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无风叶电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5883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式无风叶电风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电风扇,尤其是涉及ー种无风叶电风扇。
背景技术
无风叶电风扇是将叶片设于机体内部,并通过相连的引风道引出气流。这种风扇在表面上是看不到风叶的,使得人们在使用时,不可能将异物或手指等与风叶相接触。如公开号为CN10171341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ー种无风叶电风扇,包括底座、机売、风机电机、离心风叶、吹风头、摇头小电机。机壳与吹风头同体连接,吹风头四圈内是空心风道,机壳下面开有进风孔,风机壳安装机壳内側,风机电机安装在机壳里面,风机壳里面是离心风叶,离心风叶与风机电机同轴连接,风机电机与离心风叶连接的轴头处装有安全螺母,机壳底部中心处与外壳轴座连接,外壳轴座里面装有轴承,轴承内圈与中心轴连接。中心轴安装在底座上面,摇头电机安装在底座底部内侧上面,摇头小齿轮通过键销与摇头电机输出轴连接,摇头大齿轮与摇头大小齿轮啮合,摇头大齿轮通过轴销安装在轴上面,轴的另一端还装有轴承,轴承外圈安装在支座里面,支座与底座底部内侧连接,摇头大齿轮半径中心处装有摆臂,摆臂的上端与机壳底部活动连接。但是现有的无风叶电风扇由于风道、出风ロ以及其座等的设计问题,只能局限于台式风扇,无法设设计成落地式结构。造成其在家庭使用中具有摆放不便,适应性差。而在日常生活中,落地扇最容易于儿童接触,最容易出现因运动中的风扇叶片带来的危险,因此落地式的无风叶电风扇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

O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只有台式结构,造成摆放不便、适应性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适应性好,风的纵向分布大,横向比较集中,且风量大,结构简单的立式无风叶电风扇。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ー种立式无风叶电风扇,包括内部设有风机的机座,其特征在于机座的上侧设有倒U型风道,该倒U型风道由两侧主风道和上侧过渡风道构成,两侧主风道之间构成前侧开ロ大,后侧开ロ小的“八”字型结构,所述的过渡风道的两端分别与两侧主风道相连,过渡风道从两端到中部逐渐过渡到内侧面的法向朝前且相对于水平方向构成ー个仰角,所述的倒U型风道的内侧后部分布有贴于倒U型风道内侧壁的出风ロ。该倒U型风道构成一个长条形出风区域,该长条形出风区域使得出风的纵向分布较长,而横向风向较为集中。过渡风道从两端到中部逐渐过渡到内侧面的法向朝前且相对于水平方向构成ー个仰角的结构将风カ向上引出,进ー步增大风向的纵向分布。这种结构总体上既实现了风向的纵向分布,也保证了气流在风道内的引风长度,避免了引在因风道过长而造成能量大量损耗的问题。两侧主风道“八”字形结构,使得出风ロ出来的风具有柯恩达效应,最大量的放大了出风比例。
作为优选,所述的出风ロ设于两侧主风道部分。两侧主风道设有出风ロ,而过渡风道不设出风ロ的设计,使得出风相对集中,有利于放大出风量,同时过渡风道起到了对流作用,使得两侧主风道的风量相互补充,保证了两侧风出口的出风稳定、均匀。再者,该过渡风道带起到了消音的作用,大大降低了该设置的噪音。作为优选,所述的每侧的主风道上的出风ロ由若干个长条形出风孔顺次排列而成,出风孔之间的的间距为2-5mm。这种结构使得出风ロ处的风道内的喘流作用减小,减小了噪音和能量损失,提高了效率。作为优选,所述的两侧主风道的下侧间距小,上侧间距小。由于出风ロ的各部位吹出的风基本是均匀的,而两侧主风道的下侧间距小,上侧间距大,在出风的放大比例相同的情况下,上侧的出密度较小,因此,下侧的出风必然上偏,可以吹到使用者乘凉的有部位。这种结构使得本发明的机座不需要做的太高,结构的稳定性较好。作为优选,所述的倒U型风道的下端与ー个U型支座相连,倒U型风道与U型支座一体结构,并共同与所述的机座的两侧要连,机座两侧通过该连接部位与所述的两侧主风道相连通。由于倒U型风道受到气流的冲击,会有一定的抖动,而本方案的倒U型风道与U型支座整体设计,使得倒U型风道受到冲击的动カ直接通过U型支座传动地面上,使得其在使用中更为稳定,这种结构比传统的结构更为稳定,噪音也更小。作为优选,所述的两侧主风道之前的夹角为20-30°,过渡风道中部内侧面的法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的仰角的10-15度。作为优选,该风扇的总高为50-120CM,其中倒U型风道占风扇总高的1/2-3/4。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只有台式结构,造成摆放不便、适应性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一种适应性好,风的纵向分布大,横向比较集中,且风量大,结构简单的立式无风叶电风扇。


