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10422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单元。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一种在壳体上设有多个配管连接口的液压单元。例如,专利文献I记载的液压单元具备粘贴于壳体外表面的保护胶带,通过用保护胶带覆盖多个配管连接口的开口,来抑制异物混入配管连接口等,以保护液压单元。保护胶带通过粘贴或剥离,能够封闭或打开开口。保护胶带对应各配管连接口的开口被分割而能够剥离,在该分割部设有点线状的撕开线(连接线)。专利文献I JP特开2003 - 339903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液压单元中,随着保护胶带的剥离方法不同,保护胶带的一部分会残留于壳体侧,需要花费时间剥离该残留的胶带,导致作业性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提高作业性的液压单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液压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其具有开口面向外部的多个配管连接口或被分为多组的配管连接口 ;保护胶带,其在一面具有粘合剂,利用所述粘合剂粘贴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用一片该保护胶带至少同时覆盖两个开口或被分为多组的配管连接口,其具有对应于每一个所述配管连接口的开口或对应于每一组的所述配管连接口分割剥离该保护胶带的分割部和作业者把持的把持部;利用所述粘合剂将所述保护胶带和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粘接的粘接区域被设置于所述分割部以外的区域。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保护胶带的一部分残留于壳体侧,能够谋求提高作业性。


图1是将第一实施例的保护胶带粘贴于壳体的状态下的液压单元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胶带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A部分的放大图,表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胶带的分割部;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胶带的俯视图;图5 (a) (C)是比较例的第二胶带的俯视图,表示的是从壳体剥离时的状态变化;图6表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胶带的分割部;图7表示的是第三实施例的第一胶带的分割部;图8是第四实施例的第二胶带的分割部附近和壳体外表面的剖面图(图4的B —B向视)。
符号说明I液压单元2 壳体21a、21b 配管连接口22a 22d配管连接口201壳体外表面202壳体外表面IOa第一胶带(保护胶带)IOb第二胶带(保护胶带)13剥离用把持部(把持部)14分割部15 切口部16切缝部101粘合层(粘合剂)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实现本发明的液压单元的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例的单元是车辆用具体而言是汽车用的液压单元(以下,称为液压单元
I)。液压单元I是应用于四轮汽车的制动系统且能够执行自动制动控制及防抱死制动控制等的液压式制动控制装置的单元,配置于串联式主缸和各轮的轮缸之间。制动系统为X配管形式,设有P系统及s系统的制动配管。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是壳体外表面包含多个开口部(配管连接口)的流体设备的单元,不仅各种液压设备可以应用本发明,而且例如空压设备的单元也可以应用本发明。另外,也可以是电子控制设备或其他设备与流体设备一体化的单元。图1表示的是将保护胶带10粘贴于壳体2的状态下的液压单元I。液压单元I是在液压单元HU上一体地组装有电子控制单元4的机电一体型的液压控制单元,该液压单元HU在壳体2上一体地组装有马达3。通过液压单元HU和电子控制单元4的一体化,减少电线束、连接器等的结合部位,减少汽车的搭载空间,并且减少电连接部分,从而谋求提高可靠性。下面,将该液压控制单元简称为液压单元I。壳体2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块体,通过对铝系金属材料进行切削加工而成形。需要说明的是,可选择适当的材料及加工方法。在壳体2的内部设有使作为工作油的制动液流通的油路(液压回路)及储液器等容积室、收纳泵及电磁阀等阀体的收纳室。马达3是驱动泵的动力源,收纳于有底圆筒状的马达壳体3a内。电子控制单元4具备电子电路基板,控制液压单元I的各促动器的工作,例如控制马达3的驱动及电磁阀的开关。电子控制单元4具备用于供给控制用的信号及电源的输入部(连接器5)。下面,为了便于说明,设定直角坐标系,在马达3的旋转轴延伸的方向上设置y轴,将相对电子控制单元4马达3所在一侧设为正方向。在铅垂方向上设置z轴,将铅垂上方设为正方向。在与I轴及z轴正交的方向(配管连接口 22a 22d排列的方向)上设置x轴,将电子控制单元4中连接器5所在一侧设为负方向。壳体2具备形成有上述容积室及收纳室的主体部2a和形成有用于将制动配管与液压单元I连接的端口的端端口部2b。另外,也可以在端口部2b形成收纳室等。主体部2a具有y轴方向尺寸比较小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主体部2a的y轴正方向侧的面200上螺栓连接有马达壳体3a,在壳体2上一体地支撑有马达3。在壳体2的y轴负方向侧的面上安装有电子控制单元4的各壳体,在壳体2上一体地支撑有电子控制单元4。在主体部2a的z轴负方向侧的面上突出设置有卡止用的支撑螺栓6,利用该支撑螺栓6将液压单元I设置于车辆。端口部2b与主体部2a —体地设置于主体部2a的z轴正方向侧。端口部2b是被设置为z轴方向尺寸比主体部2a小且y轴方向尺寸比主体部2a大,并且具有从主体部2a的I轴正方向侧的面200稍向y轴正方向侧突出的面202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端口部2b设有多个作为端口的配管连接口 21、22,该多个配管连接口 21、22上分别连接多个制动配管,经由这些配管连接口 21、22,制动配管和壳体2内的油路连接。在端口部2b的y轴正方向侧的面202上,面向(露出)壳体2的外部开设有多个(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为两个)配管连接口 21a、21b。配管连接口 21a、21b分别是用于将与主缸连接的p系统及s系统的制动配管连接的端口,将马达3的轴夹在中间大致对称地沿X轴方向排列设置。在端口部2b的z轴正方向侧的面201上,面向(露出)壳体2的外部开设有多个(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为四个)配管连接口 22a 22d。配管连接口 22a 22d是用于将分别与各轮的轮缸连接的制动配管连接的端口,在面201中的y轴负方向侧的区域,沿X轴方向隔着大致等间隔地彼此排列设置于大致一条直线上。在X轴方向上,配管连接口 21a位于配管连接口 22a、22b之间,配管连接口 21b位于配管连接口 22c、22d之间。配管连接口 22a、22b与p系统的制动配管(配管连接口 21a)对应,例如,分别连接有与右前轮和左后轮的轮缸连接的制动配管。配管连接口 22c、22d与s系统的制动配管(配管连接口 21b)对应,例如,分别连接有与左前轮和右后轮的轮缸连接的制动配管。例如,在正常制动时,从主缸向P系统及s系统的制动配管供给制动液,该制动液从配管连接口 21a、21b流经液压单元I内的油路以后,经由配管连接口 22a 22d分配给四轮的轮缸。这样,在壳体2上存在与主缸连接的制动配管的连接口组21 (21a、21b)和与轮缸连接的制动配管的连接口组22(22a 22d),多个(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为六个)配管连接口被分为多个(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为两个)组。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壳体2外表面的配管连接口的开口的数量及配置位置不限于本第一实施例。例如,不限于X配管形式,也可以为前后配管形式。另外,也可以将与主缸连接的配管连接口 21 (21a、21b)配置成在与轮缸连接的配管连接口22 (22a 22d)同一的面201上开口。另外,在将多个配管连接口分组时,也可以不按照连接对象分组,而是按照是否在布局上接近来分组,或者在以某基准位置为界对称地划分区域的情况下,按照是否配置在同一区域内来分组,还可以按照配管连接作业上的顺序是否接近等来分组,不作特别限定。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将与轮缸连接的配管连接口 22 (22a 22d)设为一组,也可以例如每两个分为一组而设两组。保护胶带10是用于保护液压单元I避免异物等混入的胶带,粘贴于壳体2的外表面,是覆盖壳体2的多个配管连接口 21、22的开口的密封件。保护胶带10具备透明片状的胶带主体100和涂敷于其胶带主体100 —面的粘合层101。保护胶带10在粘贴于壳体2以前处于粘贴于衬纸的状态,在保护胶带10的粘合层101上重叠地设置(衬纸的)剥离层。作为保护胶带10的材料,可使用各种树脂,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当考虑透明性、成本、再循环性时,聚乙烯较为有利。另外,作为粘合层101,可使用以橡胶系、丙烯酸系或硅系的聚合物为基体材料的公知的粘合剂。保护胶带10具有第一胶带IOa和第二胶带10b。第一胶带IOa对于一个液压单元I设有一片,粘贴于壳体2 (端口部2b)的铅垂上方的外表面201,用一片至少同时覆盖密封两个配管连接口(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为四个连接口 22a 22d的全部)的开口。