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负压立式排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0134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水力负压立式排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砂器,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水力负压立式排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企业的联合站,计量站在处理原油来液中的泥砂时,往往是将原油通过沉淀池,将泥砂沉降出来,再用液下泵将泥砂从沉淀池中抽出。这种方式目前存在两个问题:1)联合站、计量站中的沉降池中含有大量的原油、天然气以及油气混合物,这些都是易燃易爆物。液下泵是靠防爆电机来驱动的,液下泵的驱动轴裸露在外,和油气接触。泵在高速运转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集聚或产生火花,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引爆油气。国内油田发生过类似事故,教训惨重!所以国内油田企业目前正在逐步取消液下泵在这些场合的应用。2)液下泵在抽排泥砂的过程中,砂子极易造成泵的磨损,导致泵的泄漏或损坏,造成油田运营维修成本提高。

本实用新型装置就是要替代液下泵在该场合的应用,排除安全隐患,降低运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力负压立式排砂装置,其采用水力产生负压进行排砂,安全隐患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力负压立式排砂装置,包括集砂筒、连接于集砂筒一端的扩散管、连接于集砂筒另一端的进液管、设置于集砂筒内与进液管连通并对扩散管射流产生负压的射流喷嘴、设置于集砂筒上并与集砂筒内的负压区连通的进砂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该装置应用于油池或油桶中排砂时,首先由进液管内输入高压液体(一般为水),高压液体流经射流喷嘴向扩散管喷出,在喷嘴外侧附近形成负压区,油池中的砂粒在负压的作用下经由进砂管被吸入集砂筒内,高压液体在进入到扩散管内之后压力就会再次减小,在扩散管的末端与扩散管靠近射流喷嘴的初始端就会产生压力差,那么,集砂筒内的砂粒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被带到扩散管的末端排出,从而完成油池中的砂粒的排出。由于该水力负压立式排砂装置是采用水力产生负压进行排砂,其工作中没有机械动作,不会产生热量集聚,从而基本不会产生火花而引爆易燃物,安全隐患小。另外,由于该水力负压立式排砂装置采用的是水流冲刷带走砂粒的形式,所以对装置内部的磨损较小,基本不需要怎么维修,所以其维修运营成本低。

较佳的,所述扩散管、集砂筒和进液管依次连接形成细长型的U形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一些油池或油桶开口比较小的场合,该水力负压立式排砂装置就非常适用。尤其细长型的结构,很方便在小口径情况下,将该装置放入油池中。并且,由于集砂筒在油池的底部进行集砂,该装置的进液口和排砂口均在油池或油桶的开口处,所以,无需要在油池或油桶内布置管路。

较佳的,所述进砂管为多根均匀分布在集砂筒的外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进砂管在油池或油桶的底部的砂层中的空间分布率,从而使得进砂管能够从砂层内的各个方向上进行吸砂,提高其排砂效率。

较佳的,所述集砂筒的端部设置有吸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集砂筒在吸砂的时候的效率更高。

较佳的,一部分所述吸盘的吸砂面水平朝下设置,剩余的吸盘的吸砂面竖直斜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吸盘能够从砂层内的各个方向上进行吸砂,提高其排砂效率。

较佳的,所述进液管的底端设置有射流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压液体由进液管内进入之后能从射流孔内射出,对油池中的砂层起到搅拌作用,可使得砂子浮动起来,从而使集砂管在吸砂的时候效率更高,更方便快速的将砂粒吸入。通过设置了射流孔之后,只需要利用其自身的高压液体的射流作用即可完成对砂层的搅动,而无需再外接管路对砂层冲刷搅动。

较佳的,所述射流孔沿进液管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若干个,且多干个射流孔连接有弯曲状的射流管,若干射流管排布形成旋涡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射流出来的射流液形成涡流搅动,从而提高射流搅拌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进砂管吸入砂粒的效率。

较佳的,所述进砂管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集砂筒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运输该装置的时候减小其占用空间,另外,在将该装置安装到开口较小的油池中时,能够将进砂筒先拆下,减小其臂展,从而使得该装置的主体能够较为轻松的进入到油池或油桶中。待该装置的集砂筒穿过油池或油桶的开口后,再将进砂管装配到集砂筒上。