附图I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 附图2是本发明的主视 附图3是本发明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ー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如图I、图2、图3所示,本发明是ー种立式无风叶电风扇,包括内部设有风机的机座2,机座的上侧设有倒U型风道1,倒U型风道由两侧主风道3和上侧过渡风道5构成,该风扇的总高为70CM,其中倒U型风道占风扇总高的2/3。倒U型风道I的下端与一个U型支座6相连,倒U型风道2与U型支座6 —体结构,并共同与所述的机座I的两侧相连,机座两侧通过该连接部位与所述的两侧主风道3相连通。两侧主风道为“八”字型,且为前侧开ロ大,后侧开ロ小的结构,两侧主风道之前的夹角为26°。所述的过渡风道的两端分别与两侧主风道相连,过渡风道从两端到中部逐渐过渡到内侧面的法向朝前且相对于水平方向构成13°仰角,两侧主风道的下侧间距小,上侧间距大,两侧主风道的内侧后部分布有贴于倒U型风道内侧壁的出风ロ,每侧的主风道上的出风ロ由4个长条形出风孔顺次排列而成,出风孔之间的的间距为3. 5mm。该倒U型风道构成一个长条形出风区域,该长条形出风区域使得出风的纵向分布较长,而横向风向较为集中。过渡风道从两端到中部逐渐过渡到内侧面的法向朝前且相对于水平方向构成ー个仰角的结构将风カ向上引出,进ー步增大风向的纵向分布。这种结构总体上既实现了风向的纵向分布,也保证了气流在风道内的引风长度,避免了引在因风道过长而造成能量大量损耗的问题。两侧主风道“八”字形结构,使得出风ロ出来的风具有柯恩达效应,最大量的放大了出风比例。两侧主风道设有出风ロ,而过渡风道不设出风ロ的设计,使得出风相对集中,有利于放大出风量,同时过渡风道起到了对流作用,使得两侧主风道的风量相互补充,保证了两侧风出口的出风稳定、 均匀。再者,该过渡风道带起到了消音的作用,大大降低了该设备的噪音。所以本发明具有适应性好,风的纵向分布大,横向比较集中,且风量大,结构简单,噪音低等特征。
权利要求
1.ー种立式无风叶电风扇,包括内部设有风机的机座(2),其特征在于机座的上侧设有倒U型风道(1),该倒U型风道(I)由两侧主风道(3)和上侧过渡风道(5)构成,两侧主风道之间构成前侧开ロ大,后侧开ロ小的“八”字型结构,所述的过渡风道(5)的两端分别与两侧主风道(3)相连,过渡风道(5)从两端到中部逐渐过渡到内侧面的法向朝前且相对于水平方向构成ー个仰角,所述的倒U型风道(I)的内侧后部分布有贴于倒U型风道内侧壁的出风ロ(4)。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无风叶电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ロ(4)设于两侧主风道(3)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无风叶电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侧的主风道上的出风ロ由若干个长条形出风孔顺次排列而成,出风孔之间的的间距为2-5mm。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立式无风叶电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侧主风道的下侧间距小,上侧间距大。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无风叶电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倒U型风道的下端与ー个U型支座(6)相连,倒U型风道与U型支座一体结构,并共同与所述的机座的两侧要连,机座两侧通过该连接部位与所述的两侧主风道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或5所述的立式无风叶电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侧主风道之前的夹角为20-30°,过渡风道中部内侧面的法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的仰角的10-1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无风叶电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侧主风道之前的夹角为20-30°,过渡风道中部内侧面的法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的仰角的10-15度。
8.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或5所述的立式无风叶电风扇,其特征在于该风扇的总高为50-120CM,其中倒U型风道占风扇总高的1/2-3/4。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无风叶电风扇,其特征在于该风扇的总高为50-120CM,其中倒U型风道占风扇总高的1/2-3/4。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无风叶电风扇,其特征在于该风扇的总高为50-120CM,其中倒U型风道占风扇总高的1/2-3/4。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立式无风叶电风扇,包括内部设有风机的机座,机座的上侧设有倒U型风道,该倒U型风道由两侧主风道和上侧过渡风道构成,两侧主风道之间构成前侧开口大,后侧开口小的“八”字型结构,所述的过渡风道的两端分别与两侧主风道相连,过渡风道从两端到中部逐渐过渡到内侧面的法向朝前且相对于水平方向构成一个仰角,所述的倒U型风道的内侧后部分布有贴于倒U型风道内侧壁的出风口。它实现了无风叶电风扇适应性好,风的纵向分布大,横向比较集中,且风量大,结构简单的特点。
文档编号F04D25/08GK102628447SQ201110362138
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5日
发明者周庆中, 杨勇, 杨向萍, 王建军 申请人:杭州金鱼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