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电池增氧泵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69609阅读:1103来源:国知局
水族电池增氧泵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族电池增氧泵控制电路,它涉及一种控制电路。开关S1一端与电源VCC相连,开关S1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一端、芯片IC2的4脚和8脚、第三电阻R3一端、第一电容C1一端、第九电阻R9一端、第四三极管Q4发射极、第五三极管Q5发射极和第十电阻R10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电阻R1一端、芯片IC2的7脚相连,第一电阻R1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一端、芯片IC2的2脚和6脚相连,第二电容C2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3脚与第三电阻R3另一端、第八电阻R8一端、第七电阻R7一端相连,第九电阻R9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一端、第四三极管Q4基极相连。本实用新型的新电路相比旧电路能节能30%,电路喷出的汽量大,随电池电量衰减对出气量减弱的影响相对较小。
【专利说明】水族电池增氧泵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控制电路,具体涉及一种水族电池增氧泵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水族电池增氧泵控制电路如图1所示:由IC2、电阻R4、电阻R3、电容C2组成脉冲振荡电路,由IC2的3脚产生50HZ脉冲。当3脚为高电平时,电流经过电阻R6给三极管Ql的B极,三极管Ql工作,同时经过电阻R8给三极管Q3的B极,三极管Q3工作,这时三极管Q2由于三极管Ql工作将三极管Q2的B极电压拉低停止工作。因三极管Ql、三极管Q2工作,VCC电流经过线圈L1、电阻R7、三极管Ql到地,另一路经LI给电容C3充电。线圈LI经过电流产生正向(N)磁性牵引汽泵正向运动喷出汽流。
[0003]当3脚为低电平时,三极管Q1、三极管Q3停止工作,电容C3经电阻R7、三极管Q2放电,三极管Q2工作,电容C3同时经线圈L1、三极管Q2到地放电,VCC也同时经三极管Q2给电容C3反向充电,线圈LI反向流过电流,产生反向(S)磁性牵引汽泵反向运动,汽泵吸入汽流。其中R代表电阻3-8代表电阻编号;(:代表电容2-3代表电容编号;Q代表三极管
1-3代表三极管编号;S1代表开关;L1代表电机;IC2代表IC周围的1_8代表IC的8个脚。
[0004]上述的传统电路存在一些缺陷:电路喷出的汽量小,耗能,而且随电池电量衰减对出气量减弱的影响相对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水族电池增氧泵控制电路,节能,电路喷出的汽量大,随电池电量衰减对出气量减弱的影响相对较小。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水族电池增氧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l-第十电阻RlO、开关S1、第一三极管Ql-第五三极管Q5、芯片IC2、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和线圈LI,开关SI —端与电源VCC相连,开关SI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 —端、芯片IC2的4脚和8脚、第三电阻R3 —端、第一电容Cl 一端、第九电阻R9 —端、第四三极管Q4发射极、第五三极管Q5发射极和第十电阻RlO —端相连,第二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电阻Rl —端、芯片IC2的7脚相连,第一电阻Rl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 —端、芯片IC2的2脚和6脚相连,第二电容C2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3脚与第三电阻R3另一端、第八电阻R8 —端、第七电阻R7 —端相连,第九电阻R9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 —端、第四三极管Q4基极相连,第四电阻R4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l集电极相连,第一三极管Ql基极与第八电阻R8另一端相连,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分别与第六电阻R6 —端、线圈LI 一端、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相连,第六电阻R6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基极相连,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与线圈LI另一端相连,第五三极管Q5集电极与第五电阻R5一端相连,第五电阻R5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基极相连,第五三极管Q5基极分别与第十电阻RlO另一端、第七电阻R7另一端相连。
[0007]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08]1.低电平时,有部份电流直接经第二三极管Q2到电容C3负极后再经第三三极管Q3到地,没有直接经过线圈LI,而新电路是经第四三极管Q4、三极管Q3或第五三极管Q5、第二三极管Q2将电源VCC直接供给线圈LI两端。所以在线圈LI产生同样磁性,汽泵产生同样汽流时,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能节能30%。
[0009]2.旧电路高低电平时电流经线圈LI所产生的磁性由第七电阻R7阻值,电容C3电容特性所限制,而新电路是只经三极管直接给线圈LI供电,所以旧电路喷出的汽量相对新电路小。