第二胶带IOb对于一个液压单元I设有一片,粘合于壳体2 (端口部2b)的侧部的外表面202,用一片至少同时覆盖密封两个配管连接口(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为两个连接口 21a、21b)。另外,在将配管连接口 22a 22d分为多组的情况下,第一胶带IOa同时覆盖密封配管连接口的各组(例如,连接口 22a、22b的一组和连接口 22c、22d的一组)的开口。(第一胶带)图2是第一胶带IOa的俯视图。第一胶带IOa具有主体部11、把持部12、13和分割部14,所述主体部11至少在一部分设有粘合层101,粘贴于壳体2的外表面201,覆盖配管连接口 22a 22d的开口 ;所述把持部12、13至少在一部分不设置粘合层101与主体部11连接,用于作业者把持;所述分割部14对应于每一个配管连接口 22a 22d的开口或对应于每一组的配管连接口 22a 22d分割主体部11并使被分割的主体部11剥离。主体部11具有多个(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为四个)密封部Ila lld,所述多个密封部Ila Ild在将第一胶带IOa粘贴于壳体2的外表面201的状态下,在外表面201上被配置为可分别覆盖配管连接口 22a 22d的开口的形状。密封部Ila Ild彼此通过分割部14来连接。如图2的斜线部分所示,密封部Ila Ild在其整个区域设有粘合层101,通过分别与配管连接口 22a 22d的开口周围的外表面201密接,能够对配管连接口 22a 22d的内外进行密封。具体而言,各密封部Ila Ild为矩形,其长度(X轴方向尺寸)及宽度(y轴方向尺寸)分别设定为比配管连接口 22a 22d的直径大。另外,密封部Ila Ild中设置粘合层101的区域只要是能够覆盖配管连接口 22a 22d的开口周围的区域就至少能够覆盖密封开口,因此不必设置于整个区域。分割部14分别与密封部Ila Ild—体地设置于邻接的密封部IlaUlb之间、密封部IlbUlc之间及密封部IlcUld之间。在各分割部14的整个区域都未设有粘合层101。分割部14的X轴方向的长度是各密封部Ila Ild的X轴方向的长度的数分之一,分割部14的y轴方向宽度除设有后述的切口部15的部分以外,其余与各密封部Ila Ild的y轴方向宽度相同。分割部14构成为在将第一胶带IOa粘贴于壳体2的适当部位的状态下,在邻接的配管连接口 22a 22d的开口间的位置将主体部11 (各密封部Ila I Id)分割剥离的结构(后述的切口部15及切缝部16)。把持部配置于保护胶带10的周缘部位,以从主体部11突出的方式设置,具有粘贴用把持部12和剥离用把持部13。粘贴用把持部12具有设置于主体部11的X轴负方向端的粘贴用把持部12a、设置于主体部11的X轴正方向端的粘贴用把持部12b。在粘贴用把持部12a、12b的整个区域都未设有粘合层101。粘贴用把持部12a、12b在将第一胶带IOa从其衬纸剥离时及将第一胶带IOa粘贴于壳体2时,通过由作业者把持容易进行这些剥离及粘贴作业。在将第一胶带IOa粘贴于壳体2的适当部位的状态下,粘贴用把持部12a、12b以从壳体2向x轴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因此容易进行粘贴作业。粘贴用把持部12a从密封部Ila的X轴负方向侧的边缘向X轴负方向侧延伸,并形成为越靠近X轴负方向侧y轴方向宽度越窄的大致梯形。粘贴用把持部12a的y轴方向宽度被设置为比主体部11的y轴方向宽度大的宽幅。粘贴用把持部12a的y轴负方向侧部分120比主体部11(密封部Ila)的y轴负方向端更向y轴负方向侧延伸,在其X轴正方向侧与后述的剥离用把持部13a的根部一体地连接。粘贴用把持部12b也具有同样的形状。另外,粘贴用把持部12的形状为任意的形状。另外,也可以省略粘贴用把持部12。在这种情况下,作业者可通过把持剥离用把持部13进行上述作业。在本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另设有粘贴用把持部12,能够使上述作业更加顺利地进行。剥离用把持部13在主体部11的y轴负方向侧的边上被分割为四个,四个剥离用把持部13a 13d从X轴负方向侧向X轴正方向侧依次排列。剥离用把持部13a 13d分别对应设置于密封部Ila lld,在y轴正方向侧与密封部Ila Ild连接。在剥离用把持部13的整个区域都未设有粘合层101。剥离用把持部13a 13d在从壳体2将主体部11(各密封部Ila lld)分割剥离时,通过由作业者分别把持容易进行该分割剥离作业。在将第一胶带IOa粘贴于壳体2的适当部位的状态下,剥离用把持部f3a 13d以从壳体2(外表面201)向y轴负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因此容易进行剥离作业。剥离用把持部13a 13d的X轴方向宽度分别设定为比对应的密封部Ila Ild的X轴方向宽度稍大。剥离用把持部13a在其X轴方向宽度大致恒定的状态下,从密封部Ila的y轴负方向一侧的边向y轴负方向侧延伸而呈大致长方形。其他剥离用把持部13b 13d也具有同样的形状。剥离用把持部13a 13d的y轴方向长度优选为作业者易把持剥离且在空间上不碍事的大小。例如,在壳体2的外表面201 (在外表面201的z轴方向位置向电子控制单元4侧延伸的剥离用把持部13a 13d)和电子控制单元4的z轴正方向端部之间的z轴方向间隙(手指进不去的程度)小的情况下,将剥离用把持部13a 13d设为延伸到电子控制单元4的外侧的y轴方向长度是有利的。在剥离用把持部13a 13d分别标有“PULL”(”拉”)的文字(参照图1),对作业者明示要把持并拉该剥离用把持部13a 13d进行剥离作业。另外,以从第一胶带IOa的表侧来看可辨认的方式记载有文字"PULL”,因此易判别第一胶带IOa的表背。另外,不限于文字"PULL”,也可以在把持部13上绘制各种信息例如表示作业者的剥离方向的箭头及三角形、其他作业上的注意事项等。另外,也可以在各把持部12、13的前端部设置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全涂区域,对作业者以绘制的方式明示把持部分(或者应该把持各把持部12、13的信息)。第一胶带IOa的上述各种标记可通过印刷于第一胶带IOa的表背任一面来进行。在本第一实施例中,由于胶带主体为透明,因此将各标记部分制成半透明或不透明,但也可以相反,使各表述部分制成透明,而使其周围部分制成半透明或不透明。在这种情况下,也优选将密封部Ila Ild制成透明。如上所述,粘贴用把持部12a的y轴负方向侧部分120比主体部11 (密封部Ila)更向y轴负方向侧延伸,在其X轴正方向侧与用于分割剥离密封部Ila的剥离用把持部13a的根部一体地连续。粘贴用把持部12a的上述部分120在将第一胶带IOa粘贴于壳体2的适当部位的状态下,以从壳体2 (外表面201)向X轴负方向及y轴负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粘贴用把持部12a的上述部分120不仅在将第一胶带IOa粘贴于壳体2时可把持,而且在从壳体2将密封部Ila分割剥离时,通过把持使剥离作业变得容易。即,在分割剥离密封部Ila时,也可以把持剥离用把持部13a和粘贴用把持部12a的上述部分120中的任一部分来剥离,上述部分120具有剥离用把持部和粘贴用把持部双方的功能。图3是图2的A部分的放大图,表示的是第一胶带IOa的分割部14。分割部14构成为在作业者把持剥离用把持部13将粘贴于壳体2的第一胶带IOa剥离时用于将主体部11分割而可选择地剥离各密封部Ila Ild的构造(切口或切缝的配置构造),具有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切口部15是通过从分割部14的(连接有剥离用把持部13的侦D y轴负方向侧的边向y轴正方向侧切入至规定的y轴方向位置而形成的切口部。具体而言,切口部15以向分割部14的y轴负方向侧端开口的方式形成。切口部15具有作为第一切口部的凹部15a和作为第二切口部的第一切缝15b。“切缝”是指“细长的间隙”或“切口”。凹部15a和各分割部14中与剥离用把持部13 (13a 13d)连接的部位连续,形成为从剥离用把持部13的一侧(y轴负方向侧)将分割部14切割为大致三角形。凹部15a由边缘150和边缘151构成,其中,边缘150与一个剥离用把持部13c的X轴正方向侧的边130连续;边缘151与邻接于该把持部13c的其他剥离用把持部13d的X轴负方向侧的边131连续。边缘150形成为从分割部14中与剥离用把持部13c连接的位置向y轴正方向侧且向分割部14的X轴方向大致中央倾斜地延伸的大致直线状。同样,边缘151形成为从分割部14中与剥离用把持部13d连接的位置向y轴正方向侧且向分割部14的X轴方向大致中央倾斜地延伸的大致直线状。边缘150、151和剥离用把持部13的边130、131之间的各自的连接部分形成为圆滑的曲线状。即,剥离用把持部13以与凹部15a圆滑地连续的方式设置。边缘150和边缘151在分割部14的X轴方向大致中央一致(汇合)。两边缘150、151所成的角度设为比直角稍小。在分割部14的X轴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从两边缘150、151的一致点向y轴正方向切入且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第一切缝15b,在y轴负方向侧向凹部15a开口。第一切缝15b的X轴负方向侧的边缘152与凹部15a的边缘150连续,第一切缝15b的x轴正方向侧的边缘153与凹部15a的边缘151连续。换言之,切口部15通过边缘150、151和边缘152、153关于分割部14的X轴方向大致中央的线大致对称地设置而形成,所述边缘150、151从分割部14中与剥离用把持部13连接的部位(相对于剥离用把持部13的边130、131)倾斜地延伸;所述边缘152、153分别与边缘150、151连接且相对于剥离用把持部13的边130、131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切缝15b的y轴方向长度设为与凹部15a的y轴方向深度同程度或其以上的尺寸。切口部15 (凹部15a和第一切缝15b)的y轴方向长度设为稍大于分割部14的y轴方向尺寸的1/4。切缝部16在相邻的密封部Ila Ild之间,具体而言,在将剥离用把持部13的边130,131向y轴正方向侧延长的线上通过大致直线状地切入而形成。切缝部16在第一切缝15b的左右位置,具体而言,在中间夹有分割部14的X轴方向大致中央的线的沿X轴方向大致对称位置,分别具有作为单一的切缝的第二切缝16a和第三切缝16b。