔板分隔所述上腔为所述第一腔体011)和所述第二腔体012),所述下密封板(5 与所述下腔隔板(3 分隔所述下腔(31)为所述第三腔体(311)和所述第四腔体(31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隔板03)包括与所述阀芯(5) 同轴的上圆弧板031)、连接所述上圆弧板031)和所述上腔的周向侧壁的上直板 (232)及分别设于所述上圆弧板(231)两侧的第一密封弯板(23 和第二密封弯板034);所述上密封板(51)包括第一密封部(511)和第二密封部(512),随着所述阀芯(5)正转,所述第一密封部(511)卡在所述第一密封弯板(23 上以便中断所述第一腔体(211) 与所述介质进口 0 的连通;随着所述阀芯(5)反转,所述第二密封部(51 卡在所述第二密封弯板(234)上以便中断所述第二腔体012)与所述介质进口 0 的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5)包括设于所述上圆弧板 (231)中的转轴(53),所述第一密封部(511)通过第一弯臂(Ml)连接于所述转轴(53)上, 所述第二密封部(51 通过第二弯臂( 连接于所述转轴(5 上;所述第一弯臂(541)由所述上圆弧板031)的开口伸出并使得所述第一密封部(511) 可卡在所述第一密封弯板(233)上;所述第二弯臂(542)由所述上圆弧板031)的开口伸出并使得所述第二密封部(51 可卡在所述第二密封弯板(234)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配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直板032)的两侧所述上腔 (21)的顶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密封槽04)和第二密封槽05);所述第一密封槽04)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密封弯板033)的端面对齐的第一竖台阶 (241)和第一横台阶042),所述第一密封部(511)同时卡在所述第一密封弯板(23 、所述第一竖台阶(Ml)和所述第一横台阶( 上以便中断所述第一腔体(211)与所述介质进口 0 的连通;所述第二密封槽0 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密封弯板034)的端面对齐的第二竖台阶 (251)和第二横台阶052),所述第二密封部(51 同时卡在所述第二密封弯板(234)、所述第二竖台阶(251)和所述第二横台阶(25 上以便中断所述第二腔体(21 与所述介质进口 0 的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隔板(4)朝向所述上腔的一侧的顶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密封槽04)位置对应的第三密封槽(43)、及与所述第二密封槽0 位置对应的第四密封槽G4);所述第一密封部(511)的底端部设于所述第三密封槽^幻中,所述第二密封部(512)的底端部设于所述第四密封槽G4)中。
7.如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腔隔板(35)包括与所述阀芯(5)同轴的下圆弧板(351)、及连接所述下圆弧板(351)和所述下腔(31)的周向侧壁的下直板(352);所述阀芯(5)包括设于所述下圆弧板(351)中的转轴(53),所述下密封板(52)连接于所述转轴(53)上并由所述下圆弧板(351)的开口伸出;随着所述阀芯(5)的正转,所述下密封板(5 卡在所述下圆弧板(351)的第一端面 (351a)上以便中断所述第四腔体(312)与所述介质出口(32)的连通;随着所述阀芯(5)的反转,所述下密封板(5 卡在所述下圆弧板(351)的第二端面(351b)上以便中断所述第三腔体(311)与所述介质出口(32)的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腔(31)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五密封槽(36),所述第五密封槽(36)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端面(351a)平齐的第四竖台阶(361) 和第四横台阶(362)、及与所述第二端面(351b)平齐的第五竖台阶(36 和第五横台阶 (364);随着阀芯(5)正转,所述下密封板(5 同时卡在所述下圆弧板(351)的第一端面 (351a)、所述第四竖台阶(361)及所述第四横台阶(362)上,以便中断所述第四腔体(312) 与所述介质出口(3 的连通;随着阀芯( 反转,所述下密封板(5 同时卡在所述下圆弧板(351)的第二端面(351b)、所述第五竖台阶(36 及所述第五横台阶(364)上,以便中断所述第三腔体(311)与所述介质出口(32)的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隔板(4)朝向所述下腔(31) 的一侧的底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五密封槽(36)位置对应的第六密封槽(45),所述下密封板 (52)的上端部设于所述第六密封槽0 中。
10.一种高压泵,包括泵送机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泵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 任一项所述的分配阀,所述第一接口(3 和所述第二接口(34)分别与所述泵送机构(1) 的两个输送缸(11)连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配阀,所述分配阀包括设有上腔(21)的上阀体(2)、设有下腔(31)的下阀体(3)及中间隔板(4);所述上腔(21)连通有介质进口(22),所述下腔(31)连通有介质出口(32);随着所述阀芯(5)正转或反转,所述第一腔体(211)与所述介质进口(22)、及所述第三腔体(311)与所述介质出口(32)两组中一组连通,另一组中断连通;所述第二腔体(212)与所述介质进口(22)、及所述第四腔体(312)与所述介质出口(32)两组中一组连通,另一组中断连通。该分配阀的结构设计在外部动力的驱动下能够实现水等流体介质的连续泵送,并且换向时间较短,从而能够避免断流现象的发生。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括该分配阀的高压泵。
文档编号F04B53/10GK102434450SQ20111036187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5日
发明者李建涛, 李继波, 汤如龙 申请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