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气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10322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控制气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气阀,特别是一种气动控制液压系统的控制气阀。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气动控制液压系统的控制气阀,其结构大都是由主阀体和密封铜片组成,操作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阀体与铜片的相对滑动来控制气体的通断。该背景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阀体与密封铜片产生磨擦,易划伤阀体与铜片的接触面,从而造成漏气;阀体、铜片与空气直接接触,容易吸入灰尘产生磨损,导致控制系统发生故障,缩短控制系统寿命;阀体与铜片的结合力造成很大的操纵力,使用不灵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气阀,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控制气阀易磨损、操纵不灵活、易导致控制系统发生故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是包括阀体1,设置于阀体1内部的两个空腔,分别设置于空腔内部的控制阀2、3,设置于阀体1外部、下端分别与控制阀2、3连接的操纵机构,空腔下部的侧壁向内沿伸有环状凸沿,控制阀2、3分别包括与空腔弹性往复配合的阀芯21、31,与环状凸沿下表面弹性顶压配合的阀塞23、33;阀芯21、31内部开设有开口方向朝向空腔底部的放气孔22、32,环状凸沿将控制阀2、3与空腔侧壁分别形成的腔体分隔为两组气腔16、17和14、15;进气口10分别与气腔15、17连通,放气口11分别与阀芯21、31内部的放气孔22、32连通,下降气口9与气腔16连通,举升气口12与气腔14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结构是气腔16、14分别设于阀芯21、31下部侧面与空腔侧壁之间,气腔17、1 5分别设于阀芯21、31底部与阀塞23、33之间。
放气孔22顶端通过阀芯31内的放气孔32与放气口11连通,设于下降气口9与放气孔22顶端之间的阀芯21外侧壁与空腔侧壁之间设有密封圈25。
放气口11与放气孔32顶端连通,气腔15与气腔17相连通,进气口10通过气腔17与气腔15连通,位于举升气口12与放气孔32顶端之间的阀芯31外侧壁与空腔侧壁之间设有密封圈35。
阀芯21、31下部套装有复位簧26、36,该复位簧26、36下端设于环状凸沿的上表面。
阀塞23、33与空腔底部之间分别设有复位弹簧24、34。
阀塞23、33与复位弹簧24、34之间分别设置有弹簧垫27、37。
操纵机构包括凸轮13,分别设置于空腔内且设于凸轮13和阀芯21、31顶端之间的钢球4、8,与凸轮13上端固定连接的操纵手柄7,阀体1上表面开设有与操纵手柄7滑动配合的轨道。
操纵手柄7外表面套装有自锁手柄6,设置于阀体1上表面的轨道上开设有与自锁手柄6下端表面相对应的凹槽或凹孔。
阀体1上部固定安装有定位盖5。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它的内部结构不直接与外界接触,防止了因工作环境恶劣易造成控制气阀的磨损,提高了控制气阀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液压系统的故障发生率;阀芯下端面与阀塞采用弹性顶压密封,长期使用不产生磨擦损伤,使控制气阀具有优异的密封性能;
利用凸轮推动钢球运动控制气体的通断,具有操纵灵活的优点;操纵系统中设置有自锁手柄,使控制气阀能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有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仰视图;图3是图1的下降位置的B-B向剖视图;图4是图1的举升位置的A-A向剖视图;图5是图1的中停位置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包括阀体1,设置于阀体1内部的两个空腔,分别设置于空腔内部的控制阀2、3,设置于阀体1外部、下端分别与控制阀2、3连接的操纵机构,阀体1上部固定安装的定位盖5。
空腔下部的侧壁向内沿伸有环状等径凸沿,控制阀2、3分别包括与空腔弹性往复配合的阀芯21、31;阀芯21、31下部分别套装的复位簧26、36,该复位簧26、36下端设于环状凸沿的上表面;与环状凸沿下表面弹性顶压配合的阀塞23、33;阀塞23、33与空腔底部之间从上向下分别设有弹簧垫27、37和复位弹簧24、34;阀塞23、33选用橡胶材料。
阀芯21、31内部纵向开设有开口方向朝向空腔底部的放气孔22、32。
环状凸沿将控制阀2、3分别与空腔侧壁形成的腔体分隔为两组气腔16、17和14、15;气腔16、14分别设于阀芯21、31下部侧面与空腔侧壁之间,气腔17、15分别设于阀芯21、31底部与阀塞23、33之间。
进气口10与气腔17连通,放气孔22顶端通过阀芯31内的放气孔32与放气口11连通,下降气口9与气腔16连通,位于下降气口9与放气孔22顶端之间的阀芯21外侧壁与空腔侧壁之间设有密封圈25。
放气口11与放气孔32顶端连通,气腔15与气腔17相连通,进气口10通过气腔17与气腔15连通,举升气口12与气腔14连通,位于举升气口12与放气孔32顶端之间的阀芯31外侧壁与空腔侧壁之间设有密封圈35。