第二切缝16a在使剥离用把持部13的边130向y轴正方向侧延长的线上(包围密封部Ilc的标记m的X轴正方向侧)沿y轴方向延伸而形成,其轴线设置于从切口部(第一切缝15b)的轴线向X轴负方向侧偏离规定距离(邻接的剥离用把持部13的边130、131之间的X轴方向距离的大致一半)的位置。第三切缝16b在使剥离用把持部13的边131向y轴正方向延长的线上(包围密封部Ild的标记m的X轴负方向侧)沿y轴方向延伸而形成,其轴线设置于从切口部(第一切缝15b)的轴线向X轴正方向侧偏离规定距离(邻接的剥离用把持部13的边130、131之间的X轴方向距离的大致一半)的位置。第二、第三切缝16a、16b在分割部14的y轴正方向侦_ y轴负方向侧均没有开口。第二、第三切缝16a、16b的y轴方向长度设为分割部14的y轴方向尺寸的70%左右。第二、第三切缝16a、16b的y轴正方向端P 2设置于从分割部14的y轴正方向侧的边向y轴负方向侧离开规定距离的大致同位置。第二、第三切缝16a、16b的y轴负方向端P I都设置于与第一切缝15b的y轴正方向端a 2大致相同的y轴方向位置,这些端a 2、P I从X轴方向看时大致重叠。第一切缝15b (的y轴负方向端a I)形成于比第二、第三切缝16a、16b (的y轴负方向端P I)更靠近y轴负方向侧的位置,即靠近剥离用把持部13。(第二胶带)图4是第二胶带IOb的俯视图。在与第一胶带IOa对应的构成上赋予同一符号,省略说明。第二胶带IOb具有主体部11、把持部12、13和分割部14,所述主体部11至少在一部分设有粘合层101,粘贴于壳体2的外表面202,覆盖配管连接口 21a、21b的开口 ;所述把持部12、13至少在一部分不设有粘合层101,与主体部11连接,用于作业者把持;所述分割部14对应于配管连接口 21a、21b的各开口分割剥离主体部11。主体部11具有多个(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为两个)密封部lie、Ilf ,所述多个密封部lie、Ilf在将第二胶带IOb粘贴于壳体2的外表面202的状态下,在外表面202上被配置为能够分别覆盖配管连接口 21a、21b的开口的形状。密封部IleUlf彼此通过分割部14来连接。如图4的斜线部分所示,密封部IleUlf 在其整个区域设有粘合层101,通过分别与配管连接口 21a、21b的开口周围的外表面202密接,能够对配管连接口 21a、21b的内外进行密封。具体而言,各密封部IleUlf为矩形,其长度(X轴方向尺寸)及宽度(z轴方向尺寸)分别设为比配管连接口 21a、21b的直径大。另外,密封部IleUlf中设置粘合层101的区域只要是能够覆盖配管连接口 21a、21b的开口周围的区域就至少能够将开口覆盖密封,因此不必设置于整个区域。分割部14与密封部IleUlf—体地设置于密封部IleUlf之间。在分割部14的整个区域都未设有粘合层101。分割部14的详细构成与第一胶带IOa相同(参照图3),因此省略 说明。另外,在第二胶带IOb中,剥离用把持部13不在胶带的长度方向侧面上设置,而设置为使凹部15a的边缘150、151与主体部11的z轴负方向侧面圆滑地连续,这一点与第一胶带IOa不同。把持部以从胶带的长度方向两端突出的方式设置,具有粘贴用把持部12和剥离用把持部13。粘贴用把持部12具有设置于主体部11的X轴负方向端的粘贴用把持部12c、设置于主体部11的X轴正方向端的粘贴用把持部12d。在粘贴用把持部12c、12d的整个区域都未设有粘合层101。粘贴用把持部12c、12d在将第二胶带IOb从其衬纸剥离时及将第二胶带IOb粘贴于壳体2时,通过由作业者来把持,使这些作业变得容易。在将第二胶带IOb粘贴于壳体2的适当部位的状态下,粘贴用把持部12c、12d以从壳体2向X轴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因此容易进行粘贴作业。粘贴用把持部12c从密封部lie的X轴负方向侧的边缘向X轴负方向侧延伸,被设置为越靠近X轴负方向侧越偏向z轴负方向侧的形状。粘贴用把持部12c的z轴方向宽度被设置为比主体部11的z轴方向宽度大的宽幅。粘贴用把持部12c的z轴负方向侧部分120比主体部11 (密封部lie)的z轴负方向端更向z轴负方向侧延伸。向该z轴负方向侧突出的突出部分120经由粘贴用把持部12c的其余部分与密封部lie连接,构成密封部lie的剥离用把持部13e。粘贴用把持部12d也具有与粘贴用把持部12c相同的形状,其z轴负方向侧部分120构成密封部Ilf的剥离用把持部13f。剥离用把持部13e、13f 在从壳体2将第二胶带IOb (各密封部IleUlf)分割剥离时,通过由作业者分别把持,使该作业变得容易。在将第二胶带IOb粘贴于壳体2的适当部位的状态下,剥离用把持部13e、13f以从端口部2b (外表面202)向z轴负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因此容易进行剥离作业。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妨碍作业者的把持,也可以在把持部12、13的一部分设置粘合层101。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第二胶带10a、10b的分别包围各密封部Ila Ilf的区域半透明或不透明地全涂成圆形或四角形,并设置标记(参照图1、图3的标记m)。这些标记m在将主体部11粘贴于外表面201、202时,表示各密封部Ila Ilf和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的各开口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绘制的方式告诉作业者粘贴主体部11时使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的各开口位于该标记m内,由此作业者能够容易进行粘贴作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胶带10a、10b的密封部Ila Ilf透明,因此作业者(通过透过各密封部Ila Ilf来识别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容易将各密封部Ila Ilf相对于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的各开口定位。另外,这些标记m分别显示将主体部11从外表面201、202剥离时的成为分割单位的区域(密封部Ila llf),作业者以这些标记为目标,能够容易地确认主体部11是否已被正确地(即,实际的切缝没有从分割部14偏离而到达密封部Ila Ilf内)分割剥离。另外,也可以在被标记m所包围的区域内,在胶带上记载” REMOVE BEFORE ASSEMBLY”(“在装配时剥离”)这种标记,引起作业者的注意。另夕卜,也可以将第一胶带IOa分成两个而设置两片胶带。在这种情况下,分别将与主缸连接的配管连接口 21a、21b的开口覆盖密封。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第二胶带10a、IOb—体化而设置为一个胶带10。在这种情况下,将配管连接口的各组(连接口 21a、21b的一组和连接口22a 22d的一组)的开口同时覆盖密封。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胶带10被设为在壳体2上可覆盖从外表面201横跨外 表面202的区域的形状,保护胶带10被粘贴成在两面201、202的边界区域即两面201、202交叉的边缘部分弯曲。[第一实施例的作用]下面,对液压单元I的作用进行说明。(保护胶带的作用)通常,许多流体设备被单元化,在其壳体上设有多个用于配管连接的配管连接口。在这种流体设备中,由于配管连接口的开口露出于外部,因此需要通过将那些配管连接口的开口暂时(单元装配后、保管及搬送等期间等其他直到完成配管连接的作业期间)覆盖,来抑制从外部向配管连接口的内部侵入异物。例如,车辆用的(即,用于搭载或组装于汽车的)液压单元在搭载于汽车之前是一个独立的制品,在搭载时的配管连接作业之前,都必须以任何形成覆盖保护配管连接口。特别是,在制动设备中,抑制异物侵入的必要性较高。在此,作为覆盖保护配管连接口的方法,例如在采用用栓一个一个地盖住(拧入及嵌入)各配管连接口的情况下,进行栓的安装及卸下的装卸作业较麻烦,浪费时间,导致出现制动控制装置及车辆的成本升高等问题。另外,在利用连接装置将多个栓连接成一体相对于多个配管连接口一体地装卸它们的情况下,也会导致成本升高。与此相对,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将保护胶带10 (第一胶带10a、第二胶带IOb)粘贴于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用一个胶带(第一胶带IOa或第二胶带IOb)同时覆盖多个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中的至少两个开口。因此,与专门用栓来保护配管连接口22a 22d、21a、21b的开口的情况相比,由于通过粘贴或剥离保护胶带10来能够封闭或打开开口,因此其作业容易进行。另外,由于用一个胶带能够同时保护多个开口,因此能够抑制成本升高,并且,容易进行向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的开口部的密封部件的安装及卸下的各作业。另外,保护胶带10 (第一胶带IOa及第二胶带IOb的主体部11)透明,因而在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上容易使各胶带对位,在胶带上设置各种标记时也有利。需要说明的是,在根据胶带(主体部)的轮郭能够确定胶带的粘贴位置的情况下,既可以将胶带(主体部)制成半透明,也可以制成不透明。(设置分割部所带来的作用)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每对应于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的开口和/或每对应于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的每组设置了用于将保护胶带10分割剥离的分割部14。分割部14具有能够单独地剪切各密封部Ila Ilf的加工部分(切口部)。每对应于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具体而言,在每个与各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对应而粘贴的各密封部Ila Ilf的连接部位都配置分割部14,从而通过分割与各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的开口对应的部分(密封部Ila lld),能够将被粘贴的保护胶带10 (第一胶带IOa或第二胶带IOb)剥离。