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扇的风扇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4479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扇的风扇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空调扇的风扇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扇通常采用电机带动风轮转动进行送风,此类空调扇需安装与风轮匹配的风道结构,结构复杂,装配繁琐,受风道结构和内置水冷结构的影响,进风量较小,导致空调扇的送风量小,降温效果不显著,且限制送风结构的改良,影响产品的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扇的风扇装配结构,利用风扇作为送风装置,结构更实用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空调扇的风扇装配结构,包括机体外壳,所述机体外壳上设有风扇,所述风扇包括电机和风叶,所述机体外壳内设有与风扇吹风方向对应的导风圈,所述导风圈内侧设有用于安装电机的支架,所述风叶连接电机并位于导风圈的进风侧。

优选的,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安置电机的腔体,所述腔体位于导风圈轴心方向上。

优选的,所述腔体向进风侧延伸至与导风圈进风端面对应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支架为十字形架,所述支架与导风圈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导风圈的内侧壁设有弧形导风面,所述弧形导风面沿导风圈进风端面向外延伸形成喇叭状导风面。

优选的,所述机体外壳的背面设有进风口且两侧分别设有侧进风口,所述侧进风口与弧形导风面对应。

优选的,所述侧进风口由机体外壳上开设的开口和覆盖在开口上的隔网组成,所述隔网为凸起的弧形曲面网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机体外壳内还设有进风水冷装置位于进风口处,所述进风口上设有进风隔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风扇替代风轮作为送风装置,风力更强、吹风效果更好,且利用导风圈导流风扇产生的风,可增大送风量,提高空调扇的降温效果,结构实用可靠,装配更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向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进风水冷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扇的风扇装配结构,包括机体外壳1,在机体外壳1的前端设置风扇2,该风扇2包括电机21和风叶22,并在机体外壳1的出风口处设置送风网罩24,机体外壳1内设有与风扇2吹风方向对应的导风圈11,在导风圈11内侧设置有用于安装电机21的支架23,所述风叶22连接电机21并位于导风圈11的进风侧,如图3所示,利用导风圈11导流风扇2产生的风,这样能够增大送风量,提高空调扇的降温效果。

如图4和5所示,实施例中,在支架23上设置有用于安置电机21的腔体25,该腔体25位于导风圈11轴心方向上,即风叶22和电机21装配在导风圈11的中心轴线上。进一步,腔体25沿进风侧延伸至与导风圈11进风端面对应的位置,这样,风叶22的安装位置刚好位于导风圈11的进风端口处,减少风力的散失。

优选的,该实施例采用的支架23为十字形架,腔体25设置在十字形架的中间位置,降低支架23对风力的影响。该支架23与导风圈11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结构更加牢固稳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空调扇的送风量和降噪效果,导风圈11的内侧壁设有弧形导风面,该弧形导风面沿导风圈11进风端面向外延伸形成喇叭状导风面。同时,在机体外壳1的背面设有进风口且两侧分别设有侧进风口12,该侧进风口12与弧形导风面对应。实施例中,该侧进风口12由机体外壳1上开设的开口和覆盖在开口上的隔网组成,隔网为凸起的弧形曲面网状结构。这样,从侧进风口12吸入的空气经导风圈11的导流,沿弧形导风面从出风口吹出,该结构降低机体外壳1的风阻,有效提高送风量,且减少机体外壳1与风力作用产生的震动,降低噪音。

如图5所示,优选的,所述机体外壳1内还设有进风水冷装置3位于进风口处,在进风口上设置进风隔网4,该进风水冷装置3包括水帘组件和储水容器34,储水容器34内设有与水帘组件连接的水泵35,该水帘组件包括与水泵35连接的分水槽31、置于分水槽31下方的水蒸发器32和置于水蒸发器32下方的集水槽33,集水槽33上设有排水口与储水容器34连通,该排水口通过排水波纹管36连通至储水容器34。工作时,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并经过水蒸发器32形成带雾化的气流,使送出的风带有冰凉的效果,类似于空调的制冷效果。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