较佳的,所述集砂筒的外侧壁上伸出装配短管,所述进砂管通过卡箍与所述装配短管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砂管与装配短管通过卡箍连接,其连接方式简单,能够实现快速拆装。

较佳的,所述进砂管为可伸缩式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调节进砂管的长短,从而使得进砂管的吸砂范围可调,能够适用于不同大小的油池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高;2.本实用新型的维修运营成本低;3.本实用新型的排砂效率高;4.本实用新型可以拆装、方便运输,并且装配效率高;5.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俯视方向的简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进液管底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集砂筒;11、集砂室;12、装配短管;13、射流喷嘴;2、扩散管;3、进液管;31、L型管;311、射流孔;32、直线管;321、连接盘;4、进砂管;41、吸盘;42、卡箍;43、圆环一;44、圆环二;45、粗管;46、细管;47、调节螺钉;48、密封圈;5、法兰盘;6、排砂管;7、油池;8、涡流组件;81、抱箍;82、射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水力负压立式排砂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集砂筒1、连接于集砂筒1一端的扩散管2、连接于集砂筒1另一端的进液管3、设置于集砂筒1内与进液管3连通并对扩散管2射流产生负压的射流喷嘴13、设置于集砂筒1上并与集砂筒1内的负压区连通的进砂管4扩散管2、集砂筒1和进液管3依次连接形成细长型的U形结构。该水力负压立式排砂装置在使用时为立式设置。

在集砂筒1内为集砂室11,集砂室11正对射流喷嘴13的内壁为锥筒状,射流喷嘴13设置在集砂室11内且其喷口正对扩散管2的入口端,在射流喷嘴13的附近区域形成负压区。扩散管2由入口端向末端呈由小至大的喇叭状。

在扩散管2的末端设置有法兰盘5,通过法兰盘5连接有排砂管6。进液管3包括一段L型管31和一段直线管32,L型管31的一端与直线管32通过法兰盘5连接,另一端设置的法兰可以将其长度再接长一些。直线管32的另一端与射流喷嘴13螺纹连接。直线管32靠近射流喷嘴13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盘321,集砂筒1的底部设置有穿孔,射流喷嘴13穿过穿孔后,该连接盘321与集砂筒1的底部焊接。

进液管3的L型管31的底部设置有4排射流孔311,每一排射流孔311沿L型管31的圆周方向上阵列,其中,两排射流孔311形成的圆周水平分布,另外两排射流孔311形成的圆周竖直分布。

结合图3、图4和图5,集砂筒1的外壁上均匀分布有四个装配短管12,装配短管12的外端部设置有圆环一43、进砂管4的一端设置有圆环二44,进砂管4通过卡箍42与圆环一43以及圆环二44的配合与装配短管12实现连接。进砂管4的另一端设置有吸盘41,其中,一部分吸盘41的吸砂面水平朝下设置,剩余的吸盘41的吸砂面竖直斜向设置。

进砂管4为伸缩式结构,其包括若干节相互套接的粗管45和细管46,粗管45与细管46之间通过设置在细管46端部的密封圈48实现密封,并且在粗管45的端部螺纹连接有一颗径向的调节螺钉47,从而实现粗管45与细管46的相对运动与固定。

使用时,将该水力负压立式排砂装置放入到油池7中,使吸盘41插入到油池7底部的泥砂浆中,高压水流由进液管3进入到集砂室11内,由射流喷嘴13喷至扩散管2然后流出,在集砂室11内形成负压,而在扩散管2的末端又能进一步形成更小的压力,从而将泥砂浆从吸盘41吸入,经进砂管4进入到集砂室11内,进而被水流从扩散管2带走,从排砂管6排出。并且,由于在进液管3的底部是设置了射流孔311的,所以射流孔311射出高压水流能够搅动泥砂浆,从而使得砂粒浮动更加容易被吸入集砂室11内。

实施例二:一种水力负压立式排砂装置,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参见图6,在L型管31的底部设置的四排射流孔311替换为两排射流孔311和两排涡流组件8。保留圆周竖直分布的两排射流孔311,在圆周竖直分布的两排射流孔311上各连接一个涡流组件8,涡流组件8包括套设于L型管31上的抱箍81、圆周阵列于抱箍81上的若干射流管82,射流管82为弯曲状且若干射流管82排布形成旋涡状。通过抱箍81将射流管82连接在L型管31上,可以选择性的使用射流孔311或涡流组件8。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