因此,能够将暂时封闭的多个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单独地或者分组地打开。如果具有这样的分割部14,则能够依次将与要进行配管连接的开口对应的部分的胶带区域(密封部Ila Ilf)剥离,其间能够选择地将其他胶带区域(密封部Ila Ilf)保持堵塞的状态,由此,能够将未完成配管连接的开口保护到配管连接之前,因而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异物的侵入。(分割部的构成所带来的作用)对现有的胶带分割构造而言,在分割位置设置有点线状的撕开线(穿孔线等)。因此,在剥离时,若朝向相对该撕开线倾斜的方向撕开胶带时,所生生的切缝会偏离上述撕开线而撕开其他部位,导致不应该剥离的部位(应该保持堵塞状态的配管连接口的开口部)的胶带被剥离,因而有可能损失胶带本来的密封功能。另外,由于胶带偏离撕开线而被撕开,因此在不希望的部位(应该去除胶带的部位)胶带粘贴于壳体外表面而残留下来,该残留的胶带部分与对应的剥离部(相当于本第一实施例的剥离用把持部13)独立地撕开,因此与利用剥离部剥离胶带的通常的作业不同,有时需要追加剥离上述残留下来的胶带部位的作业。因此,在现有的胶带分割构造中,要求注意胶带剥离时的方向,由此使剥离时的作业性变差。另外,在现有的胶带分割构造中,由于一直线状地设置了撕开线,因此胶带撕开形状的自由度低。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胶带的原材料,考虑到仅在特定的方向上容易形成切缝,考虑使用具有各向异性的原材料。但是,即使在使用这种材料的情况下,在进行剥离时,若从相对规定的分割方向(撕开线)倾斜的方向撕开胶带,则依然存在切缝在偏离分割位置的部位(应该保持堵塞状态的配管连接口的开口部)形成的可能性,而且也有可能使成本升高。另外,还有可能使撕开形状的自由度降低,特别是存在不容易对应于配管连接口的任一组分割撕开。与此相对,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作为胶带的原材料使用不具有各向异性的通常(低成本)的原材料,由此抑制高成本化,并且通过在分割部14设置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能够提高撕开形状的自由度及剥离时的作业性。下面,进行具体的说明。
首先,对切口部15的作用进行说明。作业者把持剥离用把持部13并将其拉拽来剥离主体部11 (各密封部Ila Ilf)的方向被设定(预定)为,根据保护胶带10的剥离用把持部13的上述配置,在第一胶带IOa中为y轴正方向,在第二胶带IOb中为z轴正方向。切口部15是从分割部14的剥离用把持部13侧(在第一胶带IOa中为y轴负方向侧,在第二胶带IOb中为z轴负方向侧)切入的部分(切缝或切口)。因而,在作业者把持剥离用把持部13并将此拉拽来剥离主体部11时,切缝从切口部15的第一切缝15b开始。另外,设置于第一切缝15b的两侧的切缝部16设置于比切口部15还远离剥离用把持部13的位置。换言之,在比切缝部16更靠近剥离用把持部13 (更接近剥离用把持部13的位置)的位置形成有切口部15 (第一切缝15b)。在此,“距剥离用把持部13远或近”是沿着作业者把持剥离用把持部13剥离主体部11 (各密封部Ila Ilf)的方向(在第一胶带IOa中为y轴负方向,在第二胶带IOb中为z轴负方向)看时的“远或近”。因而,在分割部14从剥离用把持部13侧开始形成切缝时,切缝从(比切缝部16更靠近剥离用把持部13地形成的)切口部15 (第一切缝15b)侧开始形成,形成至第一切缝15b的7轴正方向端a 2。第一切缝15b切入于邻接的密封部Ila Ilf之间(分割部14)的X轴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因此,如果作业者把持剥离用把持部13并将其拉拽的方向(剥离方向)是预定的方向即方向恒定,则切缝在邻接的密封部Ila Ild之间的X轴方向大致中央位置沿第一切缝15b的延长线形成。另外,也可以在分割部14中设有切口部15 (第一切缝15b)的一侧(剥离用把持部13侦D的相反侧(在第一胶带IOa中为y轴正方向侧,在第二胶带IOb中为z轴正方向侧),设置沿切口部15的轴线(第一切缝15b的延长线)延伸的第四切缝。在作业者剥离主体部11的方向与切口部15(第一切缝15b)的轴线大致一致的情况下,通过使从第一切缝15b生成的切缝与第四切缝连接,主体部11容易沿着切口部15的轴线被剥离,由此能够提高作业性。作为第四切缝,既可以是多个切口(穿孔线),也可以是单一的切口。另外,也可以省略凹部15a,使第一切缝15b直接从分割部14的剥离用把持部13侧的边切入。在本第一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凹部15a且使由剥离用把持部13提起的部分与第一切缝15b圆滑地连续,由剥离用把持部13提起的部分不是从偏离第一切缝15b的位置切开,而是能够更可靠地从第一切缝15b (的端部a I)切开。这样,即使剥离用把持部13和第一切缝15b在X轴方向上离开,凹部15a也具有以使切缝从第一切缝15b开始的方式进行导向的功能。另外,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在第二胶带IOb中,将剥离用把持部13与粘贴用把持部12设置为一体,但也可以将其设置于主体部11 (各密封部IleUlf)的z轴负方向侧的边。在这种情况下,由剥离用把持部13最初提起的部分成为接近第一切缝15b的位置,因此如上所述,容易促进切缝从第一切缝15b开始。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在粘贴于端口部2b的外表面202的第二胶带IOb中,避开密封部IleUlf的z轴负方向侧的边而配置剥离用把持部13,从而能够避免剥离用把持部13和(配置于外表面202的z轴负方向侧的)马达壳体3a之间的干涉,由此能够使剥离作业高效化。另外,通过将剥离用把持部13与粘贴用把持部12设置为一体,能够简化第二胶带IOb的构成。接着,对切缝部16的作用进行说明。由于切口部15的轴线和与该切口部15分开形成的切口部即切缝部16(第二、第三切缝16a、16b)的轴线错开,因此在作业者把持剥离用把持部13剥离主体部11时,即使其剥离方向不恒定,也抑制切缝从分割部14的整体偏离,容易沿着分割部14剥离主体部11。在此,在对保护胶带10俯视时,将切口部或切缝的“轴线”设为沿着切口部或切缝延伸的方向的直线,当弯曲地形成切口部或切缝时,可由其任意点(例如,第一切缝15b的端a 2)的切线来近似。以第二胶带IOb为例进行说明如下。第二切缝16a或第三切缝16b的轴线相对于第一切缝15b的轴线向X轴方向偏离规定距离。因而,在作业者对主体部11 (密封部IleUlf)的剥离方向从切口部15的轴线(z轴方向)向X轴方向偏离的情况下,即在斜向或横向偏离的情况下,从切口部15 (第一切缝15b)的y轴方向端开始的切缝从切口部15 (第一切缝15b)的轴线向X轴方向偏离而形成,其后,与切缝部16 (第二切缝16a或第三切缝16b)连接。这是因为切缝部16具有偏离切口部15的轴线的轴线。因而,以后切缝经由切缝部16沿着切缝部16 (第二切缝16a或第三切缝16b)而形成。对于第一胶带IOa而言也是同样的。在此,把持部13具有以向保护胶带10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两端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粘贴用把持部12a 12d、以与切口部15的轴线平行(在第一胶带IOa中为y轴方向,在第二胶带IOb中为z轴方向)地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剥离用把持部13a 13f,至少一部分剥离用把持部(第一胶带IOa的剥离用把持部13a、13d、第二胶带IOb的剥离用把持部13e、13f)与粘贴用把持部(第一胶带IOa的粘贴用把持部12a、12b、第二胶带IOb的粘贴用把持部12c、12d)设置为一体(具有一体部分120)。即,通过将剥离用把持部13与粘贴用把持部12 —体地设置于保护胶带10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两端,来提高布局自由度及便利性。但是,由这样布局的剥离用把持部13剥离保护胶带10的方向容易偏离预定的剥离方向(切口部15的轴线)(参照图5)。这样,即使剥离方向偏离切口部15的轴线,也通过切缝部16来抑制切缝偏离至密封部Ila Ilf的事态。换言之,切缝部16抑制切缝偏离分割部14 (切口部15及切缝部16)而切到覆盖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的开口的部位。这样,由于能够在作为抑制偏离用切口部的切缝部16 (第二、第三切缝16a、16b)的内侧将保护胶带10分割剥离,因此按照作业者的意图主体部11能够对应于每个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的开口容易分割剥离,从而提高保护胶带10的开口保护功能,并且对作业者而言不需要注意剥离方向,因此能够使作业高效化而提高作业性。另外,既可以抑制切缝的偏离而实现作业性的提高,又不需要沿切口部15 (第一切缝15b)轴线的切口部(上述第四切缝),由此能够简化保护胶带10的构成。在此,切缝部16 (第二、第三切缝16a、16b)的起始端P I设置于与切口部15 (第一切缝15b)的终端a 2大致相同的轴线方向位置。因而,在作业者的剥离方向相对于切口部15 (第一切缝15b)的轴线方向极端地偏离时,例如在相对于轴线方向成直角方向即X轴方向(相对于切口部15的轴线的左右方向)的情况下,从切口部15 (例如,终端02)开始的切缝也容易与切缝部16 (第二、第三切缝16a、16b)连接,由此,不管作业者的剥离方向如何,都会提高抑制切缝偏离的效果。另外,如果在设计阶段就如上所述地设定切缝部16 (第二、第三切缝16a、16b)的起始端P I和切口部15 (第一切缝15b)的终端a 2之间的位置关系,则假设在切口部15及切缝部16的长度及位置上具有制造误差等偏差的情况下,不管作业者的剥离方向如何,都能够提高可抑制切缝偏离的可能性。需要说明的是,切口部15的终端a 2和切缝部16的起始端@ I之间的轴线方向位置关系不局限于上述。