操纵机构包括凸轮13,设置于空腔内且分别设于凸轮13和阀芯21、31顶端之间的钢球4、8,与凸轮13上端固定连接的操纵手柄7,阀体1上表面开设有与操纵手柄7滑动配合的轨道;操纵手柄7外表面套装有自锁手柄6,设置于阀体1上表面的轨道上开设有与自锁手柄6下端表面相对应的凹槽。
本实施例是这样工作的气体由进气口10进入气腔17和气腔15,当液压系统需要下降时,将自锁手柄6抬起,沿阀体1上表面的轨道拉动操纵手柄7至下降位置,这时凸轮13压下钢球4,使阀芯21向下运动,从而使阀芯21下端面与阀塞23柔性密封配合,气腔17内的气体进入气腔16,沿下降气口9输出到液压系统中,完成下降动作;当液压系统需要举升时,将自锁手柄6抬起,沿阀体1上表面的轨道拉动操纵手柄7至下降位置,这时凸轮13压下钢球8,使阀芯31向下运动,从而使阀芯31下端面与阀塞33柔性密封配合,气腔15内的气体进入气腔14,沿举升气口12输出到液压系统中,完成举升动作;当液压系统需要中停时,将操纵手柄7推向中停位置,自锁手柄6下端置于轨道上的凹槽内,实现锁定功能,钢球4、8回位,阀芯21、31在复位簧26、36的作用下回位,气腔17、15的气体从阀芯21、31内的放气孔22、32沿放气口11输出到阀体1外部。
权利要求1.控制气阀,包括阀体(1),设置于阀体(1)内部的两个空腔,分别设置于空腔内部的控制阀(2)、(3),设置于阀体(1)外部、下端分别与控制阀(2)、(3)连接的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空腔下部的侧壁向内沿伸有环状凸沿,控制阀(2)、(3)分别包括与空腔弹性往复配合的阀芯(21)、(31),与环状凸沿下表面弹性顶压配合的阀塞(23)、(33);阀芯(21)、(31)内部开设有开口方向朝向空腔底部的放气孔(22)、(32),环状凸沿将控制阀(2)、(3)与空腔侧壁分别形成的腔体分隔为两组气腔(16)、(17)和(14)、(15);进气口(10)分别与气腔(15)、(17)连通,放气口(11)分别与阀芯(21)、(31)内部的放气孔(22)、(32)连通,下降气口(9)与气腔(16)连通,举升气口(12)与气腔(1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气阀,其特征在于气腔(16)、(14)分别设于阀芯(21)、(31)下部侧面与空腔侧壁之间,气腔(17)、(15)分别设于阀芯(21)、(31)底部与阀塞(23)、(33)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气阀,其特征在于放气孔(22)顶端通过阀芯(31)内的放气孔(32)与放气口(11)连通,位于下降气口(9)与放气孔(22)顶端之间的阀芯(21)外侧壁与空腔侧壁之间设有密封圈(2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气阀,其特征在于放气口(11)与放气孔(32)顶端连通,气腔(15)与气腔(17)相连通,进气口(10)通过气腔(17)与气腔(15)连通,位于举升气口(12)与放气孔(32)顶端之间的阀芯(31)外侧壁与空腔侧壁之间设有密封圈(3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气阀,其特征在于阀芯(21)、(31)下部套装有复位簧(26)、(36),该复位簧(26)、(36)下端设于环状凸沿的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气阀,其特征在于阀塞(23)、(33)与空腔底部之间分别设有复位弹簧(24)、(3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气阀,其特征在于阀塞(23)、(33)与复位弹簧(24)、(34)之间分别设置有弹簧垫(27)、(3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气阀,其特征在于操纵机构包括凸轮(13),分别设置于空腔内且设于凸轮(13)和阀芯(21)、(31)顶端之间的钢球(4)、(8),与凸轮(13)上端固定连接的操纵手柄(7),阀体(1)上表面开设有与操纵手柄(7)滑动配合的轨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气阀,其特征在于操纵手柄(7)外表面套装有自锁手柄(6),设置于阀体(1)上表面的轨道上开设有与自锁手柄(6)下端表面相对应的凹槽或凹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气阀,其特征在于阀体(1)上部固定安装有定位盖(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气阀,特别是一种气动控制液压系统的控制气阀。包括阀体,设置于阀体内部的两个空腔,设于空腔内部的控制阀,设于阀体外部、下端与控制阀连接的操纵机构,空腔下部的侧壁向内沿伸有环状凸沿;控制阀包括与空腔弹性往复配合的阀芯,与环状凸沿下表面弹性顶压配合的阀塞;阀芯内部开设有开口方向朝向空腔底部的放气孔,环状凸沿将控制阀与空腔侧壁形成的腔体分隔为两组气腔;进气口、下降气口、举升气口分别与气腔连通,放气口与放气孔连通。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控制气阀易磨损、操纵不灵活、易导致控制系统故障的缺点,具有使用寿命长,液压系统故障发生率低,密封性能优异,操纵灵活,工作状态稳定的优点。
文档编号F15B21/02GK2697370SQ20042001613
公开日2005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8日
发明者黄培华 申请人:黄培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