[0010]3.新路相对于旧的电路,随电池电量衰减对出气量减弱的影响相对较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的电路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15]参照图2,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水族电池增氧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l-第十电阻RlO、开关S1、第一三极管Ql-第五三极管Q5、芯片IC2、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和线圈LI,开关SI —端与电源VCC相连,开关SI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 —端、芯片IC2的4脚和8脚、第三电阻R3 —端、第一电容Cl 一端、第九电阻R9 —端、第四三极管Q4发射极、第五三极管Q5发射极和第十电阻RlO —端相连,第二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电阻Rl —端、芯片IC2的7脚相连,第一电阻Rl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 —端、芯片IC2的2脚和6脚相连,第二电容C2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3脚与第三电阻R3另一端、第八电阻R8 —端、第七电阻R7 —端相连,第九电阻R9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 —端、第四三极管Q4基极相连,第四电阻R4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l集电极相连,第一三极管Ql基极与第八电阻R8另一端相连,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分别与第六电阻R6 —端、线圈LI 一端、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相连,第六电阻R6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基极相连,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与线圈LI另一端相连,第五三极管Q5集电极与第五电阻R5 —端相连,第五电阻R5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基极相连,第五三极管Q5基极分别与第十电阻RlO另一端、第七电阻R7另一端相连。
[0016]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由芯片IC2、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第二电容C2组成脉冲振荡电路,由3脚产生50HZ脉冲。当3脚为高电平时,电流经过第八电阻R8给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l工作,第一三极管Ql拉低第四电阻R4电压,第四三极管Q4工作,电流经第六电阻R6供给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第三三极管Q3工作,第二三极管Q2、第五三极管Q5不工作,这时电源VCC经第四三极管Q4、线圈L1、第三三极管Q3到地。线圈LI经过电流产生正向(N)磁性牵引汽泵正向运动喷出汽流。
[0017]当3脚为低电平时,第一三极管Q1、第四三极管Q4、第三三极管Q3停止工作,芯片IC2的3脚拉电阻R7电压,第五三极管Q5工作,电流经第五电阻R5供给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工作,这时电源VCC经第五三极管Q5、线圈L1、第二三极管Q2到地。线圈LI经过反向电流产生反向(S)磁性牵引汽泵反向运动吸入汽流。
[0018]本【具体实施方式】节能,电路喷出的汽量大,随电池电量衰减对出气量减弱的影响相对较小。
[001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
1.水族电池增氧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Rl)-第十电阻(R10)、开关(SI)、第一三极管(Ql)-第五三极管(Q5)、芯片(IC2)、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和线圈(LI),开关(SI) —端与电源(VCC)相连,开关(SI)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 —端、芯片(IC2)的4脚和8脚、第三电阻(R3) —端、第一电容(Cl) 一端、第九电阻(R9) —端、第四三极管(Q4)发射极、第五三极管(Q5)发射极和第十电阻(RlO) —端相连,第二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电阻(Rl) —端、芯片(IC2)的7脚相连,第一电阻(Rl)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 —端、芯片(IC2)的2脚和6脚相连,第二电容(C2)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3脚与第三电阻(R3)另一端、第八电阻(R8) —端、第七电阻(R7) —端相连,第九电阻(R9)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 —端、第四三极管(Q4)基极相连,第四电阻(R4)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l)集电极相连,第一三极管(Ql)基极与第八电阻(R8)另一端相连,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分别与第六电阻(R6) —端、线圈(LI) 一端、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相连,第六电阻(R6)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基极相连,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与线圈(LI)另一端相连,第五三极管(Q5)集电极与第五电阻(R5) —端相连,第五电阻(R5)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基极相连,第五三极管(Q5)基极分别与第十电阻(RlO)另一端、第七电阻(R7)另一端相连。
【文档编号】F04B49/06GK203560071SQ201320635881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4日
【发明者】杨勇 申请人:杨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