以第一胶带IOa为例,例如a 2相对于P I可以位于y轴正方向侧或位于y轴负方向侧。在前者的情况(从X轴方向看时,切口部15在某种程度的范围内与切缝部16重叠的情况)下,不管作业者的剥离方向如何,都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抑制切缝偏离这种上述作用效果。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分割部14中的上述重叠部位对X轴方向的力承担第一胶带IOa (分割部14)的刚性的部分只有夹在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之间的部位。即,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之间的部位一面稍变形一面承担上述刚性。为了提高该部位的刚性,需要增大该部位的X轴方向宽度,但在该增大上具有上限。与此相对,在后者的情况(切口部15在X轴方向上不与切缝部16重叠的情况)下,即便不使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之间的部位的X轴方向宽度如上所述那样增大,也能够通过上述不重叠的部分来确保上述刚性,因此能够提高分割部14的X轴方向的刚性。因此,在作业者把持粘贴用把持部12将第一胶带IOa从衬纸剥离或粘贴于壳体2时,即使向X轴方向施加力,也能够抑制第一胶带IOa在分割部14中切开的事态。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将a 2和P I设置于大致相同的y轴方向位置,因此不管作业者的剥离方向如何,都能够得到抑制切缝偏离的上述效果,并且既能够抑制上述重叠而抑制分割部14的X轴方向宽度的增大,又能够提高分割部14的X轴方向的刚性。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进一步调节a 2和P I的y轴方向位置关系,以使其能够使这些效果相乘地最大化。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容易在密封部Ila Ilf间设置分割部14,且容易在切缝部16和切口部15之间且在X轴方向上设置若干距离。因而,即使在上述重叠的情况下,也容易提高两者15,16间的部位变形时的刚性,且容易保证对上述方向(X轴方向)的力的刚性。另外,也可以不由单一的切口来构成切缝部16(第二、第三切缝16a、16b的各自),而是由多个切口来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也与在分割位置线状地配置撕开线(穿孔线等)的现有例不同,通过相对于切口部15偏置的切缝部16,来某种程度抑制切缝向分割部14的左右偏离而切入。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使切缝部16的多个切口的长度设为比通常的穿孔线长。在本第一实施例中,由单一的切口构成切缝部16 (第二、第三切缝16a、16b的各自),因而与由多个切口构成的情况不同,如果来自切口部15的切缝与切缝部16 (单一的切口)中的任一部位连接,则以后切缝就沿着切缝部16到达其前端P 2,因此能够大幅度地消减生成切缝而分割主体部11的工时,并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切缝偏离。另外,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横跨分割部14的大部分设有作为单一切缝的切缝部16 (以第一胶带IOa为例,分割部14的y轴方向尺寸的70%程度),因而能够提高上述作用效果。这样,在将切缝部16设为单一的切缝(切口部)且横跨分割部14的大部分设置切缝的情况下,分割部14中对X轴方向的力承担刚性的部分只有未设有切缝部16的实心部分,因而怎样确保上述刚性成为问题。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将切缝部16(第二、第三切缝16a、16b)连续地设置到分割部14的剥离用把持部13相反侧的边且不使其在该边开口,将切缝部16设置到从上述边稍靠跟前的部位。因此,在上述边和切缝部16 (第二、第三切缝16a、16b的端P 2)之间残留有未设有切口(切缝)的实心部分,通过该部分能够承担上述X轴方向的刚性。另外,在作为沿切口部15的轴线(第一切缝15b的延长线)延伸的上述第四切缝设有在分割部14的上述边开口的单一的切口的情况下,从X轴方向看时,如果将切缝部16(第二、第三切缝16a、16b)和上述第四切缝的重叠部分减少,则从确保上述X轴方向的刚性这一点出发,是有利的。如上所述,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在分割部14的剥离用把持部13侧,通过调节切口部15 (的终端a 2)和切缝部16 (的起始端P I)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承担上述X轴方向的刚性。在剥离用把持部13的相反侧,如上所述,通过在切缝部16和分割部14的边之间设置距离,来承担上述X轴方向的刚性。这样,由两侧支撑分割部14的两点支撑构造高效地提高上述X轴方向的刚性。换言之,通过两点支撑构造,能够保证刚性,由此,即使在将切缝部16 (第二、第三切缝16a、16b的各自)制成单一切口的情况下,也能够较大地设置其切口范围,提高切缝的偏离抑制。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将切口部15 (凹部15a和第一切缝15b)的轴线方向长度抑制到分割部14的1/4左右,因此相应程度地加大作为单一切口的切缝部16的轴线方向长度(切口范围),又较大地取上述两点支撑的支撑点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上述X轴方向的刚性。另外,在由多个切口构成切缝部16(第二、第三切缝16a、16b的各自)的情况下,分割部14中承担上述刚性的实心部分(在切缝部16的轴线方向上)分散残留有与连接切口部的部分的数量相应的数量。由此,也能够提高上述刚性。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上述多个切口中的一个切口在分割部14的剥离用把持部13的相反侧的边开口。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切缝部16 (第二切缝16a或第三切缝16b)的上述多个切口相互偏置地(例如,以越是位于剥离用把持部13相反侧的切口的轴线越在X轴方向上离开第一切缝15b的轴线的方式)配置,从而更可靠地抑制切缝的偏离。在本第一实施例中,由单一切口构成切缝部16,因此为了抑制切缝的偏离,如上所述,将多个切口在X轴方向上偏置地设置,或者设置其他追加构成的必要性少。因而,既能够抑制分割部14的X轴方向尺寸的增大,又能够简化构成。另外,切缝部16具有形成于切口部15 (第一切缝15b的轴线)的左右位置的第二、第三切缝16a、16b,这些第二、第三切缝16a、16b在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的相邻的开口之间或组与组之间延伸。这样,由于切缝部16 (第二、第三切缝16a、16b)位于切口部15 (第一切缝15b)的左右位置,因此,剥离方向向切口部15的左右中的任一方偏离,也抑制切缝超过分割部14向分割部14的左右偏离而切入,因此能够提高分割剥离每个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的相邻的开口或每一组的主体部11时的作业性。即,也可以考虑将切缝部16 (第二、第三切缝16a、16b)形成于切口部15 (第一切缝15b)的左位置或右位置中的任一方。在作业者把持剥离用把持部13进行拉拽的方向确定(能够确定)为左右方向中的任一方的情况下,如果仅在其方向上形成切缝部16,就能够得到上述作用效果。与此相对,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切缝部16设置于左右两侧,因此不管向左右哪边拉拽,都能够得到上述作用效果。因而,不选择剥离作业的方向性也可以,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性。另外,分割部14的X轴方向及y轴(或z轴)方向的尺寸为任意尺寸。例如,分割部14的y轴(或z轴)方向尺寸不必与主体部11 (密封部Ila Ilf)的同方向尺寸相同,既可以比主体部11长,也可以比其短。例如,也可以在第一胶带IOa中,在分割部14的y轴方向尺寸比主体部11大且分割部14以从主体部11的y轴负方向侧的边向I轴负方向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以后,由分割部14 (的上述突出的y轴负方向侧部分)将邻接的剥离用把持部13彼此连接。在这些情况下,也通过如本第一实施例那样设置分割部14 (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能够得到与本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第一 第三切缝15b、16a、16b的尺寸可适当变更。例如,切缝宽度(间隙)既可以为任意尺寸,也可以大致为零,还可以具有规定的大小。另外,第一 第三切缝15b、16a、16b的形状既可以为任意形状,也可以为直线状,还可以为例如弯曲状。另外,分割部14 (切口构造)的大小及图案的有无连续也任意(参照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另外,在将第一、第二胶带10a、IOb—体化的情况下,能够设置用于分割为与轮缸连接的第一组合的配管连接口 22a 22d和与主缸连接的第二组合的配管连接口 21a、21b而有选择地剥离的分割部14。用于按组分割的分割部14也可作为按各配管连接口分割的分割部14发挥功能。在此,除将按各配管连接口分割的分割部14和按各组分割的分割部14设置为同样的构成以外,也可制成互不相同的构成,例如用于按各组分割的分割部14构成为能够比按各配管连接口分割的分割部14更容易剪切等的结构。(在分割部不设置粘合剂而带来的作用)现有的保护胶带制成为,使制品(液压单元的壳体)侧的粘贴该保护胶带的能够想到的所有部位均具有粘接性。在具备用于分割剥离保护胶带的切口部(剪切线或穿孔线)的保护胶带中,分割位置即切口部也具有粘接性。因此,随着剥离方式不同,有可能导致在切口部附近使保护胶带残留在制品侧,剥离该残留下来的胶带需要花费时间,作业效率下降。具体而言,在剥离保护胶带时,有时切缝会偏离剪切线或穿孔线。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导致上述切缝偏离的部位因其粘接力而残留于对象制品侧即壳体,由此剥离时的作业性下降。与此相对,在本第一实施 例的液压单元I中,将保护胶带10和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的粘接区域设置于用于分割剥离保护胶带10的分割部14以外的区域。具体而言,使位于按各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进行分割的位置的切口部(切口部15、切缝部16)附近(分割部14)不具备粘接性。因而,在剥离保护胶带10时,能够抑制分割部14 (的一部分)粘接于制品(壳体2)侧而残留下来,由此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图5表示的是将比较例的保护胶带10 (第二胶带IOb)从壳体2剥离时的状态的变化。如图5 (a)所示,比较例的保护胶带(第二胶带IOb)具备与本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分割部14 (切口构造),并且不仅在密封部lie、llf,而且在分割部14 (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的附近)也设有粘合层101 (图中的斜线部分)。如上所述,在作业者剥离各密封部IleUlf时,在把持剥离用把持部13e、13f进行拉拽的方向(剥离方向)为预定的方向而在切口部15的轴线方向(z轴正方向)上恒定的情况下,切缝在密封部IleUlf之间的X轴方向大致中央位置沿着第一切缝15b的延长线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分割部14 (的一部分)不会粘接于壳体侧而残留下来。但是,如图5 (b)所示,在某密封部Ilf的剥离方向偏离切口部15的轴线且相对于该轴线方向沿例如直角方向(X轴正方向)进行剥离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切缝会沿着第三切缝16b形成(由此,切缝进入到密封部Ilf而发生的事态被抑制)。其后,如图5 (C)所示,在残留的密封部lie的剥离方向偏离切口部15的轴线且相对于该轴线方向沿例如直角方向(X轴负方向)进行剥离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切缝沿着第二切缝16a形成(由此,切缝偏离到密封部Ile而发生的事态被抑制)。但是,如图5 (C)的斜线部分所示,在分割部14中,切缝从第一切缝15b的延长线偏离的部位(夹在第二切缝16a和第三切缝16b之间的部分C)以粘贴于壳体2侧的状态残留下来。与此相对,在本第一实施例的保护胶带10 (第二胶带IOb)中,如图4所示,粘合层101设置于分割部14以外的区域,不设置于分割部14。因而,在最初剥离密封部Ilf 时,SP使在切缝从第一切缝15b的延长线偏离而沿着例如第三切缝16b形成的情况(图5 (b)所示的状态)下,分割部14中上述的偏离的部位(部分C)也不会粘接于壳体2侧。因此,在剥离残留侧的密封部Ile时,不管其剥离方向如何,上述部分C都会与该密封部lie变成一体而偏离壳体,不会残留于壳体2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将切缝部16 (第二切缝16a和第三切缝16b)形成于分割部14的内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分割部14和密封部Ila Ilf的边界部位上延伸形成切缝部16 (第二切缝16a和第三切缝16b中的至少一个切缝)。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上述部分C以粘接于壳体侧的状态而残留下来。另夕卜,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作为分割部14的切口部,具备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但不限于此,在具备单纯的(例如单线的)剪切线或穿孔线的情况下,也通过使该切口部附近不具备粘接性,实现能够抑制分割部14的一部分残留于壳体2侧这种上述作用效果,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分割部14具备如上所述构成的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因此,即使剥离方向不恒定且不是预定的方向,也能够抑制切缝偏离分割部14。因而,如上所述,能够与抑制保护胶带10的一部分残留于壳体2侧相辅相成地更高效地实现作业性的提高。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不设置粘合层101的区域为分割部14的整个区域,但只要是能够抑制保护胶带10的一部分以粘接于壳体2侧的状态而残留的区域即可,也可以不必在分割部14的整个区域不设置粘合层101。在此,不问未设置粘合层101的区域的大小、形状及其有无连续性。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不设置粘合层101的区域是包含切口部(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的单一区域,利用粘合层101的保护胶带10和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的粘接区域设置于上述单一区域以外的区域。因而,能够简化在胶带主体100上涂敷粘合层101的作业,并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保护胶带10的一部分(切口部附近)残留于壳体2侦U。[第一实施例的效果]下面,列举第一实施例的液压单元I的效果。(I)液压单元I具有壳体2和保护胶带(第一胶带10a、第二胶带10b),利用粘合剂(粘合层101)的保护胶带10和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的粘接区域设置于分割部14以外的区域,其中,壳体2具备开口面向外部的多个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或分为多组的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 ;保护胶带(第一胶带10a、第二胶带IOb)通过设置于一面的粘合剂(粘合层)而粘贴于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用一个该保护胶带至少同时覆盖两个开口或多组的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该保护胶带具有用于按各配管连接口22a 22d、21a、21b的开口或按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的各组分割剥离的分割部14及作业者把持的把持部(剥离用把持部13)。因而,在作业者将把持部(剥离用把持部13)把持来剥离保护胶带10时,即使剥离方向不恒定,也能够抑制保护胶带10的一部分以粘接于壳体2侧的状态而残留,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2)粘合剂(粘合层101)设置于分割部14以外的区域。即,在保护胶带(第一胶带10a、第二胶带IOb)的分割部14没有设置粘合剂(粘合层101)。这样,通过在保护胶带10 (第一胶带10a、第二胶带IOb)侧调整粘合剂(粘合层101)的区域,从粘接区域排除了分割部14。因而,与在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侧从粘接区域排除分割部14 (如第四实施例那样,设置凹部203)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对制品(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进行加工,仅通过保护胶带10的加工,就能够以比较简易的构成从粘接区域排除分割部14,能够降低相应程度的成本。(3)分割部14包括:从把持部13侧(在第一胶带IOa中为y轴负方向侧,在第二胶带IOb中为z轴负方向侧)切入(向保护胶带10中连接有剥离用把持部13的一侧开口)的主切口部15、轴线相对于切口部15的轴线偏离形成的副切口部(切缝部16),将主切口部15形成在比副切口部(切缝部16)更靠近把持部13的位置。因而,在作业者将把持部(剥离用把持部13)把持而剥离保护胶带10 (第一胶带IOa)时,即使剥离方向不恒定,也可通过副切口部(切缝部16)来抑制切缝偏离分割部14,因此容易沿着分割部14剥离主体部11,能够提高作业性。(4)切缝部16 (第二、第三切缝16a、16b)形成于切口部15 (第一切缝15b)的左右位置,在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的相邻的开口之间或组与组之间延伸。因而,即使不选择剥离作业的方向也可以,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性。(5)把持部具有以向保护胶带10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两端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粘贴用把持部12、以与切口部15的轴线平行(在第一胶带IOa中为y轴方向,在第二胶带IOb中为z轴方向)地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剥离用把持部13,至少一部分的剥离用把持部13 (第一胶带IOa的剥离用把持部13a、13d、第二胶带IOb的剥离用把持部13e、13f)与粘贴用把持部12 (第一胶带IOa的粘贴用把持部12a、12b、第二胶带IOb的粘贴用把持部12c、12d)设置为一体(具有一体部分120)。这样,在采用通过剥离用把持部13 (—体部分120)剥离保护胶带10的方向容易从预定的剥离方向(切口部15的轴线)偏离的构成的情况下,能够更高效地得到上述(I)
(4)的效果。[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液压单元I与第一实施例的共同点在于:分割部14的结构具有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比切缝部16更靠近剥离用把持部13的位置形成有切口部15、切缝部16的轴线相对于切口部15的轴线偏离形成;不同点在于:设置多个由切口部15和切缝部构成的单元14a 141、在各单元14a 14i之间设置连接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的连接部17。图6表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胶带IOa的分割部14。图中省略了设置于主体部11的y轴负方向侧的剥离用把持部13。需要说明的是,该构成同样适用于第二胶带IOb的分割部14。切口部15是在分割部14的X轴方向大致中央较短地切入而形成且沿y轴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切缝,切口部15形成有多个(十个),排列在大致同一线上。y轴负方向端的切口部15从剥离用把持部13侧切入,在分割部14的y轴负方向侧的边缘开口。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分割部14的y轴负方向侧的边缘切成大致三角形状,形成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凹部15a。y轴正方向端的切口部15在分割部14的y轴正方向侧边缘开口。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省略y轴正方向端的切口部15。切缝部16是在相邻的密封部Ila Ild间较短地切入而形成的切缝,偏置于各切口部15的左右位置,沿y轴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切缝部16具有夹着切口部15的轴线形成于大致对称位置的第一切缝16a和第二切缝16b。第一、第二切缝16a、16b的y轴方向长度设为切口部15的y轴方向长度的约3 4倍。在本第二实施例中,设有多个(九个)分别在I轴负方向侧(即,靠近剥离用把持部13的位置)具有切口部15,且在y轴正方向侧具有切缝部16 (第一、第二切缝16a、16b)的单元14a 14i,这些单元14a 14i沿y轴方向(在大致同一直线上)排列设置。在各单元14a 14i中,切口部15 (的y轴负方向侧的起始端a I)形成在比第一、第二切缝16a、16b(的y轴负方向侧的起始端@ I)更靠近y轴负方向侧,即靠近剥离用把持部13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起始端a I设置于比起始端P I更靠近y轴正方向侧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对切口部15而言,其整体形成于比第一、第二切缝16a、16b更靠近y轴负方向侦牝即靠近剥离用把持部13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各单元14a 14i中,切口部15的y轴正方向侧的终端a 2设置于同一单元14a 14i的与连接第一、第二切缝16a、16b的起始端@ I彼此的直线大致重叠的位置或比该直线更远离剥离用把持部13的一侧(稍进入由第一、第二切缝16a、16b夹着的区域内的位置)。连接部17是在y轴方向上较短地切入邻接的各单元14a 14i之间而形成且相对于I轴方向倾斜地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切缝,在各单元14a 14i之间连接切缝部16和切口部15。连接部17在关于切口部15的轴线大致对称的位置具有第一连接部17a和第二连接部17b。第一连接部17a形成为从某单元14a中的第一切缝16a的y轴正方向端3 2倾斜地延伸的大致直线状。第二连接部17b形成为从同一单元14a中的第二切缝16b的y轴正方向端¢2倾斜地延伸的大致直线状。第一连接部17a和第二连接部17b在y轴正方向侧一致(汇合),该汇合点与在y轴正方向侧与上述单元14邻接的单元14b的切口部15的Y轴负方向端a I 一致。换言之,第一、第二连接部17a、17b分别是将某单元14a的切缝部16(第一、第二切缝16a、16b)和在y轴正方向侧与单元14a邻接的单元14b的切口部15连接的切口。两连接部17a、17b所成的角度设为比直角稍小。本第二实施例的分割部14在各单元14a 14i中分别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例的分割部14同样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形成连接部17,在设有多个单元14a 14i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各单元14a 14i之间引导切缝,抑制切缝从分割部14偏离,因此对本第二实施例的分割部14的整体而言,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例的分割部14同样的作用。另外,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分割部14中承担针对X轴方向的力的刚性的部分即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的起始端P I侧)之间的实心部分按照各单元14a 14i的数量(沿y轴方向)分散存在,因此能够提高第一胶带IOa的X轴方向的刚性。另外,也可以改变各单元14a 14i的排列情况,分割部14的整体形状(所生成的切缝的轨迹)不限于直线状,可设为任意的形状(参照第三实施例)。由此,能够提高胶带剪切形状的自由度。另外,由于将切口部15的终端a 2设置于比连接第一、 第二切缝16a、16b的起始端@ I彼此的直线更远离剥离用把持部13的一侧(稍进入由第一、第二切缝16a、16b夹在中间的区域内的位置),因此在某单元14a 14i中,即使在形成切缝的力的方向相对于切口部15的轴线方向大幅度地偏离时(例如,在将各单元14a 14i排列成非直线状的情况下等,其单元14a 14i的切口部15的轴线相对于作业者的通常的剥离方向偏离配置时),从切口部15 (的终端a 2)开始的切缝也容易与切缝部16 (第一、第二切缝16a、16b)连接。由此,既能够提高各单元14a 14i的排列自由度,又能够提高抑制切缝偏离的效果。除上述以外,第二实施例的液压单元I还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分割部14的各单元的数量及大小为任意。也可以将第一、第二连接部17a、17b分别和第一、第二切缝16a、16b及切口部15连接的各连接部分分别形成为圆滑的曲线状,它们可以以圆滑地连续的方式设置。另外,第一、第二连接部17a、17b也可以不是由单一的切口而是由多个切口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从第一、第二连接部17a、17b的起始端P 2开始的切缝在到下一切口部15的起始端a I的中途偏离第一、第二连接部17a、17b而形成时,只要该切缝与(轴线相对于第一、第二连接部17a、17b偏置配置的)下一单元的第一、第二切缝16a、16b连接,就能够抑制切缝偏离分割部14。另外,只要能够某种程度地抑制切缝的偏离,也可以省略y轴正方向侧的几个单元14h、14i等。粘合层101设置于分割部14以外的区域,不设置于分割部14(包含各单元14a 14i的区域)。因而,通过使各单元14a 14i的附近不具备粘接性,即使剥离方向不恒定(如预定的那样),也能够得到抑制分割部14的一部分残留于壳体2侧这种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本第二实施例的分割部14设有多个由如上所述构成的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形成的单元14a 14i,因此,通过使切缝偏离切口部15的延长线而有可能残留于壳体2侧的(相当于图5 (c)的部分C)部分按照单元14a 14i的数量分散存在。因而,以粘接于壳体2的状态而残留的部分有可能分散存在多个,剥离它们需要花费时间,导致剥离时的作业性下降的可能性高。与此相对,通过使分割部14 (包含各单元14a 14i的区域)不具备粘接性,在各单元14a 14i中,上述切缝偏离的部位都不以粘接于壳体2的状态而残留,因此能够更高效地提高剥离时的作业性。[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的液压单元I中,作为分割部14使用了第二实施例的分割部的变形例。即,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共同点在于,分割部14设有多个由切口部15和切缝部16构成的单元14a 14j ;不同点在于,切缝部16兼作在各单元14a 14j间连接切缝部16和切口部15的连接部、各单元14a 14j未排列设置于同一直线上。图7表示的是第三实施例的第一胶带IOa的分割部14。图中省略了设置于主体部11的y轴负方向侧的剥离用把持部13。该构成同样适用于第二胶带IOb的分割部14。切口部15是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比较短`的切缝,形成有多个(十一个),作为整体排列成S形状。切缝部16是在各切口部15的左右位置比较短地切入而形成且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切缝。切缝部16在夹着切口部15的轴线大致对称位置具有第一切缝16a和第二切缝16b。第一切缝16a的轴线相对于切口部15的轴线偏置。具体而言,某单元14a的第一切缝16a的y轴负方向端P I相对于同一单元14a的切口部15的y轴正方向端a 2,向相对于上述切口部15的轴心成直角的方向偏置规定距离。第一切缝16a大致直线地延伸且从y轴负方向侧的起始端P I趋于y轴正方向侧的终端¢2逐渐接近(相对于该第一切缝16a所属的单元14a,在y轴正方向侧邻接的)下一单元14b的切口部15的轴线,其终端P 2与下一单元14b的切口部15的y轴负方向端a I 一致(汇合)。第二切缝16b也同样,在起始端3 I侧相对于同一单元的切口部15的轴线偏置且在终端P 2侧与下一单元的切口部15连接,相对于切口部15倾斜(轴线偏置)。这样,切缝部16 (第一、第二切缝16a、16b)形成为相对于切口部15的轴线偏置且倾斜地延伸的大致直线状。两切缝16a、16b所成的角度设为比45°稍小。两切缝16a、16b的长度设为切口部15的约4 6倍。另外,切缝部16兼作在各单元14a 14j间将切缝部16和切口部15连接的连接部。即,切缝部16不经由特别的连接部就直接与下一单元的切口部15连接。因而,与第二实施例同样,在设有多个单元14a 14j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各单元14a 14j之间引导切缝抑制偏离。另外,构成各单元14a 14j的多个切口部15如上所述排列成S形状,因此各单元14a 14j也弯曲排列成S形状。在沿着连接有剥离用把持部13的一侧,即沿着以y轴负方向侧的最初的单元14a为起点的S形状的排列看时,在各单元14a 14j中,切口部15 (的起始端a I)形成在比同一单元14a 14j的第一、第二切缝16a、16b (的起始端^ I)更靠近剥离用把持部13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起始端a I设置于比起始端@ I更远离剥离用把持部13 (S形状排列的起点)的一侧(稍进入由第一、第二切缝16a、16b夹在中间的区域内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对切口部15而言,其整体也以比第一、第二切缝16a、16b更靠近剥离用把持部13的方式形成。另外,在各单元14a 14j中,切口部15的终端a 2设置于同一单元14a 14j的与将第一、第二切缝16a、16b的起始端P I彼此连接的直线大致重叠的位置,或者比该直线更远离剥离用把持部13的一侧(稍进入由第一、第二切缝16a、16b夹在中间的区域内的位置)。第三实施例的液压单元I通过分割部14的上述构成,实现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另外,粘合层101设置于分割部14以外的区域,不设置于分割部14(包含各单元14a 14j的区域)。这样,通过使各单元14a 14j的附近不具备粘接性,即使剥离方向不恒定(如预定的那样),也抑制分割部14 (各单元14a 14j)的一部分残留(分散)于壳体侧,也能够高效地提高剥离时的作业性这种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的液压单元I在将保护胶带10和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的粘接区域设置于分割部14以外的区域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共同。为此,在保护胶带10上不是在分割部14以外的区域设置粘合层101 (在分割部14不设置粘合层101),而是在保护胶带10的分割部14和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之间设置间隙,在这一点上与
第一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不同。图8是在第四实施例的液压单元I中粘贴有保护胶带10 (第二胶带IOb)的壳体2的外表面202的分割部14附近的(图4的B — B向视)剖面图。在第二胶带IOb的一面上,不仅在密封部lie、IIf 上,而且在分割部14的整个区域都设有粘合层101。在壳体2的外表面202上,在相邻的 配管连接口 2la、2Ib之间的区域设有比其他部位(配管连接口 21a、21b的周围等)都凹的凹部203 (退避槽)。通过该凹部203,在粘贴于外表面202的第二胶带IOb的分割部14,粘合层101和外表面202不密接,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Y。通过该间隙Y,即使在密封部IleUlf的剥离方向不恒定(如预定的那样)且切缝偏离切口部15的轴线的情况下,分割部14中上述偏离的部位(参照图5 (c)的部分C)也不粘接于外表面202,抑制残留于壳体2侧。凹部203的形状及深度(间隙Y的大小)优选为在第二胶带IOb粘贴时其粘合层101难以与凹部203的底部接触的形状及深度。在粘贴第一胶带IOa的壳体2的外表面201上,也与外表面202同样,通过在相邻的配管连接口 22a 22d之间的区域设置凹部203,第一胶带IOa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第四实施例中,对应于分割部14的整个区域设置凹部203,但只要设置凹部203的区域是能够抑制保护胶带10的一部分以粘接于壳体2侧的状态而残留的区域即可,也可以不必在对应于分割部14的整个区域的部位设置凹部203。在此,不问设置凹部203的区域的大小及形状及其有无连续性。另外,不仅可以设置凹部203,而且也可以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在保护胶带10的分割部14不设置粘合层101。在本第四实施例中,也将分割部14包括在内设置粘合层101,因此能够简化在胶带主体100上涂敷粘合层101的作业。另外,也可以不在所有的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之间设置凹部203,而是仅在一部分的配管连接口之间设置凹部203。在这种情况下,在未设有凹部203的配管连接口间的区域,与第一实施例同样,也可以通过在保护胶带10的分割部14不设置粘合层101来抑制分割部14的一部分残留于壳体2侦^[第四实施例的效果]第四实施例的液压单元I除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I) (3) (5)相同的效果以外,还实现下面的效果。(6)在保护胶带10 (第一胶带10a、第二胶带IOb)粘贴于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的状态下,保护胶带10的分割部14和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之间存在间隙Y。这样,不是在保护胶带10侧从粘接区域排除分割部14,而是通过在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设置退避槽(凹部203),从粘接区域排除分割部14。因而,能够简化在胶带主体100上涂敷粘合层101的作业,因此能够相应程度地降低成本。(7)在壳体2的外表面201、202上,在相邻的配管连接口 22a 22d、21a、21b之间的区域设有凹部203,通过凹部203形成间隙Y。因而,能够以仅设置凹部203的简单构成形成上述间隙Y。另外,也可以不重新设置凹部203,而是利用以前存在的凹部形成上述间隙Y。[其他实施例]以上,基于第一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对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具体构成不限于第一 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即使存在不偏离发明精神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将第二、三实施例的构成和第四实施例的构成适
当组合。
权利要求
1.一种液压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具有开口面向外部的多个配管连接口或被分为多组的配管连接口; 保护胶带,其在一面具有粘合剂,利用所述粘合剂粘贴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用一片该保护胶带至少同时覆盖两个开口或被分为多组的配管连接口,其具有对应于每一个所述配管连接口的开口或对应于每一组的所述配管连接口分割剥离该保护胶带的分割部和作业者把持的把持部; 利用所述粘合剂将所述保护胶带和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粘接的粘接区域被设置于所述分割部以外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合剂设置于所述分割部以外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护胶带粘贴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状态下,在所述保护胶带的所述分割部和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部由从所述把持部侧切入的切口部和轴线相对所述切口部的轴线偏置地形成的切缝部构成, 所述切口部形成在比所述切缝部靠近所述把持部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部由从所述把持部侧切入的切口部和轴线相对所述切口部的轴线偏置地形成的切缝部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缝部夹着所述切口部的轴线形成于对称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部的终端设置于夹在所述切缝部之间的区域。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管连接口的组包括用于与主缸连接的第一组和用于与轮缸连接的第二组,对于各组设有所述保护胶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部设置于相邻的所述配管连接口之间。
全文摘要
一种能够提高作业性的液压单元(1),具有壳体(2)和保护胶带(第一胶带(10a)、第二胶带(10b)),将利用粘合剂(粘合层(101))的保护胶带(10)和壳体的外表面(201、202)的粘接区域设置于分割部(14)以外的区域,所述壳体具有开口面向外部的多个配管连接口(22a~22d、21a、21b)或被分为多组的配管连接口;所述保护胶带(第一胶带、第二胶带)通过设置于一面的粘合剂(粘合层)粘贴于壳体的外表面,用一片该保护胶带至少同时覆盖两个开口或多组的配管连接口,具有对应于每一个配管连接口的开口或对应于每一组的配管连接口分割剥离该保护胶带的分割部和作业者把持的把持部(剥离用把持部(13))。
文档编号F15B21/00GK103112445SQ201210439620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6日
发明者江崎隆也, 高桥秀明, 大石佑二 申请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